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走進自然作文匯編5篇
精選走進自然作文匯編5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走進自然作文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走進自然作文 篇1
今天是星期天,我和爸爸一起到奶奶家去玩。
在去奶奶家的路上,我看到那桃花一朵緊挨著一朵,擠滿了整個枝丫,它們像一群群頑童,像一片片胭脂,又像是一朵朵云霞。一團團,一簇簇,樹枝都壓彎了腰,正應了一句詩“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梨樹也不甘示弱,一株一株的就像是地下冒出來的一個又一個的噴泉,而那花朵,就像是雪白的浪花兒。微風乍起,一朵朵梨花宛如穿著一身白色裙子的玉女翩翩起舞,又像點點繁星在閃爍。
到了奶奶家,池塘邊的柳樹經過一場風雨后,像一位玉女,亭亭玉立,那么清新,那么雅致。柳條像仙女的裙帶,隨風飄舞。還有一陣陣清脆的鳥聲,和鳥兒的身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柳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正撲著翅膀。,一只身穿五彩繽紛衣服的畫眉鳥在樹上嘰嘰喳喳地叫著。
吃了飯,我和爸爸在奶奶的陪同下,一起來廣場大壩,廣場上的盆栽競相開放,無數蜜蜂在花叢中快樂的工作著,還有那噴泉,那防古石橋……真讓我們留連忘返。
我今天過得很快樂。
我愛春天!
走進自然作文 篇2
大自然有著無數的瑰麗寶藏,老橋、清泉......。這次我走進了大自然,仔細的感受它描繪出來的美麗畫面。
當我初次踏入大自然,和煦的陽光籠罩著我,我感受到了溫暖,兩岸的古老大樹被一條小河分開,像古老的騎士在守護著寶藏。我很想知道這條河流到哪里?我跟著它,讓它給我指引著方向順流而下,我偶爾停下一會兒,與河里的魚兒嬉戲。我看著這里是多么安靜,天空碧藍,云彩朵朵,就好像在天空胸前戴上了白色的花。
突然下起來雨,雨很小,我躲到一處大樹旁邊,在這樹陪伴著我,給我擋下了雨水。我感到孤獨,我把石頭拿開,許多小蟲子爬了出來,原來它們都躲了起來。雨停了,我向大樹告辭,又開始了我的大自然之旅。
我走著走著聽到天空中有幾聲鳥叫,我抬頭往上看,看到一群鳥成人字形飛過。天慢慢黑了下來,太陽像喝了酒,臉紅紅的下了山。一個彎彎的月亮升了起來,我躺下了,放輕松,仰望著天空潔白的月亮,幾百幾萬顆星星眼睛一閃一閃,頓時月亮又變成圓的泛著一圈圈的光暈,像用黃金打造而成。
我躺在舒服的草地上,又像躺在云朵之上,我有點困了,有點累了,這里變得寧靜了,小動物睡了,小河和這里的每一棵大樹都睡了,我也睡了。
在夢里,大自然里的每棵樹,鳥,都在交談著,在我睡著的時候給我撓癢,我醒來,才知道是在做夢。
走進自然作文 篇3
約在20年前,我在分析一堂自己聽過的課時冥思苦想,為什么學生的回答如此貧乏,平淡,毫無表現力?為什么兒童的話語里沒有他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我開始記錄學生們的回答,分析他們的詞匯量與言語的邏輯性和修辭成分。我發現,學生們使用的許多詞和詞組,在他們的意識里并沒有跟鮮明的表象以及周圍世界的事物和現象發生聯系。
我通過分析在同事們和自己課上所觀察到的現象,以求回答這樣幾個問題:詞語怎樣進入兒童的意識?詞語怎樣成為思維的工具?兒童怎樣借助詞語學習思考?思維又怎樣反過來發展語言?在從教育學上指導學校精神生活中最復雜、最微妙的成分——兒童思維方面存在哪些缺點?
