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國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74
原標題:【備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國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74
【備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國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74
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人們內心深處總會追求一種叫秩序的東西。然而,這種秩序又往往摻雜著某種混亂。當你有足夠的能力與運氣,將這種混亂與秩序平衡控制好,你就成功了。
請寫一篇文章,就此談談你的認識。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
材料說的是掌控平衡好秩序和混亂的問題。
首先,人的內心深處追求一種叫做秩序的東西,那么我們不妨問自己——為什么要追求秩序?追求秩序的原因很多,你可以論證追求秩序能夠讓我們獲得有序的結果,讓我們獲得更多的增量,也可以說秩序本身能夠讓這個世界獲得更加公平的躍遷機會,符合羅爾斯正義論中的“機會平等原則”,每個人都能夠憑借自身的能力獲得平等的機會,從而對于自己的命運做到掌控。隨后,文章說了第二個概念,是秩序中往往會摻雜著混亂。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不可控的,混亂的。秩序雖然能夠讓我們在情境中尋找到某種意義上的優質選項,但是卻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混亂的現實,如果對于世界的認知產生偏頗,那就會帶來很多問題。正如我們認為努力會給我們帶來成功,是一種秩序,我們追求這種秩序。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成功的變量是混亂的,努力未必會帶來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而如何獲得成功呢?我們要平衡秩序與混亂之間的關系,努力向前的同時擁抱隨機性和偶然性,這樣才能讓我們獲得更大的成功的可能性。所以我們要學會做的,是追求我們所謂的秩序的結果的同時,要有面對混亂的認知彈性。
立意:
1.用能力讓混亂回歸秩序。
2.不懼混亂,努力維持秩序。
3.平衡混亂與秩序,需要運氣,更需要能力。
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古人很看重每一個十年的人生意義,逢“十”都有特定的叫法,如十歲叫幼學,二十歲叫弱冠,三十歲叫而立,四十歲不惑,五十歲叫知天命……最重要的年華是在哪個階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的確,十年能讓一個人厚積薄發而一舉成功,也能讓一個人從單純幼稚變得成熟懂事,亦能讓一個平庸的人依然平庸,甚至能讓一個奮斗的人墮落成消極厭世。抓住十年,往往定格人生。國家亦如此。
請選擇一個“人生的十年”(或“國家的十年”),談談你的體會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本題為任務驅動型作文題。
材料緊扣中宣部“共和國這十年”這一主題宣傳,具有現實意義,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現實與國家建設,體現家國情懷。
首先,要理解材料的指向,材料第一段指出古人對人生每一個十年的看重,逢“十”都給出不同的稱呼,揭示出人生階段的不同特點:如0到10歲是對世界發生興趣、感到好奇并進行初步探索的“幼學”階段,11到20歲是成長成熟、青春勃發的“弱冠”階段,21到30歲是成家立業、奮斗開拓的“而立”階段,31到40歲是進一步認識世界、以智慧的眼光處理問題的“不惑”階段,41到50歲是了解人生規律、理性審視自我的“知天命”階段……材料第一段重在引導考生選擇其中一個“人生的十年”來進行寫作,寫出這“十年”的特點。
材料第二段敘述了“人生的十年”的意義或作用:積累和成長的十年促使人走向成功,原地踏步甚至沉淪后退的十年卻能致人失敗。這實際上是在引導考生思考如何度過、如何踐行自己所選擇的十年。所以,段尾總結為“抓住十年,往往定格人生”,說明每一個人生階段的“十年”都有重要意義。
寫作時,考生首先要選擇一個“人生的十年”,重點論述對此十年的理解。可以是回首,也可以是展望。回首往事,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展望未來,不因沒有目標而彷徨。如果能夠由個人聯想引申到國家,體現出思維的躍層和升華則更好,如個人的十年要與時代、與社會的發展同頻共振等。也可以抓住國家命運的關鍵十年如改革開放階段、科技騰飛階段、網絡發展階段、民族復興階段……來進行寫作。如選擇規劃從現在開始的人生十年,可以先闡明這個十年的重要性所在,再進一步論述自己將以努力學習、勤勉奮進、敢于擔當的姿態度過這十年,以期創造更輝煌的業績,收獲更成功的未來。最后升華主題,總結全文。
