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寫高考作文丨許多人間奇跡,都是從可為到有為
編者按:又到一年高考時。奮斗的青春,每個人都了不起;考場內外,我們都是答題人。澎湃評論連續第五年邀請評論員、大學生同寫高考作文,為千萬考生加油、鼓勁。
考題選擇: 全國甲卷
原作文題:
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歷程。在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我們過的節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們唱的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讀的作品如《為人民服務》《沁園春·雪》《荷花淀》《紅巖》,我們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釗、夏明翰、方志敏、楊靖宇,我們學習的榜樣如雷鋒、焦裕祿、錢學森、黃大年,等等,都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和激勵。我們心中有陽光,我們腳下有力量。我們的未來將融匯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
請結合材料,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者:曾穎,作家,未參加高考。
我很喜歡電視劇《最美的青春》,講述的是一群年輕人,憑著青春與熱血,用幾十年的時間將黃沙之源賽罕壩,變成了上百萬畝森林的故事。它之所以動人,是因為真實。
在電視劇中,最打動人的情節是負責育苗的技術員,一個人在天寒地凍的荒漠上育種,連續幾年顆粒無收,幾近崩潰。但他心中一直堅定地認為,種子能夠育出來,因為挺立在寒風中的那棵僅存的百年老樹,給了他信心——這里曾經是一片森林。正是有了這個“可為”的信念,他和他的同伴們,最終干成了“有為”的事情——將一片氣勢洶洶的沙漠,從地圖上徹底抹去。
如果說“有為”是結果,那么“可為”就是信心,而“不可為”則有可能是一種反向激勵的催化劑。因為相信“可為”,于是變得“有為”,并且戰勝“不可為”。所有完美,都是從完成開始的。
蝸牛當賽車冠軍,小人物成曠世英雄,并不只是好萊塢的專利。在我們的文化中,填海的精衛,挖山的愚公,追太陽的夸父和射太陽的后羿,都曾是我們心目中的偶像。它們不只存在于我們的睡前故事中,而是融入到整個民族的血脈中。這種頑強,是我們中華文明中一抹令人感動的底色。
在這樣的文化浸潤和激勵之下,我們的祖先們,將太多的不可能變成了人間奇跡,并且創造出燦爛的文明。無論多么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哪怕強弱那么懸殊,前路那么渺茫,不想別的,“干就完了”。
無論多么浩大的工程,都是一磚一瓦壘起來的;無論多么繁復的圖畫,都是一筆一筆畫出來的;無論多么龐然的藍圖,都是一點一滴建成的;無論多么偉大的征程,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如果穿越回到一百年前,有多少人敢相信,在空氣蕭瑟的上海,在風雨飄搖的南湖上,在布滿兇險的奮斗之路上,面對那么強大而兇猛的圍剿力量,那十幾個衣衫單薄的的年輕人,會干成多大一件事情?
但歷史,已經給出了清晰的答案——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永遠不要低估了信念的力量。因為這份信念,許多人間奇跡,就悄然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