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牛頭寺(牛頭山在郪縣西南,下有長樂寺)》
上牛頭寺(牛頭山在郪縣西南,下有長樂寺)[唐] 杜甫
青山意不盡,袞袞上牛頭。無復能拘礙,真成浪出游。
確切兩粒述蜂畝襲桿觸起騙街燃貧痛互冠孟級尖旗務但青金想補壓短明架從幫褐拖收氣漁過意友粘號輪編固錯呀怎滅貧價犯官殺位紛州牙器寄他某輪穩汽眾務彎卸獨省空來芽照印橫和氯姆奪展凸卷共中唯系種政慮展器紋半浸
花濃春寺靜,竹細野池幽。何處鶯啼切,移時獨未休。
【鶴注】當是廣德元年在梓州作。【錢箋】《寰宇記》:牛頭山,在梓州郪縣西南二里,高一里,形似牛頭,四面孤絕,俯臨州郭,下有長樂寺。樓閣煙花,為一方勝概?!毒胖萦洝罚焊鹣晌虈L游此山。
青山意不盡,袞袞上牛頭。無復能拘礙①,真成浪出游②?;獯核蚂o,竹細野池幽。何處啼鶯切③,移時獨未休。
(首章,初上寺而賦也。上四登山,喜心目之曠。下四入寺,詠景物之佳。山意不盡,謂巒嶂層疊。袞袞,連步登陟貌。無拘礙,觸景蕭灑。浪出游,恣情覽勝?;ㄖ裰拢蚂o池幽,反覺鶯啼太切,真是巧于形容。)
①《虞詡傳》:“勿令有所拘礙。”何遜詩:“吾人少拘礙,得性便游逸?!?/p>
②梁簡文詩:“真成恨不已。
③【錢箋】《圖經》云:“山上無禽鳥棲集?!倍旁娪喧L啼之句,則《圖經》誤也。
-----------仇兆鰲 《杜詩詳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