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丨2023高考作文8篇優秀范文
高中語文學習資料下載請加QQ群588940794,分類資源可自行下載。
2023高考作文8篇優秀范文匯總!值得研究與參考!
全國卷I原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后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牙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牙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
后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贊)管仲之賢而多鮑叔牙能知人也。”
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賞析
劍鞘之清輝——班級讀書會發言稿
瑞欣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拭去歷史的風塵,《論語》的簡約精妙,以及《史記》的縱深博大都使我們手不釋卷,本次讀書會我們將圍繞管鮑二人共同輔助齊桓公,終成一代霸業的故事展開思想碰撞,而我也有一點小小的火花,希望同大家交流。
文人揮劍起舞,清風攏于兩袖,武將抽劍劈刺,血色沾染雙眸,酒氣消散,山河終靜,那劍便鐺的一響,已入鞘中,只余殘殘清輝,森森殺氣。書已閱過,愿用劍鞘作比,與大家談一談讓我感觸最深的人物:鮑叔。
鍛造劍鞘,須不沒劍刃之材,使稀世名劍不負榮光。鮑叔對齊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鮑叔有此等慧眼去薦管仲于國之大才,而舍私人之糾紛。劍鞘忍受了劍刃的磕碰,卻依舊寬容,而鮑叔相比于舉賢任能之常人等更為可貴的一點便是能與矛盾之中發現對方,甚至說發現共鳴,發現超越,這便需要一雙慧眼,一顆真心,一胸氣度,一腔忠義,而這才使管仲大展才華。此之謂劍鞘之相知。
修繕劍鞘,須契合劍刃之芒,使鋒利稀鐵不易挫傷。不知有沒有同學認為,鮑叔如此無私的推薦與退讓是否會使自身的抱負無法實現?最初我也曾有疑慮,但聯系作家陳彥的小說《主角》后,似乎便有了些許明了,“大角兒是需要一分憨癡和笨拙的”,而這份看似不爭不搶的退讓之后,更有著達者大融的動人情懷。鮑叔知道,只有自己甘居其下,才能換得管仲的真心作為,不再束手束腳有才難施展;而朝堂的平衡,才會不因權力斗爭而大傷元氣,不使窺伺王位更迭的他國虎視眈眈。而這不正是鮑叔的所愿嗎,以退為進,看似不是朝廷的主角,卻已演好了了個人人生的大戲。劍刃之利處,必有劍鞘之凹陷,但正因如此才得二者契合,利刃靈活完好,使用時揮灑自如。此為劍鞘之相容。
抽去劍鞘,須靜待人事時機,使游刃有余,恢恢然于世。抽去劍鞘若時機得當,便既不會約束劍刃的游走,又不會損傷劍鞘。司馬遷曾說:“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可以說其不只知人,亦更知時,知世。無論是以前管仲因老母在家臨陣脫逃,還是此次因刺殺小白監禁在獄,鮑叔都未因其落魄而嫌惡,反而次次于恰當時機告慰舉薦,因他知道,在這亂世之中,落魄不過是暫時,那不是池中之物,必有一鳴驚人之時,而其盛之時,便是自己適當退出之日。此為劍鞘之待時。
同學們,歷史是未來最好的伴侶,也是我們一生的精神寶藏。齊桓公是那執劍之人,管仲是那大殺四方之利刃,而鮑叔便是引于黑暗的劍鞘,卻自有其啟示。愿你我通過讀書有那相知之慧眼,去發現他人之賢能;有那相容之情懷,做自己不因嫉妒他人而動搖的主角;有那待時之智慧,去感受天地人心,使自身恢然于世。看今朝,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祖國發展日益精進,若你我能于讀書之中鑄一把劍鞘于靈臺,清明之輝便會瑩瑩于天地間,永不黑暗。
謝謝大家,我的發言結束了。
別懷疑,掌聲也是為你響起——讀《管仲拜相》有感
鄒序萌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同讀《管仲拜相》后,我想問大家:如果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只能有一個人,你是否甘愿像鮑叔牙那樣,為比自己更能勝任的人鼓掌?
