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野— —人們沒有忘記你!-776字作文
今天,我們東升小學的小記者們一睹了浙江大學舊址——芳野的風采。汽車在泥沙小路上飛馳,路很窄,只能通一輛小車。一路途經幾個偏僻的村莊后,前面豁然開朗,躍入視野的是一片田園風光,不遠處連綿起伏的群山,令人心曠神怡。
山下有一排長長的別具一格的建筑,灰墻黑瓦,門窗呈拱形。我們的領隊老師告訴我們:“那就是浙大舊址。”聽著領隊老師的介紹,看著那些展廳里的文物和告示牌,我仿佛看到了當年身負保衛祖國重任的那些刻苦學習的學生。
看到了他們艱苦的學習環境。忽然,我在一塊展示牌下停下了腳步,上面有著一張照片,卻已經模糊不清了,但聽著領隊老師的述說,我好像就看到了那一幕。在1939年,還在抗日烽火的歲月中,浙江大學在條件相當艱苦的情況下,冒著槍林彈雨,在整校西遷的同時,又分出一部分,在浙江省的“大后方”——龍泉,創辦了浙江大學龍泉分校,以適應東南沿海各省學子繼續求學之需求。
那些學生為了學習,可是徒步千里到這里讀書的。當年在龍泉讀書的校舍有的是借用民房改建的,有的是簡易竹木屋。學生、教師住的房屋被戲稱為“風雨龍吟樓”,就是用板壁松皮蓋的竹樓。
晚上沒有電燈,只有用毛竹筒做成的燈架和竹節碗盛桐油的桐油燈,兩根燈草做燈芯,燈光熒熒,烏煙裊裊。他們吃飯采用分食制,米很粗糙,一桌一只小木桶,一些吃不飽的男生眼睜睜看著女生的桌子,等她們走了之后,就將女生桌上小木桶內的剩飯一掃而光。為了維持艱難的讀書生活,學生們一塊開墾荒地、養雞、種植蔬菜。
雖然那時讀書的條件非常艱苦,但是學生們讀書的熱情很高,學習十分刻苦。接著,我踩踏著咯吱作響的木樓梯,來到來二樓。二樓的一間房里展覽舊址圖片,一間是龍泉歷代的名人圖片。
我一間間地走著、看著、想著。在這里,當時的那些學生度過了整整三年的大學生活;在這里,磨煉造就出了一大批科學家、文學家、教育家……這次的小記者活動,給我留下了永恒的記憶,和當時在這里上學的大哥哥大姐姐比起來,我們現在的日子是多么的美好,啊!芳野,難忘的芳野!我心中永遠的芳野。芳野,龍泉人民沒有忘記你啊!芳野,龍泉人民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