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提升:對照式結構議論文(布局方式+例文點評)
高考作文提升:對照式結構議論文
(布局方式+例文點評)
【概念】
對照式論證就是從論題的正反兩個方面入手,從正反兩個方面提出分論點或擺出正反兩方面的論據,加以論證,通過正反對比論證得出結論。
正反論證應有主有次:若文章從正面立論,主體部分則以正面論述為主,反面論述為輔;若文章從反面立論,則以反面論述為主,正面論述為輔。
這種類型因為思路明晰、結構簡潔,而且對比鮮明、論證充分,有利于突出論點,增強說服力。
【布局方式】
正反對比式結構,既可以體現在段內句與句之間,也可以體現在段與段之間。
論點對照(正—反)
【例文】
遭遇挫折,笑對痛苦
痛苦之于人,猶狂風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血之于心臟。百世滄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狹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厥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志氣消沉。
因此,面對挫折,我們不應放大痛苦,而應直面人生,縮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
(正)遭遇挫折,笑對痛苦,才是明智的選擇。
“老當亦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卻能達人知命,笑看人生。試想,如果沒有王勃開朗闊達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千古絕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浪漫詩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順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嗎?消沉了嗎?沒有。“長安市上酒家眠,”笑對痛苦,面對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訪名山,終于成就了他千古飄逸的浪漫情懷!
由此看來,面對挫折,我們不應過分地深陷于痛苦失意的陰影中不能自撥;面對挫折,我們不應終日浸泡在悲傷痛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面對挫折,我們不應長期頹廢不振而迷失了方向。遭遇挫折,縮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選擇。 (正面論證)
(反)相反,遭遇挫折,放大痛苦,結果將不堪設想。
劉備面對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無法釋懷,放大痛苦,結果在痛苦中做出錯誤決定,貿然出兵伐吳,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劇。可悲可悲!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古人已經為我們做出了太多的榜樣,也留下了太多的遺恨。在現在競爭日益加劇的社會里,挫折無處不在。若因一時受挫而放大痛苦,將會終身遺憾。遭遇挫折,就當它是一陣清風,讓它從你耳邊輕輕吹過;遭遇挫折,就當它為一陣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讓它在你心中擊起驚濤駭浪;遭遇挫折,就當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顆塵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淚,就足以將它淹沒。遭遇挫折,放大痛苦,將會終生遺恨。(反面論證)
遭遇挫折,不應放大痛苦。擦一擦額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淚,繼續前進吧!相信總有一天你會看見藍藍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還有你嘴角邊的甜甜的笑……(總結全文)
【點評】
文章分別從“遭遇挫折,笑對痛苦,才是明智的選擇”的正面論述和“遭遇挫折,放大痛苦,結果將不堪設想”反面論述,兩個分論點構成對照,突出了“面對挫折,我們不應放大痛苦,而應直面人生,縮小痛苦”的中心論點,說服力強。
論據對照(正—反)
【例文】
為自己留一道縫隙
大千世界,滾滾紅塵。面對名與利,面對寂寞與熱鬧,失敗與成功,現實與未來,有的人為自己留一道縫隙,舉重若輕,收獲豐盈的人生,而有的人卻不堪擠壓和重負,羈絆于生命之重。學會留一道縫隙,這是生命的大哲學。
(正)莊子為自己留了一道縫隙。先秦諸子,誰不想做官?誰不想通過世俗的權力來實現自己的烏托邦之夢?但濮水之畔的莊子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系之舟。面對兩個身負楚王使命的使者,他持竿不顧。權勢于莊子并沒有什么吸引力,真正吸引他的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于是歷史記錄了他那至今還在茫茫天宇回蕩的聲音: “ 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一句話,便推掉了在俗人看來千載難逢的發達機遇,將許多人甚至愿意用生命來求取的相位扔進了濮水。莊子守護著自己的靈魂,為心靈留下了自由舒展的空間,他的靈魂也成為一個神話,于是也就有了一棵孤獨地在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
蘇軾為自己留了一道縫隙。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蘇軾一生坎坷,從“烏臺詩案”開始,他被一貶再貶。他曾哀嘆過,彷徨過,接踵而至的災難曾一度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但他最終還是給自己的心靈敞開了一道吸納清風明月的縫隙。面對險惡,蘇軾唱出了“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面對茫茫天宇,他唱出了“ 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于是他的生命中回蕩著倜儻灑脫的華彩樂章。
福樓拜為自己留了一道縫隙。一個世紀以前,在巴黎鄉下一棟亮著青燈的木屋里,大文豪福樓拜每天拼命地工作,他不接受采訪,不看報紙,但他給自己留出一道縫隙 —— 每天看日出。福樓拜每天看日出,伴著剛剛蘇醒的樹木和玻璃般翠綠的青草,呼吸著泥土的芳香和果蔬的甘甜。于是,他每天都擁有了溫馨和朝氣,能夠寧靜、快樂,充滿活力地工作著。留一道縫隙,清晨看日出,福樓拜在為自己的生命舉行升旗禮!
