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丁與木匠讀后感(通用5篇)
園丁與木匠讀后感(通用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園丁與木匠讀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園丁與木匠讀后感1
在《園丁與木匠》中,國際兒童學習研究泰斗——艾莉森·高普尼克,引領著我們如何解讀孩子看似不可思議的行為背后的學習規律,并引用大量經典而富有創造性的實驗,向我們剖析了孩子在看、聽、玩、做的時候,都是怎么學習的,以及他們在幼兒期、學齡期、青春期不同階段的學習特性和習性。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是)國際公認的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泰斗級專家,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教授及哲學系客座教授,推翻了經典的"白板說",還是心理理論創始人之一。首位從兒童意識角度深刻剖析哲學問題的心理學家。對于孩子的心智、大腦和學習方式,沒人比她更了解。在《紐約時報》《衛報》《科學人》等各大媒體發表了大量科學文章和評論,TED演講點擊量過300萬次。
高普尼克以其畢生的研究深刻地揭示出,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高手,如果你想做有遠見的父母,那千萬不要讓孩子過早進入成人學習模式,更不要用成人的思考模式給孩子設限。
在讀到《邊玩邊學》這個章節時,我的印象特別深刻,也不免思緒萬千。在此章節的開端,高普尼克摘錄了狄更斯小說《遠大前程》中一個滑稽又讓人感到可怕的片段:瘋狂的郝薇香小姐坐在她那凄涼的豪宅里,命令可憐的孤兒主人公皮普去玩耍。郝微麗小姐可能是個極端的例子,但狄更斯那令人不寒而栗的喜劇反映了一些關于玩耍的深刻謎題。如果玩耍的形式是由一個成年人想要達成的目標來決定的,那么它還能算作玩耍嗎?即使我們不是郝薇麗小姐,你能命令孩子去玩耍嗎?
這讓我想起了平時在我們的課間休息中,我所觀察到的一些孩子的表現:那些被釋放的、迫不及待地沖出教室奔向操場的男生們,好像這類的孩子特別機靈,但學習成績并不拔尖。不過當我說要注意安全時,無論他們怎么急切,都會小臉漲得紅紅的大聲回應我,盡管每每回教室時,都是各種告狀,而我總是在心里發笑,因為下一節課后,他們幾個關系居然會更密切,這種每天每節課都上演的“重蹈覆轍”的玩耍方式,常常令我啼笑皆非。孩子比我聰明、敏感,他們往往能從我的神情中捕捉到我接下來會如何處理并處置,也無外乎叫囂“各打五十大板”而已。
高普尼克認為,打鬧是一種社交演練。打鬧的游戲包含滿地打滾、摔跤、輕咬、壓制等動作,以及我們常常在男孩子身上看到的“鬧翻天”。其實在小男孩的世界里,打打鬧鬧是友誼最明確的標志。科學證明孩子們是對的。在人類兒童中,早期的打鬧游戲與長大后更好的社交能力有關。當然,這種相關性可能指向很多東西。所以,我們這些成人,無論是父母還是教師,都要學會區別孩子的打鬧和真正打架,用科學的眼光和態度來看待孩子成長過程中一些“不可思議”的、無從理解的行為和心理。
或許,你的孩子總愛胡亂地打鬧?其實,他在學習社交互動;或許,你的孩子在安靜地玩玩具?其實,他在探索世界奧秘;或許,你的孩子因為無聊纏著你問為什么?其實,他在尋找答案……
我們的孩子在玩的時候,究竟在學什么?他們又是怎么學的?孩子能從父母身上學到什么?
