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作文全國甲卷,論『可為與有為』
個人觀點,如有雷同,那你就是世界上另一個我。
2023高考全國甲卷的作文主題是“可為與有為”,完整命題如下。
2023全國甲卷作文試題插句題外話,高考作文,只要不偏題,做到邏輯自洽就是正常發揮。難就難在捋清邏輯。多數考生應該都會這樣,自己背了很多素材,硬套,硬順邏輯,就怕自己背的東西用不上虧了,此為大忌。
我理解的“為”,前者為做,后者為作為。細細想來,后者有褒義的成分,前者不帶任何感情色彩。
從哲學的角度分析要容易些,剖析可為與有為的辯證關系,最后得出結論。值得注意的是,可為與有為沒法對比,它們并不是對立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
分兩個層面來看,首先是可為vs不可為。
ps:不排除可為vs可不為,但是感覺此等邏輯很怪,而且有點鉆牛角尖。像老人扶不扶這種視角,個人感覺是偏離題干的。畢竟除了“可為與有為”,命題組還給了那么大段的內容去弱化主題這五個字的空洞。
可為的通俗釋義:可做。反之則是不可做。
可為與不可為的邊界是什么?事物的發展規律。
急于求成不可為,破壞體系不可為,違法亂紀不可為,等等。合乎事物的發展規律即是“可為”。
若以法舉例,法律規定的是為人的最低標準,法務禁止即可為,不違反即為“可為”。
這里又要帶到另一種觀點,“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可為與不可為的邊界,絕不是正確。不可為的事情不一定是不正確的,但一定是少數人所追尋的,過程是黑暗的,前途是光明的。
其次是,有為vs無為。
十有八成大家都會想到這句話,“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這里的“有為”就是前面的“可為”,可做的意思,其實不然。“有為”是“可為”的進階。
人生苦短,“可為”的事情太多,排出優先級,做最值得做的事情,即“有為”。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抗戰時期,年輕的孩子背井離鄉只為守護祖國。美好年華到垂垂老矣,十四從軍征,九十始得歸,說的正是97歲抗戰老兵裴海清。
因為肩負使命,所以人不是時時刻刻想著自己能做什么,而是該做什么。時代不同,“有為”的定義也不同。從前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槍桿子里奪政權,中國人站起來了。而今天的“有為”,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科教興國,是堅定泱泱大國文化自信。
(個人理解有限,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