學會給自己留一道縫隙,是人生的大哲學;不能為自己留一道縫隙,則是人生的大遺憾。(過渡句)
(反)項羽沒有給自己留一道縫隙,烏江之畔,血染長空。這位“力拔山兮氣蓋世 ” 的英雄,身陷四面楚歌之境,他思想的空間被遺憾、羞辱和絕望占滿,已沒有可供回旋的縫隙。在衣袂飄飄,長袖舞動中,心愛的人兒香消玉殞。面對著如泣如訴的滔滔江水,悲嘆著 “ 無顏見江東父老 ” ,一抹寒光閃過,一個悲壯的瞬間便定格于歷史的江河。于是,滾滾江水千百年來一直嗚咽地訴說一個悲戚的故事。
川端康成沒有給自己留一道縫隙,他的生命最終在不堪忍受的擁擠中凋謝了。離開這個世界之前,他曾無助地嘆息: “ 太擁塞了!”“ 我希望從所有名譽中擺脫出來,讓我自由。” 可見,擁塞足以致命。面對別人的盛情邀請,面對各種應酬,他不會拒絕,只能疲于應付。他的生活空間塞得太滿,令他幾乎喘不過氣來。于是,在巨大的精神壓力面前,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終于崩潰。那一刻,櫻花落了一地。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陰晴圓缺,悲歡離合,面對花開花落,得失成敗,面對風霜雨雪,電閃雷鳴,面對燈紅酒綠,名韁利鎖,最難得的是為自己留一道縫隙!
【點評】
文章先舉“莊子”“蘇軾”“福樓拜”的例子,論述“留一道縫隙”的作用,這是正面論證;接著舉項羽、川端康成的例子,論述“不留一道縫隙”的危害,這是反面論證:兩者對比鮮明,論證充分。
正—反—正
【例文】
幸福之花,開在感恩枝頭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花兒的感恩;烏鳥私情,愿乞終養,這是鳥兒的感恩;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是人類的感恩。因為懂得感恩,他們擁有了一顆金子般的心;因為懂得感恩,他們創下了人世間溫馨的傳奇。
(正)懂得感恩,這世界才會如此美麗。幸福之花,在感恩的枝頭美麗綻放。
“忠則《出師表》孝則《陳情表》”,這兩表道盡了人間感恩的真諦,演繹了人世間感恩的傳奇。為報劉備三顧茅廬之恩,諸葛亮七出祁山,巧計破敵軍,為劉備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出師末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是后人為他寫下的詩篇,為報當年的知遇之恩,他用畢身的精力向后人詮釋了感恩的真諦。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卻用自己的溫暖讓這個可憐的孩子長大成人,且名揚四方,為官作宰是多少讀市人畢生的夢想,十年寒窗不正為一朝為官?然而當這個機會真正來臨,李密卻不曾忘記自己的祖母。他放棄了這個機會。因為他知道“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在為官和報恩之間他選擇了后者,向世人彰顯了一首偉大的詩篇——感恩。
他們的感恩溫暖了自已,感動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們的感恩的枝頭灼灼其華。
感恩之心,是我們維系這個世界的根本,擁有感恩的心,才能稱之為有靈性的人,然而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設想。
(反)云南大學曾震驚一時的血案是多少人揮之不去的陰影。馬加爵一時的性起讓四個年輕的生命就此終結,我不想說他的殘忍。我只想說,他真的不懂感恩。云南大學用知識培養他,而他卻便之蒙羞;他的父母用心血把他養大,他卻讓他們體會白發人送黑發人的苦楚;他與同學的同學情他不懂得珍惜。如果他有一顆感恩的心,也許這一切就不會發生。當感恩的心不在,那一刻,他的幸福之花開在哪里? (反面過渡)
(正)只有懂得感恩,才能讓幸福之花開放。數十年為戰友守墓,矢志不渝,是陳健對戰友的感恩;荊軻賭命,是為報太子知遇之恩的感恩;袁隆平數十年專注研究雜交水稻,是為祖國的感恩。