也許大多數人在面對這個問題時都會猶豫。人類生來就具有利己性,這無法回避;但理性又告訴我們:越是關鍵的位置,越需要卓越的人才;越是寶貴的機會,越值得虔誠地對待。我們會被這兩種聲音反復拉扯,而鮑叔牙卻毫無猶豫、不遺余力地推薦管仲、托舉管仲,他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讓賢,是一種智慧、一種胸懷、一種擔當。鮑叔牙值得我們為之鼓掌,“讓賢”值得我們為之鼓掌。
擁有為自己而“讓”的智慧,我們收獲解脫。自遠古時期開始,萬物就遵守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奔流不息的歷史長河中,多少是非成敗、多少朝代更迭,都是競爭的結果。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枷鎖”,很大程度上便是我們無法逃避的競爭。作為一個生活在文明新時代的青年,我們對競爭應持有的態度不應是“不顧一切往上爬”,而是“做最好的自己”。“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站在與自己的能力不符的高度,會雙腿戰栗、彷徨無助,把最高的位置讓給最適合的人,才能內心釋然、自由坦蕩,正所謂“云在青天水在瓶”——“讓”是一種正視自己、慧眼識才的大智慧。
擁有為他人而“讓”的胸懷,我們收獲達觀。放眼今日,網絡上海量信息使我們不再閉塞,能辨馬識才的人不再如管鮑所處的時代那樣稀缺,但真正能敬才讓賢的人卻為數不多,真正肯“坐在路邊為他人鼓掌”的人也并不多。面對紛繁浮華的功名利祿,保持一顆平靜的心,以理性的眼光衡量自己與他人的能力,摒棄嫉妒、放下焦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讓”是不記得失、淡看名利的大胸懷。
擁有為大義而“讓”的格局,我們收獲自豪。在座的同學們胸中都有一個共同的詞在跳動——“社會責任感”。但是,“社會責任感”僅僅是簡單粗暴地把什么都往自己肩上扛嗎?顯然不是。真正的社會責任感,是站在全社會的立場思考問題,繼而做出選擇,是為了全社會的利益奉獻自我,甚至犧牲自我。鮑叔牙能得到諸多贊譽,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懂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他不曾成為千古名相,但他為齊國做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正確決策。孫中山先生說:“做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樣愛國。”究竟應該“怎么樣”愛國?從管鮑之交的佳話中,我們找到了答案——“讓”是心懷天下、無私忘我的大格局。
所以,若你也立志成為一個有智慧、有胸懷、有格局的人,若你也甘愿在觀眾席鼓掌,那么,請不要懷疑,那雷鳴般的掌聲不僅獻給舞臺上的人,也是為你響起!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全國卷II
原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墨子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英國詩人約翰?多恩說:“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同氣連枝,共盼春來。”……2023年的春天,這些寄言印在國際社會援助中國的物資上,表達了世界人民對中國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時我們將獲勝!”……這些話語印在中國援助其他國家的物資上,寄托著中國人民對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邀請你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參會,發表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為主題的中文演講。請完成一篇演講稿。
要求:結合材料內容及含意完成寫作任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賞析
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
尊敬的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主席、青年代表們:
大家好!
