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讀后感11篇
《愚公移山》讀后感11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愚公移山》讀后感1
以前曾聽父母給我講過《愚公移山》的故事。今天,終于有幸買的這本書,真的很開心。記得當時我還對老愚公的做法很不理解,還同父母爭辯好長時間呢!股指的認為愚公的做法,實在太愚蠢了,真不如搬到山前去住。
故事的大概內(nèi)容是:很久以前,有個叫愚公的老人,和他的子孫們住在深山里。門前有一座山,擋住了他們的去路。每天都要繞過大山走很遠的路去取水。日積月累,愚公和他的子孫,族人們,也覺得厭倦了。于是,“聰明”的愚公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移山。他帶領他的族人們,子孫們,一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挖山。可是,山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大伙看到這里都有些沮喪,族人們勸愚公放棄。可愚公卻說:“我是不會放棄的,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這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呀!可是,山是不會再增高,為什么擔心鏟不平呢?”那人再也沒話了。
我從這個故事中知道了,做事要努力不懈,從一而終。奮斗到底,不能半途而廢,要專心致志做事,這樣才能干好一番大事業(yè)。
我還深深的認識到,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民族,“愚公精神”至今仍是我們應該和必須發(fā)揚光大的精神。如果安于現(xiàn)狀,不感冒失敗的危險,就不會嘗到勝利的喜悅,事業(yè)也就不會有所發(fā)展。
《愚公移山》讀后感2
《愚公移山》這個故事講的是愚公家門前有兩座大山,他每次去趕集、耕種都要爬這兩座大山,每次都很累。于是,他決定把這兩座山搬走。每天他都帶著全家老小來搬山,他們一天搬走一點石頭,一天搬走一點石頭……許多人看見,都說愚公太笨了、太傻了:“我說老頭,就憑你這點力氣,能搬動這兩座大山嗎?”可是愚公說:“雖然我沒有那么大力氣,可是我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一直搬下去,難道還不能把這兩座山搬走嗎?”那些人就無話可說了。愚公堅持不懈的精神感動了玉皇大帝,于是玉皇大帝派神仙把這兩座大山搬走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就一定能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我想起了以前我學鋼琴和英語的經(jīng)過。我本來對彈鋼琴很感興趣,決定學彈鋼琴,可我學了一段時間以后,還是要搞錯樂譜上那像豆芽一樣的音符。于是我便把鋼琴書丟在一邊,心里想:“這么難,不學了!”結果我就沒有學會彈鋼琴,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還感到很后悔。我學英語卻不是這樣的,學英語也很苦很累,英語書上的單詞很多,句型也很多,碰到學得很困難的時候,我也不想學了。但是我又一想,如果這樣,我也會像學彈鋼琴一樣半途而廢的,我應該像愚公那樣堅持不懈,于是我就用了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學會一個單詞就像搬走一點石頭,學會一個句型就像搬走一點石頭……最后我終于取得了好成績。總有一天,我一定能像愚公移山那樣徹底搬走英語這座大山。
《愚公移山》讀后感3
從前,一個叫“愚公”的九十歲老人,家門前有兩座大山,使他的一家外出很不方便。他便動員自己的家人移山。雖然別人笑他笨,做不可能做到的事,但他絲毫不在意,堅持做下來。最后,經(jīng)過他和他的子子孫孫的努力,終于把兩座大山移開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堅持不懈,什么事都能做成。愚公已經(jīng)九十歲了,還有那么頑強的意志,可我,才九歲,曾因為怕苦而放棄了舞蹈,因為怕難而放棄了奧數(shù)。現(xiàn)在想想,我放棄的太多了。如果不放棄舞蹈,說不定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像鈕心穎一樣,是個小小的舞蹈家了;如果我不放棄奧數(shù),說不定數(shù)學的分數(shù)就會更高了。我讀了這個故事,再想想這些事情,就覺得非常后悔。
我想:既然自己已經(jīng)放棄了這么多了,那就應該把握好現(xiàn)實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例如:彈鋼琴、大樹英語、背四星、上沙龍班等等。
我一定要像愚公一樣堅持不懈,不管困難有多大,不管人家怎樣嘲諷自己,都不能放棄,要堅持到底。因為,我相信,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愚公移山》讀后感4
星期天,我閱讀了《愚公移山》這篇文章,感受頗深,這則故事說了: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愚公的人,家在兩座大山的腳下。每次想要到別的地方去,就要翻過兩座大山,他覺得非常麻煩。結果,他帶領自己的兒子們一起移山,天天干得汗流浹背,愚公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打動了天上的神仙,神仙就幫助愚公把這兩座山移走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懂得了:一個人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怕困難,就一定能解決任何事情,每件事情也就能夠做好。
記得有一次,我有一道數(shù)學題不會做,哥哥看見了對我說:“你遇到難題了吧?”聽了這句話我很不甘心,就想到:古代的愚公還能移山,我就不信我做不出來,我拿出草稿本,開始細心計算,把老師教我們學過的知識上下聯(lián)系起來,絞盡腦汁終于把它做出來了。哥哥看我有這么的堅心,對我說:“妹妹你真是了不起,哥哥佩服你!”我聽了這句話心里甜滋滋的,我想:今后我無論遇到什么難題就更不怕了,更有信心了。
如果我們每個同學都像愚公那樣,不怕困難,不怕辛苦,不怕艱難,就一定能做好每一件事情,那成功就離我們不遠了,同學們加油吧!勝利一定屬于你們!
