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論語演講稿題目
演講稿具有觀點鮮明,內容具有鼓動性的特點。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需要使用演講稿的事情愈發增多。那么演講稿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演講稿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論語演講稿題目篇一
孔子的《論語》語言深奧,我作為一名小學生,只知《論語》是一部描述孔子與他的學生們的語錄,其他的便一概不知了。就在五年級時,學校編寫了各年級適用的《論語》,我才慢慢對它產生了興趣。
讀過了《論語》后,我了解了孔子是中國儒家的創始人,《論語》中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借鑒的言論,其中大多關于學習,十分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對我的學習的幫助效果非常顯著。《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用直接的兩句話告訴了我,學習知識并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時常復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生活的過程,要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著復習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發現。
就拿那一次來說吧,那天是語文測試的日子,前一天晚上由于我貪圖玩耍,就沒有復習。練習時,許多題目我都答不出來,急得我抓耳撓腮,最后成績很差。回到家后,我發奮努力,每一天回到家后不是和小伙伴們玩耍,而是打開書包,開始復習功課。就這樣到了第二次語文測驗,我從容不迫地在卷子上行云流水般地寫下了答案,最后,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從表面上來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每天堅持,就一定能有新體會。孔子的這個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許多現代人提倡的。。讀《論語》,僅僅是兩句話,就收獲了這一大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我慶幸是校園的濃濃書香浸潤了我。讓我深深感到來到西川中學是幸運的,因為有國學經典的熏陶;來到西川中學是幸福的,因為校園充滿了濃濃的書香。我知道學習任何經典,先人的經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射下,提高效率,縮短歷程,使我們盡早建立一個君子仁愛情懷,真正建立起來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論語》使我們修身養性,德行人生。《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一生都主張“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教會我們如何做仁人。《論語》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樣才能攀上人生的高峰,怎樣才能體會到人生的意義,怎樣才是真正地對人有“仁愛”之心,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近年來,深邃、厚重的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重視。幼兒園里的小朋友們天天背誦著弟子規,大街小巷里開了很多的國學誦讀班,電視里的科教頻道也是充滿了各種國學講座。
為何國學如此之重要?
國學以他簡練的語言,傳奇的故事,時時讓人感覺到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和文人的思想火花。
國學又涉及文學、歷史、哲學、術數,等等,內容比較完備,文學大師的生花妙筆,史學家的考據論證,,傳奇的神話故事,古老的笑話典籍,讓人大開眼界。
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為國學離我們很遙遠,很空洞,那是因為我們還不了解國學到底為何物?
國學不能狹隘地理解為《論語》《道德經》《易經》這些國學是先人用盡一生而總結的道理,那是對人生的品讀,那里有人世的滄桑,有歷史的痕跡,有生命的真諦,那些都
是中國的驕傲,那些沉積著一個偉大的名族不變的精魂,國學把我們帶到一個新的境界,使我們修身養性,教會我們如何做真人,教會我們分清美丑,明辨是非。“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超然之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昂然之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泰然之志;“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輕如鴻毛”,的豁然之明;“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浩然之氣。這些都在為我們照亮前方的人生道路。
國學應該如何學?
孔子早就有完善的答案。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又說:“志于道,依于仁,據于德,游于藝。”
論語演講稿題目篇二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編撰而成。包含著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是經典中的經典。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是論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則,它的意思是: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 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房子,便敬愛兄長;寡言少語,說則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后,有剩余力量,再去學習文獻。孔子認為,弟子 首先要懂得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余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 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對于知識,則放在第二位。
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古人也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懂得孝的做 人之道。
古時候,有一則關于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子路小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 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久滿足父母的這的要求了嗎?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 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了疲勞,鄰居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可見,孝道在炎黃子孫心中的地位了。
