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后感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后感1
我感覺到每天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文字,那是身心的放松;每天讀一些自己需要的文字,那是精神的享受。如今我已經養成了每天讀幾頁或讀幾行字的習慣,那種感覺比起以往只在假期里看很多字要幸福難忘的多。真正感覺到在一寸光陰里讀書比看電視劇多了一些創造的空間。為此,我學會了投資,投入的最大成本就是買書。
每晚翻開前段時間買的郭思樂教授的《諦聽教育的春天》,總被書本的第一句話深深的打動著——“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它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魂,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我看到有好多朋友都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QQ簽名,前段時間我也看到周秋艷老師寫上了開頭一句: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它吹拂過山川和田野。原來我們都被深深感動著。初次看到這段話,心里并沒有理解這些話所包含的意義,但就是給人一種心靈的震撼,帶著這樣的震撼,拜讀了郭思樂教授的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用樸實的語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傳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書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邊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生本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你的孩子,書中說道“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因為不可能做到我們才變得失去信心,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信心才變得不可能做到”。深刻的道理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流入我的心田。毛估估的智慧,陳述的是聰明的農民買豬時只是目測估量豬的價值,買回來后就讓它自由地自然地生活,長大后是論斤稱重的。郭思樂教授從這一個現象中看到了我們的孩子,看到了教育本身,并從中悟得智慧。讓人茅塞頓開。農民選擇對待生命的方法對待小豬,我們教育的對象何曾不是鮮活的生命!把人當作生命來進行教育。
我們經常在喊:尊重生命,尊重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自己的舞臺。這是不是停留在口頭上,體現在形式上?每次公開課,賞析課,交流課,都是讓我們學習教育的舞臺,可這舞臺太小,成不了我們的教育思想。那是我們平常給教育畫蛇添足,導致了學生在太多的灌輸中喪失了學習的靈性。“毛估估”在解決生本的自由發展和終端評價矛盾時,郭教授進行這樣的類比:學習的階段就必須學習,睡覺的時間就要睡覺。不要把整個學習階段變成備考,如同農民不在小豬生長期間,為了放心天天稱重驚擾它。我們不必質疑孩子自己學習的效果,學生本能地生長,自由地發展,到了結果的季節,就會各種各樣的果實掛滿枝頭,因為孩子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我們要做的是保護生命的活躍,激揚生命的積極,讓學生自由地發展,如同小豬自然地生活。我們不是常說好學生并不是老師教育出來的,那是他生命的能力。多么簡單的道理!毛估估的智慧再次喚起了我們的思考,也把生命教育的思想深深印進了我的心中。
杯子裝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卻能從中發現智慧。杯子越薄,裝的水越多。邊是“體”,裝是“用”,而教學的目的如同讓學生用杯子喝水,老師的教是“體”,學生的學是“用”,邊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學多;反過來,教得多,就學得少。老師把一切講得通透,學生還學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認為,教師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識也好,德行也好,教師只是讓它們在孩子們的心中扎根,接下來就是孩子們自己的感悟。
學習的基本過程是自己的悟,無論是學習以前的知識或通過智慧而產生的新的知識可達到的地方,或是不可達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識的拓展全在于悟。沒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無效的。而現在我們的孩子的問題就在于,學生缺少自主性,無悟可言,于是教學和教育氣血不足,而導致我們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無用。只有放手讓學生盡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學,才能形成更高級的智慧品質。所以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們提供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這就要求老師要設計好每節課的前置性作業,使每個學生通過先學都有收獲或疑問,在課堂上才會出現很多讓老師都無法預料的驚喜。在欣喜這些驚喜的同時,老師們還要機智的處理這些驚喜,否則可能會扼殺了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她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慧,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諦聽教育的春天》,扉頁上的這段話讓我在思考沉淀之后看到了孩子們。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我夢想著學生歡天喜地地來,依依不舍地走,他們比任何時候都喜歡讀書學習。
