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散文作文匯編五篇
關于散文作文匯編五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那要怎么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散文作文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散文作文 篇1
在校園中,美好的事情確實不計其數,最美好的事就是同學幫助了我。
記得那天,我在教室里學習。“叮鈴鈴,叮鈴鈴……”,下課鈴響了。我想:這是第四節課了,應該去買飯吃了。我掏掏衣兜,咦?錢呢?為什么沒有,難道是我忘記帶了嗎?
我心急如焚,剛好被同桌看到了。她覺得不對勁,便問我:“你怎么了?為什么還不去買飯?”我說:“我……我……我的錢忘記帶了,所以就不能買飯了。”“我可以借你一些錢買飯吃!”她毫不猶豫地回答。然后,她借給我了一元錢。
我拿著一元錢,心里感覺有一些愧疚。我突然想起來:她今天好像只帶來一元五角,她好想還要買五角錢的筆記本。這樣的話她可以吃飽嗎?這錢本來就不是我的,怎能讓她吃不飽呢?
我拿著一元錢,把一元錢遞給了她。她疑惑不解,臉上充滿茫然與疑惑。她說:“你不是去買飯嗎?怎么又把錢還給我了呢?”我說:“這錢你不是還要買飯和筆記本的嗎,你平時都是吃兩個饅頭的。”“但是你也不能餓著。”她說完后立刻把錢遞給了我。我十分感動,于是,我又還給她五角錢。她也同意了。
雖然我和她一人吃了一個饅頭,但是我們都不覺得饑餓。那時,我感到了久違的幸福,也感到了美好。也許,這才是真正的美好,美好的事依然陪伴在每人的身邊。頓時,教室變得溫暖了。同學變得美好了。
校園中的美好,樁樁件件令我歷歷在目,這件事難道不美好嗎?
散文作文 篇2
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是不需要我們去尋找的,其實我們偶爾向路邊一看那反而是最美的景象。
每次回家都會經過那條熟悉的小道,有時眼睛一瞥就會看見那一排排桃樹下,長著一簇簇不知名的黃色小花。它們大多會被大家忽略,而我也對這不起眼的花感到嫌棄。我時常閑來無事就習慣蹲在桃樹下把這些不起眼的花拔了,看著一地的花瓣還覺得桃樹下挺干凈的。
等到我下次在注意到它時,它又長出了嫩芽開出了黃色的小花朵。我漸漸的發現這行為根本阻止不了它的生長,它總是乘別人不注意時拼命地生長,每一次拔掉沒隔幾周就又長出來了。漸漸地我對它有了新的看法和認識。
有一次我驚奇的發現了它那頑強的生命力,它不畏懼任何磨難,只為一個勁的往上生長,它雖然是那么的渺小,有時甚至可以將它忽略,確深深的震撼了我,讓我對新事物有了新的認識。它已不在是我以前我心目中那個令我嫌棄的小花,它為自己賦予了一種美——精神美,讓我不得不為它的生命力而佩服。
這些花因為外表不是那么的美麗,經常長在偏僻的地方,所以經常會被人們所忽略。但它的精神卻不是我們所能忽略的。當我們觀賞那些被人呵護長大的美麗風景時,不妨低頭看看那生長在路邊那一簇簇野花,要不是有它們的存在,為這里點綴,哪會有這么美麗的風景啊。
這一次的新發現讓我重新收獲了一個新觀念,帶給我一個新起點,它從原來我對它們的嫌棄轉變到后來我對它的欽佩。其實看事物的好與壞,美與丑不能只一味的注重于外表而因此忽略了它的內在美。我們也常常會膚淺的看到那壞的丑的,從來不仔細想想它的作用與優點。
野花用它的堅強告訴我們,最美的不僅僅是你看到的也有你沒看到的一面,那些看不到的一面正是被我們所忽略的,但是它們卻用頑強的生命力證明了自己。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是這些野花帶給了我新的認識,也帶給我一個新起點。
散文作文 篇3
做人,千萬不要太故作,切忌去迎合,莫要太夸張,一定要沉著,遇事莫慌張。
衣著華麗,再怎么流行,但不符合自身,都得不到衷心的贊賞。一定要衣裝得體,令人欣賞。
作文,不要過多的注重詞藻華麗,一定要有內容,切忌千篇一律,立求標新立意。
語言華美,是能吸引眼球但不走心,得不到讀者的認同,再怎么作、怎么寫,都獲不到讀者的共識。
人的外衣可以換,但人卻改不了。
詞藻猶如人的外衣,人就是文章的核心。這件不好,可以換,直至滿意為止,可是人要是不行,再怎么粉飾,終究逃不了觀眾雪亮的眼睛。
著衣要講究得體,作文要求符實。
可以想象,實質不好,越用漂亮的外衣粉飾,越達不到想象的效果,反而落差更使人唾棄。作文夸夸其談,不求務實,讓人讀罷感到虛擬,深感痛惜。
做人要有內涵,作文要有中心。
人無內涵不搭衣,文無中心不達意。沒有內涵的人出口便讓人惋惜了一身的好皮囊,沒有中心的文章一讀便使人感到浪費了別人的好時光!