孝,是孔子提倡的美德,父母生我,育我,作為子女,怎么不做到孝呢?小時候,父母有好吃的東西,總會讓給我們吃;我們長大了,能承擔一些家務活嗎;父 母交代的事我們做到了嗎?在父母生病的`時候,是否去關心他們了嗎?這些看上去的小事,捫心自問,我們做到了嗎?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是給我感受最深的語句。不僅如此《論語》也是經典中的經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閱讀《論語》我受益匪淺,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做人的仁德,以及品味哲學的思想情操。
論語演講稿題目篇三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這個學期,我們背了一本國學金典名叫:論語。俗話說,背一本論語,管理天下都用不完。當然,我雖然只背了半本,但卻讓我受益深淺。
給印象很深的是這一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中情誼,而小人看重利益。人不能總是看中利益,友情比利益更加重要,利益只為了自己,而 友情卻可以和大家分享。
當然,這一句的道理也很深: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說話時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不要用自己的言語誤傷了別人, 行動快捷對自己的好處也很多。
然而,還有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賢能的人就要向他學習,見到不賢能的人就要做自省,反省自己,不讓自己也犯同樣的錯誤。
放于利而行,多怨的意思是 如果一切都依照是否有利于個人私利來行事,就會造成別人對自己的怨恨,所以做事之前也要為別人找想。
這就是在我背論語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幾則。
論語演講稿題目篇四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在我讀過的書中,我覺得《論語》是我讀過最有含義,最有蘊含的一本書。這本書教給我了很多知識,這些知識都是無價的,因為,它教會我了很多人生道理。
比如,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溫習學過的知識,并且,還要懂得新的知識,這樣才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這一則讓我明白了,不要把新 知識學會就可以了,還要加強鞏固學習過的知識。
比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了解怎么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這一則讓 我明白了要以學習興趣愛好才可以真正學習到知識。
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讓我明白了時間的寶貴。孔子在河邊感嘆到:”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日夜不停。什么都可以 用金錢買到,但唯獨時間不可以,因為它是無價的,可以稱的上是”無價之寶“。
還有一則是我們十分熟悉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逢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從這一則中我知道了,在三個人當中,其中一位必定是我的老 師。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好的一面,所以,要學習他好的一面,同時,也改掉自己身上的缺點,更加完善自己的優點……
這本書里的每一敗都很有價值的,我會把每一則都牢牢的記在心里。
論語演講稿題目篇五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聽,這是我們任灣小學的學生在誦讀。這稚嫩的童音,讓我的思緒飛揚。不知不覺中,我跨越時空,走進了兩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去聆聽他的諄諄教誨、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追尋他的敦厚之風。
孔子關于學習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很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擇其善者而從之……”。
《論語》里有太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大智慧。我慶幸是任灣的濃濃書香浸潤了我。讓我深深感到來到任灣是幸運的,因為有國學經典的熏陶;來到任灣是幸福的,因為任灣校園充滿了濃濃的書香。
國學的經典,華夏的輝煌,成就了偉人的不朽,締造了民族的昌盛。國學文化,是華夏民族的靈魂,是炎黃子孫的精神脊梁!讓我們一起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化,讓中國這條龍騰飛在世界東方!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論語演講稿題目篇六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我一直以為所謂儒學不過是表面上推崇中庸、仁義、 禮教等虛有的東西,做作的讓人厭惡。 他和他的弟子連種稻插秧都不會還自居君子圣賢,所有的人民在他們眼里都是低微貧賤的人。”唯女子和小人難養也“,可見孔子有歧視婦女的嫌疑,另外 我至今還記得宋濂《送東陽馬生序》,鼓勵他的同鄉努力刻苦學習,尊師:”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我承認,宋濂真的很尊師。可是正是這種方式讓中國由盛轉衰,不敢出一言以復就沒有新觀點新態度,就沒有創新。
蘇格拉底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主張學生勇于創新,所以出了一個柏拉圖,柏拉圖同樣沒有”架子“,又出了亞里士多德。希臘三賢在哲學物理學都有很好的建樹!
儒學,是該讓人唾棄,放在腳底踩的東西!!!
我甚至覺得古代封建的黑暗落后都是獨尊儒術的結果, 沒有了”百家爭鳴“,那就是剩下了專制。它至今仍舊影響著政治、教育、法律!
可是,事實上是這樣嗎?
讀完《論語譯注》我發現了我自己的目光短淺,相反,我覺得孔子不該出現在那個時代,那個黑暗的時代!孔儒的思想很超前,他說推崇的大同社會就是我們現在初級社會主義的終極目標,我們至今也沒法做到,古代黑暗帝國怎么可能實現呢?古代君王扭曲了儒家思想,他們黑著心紅著眼把儒學當成統治的工具,他們過河拆橋卻同樣自稱君子,因此,”打倒孔家店“不是推翻儒學,而是保護真正的儒學不為小人所用。
孔子推崇的學而思丟失了,人們只學不思,只為應付考試,這是中國教育的失敗,也是中國科學家得不到諾貝爾獎的原因。
孔子崇尚的中庸仁義也缺失了,人們自私自利,見人不扶,食物以次充好。真的愧對禮儀之邦!
孔子希望人忠義孝順,謙虛真誠。可是現在的我們多么膚淺做作!
……
沒錯,他的想法是無法治國的,至少不適合現在的國情。可是我們不能一竿子打死儒學。政治課里我們要對傳統文化發揚”揚棄“,我們卻把壞的繼承了,好的遺忘了:
我們該謙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都驕傲自滿怎么進步,應該不恥下問,謙虛謹慎!
我們該真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不該做偽君子,應該真心待客。
我們該反省:”吾日三省“,孔子這樣的圣賢都反思,我們也該反省自己,知錯認錯改錯。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認同孔子,但是不得不說他的想法很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該做的還有很多,那怕雙手遞物,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等瑣事,都是在弘揚傳統文化,興我禮儀之邦!
