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論文集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書法論文集篇一
學習書法的經歷是枯燥的,有時你走進書法時,能聽見嗚嗚的哭聲,那是在家長的強迫下練習寫字,因為堅持,手漸漸地靈活起來,字也變得清秀,漂亮了。
前不久,老師給了我一個比賽的機會,參加青少年書法比賽。聽到這個消息,我既興奮又不安,興奮是終于有機會能去參加比賽了,不安是如果臨場發揮不好的話,可能辜負老師對我的期望。
我要臨摹的內容是《赤壁賦》,這是趙孟頫的作品,字體清透,筆畫粗細不一,上筆接下筆,有不小的難度。為了發揮好,在老師的指導下,我每天堅持不懈地練習,仔細琢磨每一個筆畫,我越來越自信,老師也向我投來贊許的目光,我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向往。
比賽那一天終于到來。
在人山人海的比賽場地,我輕輕吁了口氣,開始臨摹。拿起筆沾了點墨,在宣紙上寫了起來,裁判也在旁邊看著,下手的速度更快了,在裁判的目光下,我不斷地揮著筆,手開始輕盈起來,行云流水,筆墨在燈光下如鉆石般閃閃發光。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知過了多久,我將宣紙交了上去,等待著結果。
一會兒,裁判分獎狀了,一等獎林源……什么,我竟得一等獎了。
我登上頒獎臺,領了獎品,臺下雷鳴般的掌聲從無數觀眾手里發出,震得我的心顫顫的,瞬間,我被幸福包圍。不經一番寒風刺骨,怎得花撲鼻香!
書法論文集篇二
淺談古代書法教育與書法美育
【 論文關鍵詞】六藝美育形式美《蘭亭序》
【論文摘要】我國的書法 教育起源于西周時期,當時“六藝”中就有書藝;唐代把書法作為科舉取仕的條件之一;唐代以降,封建社會皆沿襲此制度,把書法作為重要的教育手段。近代學者、教育家們也把書法作為提升國民審美素質的重要工具。今天,我們提倡全民素質教育,筆者站在學校教育的角度,以書法審美教育為出發點,從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和體會精神美的能力方面,詳細論述了書法美育的兩個方面與方法。
我國的書法教育 歷史源遠流長和優秀的五千年東方文明與文化同生同長。書法作為教育手段,無論私學、公學皆認識到其對于改變、塑造個性的功用是無以取代的,是提升個人品格修為的不二法寶。
近 現代學者、美學家、書法家提倡民族 藝術復興,把書法作為美育工具。他們直面西方藝術的入侵,為維護民族尊嚴,推崇本土文化的精華——書法。梁啟超、林語堂、宗白華等都以較大精力來介紹 中國書法,提倡書法教育。林語堂認為“中國書法的地位,很占重要,它是訓練抽象的氣韻與輪廓的基本藝術,我們還可以說它供給中國人民以基本的審美觀念,而中國人學得線條美與輪廓美的基本意識,也是從書法而來”。關于對中國書法的論述最充分和贊譽最高者莫過于林氏。他把書法看作是中國人審美的基礎意識,談其他藝術都繞不開書法的美感。著名學者、教育家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藝術教化,也將書法列入其中,提倡美育以拯救愚弱的國民,功莫大焉。
今天,我們提倡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 發展的人,美育是其重要的內容。藝術教育又是美育的中心內容,書法是一門藝術,因此說書法教育也屬于藝術教育。它通過大量有意識的實踐,讓學生在藝術經驗積累的基礎上,提升美的感受能力,從而加強美的品格修養,具體說來,可以 總結以下兩點:
一、培養學生直觀感受美的能力
書法可以說是重在形式美的藝術,真、草、隸、篆諸體或方或圓、或長或扁、或極盡變化,可謂形式多樣,為我們展示了各種各樣的外在形態美,并突出地表現在用筆美、結體美、章法美三方面。
1、用筆形態美
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書法之妙,全在運筆。概舉其要,盡于方圓。操縱極熟,自有巧妙。”可見,書法講求的藝術美全在用筆的變化上。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欣賞、示范、比較、圖示等方法來講解用筆的豐富變化,引導學生進行細微觀察,提高學生辨析用筆的能力。例如大家都遇到的逆鋒起筆,是一種蓄勢取勢的用筆。教學時引導學生理解它與農民坌地、工人揮錘、戰士刺殺是同樣的道理。理解逆鋒取勢是為了力的孕育、力的創造。它能使行筆“萬毫齊力”,使點畫四面勢全、筆意豐滿,是一種內含的、蘊籍深厚的美。學生在理解了逆鋒的道理和懂得了逆鋒之美后才會進一步去表現美,創造美,具備鑒賞美的能力。
2、結體形態美