雖然,現在這樣的景象存在于我們的一個遐想當中,雖然要達到這樣的景象非常的困難,有很多的雖然,但是就像開頭說的那句話一樣“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因為不可能做到我們才變得失去信心,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信心才變得不可能做到”。只要有對自己有信心。對孩子有信心。
郭教授的這本《諦聽教育的春天》我還沒有讀完,但對所讀的這些內容產生了共鳴。我也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處在那樣的一種和諧的教育氛圍當中,只要我繼續讀書,堅持實踐,相信會妙不可言。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后感2
一次,在師大聽一位來自上海的老師講作文課,讓學生疊紙飛機,然后觀察老師們的表情動作,學生很興奮,我想,這應該就是一種體悟式的教學。
郭思樂教授在《諦聽教育的春天》中說:“學習的核心部分應該是感悟,感悟會成為他們進行更廣泛的高級學習的重要動力”。書中介紹了一個例子:“一個移居到另一個國家的孩子,讓他每天與新的小伙伴們一起自由地玩耍,完全不進行語言教學,那么他在幾個月內就會掌握一種新的語言,而且還會習得當地的口音。因為他是從一種對自己有意義的活動中學習的,所以學習速度極快,而且不易遺忘。如果請一個教師去教的話,即使在教學中使用教師認為有意義的材料,這個孩子的學習速度也會十分緩慢,甚至停滯不前。”所以說我們的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感悟。但是,個人以為,感悟更側重于從思想上領悟,而體悟還有格外的一層,即全身心分人參與到活動中得到的感受,所以在這里我換成了“體悟”。
20xx年已經工作三年,開始重新教初一,我當時很困惑,怎樣的課堂才是好的課堂,才是讓學生有興趣而且有學習效果的課堂,這時,我校派優秀教師去南方學習回來,當時派去的老師回來向我們講那邊的學習狀態時都非常興奮,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他們神采飛揚地向我們講述一種新的上課模式——生本教育,在這種模式下的學生和老師是怎樣達到了一種雙贏的狀態,老師和學生教的輕松學的快樂,而且效果非常好,僅僅幾年級的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已經達到了高中水平,我們的興趣被極大調動了,對于這樣一種教學方式非常感興趣,第二年,我校又陸續進行了多次多種形式的學習,然后就全面展開了這種學習。
就個人的感覺來講,也可以說是非常興奮的,我在教05級學生的時候,有一種誤解,認為教學應該是老師教的學習,不可以把更多時間給學生,否則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還記得,當時或許還是年輕,學生在初三的課堂上往往是沒有什么太大興趣的,因為復習的知識比較多,所以自己就大量的“灌溉”,結果,自己一堂課下來很累,嗓子也疼,口干舌燥,而學生在下面幾乎要睡著了,沒有樂趣,更關鍵的是沒有效果。生本以后,我突然回憶起自己在小學的課堂上的興奮,我越發感覺到了——具體比抽象更加能夠產生好的學習效果,或者說實踐比說教更能產生好的學習效果。
講講自己的體會,小時候,學習自然課,老師讓我們從家里帶些果實或者種子,我們在農村,學校后面就是田地,于是在下午上學時就從學校后面的地里挖來人家收完剩下的瘦小的胡蘿卜,還有從自家帶來的蘋果或者大棗等,老師給我們講知識,大家多很興奮,現在那些知識還在頭腦中留著,印象深刻,老師叫我們寫作文,讓我們到村后面的大堤上去觀察秋天的景物特點,我們奔跑著到那里,坐著站著跑著跳著,我們聽到風中的大樹在咣咣地晃動樹干,我們看地上的野草顏色慢慢枯黃,那種對于自然的感覺的確為我以后感受生活抒發感想有著很重要的影響,一直到現在,我都記得當時我引用到了剛剛學到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的作文寫小草好像再給我們說:“永別了!”自以為很有文采,老師給我改成了“再見了”,意思是明年可以再見到,我覺得語文真的是很美的一門學科,而且是生活化的一門學科。
于是,當學習了《諦聽教育的春天》之后,我才明白這就是一種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當中有興趣地學習,其實也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在最近的兩年教學中,我力爭使自己把學生放在課堂的“主角”的位置上,而且,盡量讓學生感受語文之美,生活之美,記得在初二時講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時,我展開了一個話題——你是否欣賞陶淵明?要求有相關資料佐證你的觀點。當時0801班很多同學都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們對于現實與理想,清高與世俗,細節之處見精神與不拘小節的矛盾等問題的爭論固然有些許偏激的觀點,但是,沒有一個同學不是興奮地參與到小組討論和班級展示活動之中的,那節課學生要求拖堂,一直到下課三分鐘才強制下課,我在想,如果當時我只是總結人物形象,雖然看起來差不太多的問題,但是學生的參與程度遠不如此,而且對于人物的理解不會有自己的思考,不會更加全面立體,這就是學生參與課堂了,我想學生對于這樣更加“生本”的.課堂是感興趣的。
后來,在今年教初三時,在平時的學習中,也努力讓學生把握學習的主動位置,比如寫語文測試前的狀態,學生寫得很真實很生動,比如讓學生分析中考試卷,學生的感觸很深,他們又興奮也有壓力,讓學生成為主人,他們才會很樂意去做一些事情,在今后的課程教學中,自己應該在這方面再繼續探討和努力,力爭讓學生和老師都有所收獲,快樂充實地學習,有效果的學習。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后感3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使我對生本教育有了粗淺的認識。生本教育課堂,就應該是充分發小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構成積極、歡樂、高效的課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以生命為本,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通過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更看重的應該是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么,為學生今后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
