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讀后感(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讀后感600字)
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讀后感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描述當時士人的生活為主的小說,而第四十二回則更是深入刻畫了士人們的品性和行為。在這一回中,作者通過兩位主要角色——程甲和李漁,展現了他們性格上的巨大差異。
程甲的清高與虛偽
程甲是一個典型的士人形象,崇尚清高、講究禮法。但在這一回中,他卻表現出了虛偽和自私。當他知道自己被選為文廟祭祀時,便對眾人說“有貴客來訪”,并讓人將自家亡父祖先供奉的牌位搬到文廟里做樣子。這種虛偽行徑不僅欺騙了別人,也愚弄了自己。
此外,在程甲看來,只有那些能夠幫助到自己的人才值得結交。他對于李漁等沒有權勢、沒有地位的朋友不屑一顧,并且在遇到挫折時也毫不猶豫地背叛了他們。這種自私自利的品性,讓人感到程甲的清高并不真實。
李漁的豁達與正直
相比之下,李漁則是一個擁有豁達胸懷和真實品性的人。他雖然沒有程甲那么講究禮法,但卻能夠在關鍵時刻給予朋友幫助,并且堅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則。當韓文翰向他提出賄賂時,他義正言辭地拒絕了對方。
此外,在李漁看來,友情、誠信比權勢、地位更為重要。這種品性也讓他在遭受挫折時仍然能夠堅定地走下去,并最終獲得了成功。
讀后感
通過閱讀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我深刻認識到一個人的品性和行為舉止對于其未來的發展和成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虛偽和自私只會讓一個人越陷越深;而豁達和正直則會為其打開更廣闊的前途。
同時,在社會中我們也應該學習李漁這樣的人,堅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則,不為權勢地位所左右,用真實的品性去塑造自己的形象,以此贏得更多人的尊重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