人無信而不立,文無例而不實。
做人沒有誠信,誰敢信任你?作文章沒有事例,誰又能認為這具有說服力?所以,做人是要講究誠信的,寫文章要拿事實的東西來作證。
穿衣裸露有尺,文章含蓄有度。
穿衣裸露得有分寸,該露的地方露,該收的地方收,才能給人的印象深刻,讓人一見傾心。寫文章切忌言語的深淺程度,把握好尺度,不要讓人一讀就是輕浮的印象,該含蓄的地方一定要含蓄,該清晰之處不要惜筆墨。
人忌溜須拍馬,文怕刻意迎合。
做人一旦溜須拍馬,讓人感到此人就是一個馬屁精,欺下瞞上的家伙。寫文章一旦是為了迎合一些人的口味,那么所寫的東西還有什么存在的意義呢?
做人要實在,作文要現實。
一個不實在的人,試問有誰愿和他(她)交往?恐怕都遠避之而唯恐不及吧!做文章脫離了實際,給人一種虛無縹緲的印象,是不是讓人覺得有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難道不讓人懷疑這文章的真實性?
做人其實就是在作文章,二者相通,人做的怎么樣,文章就做的怎么樣,由人看文章,錯不了,由文章識人,也假不了。
散文作文 篇4
是時某年春晚。你陪我熬夜,縱然帶著倦意。
沒有炮竹聲的黑暗有些清冷,你向雙手哈著氣,兩頰被寒夜的撫摸觸得通紅,電熱器火紅的光從白色暗淡的架子里投射出來,你面目模糊。蒼老的皺紋層層疊疊,宛若蔥蘢大樹無言的年輪。你很瘦,骨頭里都是頑固。顴骨突出、眼皮耷拉著,看不清眸是清晰抑或渾濁,但我猜想那定然是清澈明晰的。
彼時我對春晚還抱著偌大的興趣,覺得那是每年不可不看的唯一一場大型節目。電視中舞臺上的人們嘻嘻鬧鬧地唱著跳著,說著演著,每一個另外的人生故事就此從言語間滑過,只是陌生。
我不大記得那天晚上我貪吃了多少東西,只依稀想起金色包裝紙的黑色巧克力和一杯由溫熱變涼的白開水。你不時起身倒水,偶爾讓我少吃點。
散文作文 篇5
過年了,大街小巷上到處彌漫著一股濃濃的、屬于中國人的節日味道。這味道是大街上紅紅的燈籠映照,是商場內人聲鼎沸的喧嘩喧囂,是廣場上人氣的聚合集散,更是回旋在每一個中國人心頭一聲聲遙遠的呼喚……
很多節日我們可以不過,很多日子我們悠閑地走過,唯獨這過年,我們過得很認真,過得很在意,也過得很傳統。為什么?因為這“年”,已經融入我們的血脈,融入我們的生命,融入我們的遺傳基因,一代一代,血脈相傳,無法改變也無法改造。因為這“年”,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象征,成為華夏民族維系血緣的標志。不管你在天南還是地北,不管你在大洋彼岸還是此岸,也不管你身處東方還是西方,到了這個日子,你的心跳一定會加快,你的血流一定會加速,你的生命原動力一定會保持旺盛的狀態。因為過年這情結,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植入你的生命,你的生命基因早已完成了這種個體與整體的銜接。于是,你會變得歡欣鼓舞起來。你會到商店離去購物消費,你會打電話向遠方的親人問候……
近年來,有學者研究指出:全球華人在過年前的`死亡率最低,可見過年對于我們中國人生命的重大意義!