一、學生們得到了釋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指導者和引領者。以前在我們的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們在口若懸河、喋喋不休的講個不停,學生們干巴巴的坐在那里聽,只是在聽老師講,而他本身并沒有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即便是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環節,但也只是“蜻蜓點水”,幾分鐘而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想而知,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并沒有真正體現出來。“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孩子們很放松,他們得到了釋放,在課堂上很放的開,對學習更加有興趣了。
二、老師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的時候在課堂上總是像一個老大媽一樣,嘮嘮叨叨,生怕孩子們聽不懂,總是反反復復的講個不停,自從接觸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識到,我這樣的老師太強勢,而且我發現在教學中我們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時候我們一廂情愿承擔了許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們設計的方向去發展,但到最后卻往往是自己失敗。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質——是(在教師幫助下的)兒童發展”。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對于教師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郭教授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師有超出專業要求多么高的知識水平,而是有指導學生、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學會學習的方法的能力,教師的這種對學生學情的駕馭能力,是與老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進行反思離不開的。
三、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
書中“毛估估的智慧”再次闡明了尊重生命、激揚生命的觀點。毛估估的智慧,講的是聰明的農民買豬時只是通過目測來估量豬的價值,買回來后讓它自由地自然地生長,長大后論斤稱重。農民選擇對待生命的方法對待小豬,我們教育的對象又何嘗不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事實恰恰相反,把自由成長的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學習,自然的成長,我們有太多的不放心。所以對他們的成長我們做了太多自以為有效果的事,從而導致了學生在太多的灌輸中喪失了學習的靈性。在解決生本的自由發展和終端評價矛盾時,郭教授這樣總結:“要進行廣義的備考,在學習的階段就必須學習,睡覺的時間就要睡覺。不要把整個學習階段變成備考,如同農民不在小豬生長期間,不會為了放心而天天稱重驚擾它。”同樣,對于學生自己學習的效果我們不必質疑,讓學生自由地生長發展,到了收獲的時節,自然會有各種各樣的果實綴滿枝頭,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保護學生思維的活躍,激揚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由地發展,如同農民手下的小豬自然地生活、生長。
四、教育之善、善待教育。
真正的教育,表現在它關注人自身,關注人的可持續發展,關注人的生命的天性,一切為了學生。它不會為了某種非教育的目的,而去驅遣學生。比如為了凸顯分數而要學生超時運作,以損害學生為代價取得我們認為可以得到的成績。雖然我們并沒有惡意,可惜其核心只是對分數的“善意”。單獨的追求分數會限制人的教育想象力。我們太注重分數,最后常常連好分數也未必得到,只得到平庸的提高。
我們要比別人更懂得教育,要研究教育的真諦,這樣才能真正在教育中躬行至善。
最后,我想用書中的一首詩樣的文章來結束我的發言。
社會意識當中習慣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區別對待。
在教育者的意識當中也會不自覺的把自己的學生分為三六九等,區別對待。
這種社會意識讓一小部分人有了傲氣沖天的優越感,讓大多數人傷了心。
這種教育者的意識讓一小部分學生有了“王候將相有種”的自信,讓大多數學生喪失了“王候將相寧有種乎”的豪情。
對人的積極認識與評價可以成就人,對人的消極認識和評價可以毀滅人,自然億萬年孕育的人的天性是客觀的東西,當主觀遇上客觀,究竟該向右走,還是向左走?自然對人的孕育還在默默的繼續。
她不說一句話,我們能領會嗎?師本走了,生本來了,教育自然的春天還遠嗎?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后感4
“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她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慧,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讀完《諦聽教育的春天》,掩卷而思,郭思樂教授的話語給我很大的啟發,讓我自覺作為一個教師,肩上的擔子很重,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諦聽教育的春天》文章倡導生本教育,強調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生本教育就是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生本教育強調兒童是教育的真正主體,是學習的真正主人。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主體的學生觀,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處于朦朧初始階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除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外,還需要教師的表率作用。另一方面,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可是沒有領悟和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學生須轉變角色,變教學知識的傳播者為數學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研究者。
