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舞者觀后感
黑暗中的舞者觀后感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可是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黑暗中的舞者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黑暗中的舞者觀后感1
面對苦難,你是抱怨自棄,還是欣然起舞?——你的態度決定了你的一生”,書的封面這句話使我陷入了深思。我是如何面對苦難的?每個人生命中常常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點綴著。那些在苦難中歡歡喜喜迎接挑戰,毫無怨言,甚至獻上感恩的滿懷信心者一直是我佩服和想成為的對象。當我看完羅伯塔?班迪的《黑暗中的舞者》,我對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書中這位偉大的母親,面對這沒有預約的痛苦——先天殘疾的嬰兒,選擇勇敢接受。孩子羅布,他只活了20年7個月零10天,但是他整個生命的過程都在充滿愛與希望的環境當中。即使他有嚴重的智障,只能發現幾個有限的聲音,右眼失明,左眼的視力也相對微弱,側凸的脊柱導致駝背,身上所有的關節都嚴重的錯位,有嚴重的癲癇,經常性的肺炎和呼吸道感染,因此頸椎畸形,頭部和脊柱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頸部的肌肉,他更無法獨立進食,成天流著口水。當你生下這樣一個孩子的時候,你會如何對待呢?在很多家庭當中,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多人會選擇遺棄,或是送進社會福利機構,畢竟面對這樣的孩子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氣和耐心。而對于孩子父親和母親的支撐是他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有力量屹立不倒。絕望使人陷入黑暗,虛無之中,而盼望是信心的一部分,因為相信天父必定有他那美好的旨意。雖然他不能言語,但我們似乎聽得到他渴望生存的吶喊。羅布和病魔斗爭的情景激勵了許許多多的人。
羅布心中的平安使她母親學會了知足、忍耐、奉獻和愛。羅布的病弱使父母親的婚姻愈發堅固,讓他們的愛情愈發深厚。上帝使用羅布的軟弱建造他弟弟妹妹們的生命,是他們的心智和理解力都早早成熟。羅布使大家保持了一顆純潔的心,當電視等媒體的報道中充滿物語的時候,讓他們不至于變得庸俗和敗壞。羅布教會了大家什么叫做感恩,看到生活中原本有那么多的快樂,只是我們的眼睛看不到罷了。羅布成了那么多人的祝福,雖然他的生命那么短暫,20年7個月零10天。他的生命是上帝奇妙愛的彰顯。“每一段友誼,每一種經歷,似乎都在推動我們接近那更深層次的東西。我們質疑著,思考著,成熟著。上帝輕輕地推著我們前進一小步,這篤定的一小步又給了我們邁出下一步的勇氣。他就是這樣帶領我們一步一步地前進,不徐不急,不緊不慢。”羅布的生命詮釋了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的生活如何,而是我們如何生活。
這本《黑暗中的舞者》是羅布的母親羅伯塔?班迪在羅布離開人世之后寫成的一本回憶錄,把羅布成長的每一個過程都詳細地記錄下來。一路走來,風雨兼程,快樂與悲傷共存,同享生命中每一個感動的瞬間,上帝對每個人并不可能完全的公平,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化解人生路途上的每一個坎坷與挑戰。上帝把羅布帶到這個家庭,是為了讓羅伯塔明白愛與希望同在,領悟感恩的意義。
當我們遇到羅布這樣的情況時,我們會像戴維還是像羅伯塔呢?在看完這本書之后,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是羅伯塔的感恩與擁有的幸福。羅布雖然離開了人世,但他不到30歲的生命卻這個庭的每一個成員的心中永遠的存在。
黑暗中的舞者觀后感2
這也正是《黑暗中的舞者》與好萊塢片廠式的豪華歌舞片的本質區別,也正是由于這一區別,本片顯得格外讓人揪心。看第二遍時,我哭了,第一次帶淚看完一部歌舞片。
影片的導演馮.提爾正是電影“十誡”的創始人,而這部影片正是他的實踐之作。影片在形式上嚴格遵守“十誡”提出的要求,使用手提攝像機、彩色、現代環境、無濾鏡、非類型電影等等,在拍攝歌舞場面時,馮提爾使用了上百架攝影機,在保證演員表演一氣呵成的前提下,為后期剪輯提供了極大的空間,這一切都成為《黑暗中的舞者》從眾多歌舞片中脫穎而出的原因。
影片一反歌舞片傳統,將鏡頭對準了下層中的下層——一位來自捷克的美國移民單身媽媽,影片中人物面臨的困境幾乎是無法通過情節的推進來解決的——遺傳性的視力喪失;導致影片結果的是好萊塢歌舞片中潛在但從來也不肯明確表現出來的東西——金錢。歌舞主要出現在人物的意識范疇,成為主人公精神生活的最主要內容,塞爾瑪隨時隨地都會感受到音樂的率動,這也正是她生命的率動。在此,已經不是我們在看歌舞片,是我們一起同塞爾瑪一起接受歌舞片代給我們的影響。
不管評論家怎么說,也不管導演馮.提爾是如何的叛離好萊塢,我仍感到了馮.提爾在精神上對歡樂的歌舞片的認同,因為塞爾瑪站在絞架上的那一刻,鼓舞她的仍然是音樂,是音樂一次次鼓勵她站起來。你可以說片廠時期的歌舞片是在粉飾我們的生活,但我們必須承認,類似于《綠野仙蹤》這樣的影片在大蕭條時期為美國人送上的是溫暖,實際上是它們鼓舞了很多人。與其說《黑暗中的舞者》是對片廠歌舞片的反諷,不如說是對理性化人性泯滅的失望。不是“粉飾”毀掉了塞爾瑪,而是金錢毀掉了她和她的夢。所以,看到這不影片時,我想到的不是為什么歌舞片這么的不現實,而是為什么生活不能像歌舞片那樣。
影片中最感動我的地方就是塞爾瑪在女看守的幫助與鼓勵下唱著“一百零七步”走到了絞刑臺上,與好萊塢最大的區別時,伴著這首完全由數字和節奏組成的音樂,塞爾瑪走向的是死亡,而不是成功。這種一反觀眾習慣的做法將整部影片推向了最悲傷高潮。或許,我們下意識地會像塞爾瑪曾經做過地那樣,離開電影院,當然,我們離開不是希望電影中的生活繼續進行下去,而是希望時間在那一刻中止,中止在歌舞當中……然而,我沒有離開,雖然這是一首死亡哀音,但它仍然是一種率動,率動有時可以帶來歡樂,有時可以增加勇氣,雖然在這里我們無法認同情節的走向,卻能夠認同塞爾瑪突然鼓起的勇氣。
影片在塞爾瑪的歌聲中結束,我不想去形容那是一首怎樣的個,因為它尚未完成,現實生硬的截斷了理想,截斷了美好的結局。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確切的說,是一個美麗的生命在最富有生命力的時候戛然而止,被冰冷的時代截斷,被整個國家機器截斷(錯誤在于一個警察,而殺死塞爾瑪的也是法律)。
他們說那是最后一首歌
你看,他們不知道我們
那只是最后一首歌
我們能否讓它繼續……
然而,塞爾瑪最終沒有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