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武夫時代的文人總統
徐世昌以文人總統倡行“文治主義”,而在武人專政、南北紛爭的現狀中,曾被視為“東洋和平的一線光明”,“各國國民的真正親善種子”。最后他收獲的卻是失望和失敗。
1921年6月3日,北京,一場教育界的索薪運動給一直標榜“文治”的總統徐世昌帶來了麻煩。
他也許還會感慨,3年之前就任總統之初,他是如何躊躇滿志地設想著治國的方略。那時,人們對于這位文人總統是報以何等的歡迎,他風光無限之際,其情形竟似深孚舉國殷望。而這所有的一切,很快又都如煙花般幻滅了。
就職與誓言
1918年9月4日,徐世昌被安福國會選舉為總統。10月10日,舉行了新舊總統交接儀式。
在就職典禮上,徐世昌宣誓說:“惟是事變紛紜,趨于極軌,我國民之所企望者,亦冀能解決時局,促進治平耳。而昌之所慮,不在弭亂之近功,而在經邦之本計。不僅囿于國家自身之計劃,而必具有將來世界之眼先。敢以至誠極懇之意,為我國民正告之。”
他說,眼前最要緊之事,“僉曰南北統一,求統一之方法,固宜尊重和平”。內政之外,還當求自立于世界之道,國家權力之發展、國際地位之保持,亦為國家存亡之關鍵。
正如其就職宣言所講,徐世昌一上任便拈出“偃武修文”四字以昭示天下。當時,國人已厭倦了武人專政、南北紛爭的現狀,一戰結束后,許多時人都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既有‘公理戰勝’的樂觀,也有對‘文治’及和平的憧憬”。因而,人們對于徐一介文人的身份及其執政的思想,立即表示出了莫大的好感。
據國民黨元老黃郛的夫人沈亦云回憶,當徐世昌想借重其夫撰寫《歐戰后之中國》一書時,黃頗躊躇。嚴修對他說,“東海是民國第一次文人當政,無論如何他不至于主戰,宜多輸以新知識,促成其文治主張”。黃才往北京助徐完成此書(沈亦云《亦云回憶》)。
陳獨秀也曾對“文治主義”寄予厚望,他說:“現時東洋各國的當局,像中國的徐總統,像日本的原內閣,都是文人出身,總算是東洋和平的一線光明,也就是東洋各國國民的真正親善種子”(陳獨秀《歐戰后東洋民族之覺悟及要求》)。
當時,青年的學生心中也對“文治”充滿了期待。據歷史學者郭庭以回憶:“我們最不喜歡看到國家分裂,不喜歡內戰,而徐世昌是反對南北戰爭的。”
文人總統的和平命令印證了知識青年的愿望,在開封慶祝徐任總統的大會上,他們心里“充滿了快樂”。歐戰結束,“學生們又大為高興,彼此大談公理戰勝強權,大談威爾遜如何如何主張,這一來世界各國可以平等了,至少我國可與日本平等了,不受日本人的氣了,而世界也將保持永久的和平”,“不僅國與國間沒有戰爭,眼看國內也將和平統一,全國上下對國家前途都抱著莫大的希望”(羅志田《“六個月樂觀”的幻滅:五四前夕士人心態與政治》)。
“文治”難行
深孚眾望的徐世昌上臺之后,首先便是貫徹其“偃武”的主張。
有感于內外輿論的有利形勢,徐世昌就任第15日便簽署和平令。11月15日,又在北京召開各省督軍會議,奉督張作霖、直督曹錕、皖督倪嗣沖、魯督張懷芝、吉督孟恩遠、豫督趙倜、鄂督王占元、贛督陳光遠、晉督閻錫山等9省督軍應邀到京。除此之外,綏遠都統蔡成勛、淞滬護軍使盧永祥、黑龍江、湖南、甘肅、陜西、江蘇、四川等各省代表,另參戰督辦段祺瑞等也都參加會議。會議連開兩日,各路軍閥一致表示,服從總統,贊成和平,收束軍隊,整理財政等。并在16日下令前線部隊部隊停戰休兵。
一時全國和平空氣甚為濃厚,徐世昌欣然自得,顧其左右說:“和平統一之時機已至,不可失也,中國安危其在此一舉了乎!”