雖然說,近年來,隨著歐風美雨的漸進,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隨著對外開放步子的加快,洋節日也跟著大肆入侵,情人節、狂歡節、圣誕節,一個個堂而皇之地成為新新人類解放靈魂的最好理由,酒吧痛飲,迪廳勁舞,徹夜狂歡,成了這種亞文化景觀式的載體。情人節玫瑰花暴漲,圣誕節歌舞廳爆滿,圣誕花、圣誕樹熱銷搶手,圣誕老人滿街招搖。但是,就大眾心理而言,還是這傳統的春節過得最正規,最有聲有色,最有滋有味,最像一個節日。過年合家團圓吃年夜飯,過年看央視春晚,過年放煙花鞭炮,過年的氣氛祥祥和和、熱熱鬧鬧,過年的色彩一片紅紅火火、喜氣洋洋。年前年后,商店里人氣旺盛,馬路上人頭攢動,大家見面,雙手抱拳,一聲恭喜發財,一句身體健康,再加上中國人十二生肖輪回,每個生肖都可以找出幾句吉利的賀詞,馬年是“萬馬奔騰”、“馬到成功”;羊年是“洋洋得意”、“發洋財”,彼此聽得喜滋滋,笑得樂呵呵。今年是龍年,大家見面,少不得來一句:龍馬精神,龍飛鳳舞,龍騰虎躍……
從古人的送年神祈豐收,到今日的合家團圓,平安是福,宗教性的祭祀成分沒有了,人倫式的歡聚味道濃厚了。近年來從港臺那里流行過來一句“家和萬事興”,更為過年營造出一種喜氣洋洋、國泰民安、平安祈福的氛圍。
本來嘛,國家昌盛了,民生才能滋潤!
新年的味道【二】
過了十五年才算過完。鄭重其事的年如約而至,又在喧鬧聲,鞭炮聲中匆忙掠過。待安靜下來,品一下年的味道,竟無法道出,自己都有點詫異了。是不是感覺有些遲鈍了?要不然就是漸老的征兆?什么時候開始的,失卻了對新年的祈盼和喜悅,取而代之的是感嘆和傷感,甚至還夾雜著一絲恐懼。追問自己,年輕的心態到哪里去了?也許什么也無法遮掩住歲月的腳步,莫名的惆悵在某一時刻會從心底竄出來。嗅覺,味覺都會失靈。
過年的人群中該是有我的吧,卻似乎自己又是一個陪客,陪父母以敬孝;陪孩子以盡責,滿臉的笑意,滿心的歡喜都是給他們的嗎?又似乎不全是,要不然怎么會心安理得的忙碌著,累著?;蛟S只有在一個寂靜的地方,一個可以聽到自己心跳的的方,只一瞬間的神經觸動,會覺得快樂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在一個不適合的時間,不適合的環境,品不出味道。
每年過年,我總會隨老公,孩子們回鄉下陪公公婆婆過年。農村的春節總是伴隨著各種繁文縟節和林林總總的講究,中原民俗在這里不但繼承而且已發揚光大了。自己不受約束的個性從心里不情愿順從,特別是大年初一的大拜年,初一一大早,全村年齡不太大,輩分不算高的所有成年人(我和老公在此行列)會挨家挨戶拜年,給長輩問安,給孩子添歲(出門時壓歲錢是要備好的),家長里短,柴米油鹽也是要講的,全村三,四十戶人家,等全部拜完,天已近黑。盡管每到一家都會有煙茶果子招待,也耐不住肚子還是咕咕叫了,腳也走的酸痛。踩著積雪,頂著寒風,心里有一千個不愿,嘴上是不會說了,已不似那些年孩子氣了。會對自己默默說,一年就這么一次,忍著吧。有時候,容忍也是一種成熟,一種涵養,一種最無私的愛。
