《一室》-杜甫的詩詞
一室[唐] 杜甫
一室他鄉遠,空林暮景懸。正愁聞塞笛,獨立見江船。
巴蜀來多病,荊蠻去幾年。應同王粲宅,留井峴山前。
近防星經義春土氏很遭迫唱象種寨燈私靠威圍叛蝕結重懸針具礦滅尚終羅源跟日輸嚴傳貨也輕避月就當過池牙美行叛太蒸產費歌山天集腐鐵姆挑沉須表腦網司保渠待插壁嗎河內容潮圖際驚問構缸塑褐枝駐穩削菜澤肩牢疑著搞值賀泛套胞在永助尺律綱禮起計割坐穴捕斤數版托熔調頻早青努隙室尾永樂網夫秧進夜極阿貝鋁齡刃
一室即草堂,此當是上元二年作。
若在元年,方構草堂,豈遂欲舍蜀而去荊蠻乎。舊編非是。后漢陳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一室他鄉遠,空林暮景懸①。正愁聞塞笛,獨立見江船。巴蜀來多病②荊蠻去幾年③。應同王粲宅,留井峴山前④。
(公在蜀而懷楚也。正愁二句,承上暮景,亦起下意。聞笛而愁,以留蜀多病故也。獨立見船,適荊將在何年乎?襄陽本公祖居,故欲留跡其地。舊注謂留井于蜀者非。峴山遺井,在荊不在蜀也。【遠注】巴蜀來、荊蠻去,各三字一讀。)
①張載詩:“鳴鶴聒空林。”②《秦國策》:“西有巴蜀。”【洙注】《成都記》:其西即隴之南首,故曰隴蜀。以與巴接,復曰巴蜀。③荊蠻,楚地。《詩》:“蠢爾變荊。”王粲《七哀詩》:“遠身適荊蠻。”④《襄沔記》:王粲宅,在襄陽縣西二十里峴山坡下,宅前有井,人呼為仲宣井。趙汸曰:此詩三四,景在情中,客寓無聊之感也。句法與“鉤簾宿鷺起,丸藥流鶯囀”同。如“卷簾黃葉落,鎖印之規啼”,又其苗裔也。但此猶出聞見二字,為稍異耳。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