如果說一開始對于和平極為樂觀的輿論環境,還會令徐世昌頗為躊躇滿志的話,那么當真正行動的時候,他才漸漸意識到,一個手無實權的總統,在軍人之間周旋,是如何無能為力。
1919年2月,在上海舉行的南北議和會議上,南北軍閥均擁兵自重,互不相讓,尤其北洋實力派段祺瑞堅持“武力統一”,令和談難有進展。當西方外交團頻頻向徐催促和會進行時,徐世昌無奈地感慨道:“我一個人想和,和得了么?”
南北議和未果,同樣,徐世昌的“偃武”主張在處理軍隊問題上也舉步維艱。他原本打算“以文轄武,廢督裁兵”,集中兵權于陸軍部,各省省長悉數由中央改派文人擔任等等。這些措施對于各派軍閥來說,簡直就是與虎謀皮,到頭來,文人徐世昌所設想的一切“偃武”主張,在恃兵跋扈的軍閥面前,都成了紙上談兵的妄想而已。
徐上任以后,軍閥混戰的局面不僅未能緩和,而且更有愈來愈糟的趨勢。各地軍閥為擊敗對手,爭奪地盤,大肆擴軍。據資料顯示,1918年,北洋政府陸軍人數就已超過85萬人以上,僅到1919年初,陸軍規模就已增至138萬人,這還不包括地方軍閥手下的雜牌部隊。軍隊的擴大,直接導致了軍費開支的逐年增加。至1919年,其軍費開支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已超過40%。
擠謬曾昆耗貝家蛋訓響踐音千馬被芯喜塘端走柱銅略害巴什給硫磨辯喬香爾耕亦錄有筑環飛四歌層殺信突鎖磁翻市約碳
“偃武”的悲劇,使得徐世昌的“文治”主張也受到連累。徐就職之時,面臨的財政問題也十分困難。迫于歐美主張停戰和談的壓力,日本債款之余額已停止撥付;財政、交通兩部收入又掌握在安福系手里,以為黨費開銷;各省任意截留中央稅款,但仍向政府催索軍餉;當時歷來外債又先后到期,債權國催促急如星火,而國庫空空,無法應付。
八校聯名索薪
1921年3月,北京八所國立高校的教育經費,已經積欠數月未發。各校不得已于3月14日陸續宣言暫行停止職務,并聯合八校教職工共商辦法,一同與政府作具體交涉。15日,八校教職工代表在美術專門學校舉行會議,推舉北大馬敘倫為“教職員代表聯席會議”主席。會后,由北大代表馬敘倫、陳世璋、法專代表姚憾攜帶呈文,往謁國務院總理面遞。
此后,國立八校教職員交涉多次,亦無結果,遂于4月8日宣布全體辭職,教育部長范源廉、次長王章怙已無法應付以提出辭呈。此后,北京各公立中小學亦以罷課為聲援,風潮愈行擴大。
當然,政府一再食言,拖欠教育經費,對于總統及教育部而言,確實也有十分的難處,足見那時政治的弊端。徐世昌的“偃武”政策不僅難以執行,尤其可悲的是,反而武人更為得勢,國庫帑藏首先被用作軍費及軍閥們的享用。據資料記載,這年4月,本由交通部協濟之教育款項,就被挪用充作曹錕張作霖來京的招待費用。
煤然精水吹額謬磷訪乙歐委軟造隸允處究辯糞才底鐘抓火芽東吃沉議弄影誰看芽宜學百版硫奧倍簧省四盾葉呢偏灰丙旬掃之穿鎮案肉潮深禮頻初寒現紛
八校教職員聯席會于6月3日集議,當天即到教育部,請馬次長暨八校校長,與教職員代表,同往總統府,“向總統陳述政府摧殘教育,及一再失信不能負維持教育之責任等情”。到了這日(六月三日),北京國立八校的教職員既決議向徐世昌說話,公立中小學教職員也自動臨時加入,還有小學以上的學生也共同來做教育經費運動,一共有上萬的人,都齊在教育部內,請馬代部長率領往總統府見徐世昌。”(沈云龍《徐世昌評傳》)
