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煙云》讀后感
《京華煙云》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京華煙云》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大名著里,西游講“毅”,三國重“謀”,水滸講“義”,紅樓重“情”。因著對紅樓的喜愛,便閱讀了民國版紅樓——《京華煙云》。全書描寫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在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爆發四十年的起落沉浮。正如林如斯的評價:“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細細品讀,一世京華,恍然如夢。
《京華煙云》中重要人物約八九十,印象最深的莫過于豁達的木蘭以及泰然的莫愁。木蘭若如燦爛明亮的春花,莫愁就好比匣中溫潤沉靜的美玉。
木蘭,這個被林語堂先生傾注了太多愛的主角,其性格深受其父姚思安的道家思想影響——隨遇而安、寵辱不驚。生活從北平的富裕享受一切物質,變換到杭州田園生活的`布衣荊釵,依然樂在其中;面對牛素云的諷刺,裝作沒聽見。當然木蘭身上也有著儒家的思想,木蘭與孔立夫之間的故事,亦有著林老與陳錦端的投影,均是安放在思戀的云端,發乎情,止乎禮。
看紅樓時因著撲蝶一事對寶釵不喜,而在京華煙云中卻愛上了似寶釵的莫愁。莫愁雖在其姐的光環下不甚突出,卻更為真實。看見體仁雜亂的衣著,她展示了鋒利的辯才。在立夫被捕時,木蘭昏過去了,莫愁卻能得體回答警察的問話,泰然給警察展示毫無危險性的文稿。莫愁這塊美玉,正如她自己所說”身為玉質,有利也有弊。玉永遠不受污染,并且硬而脆。但是最精華的玉應當發出柔和之光。
在這浮華的社會里,心浮氣躁是一種常態,我們花著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在于對物質的追求,卻忽視了精神生活的建設,尤其是德性的提升。福氣不是自外而來的,而是自類而生的。一個人若享真正的福氣,或是人世間各式各樣的福氣,必須要有享福的德性,才能持盈保泰。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清水會變成雪白的銀子;在不該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銀子也會變成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