2023年年初,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并如洪水猛獸般蔓延至世界各地,在疫情面前,我們看到各國的醫護人員、警察、運輸者、社區工作者、志愿者堅守崗位、沖鋒陷陣;我們也看到各國的人民擰成一股繩,筑起一道墻,打響共同“戰疫”;我們更看到世界各國再一次守望相助,一箱箱救援物資到達中國,也抵達世界。
正如中國古代哲學家墨子所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古往今來,在地震、海嘯、臺風、瘟疫等面前,沒有一個人、一個國家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小小寰球,同此涼熱”,世界是一個四通八達的網絡。
過去,文明的交流從未中斷,且綿延不息。
兩千多年前,中國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到玄奘西天求法,鑒真東渡,馬可波羅、利瑪竇來到中國,四大發明傳到世界,遣唐使學習中國文化,再到近代中國哲學對文藝復興產生巨大影響,西方科技傳到中國,引發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浪潮,歷史已經證明,只有像中國的漢、唐一樣開放包容,兼容并蓄,一個國家才能欣欣向榮,閉關鎖國,往往造成的是落后挨打的被動局面。
現在,經貿的互動繁榮昌盛,且方興未艾。
從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鄭和下西洋,到哥倫布等航海家開辟新航線發現新大陸,人們驚奇的發現,世界是圓的,“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會重逢”,世界前所未有的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兩次工業革命,聯合國、WTO等國際組織的成立,更是拉近了各國之間的距離,貿易開放、多邊主義,不同的地域之間、國家之間資源共享,風險共擔,在這個過程中,大到一架飛機、一輛汽車,小到一臺電腦、一部手機的組裝,配件可能來自世界各地,各個國家在其中受益,近年來,隨著中國“一帶一路”的推出,沿線各國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必然會掀起經貿新繁榮。
未來,信息的往來暢通無阻,且共享共融。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各國之間的交融更加深入。從飛鴿傳書、千里傳信,一條信息的傳到可能需要幾月甚至幾年,到現在只需要動動手指,幾秒鐘,一份郵件、一條信息就可以抵達世界各地,“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形成“地球村”,世界交融程度更深,而人工智能、VR、5G等技術推進,無疑會讓交流的成本更低,信息化程度更深,“共享共融,天下大同”。
當前世界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刻,我們青年一代,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必須要有清晰而明確的“世界觀”,站在月球看地球,把自身所處放在世界和歷史的交匯點上,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國家,青春之世界。
謝謝大家!
全國卷III
原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人們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卻無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需要尋找各種“鏡子”、不斷繪制“自畫像”來審視自我,嘗試回答“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等重要的問題。
畢業前,學校請你給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寫一封信,主題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賞析
尋十方明鏡 繪真我畫像
——寫給高一學弟學妹們的一封信
親愛的高一學弟學妹們:
你們好!
遼闊天空任我飛,嶄新人生任我繪。學弟學妹們,剛跨進高中大門,新的起點,新的遠航,是不是滿懷這樣的憧憬與希望?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靜下來行動時,是不是又陷入層層困惑與迷茫?
認識自己、認清真我,是哲學命題,又是煙火人生的根本。蘇格拉底一輩子都在追求“認識你自己”,老子讓我們明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那么,如何準確認識自我,描繪出真我人生畫像呢?
一面鏡子,一次映照,便是一種自我認識。學弟學妹們,這是我多年來的深徹感悟,我們的雙眼,總是在看他人、看世界,無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在我們人生旅程中,是需要尋找各種“鏡子”、不斷繪制“自畫像”來審視自我,認識自我,才能清晰活著的本質。
我們要細微感知自己對細小事物的態度,那是一面鏡子,以此映照,認清自我心靈的溫度。
對比自己弱的人,能無欺乎?對有殘疾的人,能無嘲乎?對身份低下的工作者,能有敬乎?對自然中的動植物,能有善乎?對需要幫助的人,能有愛乎?細察我們的內心,是否被輕慢、鄙視、厭惡硬化著,冰凍著?這樣積極調節自我畫像的底色,讓我們心靈四季如春,保持恰好的溫度,才能見到心土上長出的蓬勃生命景象!
