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之墓》觀后感
《螢火蟲之墓》觀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后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螢火蟲之墓》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螢火蟲之墓》觀后感1
以前經常在課外書和影視推薦中看到宮崎駿的大名,因為他的作品都是動漫,也就沒怎么注意,大概知道他的動漫立意比較深刻,也是非常有名的,但是我卻從來不愿意去花點時間看看他的作品。不過在上個寒假,因為好奇,就把宮崎駿所有的作品全下載了下來,空的時候就看一部。看了他的作品之后才知道為什么他能如此出名,以至于在全球動畫界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有人說宮崎駿的動畫是看不膩的,每看一次,總會有不同的心得體會,能夠有所收獲。在我看來,宮崎駿作品的可貴之處在于老幼皆宜,畫面細致,想象豐富。其作品的主角大都為少年和兒童,所以是用孩子的視角來看世界的。我很喜歡想象力豐富的作品,他大多的作品都是具有奇幻色彩的,因此劇情都很吸引我。不過,他的那部《螢火蟲之墓》雖然沒有什么奇幻色彩,算是寫實的一部作品,卻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可謂是感人至深。
《螢火蟲之墓》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后的神戶周邊為舞臺,描寫了在戰爭中父母雙亡的兄妹二人艱難求生的悲傷故事。故事一開始便描寫了一位餓死街頭的少年,并以少年的回憶展開故事情節。整個故事的基調是悲傷的,失去父母、失去家的兄妹二人不得不寄居在姑姑家,但是因為受不了過分的嘮叨和排擠,受不了姑姑的冷嘲熱諷和白眼,一心想擺脫這種寄人籬下的屈辱,想照顧妹妹,不讓妹妹受委屈,兄妹倆選擇了住進鄉間湖畔一處廢棄的防空洞,獨自過起艱苦的生活。但現實終究是殘酷的,戰爭仍未結束,人們依舊過著無法飽餐的日子,沒有經濟來源的兄妹,生活更是無法維持,最后只能靠哥哥偷東西來緩解一下兩人的饑餓感。最終,妹妹還是因為缺少食物和疾病過世了。整部電影以哥哥的死亡開始,以妹妹的死亡結尾。
這部電影并沒有太多描寫戰爭的血腥與殘酷,反而帶著點悲涼的溫情,這是對戰爭無聲的控訴。一旦發生戰爭,那就意味著血流成河與百姓流離失所,戰爭所要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但是,千百年來,人類之間的戰爭卻從未真正停止過,就我從歷史上所了解到的發生在中國的戰爭就已經不計其數了,尤其是發生在近代的民族戰爭,死亡的人數早已無法計量,今天和平的生活是多么的來之不易,全是靠著先人用血換來的。一想到這些,對現在生活中所不如意的事,也就毫無抱怨了,現在所該做的事是更加珍惜現在的時光,珍惜身邊的一切人和事。
《螢火蟲之墓》觀后感2
《螢火蟲之墓》——戰爭的雙方都需要反思
寫在前面,首先澄清,《螢火蟲之墓》是高畑勛的作品。好多人誤認為他是宮崎駿的作品,呵呵,在那里我代老宮謝謝大家善意的誤解~
催淚彈一般的電影很多,《泰坦尼克號》、《天堂電影院》、《戀戀筆記本》……但第一次讓一部動畫片感動的淚流不止,《螢火蟲之墓》是第一部,一部日本動畫片,一部日本人關于戰爭的動畫片,一部日本關于侵略中國的戰爭的動畫片形式的反思~
我雖然不是大德蘭修女,但是我同樣堅決的反對戰爭,不管是正義的戰爭還是邪惡的戰爭。只要是戰爭,那就必須是罪惡的~