參考立意:
1.十年拼搏,奮發有為。
2.十年樹人,成長成才。
3.十年奮斗,青春無悔。
4.十年,我與祖國共成長。
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黃國平博士2023年從中國科學院大學畢業后,在騰訊公司人工智能實驗室“騰訊AI Lab”擔任高級研究員。2023年他因博士論文的致謝部分走紅網絡。從炬光鄉小學、大寅鎮中學、儀隴縣中學、綿陽市南山中學,到重慶的西南大學,再到中科院自動化所,“一直盼著走出大山”的黃國平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因為現實的壓力而覺得快扛不下去了,他的信念很簡單:“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有人說,有夢想誰都了不起。出身不能選擇,但是想去的地方可以自己選擇,有什么樣的奮斗就能成就什么樣的人生。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對某方面(或總體)的深刻感悟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
材料呈現關于黃國平博士的人生奮斗歷程。憑借著自己樸素的人生信念,“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他從小山村走到中國科學院大學。一路艱辛,一路奮斗,一路堅持。借“有人說”進一步點出了寫作的關鍵。對于“夢想”、“出身”、“選擇”、“奮斗”等的感悟和思考自然成了寫作的中心。作文可以寫對某一方面的感悟和思考,也可以寫總體的感悟和思考。比如:可以談“夢想”的重要性,它對人生的指引意義,不可以選擇出身,但可以選擇夢想到達的地;可以談“夢想”與“奮斗”的關系,沒有夢想的奮斗是蠻干,沒有奮斗的夢想是空想等。用到的材料非常豐富,比如:不向命運低頭的穆夫塔,通過讀書改變出生的“小鎮做題家”,江夢南的求學之旅,外賣小哥雷海問鼎詩詞大會冠軍等。
行文構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觀點如:有夢想誰都了不起。第一部分回答為什么,生活從來不易,但只要你眼里有光,心中有夢,腳下遲早會走出一條路。有夢想的人,誰都了不起。第二部是主體部分,從怎么辦的角度展開論述,一、不被當下、出身所束縛,有追求夢想的信心和勇氣。二、堅定信念不動搖,堅持夢想,勇往直前。三、用腳踏實地的勤奮努力去走出一條抵達夢想的坦途。第三部分,最后聯系當下,明確當代青年在時代大潮中應當心懷夢想,做時代的追夢人。
參考立意:
1.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2.出身不能選擇,要去的地方可以選擇。
3.奮斗的人生最可貴。
4.用奮斗擦亮青春底色
4、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前蘇聯科學家柳比歇夫一生著有70多部著作,涵蓋生物學、哲學、數學、遺傳學、農業等多個方面。他曾經開玩笑說:“給學者拍照,不該拍臉,該拍臀部。”這句玩笑話的弦外之音是:作為科學家,“坐得住”是成功的關鍵。歷史學家韓儒林也曾有一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甘坐冷板凳不僅是對學者的要求,也應是我們每一個希望自我提升的青年對自己的要求。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
材料先概述前蘇聯科學家柳比歇夫一生的成就,進而引出他關于拍照要拍“臂部”的玩笑話,并指出其弦外之音“坐得住”才能成功。柳比歇夫玩笑話的“弦外之音”是“坐得住”是成功的關鍵,這部分內容是啟示我們思考“坐得住”的深層內涵,“坐得住”是耐得住寂寞、禁得住誘惑、沉潛心思、靜心專注。接著材料又提供了韓儒林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佐證上文的觀點,“甘坐冷板凳”是對自己研究的熱愛與執著,是堅定面對時事風云變幻的內心的淡泊。材料進一步指出“甘坐冷板凳”不僅是對學者的要求,也是對每一個追求進步的青年的要求。“坐得住”是一種沉下心來潛心做事的態度。《大學》有言:“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一個人只有坐住了,靜下來了,沉進去了,他才能比別人看得透、鉆得進、研得深。然而,如今我們往往缺乏這種態度,其實我們不是坐不住,只是這種枯燥乏味讓人很難忍耐,大多數人喜歡這山望著那山高,于是換來換去,最后發現離成功越來越遠。寫作時可圍繞關鍵詞“坐得住”“甘坐冷板凳”,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等角度進行單角度深入分析或者多角度綜合分析。
