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后感650字
《活著》讀后感650字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著》讀后感65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不一樣的歲月,讀書、交流、成長;寫一段文字,記錄那時年少。
關注青春語林,看青春觀點,讀青春故事。
“凡不能毀滅我的,必將使我強大。”
在《活著》中,余華選擇了一個采歌青年“我”與破落地主福貴來鑲嵌整個故事,于是這部小說便囊括了兩種語言風格。在日文版自序中余華提到:“我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敘述,福貴的講述里不需要別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講述的是生活。”
而在這生活的重壓下,苦難,始終是福貴身上為數不多的深刻鮮明的人物碎片。這也很容易令讀者把關注點落在“苦難”二字身上,甚至不禁要問:余華是不是在有意的'歌頌苦難?
因為如果用第三人稱來敘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貴在讀者的眼中無疑只是一個苦難中的幸存者。
土改、內戰、人民公社、文革……中國過去六十年所發生的一切災難,都一一發生在福貴和他的家庭身上。而生存上的艱辛往往也伴隨著精神上的折磨。爹、娘、有慶、鳳霞、二喜、家珍、苦根,“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
歷史的車輪從無數的福貴身上碾過,從生命的塵埃中滾滾而來。不同的歷史因素也融化凝固成了區別于從前、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苦難”。例如過年回家公司聚餐逃不開的酒桌文化、996或007工作制下忍氣吞聲又無可奈何的當代社畜等等……然而就像福貴從來沒有放棄過生的希望和活的憧憬,只要生存本能猶在,人在任何處境中都能為自己編織希望,哪怕是極可憐的希望。
于是在婉拒勸酒的同時,也反思著酒桌文化是否真的有必要延續到下一代;于是在感慨低效工作過度加班的同時,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去努力解決這樣那樣的問題,努力尋求打工人和資本家之間利益的平衡;于是越來越多走出迷茫的年輕人愿意通過視頻、推文等網絡媒介來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為心智上的后輩打好輔助,并送出祝福——“加油,后浪!”
這本書的書名特別好,不是生活,不是茍且,只是活著。余華說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話,他說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書中接踵而至的打擊或許令讀者無從同情,但余華至真至誠的筆墨也向我們給出了他的回答:苦難不值得被歌頌,值得被歌頌的,是苦難中依然不屈不撓、心懷希望的平凡的英雄。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比活著更加艱難了,但也沒有任何事情比活著更加美好了。當這部沉重的小說結束時,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
苦難本身并無意義,它只是痛苦和挫折的集合,是人的成長與蛻變書寫了它獨特的價值。以一具肉體凡胎,去承受荊棘路上遭遇的苦痛,我們都和福貴一樣平凡,我們也都和福貴一樣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