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全國甲卷作文范文:文化如光耀大地少年有為志青霄
全國甲卷(云南、廣西、貴州、四川、西藏)
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歷程。在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我們過的節(jié)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們唱的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讀的作品如《為人民服務》《沁園春·雪》《荷花淀》《紅巖》,我們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釗、夏明翰、方志敏、楊靖宇,我們學習的榜樣如雷鋒、焦裕祿、錢學森、黃大年,等等,都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yǎng)和激勵。我們心中有陽光,我們腳下有力量。我們的未來將融匯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
請結合材料,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專家解讀】
試題材料將青年的成長與未來發(fā)展置于當代中國特定的環(huán)境中,展現(xiàn)出當代青年的成長受到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浸潤和滋養(yǎng),青年的未來也必將融匯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的事實,凸顯了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我們”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引導考生深刻領會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聯(lián)的歷史規(guī)律,自覺將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融匯在一起,進而思考自己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能夠做什么,怎樣才能有所作為,完成新一代青年傳承紅色文化、賡續(xù)精神血脈、肩負時代重任、續(xù)寫時代新篇的歷史使命。材料以第一人稱復數(shù)的“我們”,將考生帶入共同參與、共同記憶的同情共感的情境中,有效地將紅色文化傳承的重大問題,極其自然地轉化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長與發(fā)展問題,使其能夠有切身體驗,有感可發(fā)、有感而發(fā),從而實現(xiàn)“立德樹人”在寫作能力考查中的有機融入。
【名師解讀】
高校招生考試網:
全國甲卷的作文題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材料本身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空間。
考生首先應從主題入手,思考“可為”與“有為”的關系。作為關系型話題,它們以相對概念的形式出現(xiàn),考生首先應講清“可為”與“有為”二者之間的關聯(lián)。
結合材料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時代是“大有可為”的,而青年自當“有為”,據(jù)此,可以將話題延伸到“個人”和“時代”之間的關系,由此思考“小我”與“大我”之間的關聯(lián)。
更進一步,還可以思考“歷史”與“現(xiàn)在”的關系。材料的主體內容先總述了在百年歷程中,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入血脈靈魂,之后分別列舉節(jié)日、歌曲、作品、烈士、榜樣等作為示例。這百年的文化是開創(chuàng)今日“可為”時局的原因,也是當今青年“有為”的底氣,由此可以進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維。
材料中有一句“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據(jù)此可談環(huán)境對人的助推作用。一篇文章不必面面俱到,畢竟文章的容量有限,寫作的時間有限。所以,最好能抓住一個點,集中發(fā)力。你覺得寫哪一個觀點,你的故事最能打動人,事例最有說服力,那你就選這一個觀點。
材料主旨總結:把握時代賦予的機遇與條件,汲取優(yōu)秀歷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在“可為”的時代下爭當一名“有為”青年。
【名師下水文】
文化如光耀大地 少年有為志青霄
源自:小雨點的夢想
作者:鄭州七十四中 一米陽光
一句“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展示了偉人少年的自信;一聲“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道出了中華兒女的團結;一句“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yè)”展現(xiàn)了有志青年的愛國之情。我們的黨,歷經百年波瀾征程,積淀百年革命文化,這積淀如光,福澤大地,助力我輩少年有為志青霄。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欲有為,當自信自強。
1925年年輕的開國領袖險遭緝拿。面對困境,他在橘子洲頭寫下了“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豪言,正是因為這樣的自信,才讓他一次次絕處逢生。現(xiàn)在,我們雖遠離了戰(zhàn)場的硝煙,卻有看不到硝煙的經濟貿易戰(zhàn),華為不僅沒有被美國封殺,反而激起了華為嘶喊著向前的斗志。他們深知核心技術需自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我們自信精神的千年傳承。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欲有為,應團結一心。
2023年疫情來襲,武漢重災,祖國各地志愿者應急而來,大街小巷自發(fā)唱響國歌——“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而在美國波士頓猶太人屠殺紀念碑上銘刻著這樣的短詩:“當納粹來抓共產主義者的時候,我保持沉默,我不是共產主義者;當他們囚禁社會民主主義者的時候,我保持沉默......當他們來抓我的時候,已經沒有人能替我說話了。” 唯有團結,才能共御困境。今天,我們大國擔當,提出“一帶一路”戰(zhàn)略,團結發(fā)展中國家共擘藍圖;今天,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地球村,亦需要我們各國團結起來,共同應對世界難題。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欲有為,須愛國情深。
“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年輕擇業(yè)時,只為填補國家肝膽外科研究空白,他毅然放棄成績接近滿分的小兒科,而是選擇了僅考60多分的外科,且是冷偏弱的肝膽外科。我們有幸生活在這樣的國度,人民免于戰(zhàn)爭,我們日日安寧;我們有幸沐浴在這樣的文化中,國家有難英雄輩出,肩負重任。未來,祖國在我們肩上,愛國,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空有一腔熱血無以救國,它需要心懷祖國,站好我們的每一份崗,發(fā)出我們的每一份光。
歷經百年征程,傳承千秋文化,作為少年的我們,被文化之光庇佑著;作為少年的我們,當立青霄之志,帶自信之光、團結之心、愛國之情翱翔藍天、躬耕大地。
可為”之世,“有為”之時
(源自:郇說里的郇老師)
五千年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七十載共和國征程浩浩蕩蕩。中國共產黨發(fā)軔百年,勢如巨龍,從不止息;青年后浪繼往開來,燦若百卉,灼灼肆放!
青年后浪,在這“可為”之世,我們要創(chuàng)造自己的“有為”之時,讓每一刻的奮發(fā),成就自己最光輝的青春底色!
百年砥礪,百年磨難。僅僅一個世紀前,“整個華北已經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大江南北狼煙滾滾,炮聲隆隆,華夏神州萬馬齊喑。青年周高呼“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曾經深深敲擊著每一個立志救亡的學子的心靈:國家積貧積弱,如何“可為”?民族前路渺茫,怎能“有為”?
從《義勇軍進行曲》中不甘為奴的吶喊,到《紅巖》中革命志士舍身忘我的作戰(zhàn);從李大釗、夏明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求索,到焦裕祿、錢學森“蹲下去才能看到螞蟻”的奉獻……一個個熠熠閃光的名字,一段段刻骨銘心的事跡,成為了祖國披荊斬棘的奮進史中最美的注腳。魯迅先生有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即使在最困難的年代,中國人也在“不可為”中做到了奮發(fā)“有為”!
時光荏苒,日月?lián)Q天。奔騰發(fā)展的新時代,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可為”之路。2023年,22歲的曹原被英國《自然》雜志評為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石墨烯駕馭者”橫空出世!就在近日,北大“數(shù)學大神”韋東奕手提饅頭礦泉水接受采訪的視頻走紅網絡,這位取得突破性成果的質樸學神,從來不為喧囂所動,而是靜水流深,默默“有為”。
眾皆“可為”的時代,曹原抬頭仰望,選擇與智慧共舞;“韋神”低頭耕耘,選擇與知識相伴;青年抗疫者們,不計報酬,無論生死,選擇與祖國民族共渡難關……所謂“有為”,便是將個體命運匯聚到時代的洪流當中;所謂“有為”,便如保爾柯察金影響一代又一代青年的那句名言: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
青年后浪,從來不是時代大潮的過客與看客,我們是海底深深涌動的驅動力,我們奏響山海間最響亮的音符!
在“可為”之世,讓我們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有為”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