我們要深入思考自己傳承歷史文化的深度,那是一面鏡子,以此映照,認清自我血脈的純度。
一枚石器、一塊陶片,連接著我國遠古文化;一條龍飛,一只鳳舞,鮮活著咱中華民族標志。諸子百家的豐富,儒道學說的博大,詩詞文化的燦爛……這些文化是我們的精神根脈,我們了解多少?傳承多少?滲透入我們血液有多少?只有深入反思,才能提煉我們血脈的純度,更好繪出真我人生畫像的燦爛精神!
我們要真誠反思自己對待時代英雄的態度,那是一面鏡子,以此映照,認清自我精神的高度。
現實是最好的教科書,打開2023年的扉頁,面對新冠肺炎的肆虐,八十多歲的鐘南山院士挺身而出,四面八方的醫務工作者義無反顧地堅守!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英雄,我們要銘記這些名字,劉智明、彭銀華、許鵬、洪明……這是一束束光,照亮生的希望。致敬英雄,學習英雄,他們是我們的精神地標,讓我們的血液也沸騰著愛、責任與擔當!
親愛的學弟學妹們,我們的自畫像,是心靈的畫像,是精神的畫像,是氣格的畫像!人生是一場修煉,我們要善于從自我與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聯中,從大千十方中去尋找各種鏡子,觀照自我,認清自己的優缺點,揚善補缺,用一生行動來描繪出最美好最真實的自我畫像。
最后,衷心祝愿學弟學妹們尋得十方明鏡,繪得人生佳景!
此致
敬禮!
你們的學姐
2023年7月7日
新高考I卷(山東)
原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面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國家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斷采取防控措施,全國人民緊急行動。
人們居家隔離,取消出訪和聚會;娛樂、體育場所關閉;政務服務網上辦理;學校開學有序推遲;公共服務場所設置安全“一米線”。防疫拉開了人們的距離。
城鄉社區干部、志愿者站崗值守,防疫消殺,送菜購藥,緩解燃眉之急;醫學專家實時在線,科學指導,增強抗疫信心;快遞員頂風冒雨,在城市鄉村奔波;司機夜以繼日,保障物資運輸;教師堅守崗位,網上傳道授業;新聞工作者深入一線,傳遞溫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們的聯系。
請綜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系”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賞析
疫情期間,我們的心更近了
“世界以痛吻我,我仍報之以歌”,《柳葉刀》總編霍頓在隔離期間,反思疫情的意義。他認為疫情中因為隔離雖不能與他人相近,但彼此并未疏遠,反倒心更近了,更靠近彼此。身處異地,心卻緊緊相連,反思疫情的意義,我們發現,抗疫密切了我們彼此的聯系。
疫情期間,我們彼此相近,感受溫暖,傳遞溫情。
你我隔離在家,彼此不能相見,但情意從未疏遠。一句關心的話語,一份默默的鼓勵,讓我們在疫情期間倍感溫暖。隔離病毒,卻不隔離愛。疫情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審視彼此,雖不能見面,但心更貼在一起,更加珍惜彼此情誼,任何一份純真的情感都感覺彌足珍貴。在湖南,一位小姐姐得知鄰桌是4名援鄂護士時,悄悄地為他們買了單,還留下一張畫著笑臉的暖心紙條:你們的負重前行,換來了我們的歲月靜好,謝謝你們!這些平凡的舉動,傳遞著治愈人心的能量,在感受別人帶來溫暖的同時也在傳遞溫暖,讓溫暖和善意留在更多人心里,讓彼此靠近,心連在一起。
疫情期間,我們心手相牽,匯聚成共克時艱的力量。
隔離在家,窗前遠望,透過小區門口一個個背影,我們能感受到他們眼中的堅毅和心中的暖流。是疫情喚醒我們封閉的內心,讓我們知道人與人應該溫柔以待、溫暖相伴。你我雖素不相識,卻命運相連。面對疫情,努力將自己活成一束光,然后去照亮另一束光,用你的行動喚起別人的行動,用你的溫暖感受別人的溫暖。人人如此,心手相牽,匯聚成共克時艱的力量。
疫情期間,全世界都心手相牽。