這部影片就帶給了一個新視角,讓我們得以近距離觀察發起罪惡的戰爭的邪惡侵略者國內的狀況~影片沒有任何束縛,完全按照導演的意圖細致的表現出了戰爭出對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和人性的泯滅到人的最終死亡,不怕表現出不和諧的一面,我先贊一下。影片表現了親戚從收留到厭惡到拋棄兄妹的過程,表現了人與人間的親情在物質面前不堪一擊;善良的小兄妹,個性是哥哥,從一個善良懂事的孩子變成一個性格乖張的流浪漢,戰爭對人性的摧殘和泯滅表現得淋漓盡致~
好吧,這就是被我們描述成有著吞并亞洲野心的日本,對于戰爭所做的思考。戰爭給中國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悲慘,但是日本同樣十分慘烈。在戰爭中,是沒有勝利者的。其實,兄妹的.愿望和汶川災民應對大地震時的愿望一樣卑微,就是活下去。日本人做出了這樣的反思,提醒自己戰爭是罪惡的,喚起廣大民眾對于和平的渴望。
透過影片,我發現日本是個善于剖析自己的民族,戰后日本經濟的騰飛說明了日本痛定思痛,發奮圖強的品質。而我們反思戰爭,也不就應總是把目光盯住南京不放,如果總是像個弱者一樣聲討侵略者種種不義,那說明我們還處在弱勢,并沒有真正的強大起來。如果我們總是跟隨主流的宣傳,抨擊侵略者的暴行,那說明我們沒有進行獨立的思考。如果總把職責推給當時的執政黨,細數當時的首都所遭受的慘痛蹂躪只能說明此刻的執政黨并沒有真正承擔起自己的職責。
《螢火蟲之墓》觀后感3
本片描述兄妹二人在戰爭年代的動蕩苦難生活,失去了父母的保護,相依為命。關于影片中饑餓的描述,以至于最后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兄妹二人不受姨姨的歡迎獨自在防空洞中生活,最后食物缺乏而死。
這是一個關于苦難的故事,沒有多少地方讓我感到同情和感動。因為對于饑餓,我明白的遠遠比這要凄慘痛哭百倍。
在59年,我國各地普遍出現食物短缺,最后餓死人的現象。()在我的家鄉,村子里的餓死的一家一家的,餓死的人的尸體,因為只有干部們是吃了一點糧食的,有一些微弱的力氣,卻只夠把那些餓死的人抬到河灘去,沒有力氣再去掩埋他們了,許多人就這樣連最后的尸體都沒能保存住。
饑餓的人們開始吃樹皮,樹葉和各種野菜,發明創造了許多的吃法,此刻五六十歲的人往往說起59年的樹皮qiongmo是多么好吃,而到最后樹皮已經吃沒了,人們只能到更遠的地方去找野菜樹葉樹皮,一些人出去就不能回來了。有許多人都是要餓死了,被抬到一齊準備急救,最后有少數的人活到了此刻。
影片中出現的畫面環境鮮花綠草,還有許許多多的稻田和蔬菜,這和我國以前經歷的苦難根本就不是同一個層次上的,遠遠沒有中國千百萬人以前經歷的饑餓的苦難和普遍。如果真的餓得不行了,哪里還有那么多的花草和稻田,路邊還有西紅柿,就算是綠樹也會被吃光的。如果把當時我國的狀況畫到動畫上,就應就是滿目瘡痍,沒有樹皮和樹葉的枯干樹枝。影片中的農夫依然正常地能夠帶著茶壺在稻田邊照顧莊稼,主人公的姨姨家并沒有出現十分饑餓的狀況,每一天都有面團吃,說明許多的正常的家庭都是這樣的狀況,沒有出現大面積的饑荒。而主人公的挨餓,有一個重要的特殊的個體的原因是父母不在身邊。片頭出現的在街頭垂死的也是無家可歸的流浪者而已,時不時有人施舍食物。當時的日本并沒有出現大面積的饑荒,影片表現的是一些特殊的個體狀況。
我只能說,這是一部日本的,文藝的,電影。有許多中國人說自己十分受感動,不知這些人是否了解自己國家和自己家鄉的人們受到過的百倍的苦難。既然為了日本人的一部動畫片如此感動,為何不去了解自己的國人以前受過的更加痛苦的經歷?
了解之后,就明白,有遠遠比這更加值得用電影去表達描述的饑餓,是中國人以前經歷的比這恐怖千百倍的,更加普遍的饑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