《愚公移山》讀后感5
同學們,《愚公移山》的故事你們應該都聽過吧?故事里那位快九十歲的老頭兒,覺得家門前那兩座山(分別是太行山與王屋山)阻擋了他出門的道路,以至和家人去城里都要繞道,非常不方便。愚公決心要把那兩座山挖走,這樣他和家人出城就方便多了……
愚公心無雜念,決心以自己的艱苦勞動改變現(xiàn)狀,搬走太行、王屋兩座大山,精誠所至,精石為開,終于“帝感其誠,命夸蛾氏二子負二山,一往朔東,一往朔南,使得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這正是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無畏精神的體現(xiàn)。
魏征是唐朝的宰相,曾向唐太宗李世民進諫200多次,彌天下之大勇冒犯龍顏,系萬民生死于腰上面,李世民也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不但不追究他還重用他,這才有了貞觀之治的繁榮昌盛。他也是一個有著“愚公精神”的人。
回想自己,學習上遇到一個稍微難一點兒的問題,就放棄了,去玩別的了,而生活上怕苦怕累,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那一類人,所以我會失敗,這已是在所難免的了。如果愚公、魏征怕費勁,圖省事,安于現(xiàn)狀,那么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就會使子孫遭受“出入之迂也”之苦,貞觀之治也不會出現(xiàn)。
由此,我認識到我們要從現(xiàn)在起,培養(yǎng)“愚公精神”,把它發(fā)揚光大,不能怕吃苦怕勞累,不能只安于現(xiàn)狀,不敢冒失敗的危險去嘗試,相反,我們還要逆流而上,為建設新中國做出貢獻。
《愚公移山》讀后感6
今天我讀了一個小故事《愚公移山》。這個故事主要講了我國古代一位名叫愚公的人,在他的家前面,有一座大山。每天來來回回,實在不方便。于是他便召集了全家人去移山,最終他們的舉動感動了天地,天地就把山移走了。
讀完這個故事,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認為愚公不應移山。移山其實和人生一樣,當你面臨絕境,超出你能力之外的時候,應該嘗試另外一條道路。就猶如一條道路,它的前面都是墻,走不通,而你偏要走,何不換一條既直又寬的路走呢?我認為,干一件不是你能力范圍之內(nèi)可做的事,可能要耗費很長的時間,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你的一生都做不到的事。何必大費周章,你有時間干這么難的事,為什么不去用這些寶貴的時間,去干更有意義的事情呢?人的一生如此短暫,把時間全集中在一件事上,還不如更有價值的把它利用起來。
人生有許多十字路口,有人選擇破冰而行,雖勇氣可嘉,但困難重重,同時也伴隨著種種不可預想的危險與災難,而有的人則選擇了平坦的大路,這條路,沒有危險,沒有困難,更沒有敵人和災難,一路上也會風平浪靜。我認為,適當?shù)睦щy是可以的,但人生不必冒險,還是風平浪靜好!
《愚公移山》讀后感7
愚公移山這篇文章告訴我們,有目標、有決心、有行動、能堅持、就能成功。
愚公在這篇文章提現(xiàn)出來堅持不懈的努力,永不言棄,只要有恒心鐵棒磨成針,滴水石穿,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我曾經(jīng)是一個胖子,一個八十二公斤,一個每天宅在家里的胖子,有一天我突發(fā)奇想下定決心要減肥,身邊的朋友都質疑我不能堅持下去,因為我做事只有三分熱度,曾經(jīng)打過高爾夫,堅持一個月不打了。質疑我的嘲笑我的,我會向他們證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減了四個月,減了八公斤,八十二公斤到七十四公斤的'轉變背后,是從一開始的敷衍到熱愛。是每一次揮灑汗水,是每一次進食,是每一次運動,是每一次身體變化。是酣暢淋漓的痛快,是汗水與血肉交替,是累與痛的輪換,哪一個不是證明我離目標又接近了!在這其中我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我把壓在我心里上那座山“挖開了”,我看到了山后面的景象。那是一片新生的土地,意喻著新生的我。
我用自己來證明,愚公移山這篇文章想要告訴我們的中心思想:有目標、有決心、有行動、能堅持、就能成功。
《愚公移山》讀后感8
曾經(jīng)聽過大人講愚公移山,記得當時我對老愚公的做法很不理解,還和家長爭辯,固執(zhí)的認為老愚公率領子孫一起移山,實在是太愚蠢了,真不如搬到山前去住。
上了六年級,還像三年級那樣“學著玩”。期中考試成績出來了,我慘敗到自己難以置信的地步!痛定思痛,我又重新讀了《愚公移山》。
也許是失敗的慘痛教訓吧,重素使我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透了。
與老愚公相比,我就失敗在夢想不費力氣,不必刻苦努力,就可以取得好成績;就在與沒有從內(nèi)心深處認識到學習的困難就像太行、王屋兩座大山,使人“出入之迂也”,學習就像搬走這兩座大山一樣,本來就是苦差事。我這次失敗,正因為潛意識中不自覺地企圖繞開困難,這不正是對自己不負責任嗎?