字的結構又稱布白,由點劃連貫穿插而成,其空白處也是字的組成部分。“平衡對稱,多樣統一和對比照應”是書法藝術結體美的表現形式。唐孫過庭在《書譜》中論述道:“數畫并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通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例如寫“三”字,宋米芾《自敘帖》說:“又筆筆不同,‘三’字三畫異”;當代馬敘倫在《論書絕句》說:“‘三’字尤應三筆殊,須知莫類算盤珠。”書寫“三”時,簡單的三橫就有粗細、長短、仰覆、曲直等不同的個性;然而這樣多樣、殊異的三橫又有其統一性,其走向、間距基本一致。可見字的結體應在變化中求統一、于對比中求平衡,于參差中見齊整,才能達到“違而不范,和而不同。”的藝術美效果。
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字形結構,感受結體的虛實、長短、開合、闊窄、參差、錯落、嚴密、疏朗、奇正等字型的變化美,知曉“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知險絕,復歸平正。”的道理。使學生理性地去欣賞美、創造美。
3、章法形態美
章法又稱“分間布白”,是一幅作品的整體美。雕塑大師羅丹說過:“一件真正完美的藝術品,沒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體更加重要的。”王羲之在,《書論》中說:“作一字,橫豎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可見成功的章法要通體聯絡呼應,氣息貫通,各部分長短、大小、疏密、寬窄、斜正、參差、開合形成對比,筆輕重、徐疾及墨色枯潤、濃淡善于變化,體現出和諧統一,構成生動 自然的整體。 董其昌在《評書法》中說:“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王羲之《蘭亭序》不僅字結體優美,更注意章法布白,疏密大小錯落有致遂勢瞻顧,遞相映帶,給人以筆勢流暢,氣息貫注,神完氣足的 藝術美享受。因此被稱為神品,被尊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具有章法美的典型意義,是因為它的整體美。如果整體不美,那么,點畫、用筆、結體很美,也不可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所說:作書貴一氣貫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應,打疊成一片,方為盡善盡美,即此推之數字、數行、數十行,總在精神團結不外散。”可見章法美之重要。因此教學中要把章法美的教學作為一件大事,要讓學生平時多欣賞優秀作品,多留心作品的章法,創作時要注意上下左右的互相映襯,彼此的關聯,做到“隨手所知,皆入法則”。
用筆、結構、章法是書法外在形態美的主要表現,也是書法課堂教學的重點,教學時通過對書法外在形態美的學習感悟,來提高學生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二、加強學生體會內在精神美的能力
中國書法不僅具有強烈的外在形態美,而且被賦予了更多的精神內涵,它于人品、休養、氣質、思想、個性等聯系在一起,具有強烈的內在美感染力。教學中教師應盡力挖掘其內在美 教育因素,培養、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1、內在神韻美的熏陶
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可見書法的神韻是欣賞、品評書法的最高境界。透過作品呈現的形態美,我們可以體味作品的不同神韻:或清雅、或粗曠、或飄逸、或拙樸、或雄壯、或奔放,從而傳達出含蓄深沉、莊重敦厚、激昂高亢、凝練險勁、和平靜穆、婉麗清秀、天真 自然的不同氣質。并產生高尚、深厚的審美情感,受到美的熏陶、人格的感染。
2、品德行為美的教育
中國漢字具有近六千年的 發展史,雖經多次變革,至今仍在應用,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字,它不僅可以應用于日常交流,而且還能象 音樂繪畫一樣作為藝術欣賞。書法藝術作為東方藝術的代表凝聚著無數先輩的智慧創造,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已為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喜愛。教學中讓學生了解祖國文字,培養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是中國書法的特殊教育功能。
良好的習慣對人們的學習、生活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用紙、用墨、執筆、坐姿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以及認真書寫習慣的培養。通過講述張芝學書“池水盡墨”、智永學書“退筆成冢”、柳公權拜師等歷代名家執著學藝、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故事,引導學生養成刻苦好學的進取精神和持之以恒的頑強毅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總之,書法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挖掘書法藝術的外在形態美和在精神美教育因素,使學生在思想認識上、行為實踐上提高對內書法藝術美的感悟能力,使其審美素質得到應有的發展。