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觀察——看一看,動腦思考—想一想,動手操作——擺一擺,開展實驗——做一做,合作交流——說一說歸納提高的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始終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操作者,實現了教師角色向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的根本轉變。
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確立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準確把握教師在數學活動中的“角色”作用,擺正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位置。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老師問學生答,所謂的雙邊活動多以師生交流為主,有的甚至就是把“滿堂灌”改為“滿堂問”,結果導致學生無精打采,課堂效率大打折扣。
而如果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探索為特征,以培養學生自主為切入口,使學生產生內在的求知欲,提出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則能把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我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掩卷思考,怎樣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呢?聯系我平日里上數學課的實際情況,我覺得作為數學教師,首先要創設一種樂于“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不斷激發主體意識、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從而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的模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樂于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因此,我會努力將自己的課堂打造成學生喜歡的課堂、感興趣的課堂,讓學生對數學課感興趣,主動的去學習。這樣,他們才會有學習的動力。這是比任何手段都有效的。我也曾嘗試過各種方法上課,事實證明,用學生提問、游戲、設計教學活動等引導學生去學習,學生們往往情緒高漲,興致勃勃。
但如果讓他們干巴巴地聽講解,一味地做習題,他們就會無精打采,學習效果也不好。其次要優化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必須堅持教師引導作用和強化學生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做到:①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要徹底改變單純教師“問”、學生“答”的現狀況,把課堂變成學生“問”的天堂。②把學的時間還給學生。課堂教師講得多,無疑就擠占了學生的時間,把時間還給學生就是讓學生多學,在學中發現問題,學到知識。③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教師的精講是必要的,但學生表達自己的思維,交流更重要。要更多地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機會。④把練的安排納入課堂。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自覺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探究創新的能力。
為了在數學課中能讓學生自主探索,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計探索環節,有時留一點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己獲得解題的方法。例如課余時間的自我探索,主要是對課堂知識的加深、擴展,更主要的是對課堂中沒有學到的、自己感興趣的知識的獲得。內容不限,具有廣泛性和選擇性,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
人具有發展的無限可能性,教育應當充分發揮人的潛能,激揚生命自身去發展自己。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生本教育強調把學生的學習盡早地交付給學生,教師盡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去解決問題,把可以托付的教學托付給學生,生本課堂不再靠教師的教而是靠學生自主的學,課堂成了每位學生展示的平臺。在生本課堂中沒有老師怒斥學生,打罵學生,懲罰學生的現象,多的是信任學生,尊重學生,依靠學生,鼓勵和稱贊學生。我覺得,像這樣尊重、信任、依靠學生就能創造教育的奇跡。“生本”是一種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踐行的過程中,我們肯定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讓我們從《諦聽教育的春天》一書中獲得更多的教育智慧吧!
讀完這本書,我不斷在思考,“生本”就好像是我們的中醫,它講究整體,平衡和順其自然。我們不該關注孩子生長的其中一點,而該考慮他整體的發展趨勢,我們不能割裂一門學科,而應該綜合地來看待,我們不能拔苗助長,而該順其自然。我想,要是我們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每個教師都能認真落實我們所學到的先進理論,都能給學生以這樣自主的空間學習,那么我們的課堂又將是另一番喜人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