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這篇文科狀元的高考滿分作文的開頭,不輸名篇《故都的秋》,耐讀
原標題:這篇文科狀元的高考滿分作文的開頭,不輸名篇《故都的秋》,耐讀
知乎上,一篇高考滿分作文《聽我的故事,別走開》獲得了兩萬多的贊,中國現代作家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是名篇,被選入高中課文多年,兩篇都是散文。
有人說,這篇高考滿分作文的開頭很不一般,不遜于《故都的秋》帶給人的美好感覺。
《聽我的故事,別走開》的作者,現在是一個人氣很高的青春文學作家。她曾是哈爾濱市高考文科狀元,原名劉婉薈,筆名八月長安,畢業于北京大學。這篇作文的中心是勸誡人們多讀書。
《聽我的故事,別走開》開頭——
我透過櫥窗望著你,你帶著隨身聽滑著滑板飄然而過;我微笑地看著你,你提起公文包隱沒在人海之中。我問你,可不可以聽聽我的故事?你擺擺手說,對不起,我沒時間。可是真的如此嗎?為什么我在你的眼中看到昨晚娛樂節目庸俗的搞笑,嗅到酒席上殘留的味道?請不要說謊,你已將生命浪費給了空虛。
這個開頭好在哪里?
首先,視角獨特。
“我”就是書籍,從書的視角來勸人讀書,真是新巧別致,任誰都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因為99.9%的人不會想到這樣來寫。
其次,語言耐讀。
句子駢散交錯,長長短短,參差錯落,有散曲的韻味;筆墨淋漓,文字有靈性,一行行的好像在紙上肆意起舞。透過這些文字,仿佛看到一個小女子在考場上拿起了筆,一氣呵成,寫完就摔了筆起身大步離去。
關鍵是,語言并不華麗,卻自由吸引人的魅力。
再者,文字畫面感強。
櫥窗內的書和櫥窗外的匆匆行人展開了一次極為短暫的對話。書在問話,人卻不屑,是不是很有趣的畫面?
作者把人們不愿慢下來讀書的現象濃縮在一個小場景里了,客觀真實又形象生動,真是妙不可言。
郁達夫故都的秋的開頭——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故都的秋》的開頭又有何特點?
第一、單刀直入。
標題“故都的秋”包含兩個字面信息:地點,季節。
第一句前半句寫秋天給人的總的感覺,后半句寫北國的秋的特點,第二句寫回故都的原因。
兩個長句子,全部與標題直接相關。語言上,干凈利落。
第二、提挈全篇。
開頭說故都的秋的特點是“清”“靜”“悲涼”,后文寫故都的槐樹、秋蟬、秋雨和果樹,都體現了這三個特點。
再加上這個呼應開頭、總結全文的結尾“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結構上,文章真的如妙手偶得,渾然天成。
第三、手法絕妙。
第一句運用了襯托手法。以無論什么地方的秋天的“好”正面襯托故都秋天的“好”,為下文張本,后面把秋天寫得那么真切可感,原因就在于此。
第一句用了排比的修辭。三個“來得”句式連用,情感綿長,突出故都在作者心中的分量。
第四、語言質樸。
全段80個字,沒有一個表修飾的形容詞,讀者卻愿意一讀再讀。
郁達夫只不過用了兩個名詞“秋天”,一個副詞“總是”,一個語氣助詞“啊”,還有一個表示輾轉各地的長句子,就把對故都濃濃的情誼傳達了出來。
化腐朽為神奇,于無色處見繁花,高手都是這樣的吧。
兩個開頭,一個如夏天的雨,從高空肆意傾下,熱烈灑脫;一個如秋天的風,在低處久久盤旋,沉郁綿長。其實兩者不好比較,因為風格不一樣,但是語言都不事雕琢,都很耐讀。
什么樣的開頭大家都喜歡讀?不故弄玄虛,不堆砌辭藻,自然入題,有真情實感,像這兩篇一樣。
你喜歡哪個開頭?期待路過的你留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