懷抱一顆感恩的心,讓我們將愛傳遞。將別人無私的幫助,深深銘記,將之傳遞,這世界因感恩而美麗。人世間沒有不絕的風暴,感恩卻有其不老的風情。幸福之花,開在感恩枝頭,灼灼其華。
【點評】
這篇文章中心突出,層次清晰,結構嚴謹,語言流暢。
文章以“幸福花,開在感恩枝頭”題,以闡明感恩和幸福之間的關系作為主要的內容,運用正反對比的手法,跨越時空,讓孔子、李密和馬加爵形成鮮明的對比,無可爭辯地說明了“因為懂得感恩,世界才會如此美麗”的道理。
文章十分注意過渡和照應的安排,標題和內容照應,開頭和結尾照應,議論抒情的句子和敘述的內容結合也十分緊密。文章還用“幸福之花,在感恩的枝頭灼灼其華”這樣的句子來紐織全文,顯得完整、縝密而從容。
正(個人—社會)—反
【范文】
平等者得平等,敬人者獲人敬
司機們因為對老人的禮讓而贏得了老人的鞠躬致謝,體現的正是這樣一個樸實無華的道理:唯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尊重。正如孟子所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中華民族乃禮儀之邦,從先秦提倡的“禮”,到如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平等”“友善”,尊重他人、平等交往已成為一個基本的社交原則。(總)
對于個人來說,尊重與平等是個人良好發展的必要條件。互聯網與大數據構建的社會,讓我們的生活少了幾分純粹,多了幾分浮躁。人際交往被物質利益裹挾,一切以有無好處為前提。在這種情況下,何以在社會中與他人建立起心靈溝通的橋梁?答曰:尊重與平等。
想當年,口吃的顧頡剛主動搭訕馮友蘭,同樣口吃的馮友蘭為了避免顧頡剛誤會自己嘲笑他,選擇了沉默不語,這種沉默就是尊重。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不因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而將人劃分尊卑等級,顯示不同的態度;以一種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態度對待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與價值,保持適當的距離,進行適度的交心,給予適宜的關切。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些,那么彼此之間就會充滿平等與尊重。
對于國家與國家的交往來說,尊重與平等也是必要的。聯邦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的華沙一跪,代表著德國人對猶太人的謝罪與懺悔,是對歷史的尊敬,這一跪也使德國人獲得了世界的尊重。新中國建國初期,在美國的外交封鎖下,中國正是通過滿含尊重與平等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打破封鎖,開啟了新中國的外交。
事實證明,人與人相處需要平等與尊重,國與國相交更不能少了平等與尊重。唯有平等與尊重,才能讓人們和諧相處,才能讓世界各國都能享受進步與發展的成果。(正面:個人—社會)
平等者得平等,敬人者獲人敬!不懂得平等與尊重的人,只能得到他人的唾棄與鄙夷。澳大利亞游泳運動員馬克·霍頓出言不遜,惡意污蔑對手而遭到許多人的厭惡。同為二戰戰敗國,日本修改教科書,歪曲歷史,難以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同與尊重!即使它成為經濟上的巨人,也只是個缺胳膊少腿、思想不端的殘疾巨人。(反面)
尊重與平等是交往的前提,是人類文明的體現。唯平等者得平等,唯敬人者獲人敬!平等相待,相互尊重,被尊重的人生才有意義!請將尊重與平等長植于心,讓其開出文明之花。(總)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