《園丁與木匠》指引我們走出傳統"讓孩子成才"的教養誤區,告誡我們,養育孩子不是讓他成為另一個你。什么樣的教養方法和方式其實并不重要,關鍵在于,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以及你與孩子的關系怎么樣。高手父母與普通父母的分水嶺在于——你是園丁,還是木匠。真正意義上的高手父母,他們一定懂得為自己的孩子構建利于孩子成長的和諧親子關系和科學養育方法。《園丁與木匠》直面當代父母焦慮的核心根源,給予了我們養兒育人中教養思維的全新升級。
園丁與木匠讀后感2
摘自艾莉森高普尼克《園丁與木匠》這本書中的一些感觸深的句子以及自己的讀后感悟。
教育孩子相當于管理花園,這實在是一個恰當又精妙的比喻,兩者都是生命的孕育和成長且有著諸多的不可控因素。作者將不同的教育觀念喻化為“園丁”和“木匠”,形象可感。
園丁式教育:充分尊重孩子的生長規律,注重創新性,讓孩子學會主動探索世界而不是被動地接受。
木匠式教育:講究所謂的方式方法,按照固定的形式對孩子進行“掌握式”學習教育。
文章中的很多觀點都給我諸多的啟示。
1、工作和愛使生命值得度過。
以前淺薄地認為,工作就是為了改善生活,提供物質基礎,然而,這只是工作最為表面的作用,對于工作全身心投入的那份專注,工作中完成挑戰后的那份成就,工作煥發出與眾不同的那份光彩,工作中呈現的那份無可替代的價值,都讓我們的生活因此而變得更加有味道。
2、愛沒有目標、基準或藍圖,但愛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不是為了改變我們所愛的人,而是為了給他們提供條件讓他們蓬勃發展。愛的意義不是塑造我們所愛之人的命運,而是幫助他們塑造自己的命運;不是為了向他們展示道路,而是為了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他們所走的道路不是我們想選的,也不是我們能為他們選擇的。
生活中,對待我們的愛人,總是先入為主想要把自己認為的好強加給對方,卻從不考慮對方是否需要,這種做法在父母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他們總是急于將他們“寶貴的人生經驗”傳給自己的孩子,過去的經歷和他們固有的認知影響著他們的`想法和看法,出于愛,他們舍不得孩子走彎路甚至是“歪路”,但是他們忽略了,經驗是沒法代替經歷的,孩子如果全部按照父母經驗來,那只是走了一遍父母的老路,像復制品一樣過完了自己的一生。那是父母的人生,不是孩子自己的。
3、學齡前孩子的進化任務是盡可能廣泛地探索各種可能性。這種探索讓孩子發現了關于世界如何運作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將在他們成年后支撐起他們做事情的能力。
現實生活中,孩子探索世界的權力早已經被大人們剝奪了,這么做是不對的,那么做是不允許的,這樣太危險,那樣真辛苦,總有一堆理由制止孩子們的探索,以至于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失去了探索的欲望和能力,成為了“理所當然接受”的機器。索的欲望和能力,成為了“理所當然接受”的機器。
園丁與木匠讀后感3
總是在給孩子設定任務,是時候給自己設定任務了。前幾天聽說讀書會本周需要遞交第一次的讀后感,實話說,我內心是拒絕的,我覺得我的紙質書還沒有到,我不習慣看電子書,我想大家不會那么及時交作業吧,或者干脆第一次我請假不交了,各種不想交稿子的理由在腦子里打轉,然后想著時間還有幾天,再說吧。直到昨天周六,看到第一位群友上交了。這時才覺得這是沒退路的,任務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動力,這是逼自己學習的一個好方法呀,所以在限定的時間里去完成任務是唯一要做的。很多時候,當我在給孩子設任務的時候,那種居高臨下,孩子你必須第一時間完成,我是父母我做主的感覺真是好棒喔,經常為完不成任務和孩子鬧別扭,讓自己生氣焦慮,原來面對自己不善長,自己還沒有準備好的事情上,我和孩子是一樣的。
這是一本寫給父母的書。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了如何養育孩子。她解釋了現在流行的像木匠教養方式是最大的謊言,教育的結果是不會成功的。而理想中的父母,應該像園丁一樣。給孩子提供足夠的營養、空間,時不時根據需要進行修剪,任由孩子生長。即便結果不是預期的,也許會收獲不一樣的驚喜。
為什么孩子不聽你的話?
孩子聽不聽你的話,首先取決于你們之間的關系,孩子聽不聽你的話,其次取決于你行不行。如果你本人的一舉一動都很有教養,心地善良做事穩生,你的孩子也會是這樣,所以,你是什么人,比你對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家中男孩,目前上初一,這本書關于青春期的部分很有趣,特別接地氣。
青春期:“游走在沖動與控制之間”
青春期,使得父母與孩子之間與生俱來的緊張關系變得更加顯著,十幾歲的孩子會把你逼瘋。
他到底想些什么?