論語演講稿題目篇七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于丹寫的論語心得是一本非常好的,值得一看的書,因為她給了我太多的感觸,讓我在忙忙碌碌的現代生活中近距離的接觸了一次圣人。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于丹教 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 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 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 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 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 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 他自己內心價值取。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
論語演講稿題目篇八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語錄,它流傳了2500多年,一直被奉為中國文化思想的淵源,影響著世代中國人。它的經典語句,每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 溫故而知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讓現代教育越來越重視經典教育,越來越注意到古代文化對人生的影響意義,所以,我們小學生從小讀 《論語》,意義重大。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典型代表,它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許多方面,雖然是一問一答、零零碎碎的片語,好像沒有什么邏輯性,但是認真研 讀,深刻領會,其內容非常豐富,言簡意順,無所不包,博大精深,也是教學最重要的經典。宋代的開國宰相趙普自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由此可見《論語》 的歷史地位,《論語》之真理穿越千古、深入人心。
誦讀《論語》原文,對于我們小學生來講,由于文言相隔久遠,有些困難,一時難以弄懂。但是,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也讓我們感受很深,有所啟迪 ,有所受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正如于丹把《論語》比做溫泉,她說,北方一個以溫泉著稱的小城里,有一口問病泉,據說 任何人舒服地泡進去,就能悉知自己身體的病,有關節炎的,有胃病的,有皮膚病的……洗掉一層,如蟬蛻皮一般……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論語》的第一篇就是關于學習的問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出孔 子一生學而不厭,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干,智慧可以改變命運,因此,經常學習新知 識,溫習老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快的事情,我們要養成時時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偉大的話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啊。學問從學習中來,能力從實踐中來。學而常習,習而常學,便可以海闊天空般事事無礙。而今天觀看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更是令自己開見識大長。
不僅如此, 其實在以前,孔子與孔丘一直在議論并流傳著一個字:“仁”這雖是一個字,但它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疑問喲。人們最終解決了這個“迷”。“仁”可 以想為一個人心如大海的慈善之心;也可以認為一個人堅持不懈的努力;更可以作為一個人對一件事的渴望之情……
孔子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修煉的一生,境界越高就越注意學習修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 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說孔子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七十歲隨心 所欲不越規矩“。孔子自述了一生學習和修煉品性的過程,從求學、立身和思想境界的不斷提升,不難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識和修養在學習中提高, 良好道德的養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從自我約束到隨心所欲,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統一。已經達到了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此所謂慎獨,就是一個人獨處時候也能做 到只做好事,不做壞事。這也使我們懂得了偉大來至與平凡的道理。
通過于丹老師對《論語》的講解,使我明白了許多為人出事的道理,仿佛達到了進入到了書中的境界。直到現在,《論語》中的內容還讓我難以忘懷。
《論語》的內容真豐富啊!希望同學們有時間多看看。身為小學生的我們,仔細閱讀《論語》一定會讓我們憧憬的童年變得跟《論語》一樣豐富多彩!
論語演講稿題目篇九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雖然我并不是很理解學習《論語》的作用竟然有如此之大,但這個周,通過對我們班的論語一角的學習,我了解了一條條《論語 》里蘊含的知識,發現它對我們的學習真的很有幫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讓我感觸很深。她的意思是:擁有知識的人不如愛好知識的人;喜愛知識的人不如以學知識為樂趣的人。這 句話告訴我們要對知識產生興趣,只有對”知“樂而為之,才能不斷積累更淵博的知識。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我的古箏學習。最初,我因為她優美的旋律和音色而喜歡上了她,但枯燥的日復一日的練習卻讓我幾次都想放棄,堅持到現在,我已經慢慢體 會到了,古箏帶給我的樂趣,每天的練習也不再只是完成作業。我還發現一個秘密,要是我這個周喜歡練了,總會有很大進步,要是這個周應付了,不僅沒有提高, 可能還會后退,所以我覺得孔子的這句話真對,對學習的內容有興趣、用心才能學得好,取得更好的成績。現在,我已經把學古箏當作一種樂趣了,只是還不夠深, 應該繼續努力。
再看看其它學科,總是喜歡的,感興趣的學得更好些。我的數學不太好,常常會出一些不該錯的題。結合《論語》里的這句話,再看著班上的數學尖子生們,我 發現她們非常喜愛數學,常常以解題為樂趣。而我,還只是把它當作一門知識課,不喜歡深入思考。現在我知道了我和他們的主要差別在哪里,我會努力像他們一樣 ,從數學中發現樂趣,愛上數學,這樣才能學得更好。
這么一條簡簡單單的論語,卻讓我明白了這許多的道理,我會慢慢學習其它的《論語》知識,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獲!
論語演講稿題目篇十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這個寒假我讀了論語這本書,雖然不是很復雜的古文,但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言論,大多關于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告訴我們,學習知識并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 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 ”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 上看,要 ” 溫故知新 “ 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 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獲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 ”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 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 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 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后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出色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