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寫高考作文丨“人”有多少種寫法?
編者按:又到一年高考時。奮斗的青春,每個人都了不起;考場內外,我們都是答題人。澎湃評論連續第五年邀請評論員、大學生同寫高考作文,為千萬考生加油、鼓勁。
考題選擇: 全國新高考Ⅱ卷
原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人民日報客戶端 圖[注]描紅:用毛筆蘸墨在紅模子上描著寫字。
請整體把握漫畫的內容和寓意寫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認識與評價、鑒別與取舍,體現新時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者:易之,媒體評論員,2007年參加高考,考取暨南大學,語文分數:128(滿分150)
這幅漫畫,其實是個標準的楷書“人”字的寫法。筆畫動作的描述,有著非常明顯的寓意。
比如起筆要“逆鋒起筆,藏而不露”,就是人要持盈守虛,戒驕戒躁;行到中間要“中鋒用筆,不偏不倚”,就是要坦坦蕩蕩、剛正不阿;收筆要“停滯迂回,緩緩出頭”,就是要久久為功、堅持不懈。這樣,一個“人”字就寫好了,一個人也就做好了。
不過,“人”字都是這么寫的嗎?
從書法來說,當然不是。王羲之的“人”寫得很飄逸靈動;褚遂良的“人”字則婉媚嬋娟;米芾的“人”字更是有想象力,最后一筆寫得既像捺又像點,被稱為“八面出鋒”……
就像孔乙己說“茴”字有好幾種寫法,如果風格也算一種寫法的化,“人”字也很難多。歐、顏、柳、趙,蘇、黃、米、蔡,南董北米,各不相同。
“人”字那么多,那么做人是否也是如此呢?
翻一翻《世說新語》就能看到,其實人格,也有很多元的面向。阮籍不拘禮法,嵇康瀟灑不羈,王導縝密周道,謝安清曠高遠,王述急躁易怒……如果說,這一個個歷史人物,都形象化地變成一個“人”字,想必也是各有千秋、絕不雷同。
那么,這個標準的楷書“人”字,是否可以說就沒有意義呢?畢竟人有很多面,怎么會只有一種“寫法”?
恐怕也不盡然。楷書又被稱為正書、真書,“正”這個字,就表明了楷書的基礎意義,楷書誕生之后,就基本被認作書法的起步了。
所以王羲之、褚遂良、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無論是誰,無論最后變出怎樣的風格,飄逸和沉郁,他們都必然一筆一劃、工工整整練過楷書,寫下過這個“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緩緩出頭”的“人”。這些工整、嚴密的字,就是之后風格突變的起點。
做人也是這樣。無論最后變成怎樣的性格,無論怎樣千人千面,從根本上來講,那些做人的道理其實是大同小異的,正直、善良、勇敢、體恤……外在的形象特點、性格特征可以千變萬化甚至千奇百怪,但那些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沒有太大不同。
從阮籍到王述,都可以算歷史上的正面人物。典籍里記載的他們,從面貌看絕不是“一路人”。不過扒開這些“外在”,深入內里地看,又有多少不同呢?阮籍放誕,謝安高遠,本質里不都是對人本質意義、精神世界的一種思索?
現代社會更是如此。我們生活在有著60億人口的地球、14億人口的中國,豐富多元才是一種底色。人與人的差異肯定是巨大的,不同的口味、喜好、觀念,才會構成一幅五彩繽紛的譜系。
從今天的互聯網看,因為一些認知上的差異,總能產生巨大的觀點對撞。我倒是希望大家都能看看這幅漫畫,我們每個人是不同的,但人應該具有的特質,不外乎這么幾種。我們對事物的分析、對他人的判斷,事實上也該保持一種對底色的關注、對差異的包容。
在今天,我們更需要強調這個道理:我們大不相同,因為我們是生活在不同角落的人;我們也沒那么多不同,人之為人的核心品質,是跨越時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