我首先從研究自己的教學工作、自己的課和本班學生的回答入手。比如,一個孩子敘述一滴水的旅行。這里本應該講早春的溪流,講春雨,講彩虹,講平靜湖水的輕聲拍濺。孩子本應該把這一切當做他周圍的世界來述說,當做他本人也是其中一分子的自然世界來述說。然而我聽到的卻是什么呢?是一些勉強拼湊的、笨拙的、死記硬背的句子和詞組,它們的意思連孩子自己也感到模糊不清。我一邊聽,一邊思索孩子們的言語,我心里逐漸形成一個信念:我們當教師的沒有教兒童思考。從他開始過學校生活的最初日子起,我們就把他眼前那扇通往周圍大自然的迷人世界的門關閉了,他再也聽不到小溪的潺潺流水聲,聽不到冰雪融化時水滴的丁冬響,聽不到云雀的婉轉鳴唱了。他們只是背誦關于所有這些美好事物的一些枯燥乏味的語句。
我把五年級學生領到了果園。當時,灰藍色的雨云遮著半邊天空,太陽點燃起一道彩虹,蘋果樹上開滿了鮮花——有乳白的,有粉紅的,有鮮紅的,蜜蜂發出輕輕的嗡嗡聲……我對自己的小旅伴們說:“孩子們,你們看到了什么?什么東西最叫你們激動、贊嘆和驚異?”他們的眼睛里泛出喜悅的神情,可是他們很難表達自己的情思,很難找到合適的詞語。我真為孩子們痛心……
不,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我們一旦忘了知識的最重要的源泉——周圍世界、大自然,便會逼著孩子們去死記硬背,從而使他們的思維遲鈍起來。
我開始一課接一課地把孩子們領到永遠常新的、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大自然中去,到果園、森林、河邊、田野去。我跟孩子們一道學習用詞語表達事物和現象的細微差別。
我的桌子上不斷出現各種新書:有關于實物課的教育文集,有各種詞典,有植物學、鳥類學、天文學、花卉學等方面的書籍。每逢春天清靜的早晨,我都到河邊、森林和果園去,細心觀察周圍世界,并試著盡可能準確地表述它的形狀、色彩、聲音和動態。于是我又備了一個習作本,專用于寫短文:寫一叢玫瑰,寫一只云雀,寫火紅的天空,寫美麗彩虹……我開始把在大自然環境中上課叫做到生動思想的源頭去旅游。漸漸地,這種課不論在目的性上還是在孩子們腦力勞動的形式上都變得越來越豐富了。
有時,我把自己寫的短文和小詩讀給學生們聽。能跟他們交流思想,交換對周圍世界,即對大自然和人們的觀感,使我感到十分愉快。我發現,特別能使孩子們激動的是那種也表達著他們的某些親身感受的短文和小詩。當我的短文和小詩能為孩子們心領神會時,他們自己也會動起筆來,以求抒發他們的感情。
隨后我便抓校內的課。我上的課首先是思維課。如在一節課上,我跟孩子們談論現象、原因、結果。孩子們遵照我的建議從周圍世界尋找因果關系,并對它們加以論述。
于是我親眼看到,孩子們的思想逐漸變得越來越清晰、豐富、含有深意,詞語有了感情色彩,活潑、生動起來了。我面前展現出一個異常豐富、無限美好的教育技巧境界——善于教孩子們思考的本領。這個發現使我無比激動,我體驗到了創造活動的非同尋常的幸福。
我把自己的想法和觀察告訴了同事們,他們開始來聽我在自然環境里上的課。我給他們讀自己寫的短文。有一次在初秋季節,我跟教師們一道來到橡樹林,欣賞樹木披上的五彩繽紛的秋裝,以便過后盡可能鮮明而又富于表現力地描述出這種美景。
教師們對這種去活的思想源泉的游歷產生了興趣,他們自己也開始領孩子們進行這種游歷和旅行。在春秋兩季,我們幾乎把三分之一的課都移到大自然去上,也沒有人抱怨時間不夠了。
語言與思維統一的思想,逐漸深入到我們全體教師的頭腦。我們常常聚在一起談論這個有意思的問題,并進行爭論,正是在這種爭論中產生出真理來:每個教師不管他教哪門課,都應當是一個語文教師。語言,是我們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無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是思維的主要源泉,是發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學校。
教師集體的創造,離不開對個人勞動的科學探索和對兒童的深入研究。
走進自然作文 篇4
我已經好久沒有出來走走了,學校就像一個牢房把我困的緊緊的!我似乎可以聽到我那顆心的呼喚,今天,終于出來了!