《禮記·禮運》曾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說法,從古至今,無論遇到戰爭還是危機,我們總能看到有人伸出援助之手。中國亞丁灣和索馬里護航編隊支援非洲各國,維護和平;日本、巴基斯坦在疫情的緊急關頭,給中國送來物資;各國人民互幫互助,形成一條愛之鏈。每個國家都閃耀著耀眼的光芒。“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互助也是其中一項。面臨著重大的突發事件,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肩負起重任,每個人都應懷有一顆愛之心去幫助在痛苦中掙扎的人。如同著名小說《愛之鏈》中所描述的一般,將美好的接力棒不斷地傳遞下去,這樣世界就會變得不一樣,它會洋溢著溫暖。而你我便是守護笑容的重要一環,讓我們攜手共進,傳遞著愛之鏈。
來自國外的每一次幫助和加油都讓中國人在這個格外難熬的冬天感受到了一絲溫暖。當然,“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在疫情肆虐全球之際,中國政府、中國人民的涌泉相報,也讓世界緊緊聯系在一起,讓每一個隔離之中的人們感到溫暖、獲得慰藉。雖身隔異地,但我們心在一起,永不分離。
身被隔離,但我們可以反思疫情的意義。隔離中,我們感受到了更多的善與愛,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也因之更為緊密,我們深知每一個人的安全隔離、歲月靜好背后是無數人的負重前行。讓我們珍視這一切,珍惜眼前所有,用自己的無畏付出將中國故事匯聚成偉大的中國力量,盛世中華,江河必然無恙,愛與溫暖從不缺席!
新高考II卷(海南)
原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無論讀書還是行路,我們都會與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讓你聯想到這個地方的自然特征、風土民情、歷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會喚起你的某種記憶與情感,或許是一段難忘的故事,又或它對你有著特殊的意義。
電視臺邀請你客串《中華地名》主持人。請以“帶你走近_________”為題(補充一個地名,使題目完整),寫一篇主持詞。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賞析
帶你走近杭州
這是一座文化的城市,也是一座智慧的城市,也是一座幸福的城市,隨著5G時代的到來,這里還是一座信號特別強的城市,這就是杭州。
我們每個人對生活都有一份獨特的解讀,去看這山河萬里,去看這大千世界。山水靈秀,大美杭州,從西湖到西溪,從錢塘江到富春江,從靈隱古寺到宋城風情,一步一風景,一步一畫卷,一步一卷詩,一步一文化,山水如圖畫,風景看杭州。
在歷史長河當中,美麗杭州城承載著人文的價值,承載著華夏的精神,承載著時代向前的脈絡。這是一座充滿文化氣息的城市,東方傳統文化在這里源遠流長,5000年華夏文明在這里無限精彩,人文底蘊深厚,歷史傳承悠遠。這座城市,從山水風景到人文底蘊到文化傳承,可圈可點,是風景當中的風景,人文當中的人文。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徜徉白公堤,遙想杭城千年前的美麗。杭州是一座詩意的城市,每一處亭臺樓榭,都和名篇佳作相連,歲月浮沉,世事滄桑,只隱去了那些歷史云煙,卻讓這座城市更添了文化的厚重積淀。
京杭大運河迤邐而來,至杭州慨然而止,也許是西湖的美駐足了它的長途跋涉。憑欄眺望這千年的流淌,也許只有運河才能理解杭州城的訴說。天下西湖,運河杭州,萬千過往,都在這兩岸煙火。
這個時代是對過去的一種繼承,對未來的一種打開,在杭州,看風景,品人文,觀歷史,還要看到它的未來。時光越千年,今天看杭州,她更是一座智慧之城、希望之城和未來之城,是一座引領時代人文的城市。
相逢這個時代的光明,伴隨這座城市,新一代杭州人,有胸懷,有高度,有格局,正在用更高的視野、更高的姿態、更強大的精神,創造智慧新杭州。幸福、祥和、溫暖、善良的杭州人,見證著美麗杭州的向前,也見證著時代向前的鏈接和拓展,開創著自己對幸福的奮斗、創造、和視野。
生活是重新的發現,從歷史的光芒中走來,融入這更加活潑的生活。走近杭州,看她的如畫風景,品她的江南韻味,賞她的人文風貌,不要錯過了解她的城市精神。作為新一線城市,她包容,她開放,她活力四射,迎接智慧未來,新杭州正在用創新書寫著傳奇。走在時代的最前端,杭州散發著自強不息、勇于進取的自信氣質。
不管生活多么忙,來杭州走一走吧。
感謝您收看今天的《中華地名》,下期再見!
