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讀后感
在山的那邊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在山的那邊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在我初讀《在山的那邊》這首詩歌時,便被她散發出的獨特魅力吸引了,我覺得,我就是詩里的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難,追逐理想。
《在山的那邊》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蘊含了一個哲理。詩人以群山和大海為意象,以"海"象征理想,以"群山"象征種種困難,以"爬山"象征艱苦奮斗,從而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而崎嶇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終將到達理想的境界。
詩中的孩子的理想,是追尋大海;我的理想,是考入中國傳媒大學。
聽媽媽講,在我還不會說話的時候,我就常常咿咿呀呀地牙牙學語,說個不停;等我再長大些,會說話了,我總是愛搖頭晃腦地背誦爸爸媽媽教我的兒歌、古詩;上了學后,每當朗讀課文時,我總是把手高高地舉起來,因為,那些漢字正在向我招手呢!
在小學四年級時,我有幸主持了學校的活動。從此以后,我便深深地愛上了主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主持人,我與主持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一名優秀的主持人,一個好的大學必不可少,我相信,只要我考上了中國傳媒大學,她一定會幫助我實現這個當主持人的夢想。于是,考入中傳便成為我人生的理想。
我知道,中傳是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想要摘取她的人不計其數,而我,只是那蕓蕓眾生中微不足道的一個,所以,我一定要加倍努力才行。不管這條路再怎么難走,有再多的艱難險阻,我也會永不言棄,努力向前。而《在山的那邊》這首詩歌,完美地詮釋了這種向理想前進的追夢精神。
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講,"山"與"海"的對立,往往是一種無法打破的對立,正如另外一位詩人在《山民》中所說,"他想,這輩子是走不出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遙遠/所以沒等他走到那里/就會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可是,在《在山的那邊》中,"山"與"海"的對立,"山"對"海"的隔絕,因為一個"一次又一次失望"卻一次又一次攀登,不停地翻越群山去追尋大海的.倔強的"孩子"的出現,而告克服。這"孩子"可以說正是那不屈的"信念"本身。這個山與海之間的"追夢者",體現了我們內心"隱秘的想望",更體現了一代人在現實的重重磨難與對理想的苦苦堅持之間的精神歷程。
雖然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我們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終將實現。我會像詩中的主人公一樣,以堅定的信念和不變的初心,向理想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