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讀后感
《哈姆雷特》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哈姆雷特》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哈姆雷特》讀后感1
眾所周知,“以惡報仇”是一個真理,讀完《哈姆雷特》后,我知道這句話更好了。
《哈姆雷特》的作者是威廉·莎士比亞。 這本書講述了王子的復仇故事—哈姆雷特王子的父親被叔叔克勞迪烏斯毒死并登上王位。 在他父親的幽靈告訴哈姆雷特真相之后,哈姆雷特開始報仇,并最終在一場劍術比賽中殺死了克勞迪烏斯。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屢屢應驗,威廉莎士比亞筆下的克勞迪斯為了爭奪王位毒死了自己的兄弟,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到頭來自己反倒被殺。《哈姆雷特》里有一句經典的臺詞——“罪惡的行為總有一天會被發現,雖然地上所有的泥土把它們遮掩。”,這正跟我們說的“惡有惡報”有著相同的意思。
在現代社會上,很多罪犯做下了違反法律的行為,最終還是被送進監獄。如果不希望更多的悲劇發生,我們應該多行善,而不行惡。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漠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在奮斗中結束一切。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
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有一千種感受。以前并不理解,或者說沒有這種感受,并沒有覺得生命有何意義,但現在,在面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后,我開始思考我們為何要這么做,也許這么一說讓所有事都充滿了功利性,也許會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不再那么專注。
但我想說的是,每個人的一生,都要面臨困難,都要面臨許多困境。可是在不斷的思考和成長之后,我們仍要鼓著勇氣在這個薄情的世界,溫柔的活著。
生活帶給我們的除了美好,還有許多困難,但我們不該害怕,不該一成不變,哈姆雷特告訴了我們,在這個世界,改變也許不能讓悲劇變成喜劇,但能讓我們在短暫的生命中爆發出希望的曙光,去讓更多人,更多迷失自己的人重新拾回對生活的希望,能讓這個世界溫情不減。
《哈姆雷特》讀后感2
有句話這么說:“一千個讀者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今日看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我就是其中的一個讀者,當然也就有話要說了。
哈姆雷特原本是一個純真、善良而有理想的少年,他崇拜自己的父王,并且以為自己以后繼承王位也會成為丹麥又一位出色有作為的國君。同時看到自己父母恩恩愛愛,也幻想自己以后會與自己喜歡的奧菲利亞結為連理同樣如此幸福快樂。但是,世事難料,在父王死后,叔父繼位并且與母后結婚,這一系列的變化來得太快以至于使哈姆雷特開始思考身邊的一切——懷疑父親的死、看不起母親、不再相信愛情。尤其是父親的鬼魂將自己的真正死因告訴他之后,他便開始醞釀報仇雪恨,同時也開始思考人生——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但是他也開始放棄自己,覺得人生毫無意義,活著只是為了替父報仇,他的情感沒了依托,開始變得瘋瘋癲癲,這也是折射了一個時代里迷茫的一群人。在復仇的這一個過程中,哈姆雷特傷害了許多人,或許有些是罪有應得,但有那么一兩個卻是無辜的,例如真正瘋了并自殺身亡的奧菲利亞。
哈姆雷特自身還是存在著弱點的,但只要是人,他的性格就難免有弱點,這些都不會阻礙他成為一個英雄,雖然這是悲劇式的英雄,所以他的死未免讓人惋惜,不過這也是悲劇所需。“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別人看”,這是魯迅先生對悲劇的定義,也正是因為毀滅所以使其變得深刻起來。不可否認的是,哈姆雷特是一個時代的英雄。
在戲劇中,我還讀到了貪婪欲望與阿諛奉承,也正是前者是許多人喪失寶貴的生命,而后者是一個人喪失本性,這些人性的弱點無論是放在哪個國家哪個年代都是存在的。所以,在《哈姆雷特》中,我們應該學習哈姆雷特的要學會去克服自己的弱點,從而變得堅定與強大,我想這才是我從中最大的收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