秋天的落葉可真美。葉子的顏色是五顏六色的。有黃色的楊樹葉,有大紅色的楓樹葉,還有綠黃相間的樹葉,顯得那么和諧,真像一幅優美的樹葉畫。一陣陣風吹起,葉子們便從樹媽媽的懷抱里飄落下來,它們像一只只漂亮的蝴蝶在飛舞,像只只小鳥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飛翔,又像演員們在跳空中芭蕾。火紅色得似楓樹葉落在地上一大片,遠遠望去,像一片燃燒的火焰。楓葉的葉子,看上去像把小扇子,小巧玲瓏。它們的邊緣已開始發黃,與春天的樹葉比起來,可謂是“風燭殘年”了。
秋天來臨,農民伯伯便開始忙乎了。太陽還沒升起,但是天已經亮了,人們就拿著鐮刀,推著小車下地收割莊稼了,瞧!農民們的臉上滿頭是汗,他們不停的揮舞著鐮刀,發出沙沙的響聲,眨眼間,金黃色的稻子鋪滿了一地。
我愛大自然的美,又愛美的大自然。
走進自然作文 篇5
隨著鈴聲響起,合上書本,拋下雜念,踱向窗邊,且用這短短的25分鐘,做一次短暫卻精彩的'旅行吧!
倚著窗戶,極力地向外眺望,想將太陽西下的天空之景攬入眼中。那將落山的太陽,收斂了光芒,靜靜地閃耀著余暉,天空仍是湛藍,但在天的盡頭已釀出一抹橙黃,如同用畫筆蘸了幾筆橙桔、幾滴清水,隨性的向天空揮灑,橙色便一點點向四周浸潤,由深及淺、顏色漸變,交織在遠方的天空,橙黃、橘色、淡黃、淺綠,最終融進了藍的底色。仿佛是陽光給大地的情詩,此情此景,光耀里傾吐著與大地分別的眷戀,微微薰出一片淡淡的紅暈,煞是可愛。
時間毫不停歇地向西走著,太陽也緩緩的挪動著步伐,天空的顏色也隨之加深。那份橙紅渲染出不同層次來,藍、黃、橙、紅,仿佛西方簡單的水粉畫,一筆一道,深深嵌刻在天際,由上向下,層層分界遞進,毫不矯揉造作卻又活潑熱烈。將目光放遠,隱約看到遠方大樓上的轉播塔好像孤單的隱者佇立在這絢爛的日光中,似乎只有他讀得懂這天空的美與無奈,只有它靜靜的陪伴著這耀眼卻即逝的夕陽。
同學提醒我就要上晚自習了,我不舍地轉身返回座位,卻驚奇的發現天上不知是誰將紅染缸打翻——紅色肆意的潑灑,將天空浸染成絕美絕美的紅了,紅的徹底、紅的奔放、紅的自我,將這天空擁進紅色的懷抱。陽光也熱烈了——閉上眼,只覺得臉頰溫熱,光芒如海浪般熱情的涌向我,拍打著我,仿佛要將我攬入這景的一角。目光陶醉在這無邊的紅中,靈魂也被感染了。我仿佛是詩人,想要用文字吟誦這美景卻被紅的震撼堵住了嘴。
在沉醉中,心情莫名的變得慌亂,這夕陽這天空,這熱情,我是多么熟悉而如今卻那么陌生。曾幾何時,春的草長鶯飛,夏的綠柳成蔭,秋的麥浪滾滾,冬的銀裝素裹,是我們的最愛,我們曾在自然中尋找快樂且自由的青春,但如今這卻變成了記憶的符號。
是因為什么?作業的繁多?上課的忙碌?不是的,在這本該嬉鬧的間隔中,我不仍能夠擠出生活的間隙去品味多姿世界恩賜我們的時光么!我們總是抱怨時間的擁擠,卻忘記尋找自然的真諦,一山一水是自然,一花一草也是自然,只要你盡心發現,身邊的空氣不也是自然嗎?
原來,生活處處有自然。重要的是我們何時愿意停下忙碌的心,走進自然,體驗自然的趣味。為什么不呢?做個自然中的人,為心靈作一次旅行吧,哪怕只有短短二十五分鐘,也足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