這些話說得太貼切了,這就是目前我家的狀態,經常被他逼瘋,有些可能只是家長的一句話,或一個動作,他也會莫名發火,情緒激動,很多時候,做為家長的我是失望的,生氣的,更是無助的,不知道怎么辦,真想放棄,強硬吧,風雨只能是更猛烈,好好說吧,沒作用,所以我經常是冷處理,或者更合適的叫冷暴力,發現這反而有些作用,有時我會暗暗得意,發現自己還有辦法能對付,但我知道,這其實很危險,不是好的辦法如同書中所說,你是什么人,你的一舉一動影響著孩子的以后。
特別容易理解的一句話,青春期“如同一輛車子,動力系統已變得很活躍,控制系統卻如同一輛車子,還沒準備好”,不要失望,控制系統是可以訓練的,試錯就是個好辦法,所以做為家長的我們學著讓孩子試錯吧。
GOPNIK說她也是焦慮的中產階級一員,讀看完這本書,至少在當下,我也沒那么焦慮了!
園丁與木匠讀后感4
大家好,我是剛陪孩子經過緊張的中考、忐忑地填報志愿、焦灼地等待錄取信息、安心送孩子進入高中的麗霞,順利進階為父母界的三等高級公民——不用陪作業,因為做不出;不用河東獅吼,因為根本不敢。所以,我現在終于終于可以好好和大家聊養娃了。
6 月,我和群里的朋友一起,讀完了《園丁與木匠》,還有一點尾巴沒有分享,我先把尾巴分享完,然后我們就開始下一本書的閱讀。
高普尼克奶奶在討論了教養、愛以及孩子如何學習之后,她談到了未來以及為人父母的意義。
科技與孩子的未來
小時候,我們著迷于小人書。現在,我們的孩子著迷于pad。時代在前進,但似乎人類的成長主題都相同,本質上都是掌握某種技術——自然規律或社交技巧。然而,下一代并不是在簡單的模仿上一代。如果只是模仿,人類不會發展和進步。每一代人都在以我們不知曉的速度創新。
我們大為推崇的“閱讀”就曾經是一個新技術,只因從小學習掌握它,我們就習以為常了。蘇格拉底對閱讀的觀點,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完全反智。可是,卻與我們如今對電子屏幕的態度趨于一致。我們不喜歡互聯網的碎片化,原因在于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專注是稀缺資源。孩子與我們不同,他們年輕的大腦能輕松掌握龐雜的信息。對于未來,我們不知道會變成什么樣。我們知道的是,青少年們用互聯網做著每一代孩子都會做的事: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疏遠父母,搞曖昧、聊八卦,霸凌、反叛和嘗試各種新事物。與我們過去不同的是,互聯網上的惡意不會像面對面的爭執那樣消失,他們必須學會面對這些。
當然,我們還有另一個擔心,長期使用互聯網的孩子正在喪失專注力。記得我們前面說過的嗎?高度專注是近代文化的產物,每個時代會有不同的專注方式,它們都是自然而有價值的。迅速變化的互聯網時代讓我們無所適從,感到困惑與迷失已成必然。這意味著我們對孩子只需順其自然嗎?當然不是,我們要做好傳承,做好溝通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我們也要給孩子一個安全、穩定而又能讓他們嘗試和發展的環境,讓孩子們將傳統進化到屬于他們的時代。
尾聲
我們為什么要養育孩子?從功利的角度來看,養育孩子不能帶來最大效益;從道義的角度看,養育孩子也不能稱為大善。沒有一個適合類似的普適準則適合回答這一問題。或許,價值多元論可以描述這一問題——沒有一種價值觀勝過其他,沒有任何一種是最好的,我們需要在它們之間做出選擇。
是否要做父母、養育孩子,涉及你決定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一旦你有了孩子,你的自我會被擴大,你深深地關注孩子,同時也關注自己,如何協調被孩子改變的生活?沒有簡單答案,我們只能在現有條件下盡全力做到最好,體會并享受我們與孩子間那特別的愛,一種長期、奉獻、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愛。
然而,個人的選擇并不完全是自己的事,養育孩子需要資源。工業時代,人們通過工作獲得資源。那么孩子由誰來照顧呢?父母中的一方工作,另一方照顧孩子,而通常照顧孩子的是媽媽。全職媽媽不能體驗到事業帶來的滿足感,并在經濟上依賴男人,同時也將男人與孩子以及對孩子的照顧隔離開了。托兒所和幼兒園或許是解決這一困境的方式。同樣的困境也出現在我們與老人的關系中。工作讓我們無法同時兼顧兩者。我們不能同時照顧孩子、老人,又同時工作。玩更是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可是,玩對孩子特別重要,孩子在玩耍中探索各種可能,為變異和創新的蓬勃發展提供保護。給孩子以玩耍的機會,是對未來最好的投資。