我還深深地認識到,小到一個人,大至一個民族,“愚公精神”至今仍是我們必須發(fā)揚光大的。如果安于現(xiàn)狀,不敢冒失敗的危險,就不會嘗到勝利的喜悅,事業(yè)也不會有所發(fā)展。
由此看來;“愚公精神”不僅沒有過時。相反,它正激勵我們克服困難,奪取勝利。
愚公移山讀后感
《愚公移山》讀后感9
今天,我讀了《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很受啟發(fā)。
在冀州南邊和河陽北邊有兩座山,分別是太行山和王屋山。兩山相對,方圓七百里,高入云宵。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每當要到山的對面時,因為山的阻隔非常不便。便召集家人商量,準備鏟平大山。于是,一家人便開始行動起來,展開了開山的工作。愚公帶領著祖孫三代鏟石挖土,并把挖下的泥土和石子裝起來運到渤海去拋掉,整個工程艱巨困難,但是愚公毫無懼色,就這樣不辭勞苦滿懷信心辛勤地工作著。
住在黃河岸邊的智叟,聽說愚公移山的事情,忍不住捧腹大笑,對愚公說:“你的舉動真是愚蠢,也不想想自己一大把年紀了,還要開山,不顯太遲了嗎?”愚公聽了喘了一口氣說:“就算我死了,還有我的兒子,兒子仍會繼續(xù)開山,兒子生了孫子,孫子生了兒子,子子孫孫連綿不斷,山卻不會變高變大,總有一天會鏟平的。“智叟聽了,無話可說,只好慚愧地走了。
不久,海神和山神知道了這件事,都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動,他們將此事稟報了天帝,天帝認為愚公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幫助愚公完成了移山的心愿。從此,愚公一家出門再也不用費盡周折了。
我想,人們要想搬動大山,也是癡心妄想,但是愚公的行為卻告訴我們,山不會變大變高,但是子子孫孫卻連綿不斷,只要齊心合力,有恒心,有毅力,沒有什么辦不成的事。
《愚公移山》讀后感10
今天,我國經(jīng)濟形勢和發(fā)展任務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我們的時代還需要愚公移山的精嗎?按照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待愚公,也許有人會這樣想:他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guī)卓诒成闲欣罘^大山到大城市去生活,如果嫌城市喧鬧還可以定居村莊。也有人說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貴,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難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當代仍值得我們學習。
學習愚公,要學習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許可以把挖山的重任,推給集體,留給后人。誰也不會要求一位快九十歲的老人去完成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愚公沒有這樣做,他說:"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并在統(tǒng)一了家人思想之后,馬上付諸行動,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學習愚公,要學習他"不斷挖山"的精神。一個人搬掉一塊石頭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搬石頭,子子孫孫永遠搬石頭。在挖山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吃飯穿衣、工具、傷病等等一些問題。可是無論遇到什么問題,愚公都沒有動搖,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實干。信仰正確、信念堅定、信心十足,才會為偉大的事業(yè)奮斗終身。事業(yè)的成功與實干密不可分,我們學習了《愚公移山》就應該像愚公一樣直面困難,求真務實,埋頭苦干。有了這樣一股勁頭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干不成的事業(yè)。
《愚公移山》讀后感11
最近,我讀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愚公移山》,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位老人叫愚公,他的家門前有座大山,每次出門都要沿著山繞一個很長的圈才能走到外面,很不方便。便帶領全家人去移動那兩座大山。他們又是鑿石頭,又是挖石塊,然后推到渤海去。有一位人稱“智叟”的老頭,他以嘲笑的語氣勸阻愚公:“你怎么會傻到這個地步呀!就憑你的這些力氣,能搬動這兩座大山嗎?”愚公卻說:“你才傻呢!我雖然搬不動這兩座大山,但我還有無窮無盡的子子孫孫!他們可以繼承我搬山的精神呀!而這兩座大山卻不會增高。”終于有一天,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動了玉皇大帝,玉帝派人把這兩座大山給移走了。
讀了這個故事,愚公那種碰到困難不退縮,不放棄堅持、樂觀的精神讓我們深深地振撼。使我理解只要努力。堅持就一定會成功的,不要理會別人的眼光,別人的說法。另外做事也要反方向看問題,不管有多難。我們一定要有一種不放棄、不拋棄的理念。而我們在學習時往往對不會做的題不動腦筋,不認真做,面對困難就低頭,見了困難就逃避。和老愚公比起來,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啊!老愚公那下定決心、不畏困難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動。
從今往后,我要向老愚公學習,面對困難不低頭、不逃避,樹立敢于克服困難的信心,學好每一門功課,長大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