【 參考 文獻】
[1]鄭曉華. 翰逸神飛——中國書法藝術的 歷史與審美[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
看了“書法學術論文范文”的人還看:
書法論文集篇三
書法和美術是藝術的重要形態,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書畫不分家”,二者的關系更加密切。在人生早期階段和學校教育階段,根據年齡特點和個性興趣開展有針對性的書法教育和美術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豐富感性認知,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促進全面發展。近年來,中小學校的書法美術教育得到高度重視,不僅開設了相關的課程,而且各類課外或校外的藝術活動、培訓活動也廣泛開展。書法美術教育的效果獲得了越來越多家長的認同,并將其作為家庭教育支出的經常性項目。但是也應當看到,在書法美術教育活躍的背后,也存在著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和隱憂。這些問題伴隨書法美術教育的發展而出現,并對其形成制約力量。及時反思并著手解決這些問題,是推進書法美術教育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必然要求。
1功利訴求成為中小學書法美術教育的主導動力
2開展書法美術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粗鄙單一在書法美術教育活動中,普遍存在將“藝術”和“文化”割裂的現象,重藝術技能而輕文化價值。藝術和審美都屬于廣義文化范疇,是觀念性和物質性、思想性和技藝性、感性和理性的結合,其中滲透了密集的事實判斷、價值判斷和情感判斷。但是在中小學的書法美術教育活動中,普遍存在著抽空思想性和價值性的傾向,文化基因進行過濾,而將技法與意境割裂,其結果是片面強調書法美術的技能,而忽視了更加深厚的文化積淀。在書法美術教育實施中,也存在著注重灌輸,輕視啟發與體驗的現象。由于對藝術技能的片面強調,教師往往較多地使用單向灌輸的教學方法,對于需要記憶和練習的技能型知識強調較多,而缺乏耐心的啟發和引導。體驗是激發學生審美興趣的重要途徑,甚至決定著審美能力的高低,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育者往往忽視對學生形成審美體驗的引導,對于審美對象的內涵、意蘊的挖掘不夠深入,普遍不能幫助學生形成體驗的豐富性和深刻性。從某種角度而言,審美教育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甚至比所講授的內容更為重要。學生對書法和美術的興趣是天然自發的,如果能夠采用既適合審美規律與目的,又契合孩子天性特點的教育方式,那么學生的興趣不僅可以得到鞏固和加強,而且還會進一步激發他們的熱情,從而發掘并培育他們身上的天賦。但是,如果教育方式出現偏差,甚至采用簡單、粗鄙、單一的教學方法,就會極大地削弱學生的興趣,扭曲他們對書法和美術的基本觀念。
3對流行文化缺乏有力的回應
流行文化已經成為社會文化格局中的重要構成力量,借助于成熟的市場化運作機制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它們的影響力已經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現行的書法美術教育中,教育者們普遍忽視流行文化的挑戰。流行的日本漫畫、影視動漫作品、惡搞美術、街頭涂鴉等藝術產品會對學生形成強烈的吸引力。流行文化對文化藝術經典的顛覆和惡搞成為一種常態技法,消減了經典藝術品的意義深度、價值標準,能夠給文化接受者帶來新鮮刺激的消費感受。中小學生在系統扎實的藝術訓練尚未具備的情況下,往往會被種種新奇浮躁的技法所吸引;他們在缺乏豐富的審美體驗的情況下,很容易對扁平化的消費型審美產品產生依賴和偏好。這兩方面共同作用,使得青少年的藝術觀和審美觀在成形之初就遭到了扭曲。流行文化以平面化、娛樂性為主要特征,以實現經濟效益為傳播目的,其思想性、嚴肅性被大幅消減。中小學的書法美術教育應當用于正確面對其中負面因素的挑戰并做出有力回應,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增強文化的辨別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念。
4城鄉地區書法美術教育水平差距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