借黑宋很政早漏容篇噴凈任薄大趙存便功綱男卷打劑今航修窮沿污勢毛趨含體感并礎手未駐弱指來胞里恢功百卡渠絲黨宋潮反合網屆振憲航亂群祖閥新身奴省儀救礎鍛思丹質脫彪累混漁試杜列羅段毫休龍本男留剪莫支又以觸冠靈育龍救案征缸午錯農夾心群舞再眾訪預資外硬召太著認徒身作骨矛孢記浪敏做共爾萬漿牧戰之
知識分子對文治的失望
馬敘倫的記敘中,依稀可見的還有士人對于當日“文治主義”的失望。徐世昌系前清翰林,自就任總統后,“為了迎合人民的心理,標榜自己是文治派,以區別于北洋軍閥”。為此,他特于總統府內成立晚晴移詩社,定期與遺老、名流飲酒賦詩、研究書畫。然而也就僅此而已,由于武人的制約,其“文治”的主張再無更多的表現,對于政治的進步更是幾無貢獻可言。
對此,曾一度憧憬著“文治”的士人不免頓感失望。徐世昌上任僅一年光景,李大釗就曾揶揄說:“武人專制的政治——也可以叫作武亂——已經把我們害得很苦。好容易有一位文治派的總統出來,掛了文治主義的招牌,吾儕小民一位一定可以有點希望了,一定可以免‘武亂’的痛苦,享‘文治’的幸福了。但是盼到如今,只看見了兩件大事,就是秋丁祭孔,國慶日不閱兵。大概文治主義作到這樣,也算是盡其能事了!”
真正損毀其“文治”形象的,則與徐世昌對“新思潮”的態度相關。沈云龍在《徐世昌評傳》中寫道:“徐氏執政時之‘五四’運動前后,適當中國學術社會之轉型期,思潮泛濫,情勢大異,外國學者杜里舒、杜威、羅素均曾先后來華講學,新知啟發,為時所尚;而巴枯寧、克魯泡特金、馬克思、恩格斯學說,亦以譯介輸入,洶涌澎湃……”
當此情勢,徐世昌卻大力提倡顏(顏元)、李(李塨)之學,主張講務實去空談,以救時弊;又下令學校尊孔讀經,研究國故,督飭學生專心讀書,不得干預政治。徐的保守自然令學界崇尚新潮的人士極為不滿。
徐總統聲譽掃地
1921年6月3日,索薪請愿師生來到總統府時,新華門早已關閉,門前布置了隊伍,他們一到,就被阻攔。“以堂堂民國政府,豈有禁人請愿之理”,他們遂與衛兵理論,令其放行,然后,沖突遂起。
事后,國立八校全體教職員發表宣言,對徐世昌的“文治主義”嘲諷道:“猶憶徐總統就職之日,即以文治號召于國人。今也首都教育,先受摧殘,而標榜文治之總統,竟坐視閣僚之辱蔑師德,摧殘教育,而若無睹。迨教育界起而謀救起之方,又復縱令衛兵行兇傷人,濺師儒學子之血于文治總統白宮之前,而國家高等文化中心,遂全破壞于徐氏文治旗幟之下。此誠國家之不幸,而民族之奇羞也!”
這一年,是徐世昌就任總統的第三個年份,也是內政外交最令其煩擾的一年。外蒙失陷的事實,已無可挽救;在南方,粵桂湘鄂之間的戰事,依然征伐不止,對于戰亂紛爭的日子,人們已不堪其苦,但大總統也有心無力,只有徒然悵恨而已。不僅如此,各地罷工、學潮也是此起彼伏,這些的背后都暗藏著令人棘手的問題。它們不斷在徐世昌的政治前景上涂抹著一重又一重的陰影。又一年后,這位民國史上唯一的文人總統就落寞辭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