后記
為人父母能讓一個全新的生命走入這個世界。每個新生兒都是前所未有、獨一無二的,都是由各種基因、經驗、文化和運氣組合而來的復雜產物。在呵護和照料下,每個孩子都將成為獨一無二的人,創造屬于他自己獨一無二的生活,充滿了快樂與悲傷、成功與失望、驕傲與遺憾。如果說他們的生命非常值得度過,那它一定是所有這一切的結合。我們對孩子那特殊的、無條件的愛,也意味著我們要對孩子的獨一無二表示尊重和支持。
園丁與木匠讀后感5
一本書讀完了,如果沒有讓它和我們發生點什么,可能就真的完了。它會變成占據書架的紙張,與我們再無瓜葛。我們還要再與它發生點什么才行。
糾正的誤區一
在心理、教育文章遍布的今天,我們聽到太多觀點。其中有一個觀點是:夫妻關系應先于親子關系。要把夫妻關系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親子關系。然而高普尼克奶奶告訴我們:
對孩子的愛就像一個無法言喻的承諾。
我們對孩子的愛如此特殊,以至于讓“我們會以一種特別的方式關心自己的孩子。我們認為,自己孩子的幸福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甚至比其他孩子或我們自己的幸福都重要。”
正因如此,我們才會在生活中看到為孩子付出的父母,愿意犧牲自己的父母。我們當然不是提倡父母為孩子的犧牲,但是或許,我們可以理解他們,而非指責。
那么,犧牲是必然而無解的嗎?我們或許可以增加一些智慧。夫妻之愛不同于親子之愛,在不同的情境中,依據具體事情選擇并做出符合當下情形的行為,才是解決之道。我們真正要理解的是夫妻關系不同于親子關系,而不是將其排序或對立。
糾正的誤區二
什么樣的父母是好父母?孩子是否健康、愉快、成功是標準,TA是否符合標準,成了考核父母的 KPI。另一個人的身體、情緒、成就,要由我們來負責,且一旦出問題,受到譴責并被認為失敗的竟然是我們。理由只有一個,那個人是我們的孩子。世上竟有這種不合理的存在!身處其中的我們毫不懷疑其合理性。
高普尼克在《園丁與木匠》中告訴我們,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保留多樣性是人類得以生存發展至今的關鍵策略。我們沒法用一個標準衡量所有的孩子,比如專注力。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我們全然地無條件地愛著他們,無論他們睡著了或是醒著,無論他們優秀或是平庸,無論他們健康還是生病,無論他們快樂或是煩惱,我們都發自內心地愛他們。這樣的我們就是好父母。
得到的啟示
從觀察式學習、證言式學習到掌握式學習,再到探索、創造自己的文化,孩子們的學習一直在發生著。玩,于孩子來說,就是學。孩子是自己學習的主導者。
父母最該做的,是打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孩子得以滿足其探索的需要。成為一名創造肥沃土壤的園丁,涵養整個生態系統,讓不同植物依其特性自由生長,是父母的榮耀。
運用于生活
在群里和大家一起讀完《園丁與木匠》后,我看到吳鉤老師寫了一篇《每個“神童”背后,都站著一對殘忍虛偽的父母》。其中回顧了自古就有的“神童崇拜”現象,漢代時,朝廷設了“童子郎”的官職。唐朝時,十歲以下神童通過童子科考試,便可獲官職。宋承唐制,亦設童子科。
這些設置催生了民間的神童培訓機構和名師。各機構和名師將孩子關在一個大竹籠里,再吊在樹梢上,然后逼孩子讀經,以便通過童子科的考試。然而,通過童子科的神童,大部分泯然于眾生。
為何如此?我們可以用高普尼克的研究來解釋一下。
孩子是如何學習的?他們邊玩邊學,邊看邊學,邊聽邊學,邊練邊學。為了通過童子科考試,孩子們只有死記硬背,失去了更多學習的機會,甚至錯失了眾多大腦發育的好時候,當然更大可能是泯然于眾生。
引發的疑問
高普尼克的書言簡意賅,道出了父母養育焦慮中的關鍵問題,提供給了我們科學的思考方向。然而,高普尼克似乎是為美國的中產階級父母寫的書,其觀點是否適用于當下的我們呢?我們作為父母真的不需要做什么,只要愛孩子就足夠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