北京卷
原題呈現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將題目抄在答題卡上。(1)2023年6月23日,北斗三號的最后一顆衛星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完成全球組網部署。整個系統由55顆衛星構成,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它們共同織成一張“天網”,可服務全球。
材料中“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聯系現實生活,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2)當今時代,我們每天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信息。其中有一條信息,或引發了你的感悟,或影響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奮,或使你愧疚,或讓你學會辨別真偽……
請以“一條信息”為題,聯系現實生活,展開聯想或想象,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充實,有細節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佳作賞析
個體價值與全局意識
55顆衛星,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它們共同織成一張“天網”。這讓我們看到了個體價值在全局中閃耀的精神光芒。它們之所以能組成一張強大的網,是因無數個體價值凝成了推動全局的力量。
追求個體價值首先應在個體獨立的前提下挖掘自身的價值。所謂個體獨立并不是身體上的單獨站立,而是在思想上能夠勇于掙脫世俗洪流的吸引,這種獨立能幫助我們清醒地認識世界,幫助我們破除庸見,幫助我們在紛繁復雜的認識論中堅持自我,從而實現個體價值。明代心學大師王守仁正是從朱熹“存天理,滅人欲”的主流意識中脫離出來,不依附于他人的思想觀點,才在漫長的“格物致知”過程中,形成了“知行合一”的理論,開創了心學,并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故我們在社會的土壤中埋種,在吸取土壤水分的同時,要學會獨立成長為參天大樹,為社會遮陰避涼。
但追求個體價值過程中所言的“獨立”并不是“孤立”,它需要與全局形成有機聯系。縱觀人類歷史的演進,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用了8000年,而人類社會形成之后,從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不過經歷了1000年。社會的形成將人類的生活聯系在了一起,不同的思想在碰撞中形成了文明的火花,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如果我們喪失了全局意識,便失去了與世界的天然聯系,我們的思想行為往往會受到因肉體而產生的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喪失了在全局中判斷是非利弊以及吸收營養的機會,最終將無異于井底之蛙,狹隘了眼界,失掉了獲取個體價值的源泉。
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中曾說道:“我們勝過野獸的真正優點在于我們是生活在人類社會之中的。”社會是個人衣食住行的供應者,是歷史經驗教訓的提供者,是所有個體的導師。故我們每個個體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個人價值也就無從顯現。
可反觀當下,有多少人還認為自己是矗立在海上的島嶼,標榜著特例獨行?那些叫囂著社會不公的“孤傲者”,遠離社會、逃避社會的“膽小者”是否已忽略了“島嶼”與“大陸”的聯系?喪失了其實現個人價值的平臺?
個體生命只有在全局中才能發揮最大的功用。愿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為全局效力的一分子,以獨立之精神成長,反哺社會!
專題丨2023高考全國一卷考場佳作,看鮑叔慧眼識珠
專題丨央視新聞批“大胃王”浪費嚴重,節約時評這樣寫
專題丨2023年高考全國二卷滿分作文6篇,缺少新意
專題丨2023年高考全國三卷優秀作文,看自我小像如何畫
專題丨2023高考備考:節儉以養德,奏時代弦歌
專題丨2023高考滿分作文計劃: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