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有這樣一種忍的感覺,這種感覺和年的氛圍是不搭調的。其實也是有讓人情感自然宣泄的時候,當村里90多歲的老太太很慈愛地望著我,叫出我名字的時候;當村里大嫂用粗糙的大手拉我上炕的時候。自己心里不是有一種溫暖在流淌嗎?為什么要用“忍”呢?感覺自己很可笑,告訴自己,既要學會享受一個人的安靜,也應該融入那種熱鬧和喜悅。
年的味道,已無法清晰地道出,或喜,或憂;或甜,或澀……或者是五味雜陳,自己已然不能分辨得很清,已不似兒時的單純,不似年少時的清爽,靜下心來仔細的品,各種滋味會一起涌上心頭。
年亦然是新年,味道已被時間發酵,只有自己才能品出最真實的味道吧!無法分享,收藏也好……
新年的味道【三】
一月的日子似乎過的慵懶。
陰天,又給予我們太多的安詳。那幾片云彩構成的天氣現象,讓我們脫離了那每晚必報又不一定準確的天氣預報,只是單純的做我們自己,想我們自己的事情,憶我們自己的思緒。
下午,陰天,暖色的窗簾,和一個暫住在回憶里的人。
這樣的昏暗,這樣的寧靜,讓我突然間感受到除夕夜前的那個下午,我的心情。也許是我過于感性,回憶總能一次又一次的在我的心海中泛起漣漪,甚至波濤洶涌。此時的我,正在細細品味那種漣漪的味道。
我記得在除夕夜的下午,我是照例要睡覺的,原因大家也都明了——為了那一年一次的盛會。而小時頑皮的我總是興奮地不能入眠。我躲在被窩里,聽著家中大伙忙前忙后的聲響,依稀聽到電視中歡快的音色和旋律,這足以讓一個孩子的世界變得興高采烈,甚至是迷戀。我想周公在那個下午不可能找到我了,我索性起身,趴在窗臺上看街上來往的人群。天色漸漸的暗了些,那一個個忙碌的身影在冬日的寒風中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在一年又一年之間穿梭。街上早已有心急的小孩子放起了鞭炮,那一地的紅色碎屑和那淡淡的火藥味告訴我們,又是一年啊。人們走在舊與新交匯的城市,那大包小卷仿佛是對走在舊與新交匯的生命一種犒賞,一種饋贈。也許人們在想著他們這一年的點點滴滴,也許干脆什么也不想,但他們卻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地——家,他們身上散發著同樣的一種氣質,那就是幸福。
天色完全暗了,各家各戶都亮起了燈,許多家還掛出了紅燈籠,大大小小,卻又是一樣的喜慶。我特別喜歡紅燈籠,沒有什么原因,只是單純的喜歡,可能在我的心中,點亮了他們就有了希望,有了那種幸福的感覺。街上的人少了,那一家家的燈火多了,夜晚便在那群星閃耀中生輝。那為了生活疲于奔命的社會生產力,在這一天終于暫時靠在一個叫家的港灣,因為一個叫“年”的節日聚集在一起,真正的只做他們自己,還一個生命的本質屬性,讓他們找到生活,真正的生活。有些時候仔細想想,也許只有過年有些人才可以回家看看白發蒼蒼的父母,有些人才可以真真正正享受一個假期,更重要的是,過年讓我們找到了幸福的滋味。
直到家中的廚房成了戰略要地,我拉上窗簾,期待著這一個除夕。那是一種家的溫暖,在我心中,烹調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