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無心理學與哲學基礎!
怪書。它所講述的并不是糾正某個問題的一個方法或思維,而是一整套圈連起來的思想。如果你反對一個點,所有的點你都很難認同,我一開始因為好奇因為求知,這個知并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對話,我確實很想知道答案。因為它推翻了大眾的普遍認知。第二次談話前有三個問題,自由是什么?我為什么不能自由?束縛我的究竟是什么?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現代思維回答了。
往后看它告訴我們人的切煩惱來源于人際關系,想要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得從課題分化開始,你的課題,我的課題,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被別人干涉。這中間有一個例子,小孩的教育問題,關于他的學習是他的課題,不是父母的課題,父母都不能去干涉他的課題。不能說,你應該學習,你應該要考哪所學校。能做的是“把馬帶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決于它自己”。
它主張目的論,否定精神創傷即“因為過去受過什么傷害,導致我現在怎么樣”否定因果論即“因為A我做不到B,內心暗示就是沒有A我也能做到B”總之人的行為都帶有對自己的“善”在里面為目的。我接著尋求答案,最終問題來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對自由的定義是被討厭的“勇氣”,幸福則需要三個階段來實現,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自我接納我尚可接受,因為百分之九十的大眾都是普通人總會認識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認知。他者信賴與他者貢獻我卻是不敢茍同,太理想化,它主張你只管去開始做,不管他人有沒有回應,那是他人的課題,改變自己能改變的。這本書內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氣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氣”啊勒德的心理學是使用的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2
以哲人和青年對談的形式,圍繞所謂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以及“我將去到哪里”展開對話。
讀完這本書,我第1次知道三大哲學家,原來除了平常所知道的榮格與弗洛伊德,還有一個叫阿德勒的。哈哈哈~漲知識啦~
阿德勒心理學他更想表達的是,只要你想,你隨時隨地都是可以改變的,不要被固有的過去的一些東西,局限了現在以及未來的你自己。
他和我們慣常的思考邏輯剛好相反。一直是逆向思維,主張目的論,進行課題分離,然后冷靜地劃清界限。我們日常篤定原因結果論,現在阿德勒正好相反,他主張目的論,從目的出發往前推,這似乎和我大學一位教授的授課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
中間一段在討論共同體話題的時候感覺很混亂很分裂。不過整體讀下來讓我對人生課題有了更寬泛的認知。有時候在想我是不是天生就該做哲學家或心理學家,很多東西其實我并沒有讀過,也無人告知,但我一直是這么踐行的。
活在當下,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應秉持認真而不深刻的態度。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喜歡書友的一句評論:如果“我”改變,“世界”就會改變。在改變“世界”的旅途中,希望“我”能做自己的太陽,成為照亮別人的光。
有時候無意間拿起的一本書可能就會完全改變之后的人生。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3
對我來說這本書的意義在于對《了凡四訓》里面有一個印象很深刻的例子。
“一位秀才早年找算命先生算命,告訴他說他考試一定會考第二名,并且活不過五十歲”,他在十幾歲參加鄉試的'時候的確得了第二名,后來進京趕考,在街上遇到高人聊天,提及起算命先生說過的話,高人說他此番一定能考取功名,篤定認為自己之前考第二名已經靈驗了,這次必定不能拔得頭籌,并且說自己脾氣暴躁,和家人相處經常發脾氣,不是長壽之兆,也會終將應五十之壽的推測,高人說:上天教會人類推算的目地本來是為了人們避災避禍的,比如你明知自己脾氣暴躁對身體不好,就該修身養性,避免英年早逝的命運。這位秀才聽了高人的話,更加發奮圖強的讀書,改變自己壞脾氣,最后考取功名,并且活到八十歲善終。
我一直認為沒有絕對的正確或是錯誤,人生是可以改變的。但是可能知乎逛的多了,堅信階級的存在,并且在心里夸大了這種東西的意義,又受到到蝴蝶效應的啟發,覺得一切都是過去的所作所為造成的,而在過去的時候我也在想自己未來會去向哪里,于是人生變成了一條一成不變的直線,我一直被隨機性所決定,卻始終得不到貢獻感。
還好有這本書,我決定立足于此時此刻,那個長久的未來無法預知,我只要記得:我現在能做些什么能讓我有貢獻感,能對自己多一些自我肯定,能更喜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