行文構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觀點,如:坐得冷板凳,蓄力攀高峰。接下來從怎么辦的角度展開論述,一、坐得冷板凳,需要我輩青年有遠大的理想,仰望星空,心有夢想,才能沉潛心思。二、坐得冷板凳,需要我輩青年有頑強的拼搏精神,累微塵以崇峻極,挺起山河脊梁,心懷熱愛,砥礪向上。三、坐得冷板凳,需要我輩青年不畏困境的堅定意志,不懼路途坎坷,勇毅向前,勇攀高峰。
立意:
1. 提升自我,需要耐得寂寞,沉潛心思,努力向上。
2. 甘坐冷板凳,心中有熱情,執著追求無止境,勇攀人生最高峰。
3. 青年人要從甘坐冷板凳中錘煉出“真品格”“硬本領”,在甘坐冷板凳中成就精彩人生。
5、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國家圖書館的山海經神獸、甘肅省博物館的“ 銅奔馬” 丑萌綠馬玩偶、故宮博物院的系列手辦……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陸續走紅,深受消費者的喜愛。80 余家博物館開辟線上新賽道,紛紛開設旗艦店,分享以傳統文化為源頭的“ 文創經濟” 這塊大蛋糕。
材料二:中國的航天器用“ 祝融”“ 嫦娥”“ 墨子”“ 悟空”“ 北斗”“ 天問” 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來命名,華為開發的操作系統叫“ 鴻蒙” ……這些高科技工程的命名充滿著傳統文化的氣息和魅力,體現著中國人的科學夢想和浪漫情懷,激勵著中國人的探索精神。
材料三:葉嘉瑩回到闊別已久的祖國,在火車上看到年輕人捧讀《唐詩三百首》,她覺得,盡管這個民族歷經劫難,但傳統詩歌的靈魂未死。她說:“ 古典詩詞里蘊含的,是我國文化的精華,是當年古人的學問、修養和品格,所以我要把這些好處講出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中國發展植根的文化沃土,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動力。
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與認識?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
材料一提到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陸續走紅,分享以傳統文化為源頭的“文創經濟”這塊大蛋糕。不僅體現出文創承載了傳統文化的消費力,也體現出滿滿的文化自信。
材料二通過高科技工程的命名來彰顯著傳統文化的氣息和魅力,體現著中國科學的浪漫情懷,激勵著中國人的探索精神。
材料三用詩人葉嘉瑩的文化傳承理念,體現中國古典詩詞蘊含的是傳統文化的精華。
綜上所述,材料體現出新時代中國的發展與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的緊密關系。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離不開中華文化堅實的歷史底蘊,同時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必須在新時代發展創新的過程中才能實現,新時代發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動力。在發展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進一步發展,二者是緊密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僅取決于其軍事經濟實力,同時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因此要不斷地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行文思路上,首先要提出時代發展與傳統文化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緊密關系。然后分別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和文化傳承的角度展開辯證論述。強調沒有文化底蘊的發展就缺乏強勁的動力,沒有強大實力的時代發展也不能促進文化的創新與傳承。可運用典型例證,如傳統非遺繅絲技藝所獲蠶絲不僅可用于華服面料,還可變身為新型醫療科技材料,延續生命;龍泉青瓷不僅可用于日常器皿,更可化身宏大建筑,成為傳世工程等事例。最后歸結全篇,強調只有二者結合,才能互相促進,全面發展。
參考立意:
1. 探尋文化基因,促進新時代發展。
2. 在發展中傳承,在傳承中進步。
3. 美好生活需要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基礎與支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