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1497字作文
糧食是一個關系國計民生的大課題,作為一個高中生我今天能說的只是作為一個人對糧食應該有的態度,必須端正的態度。中國這個農業大國的糧食養了我18年,把我養大了也養成熟了,開始懂得擁有糧食并不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那是一分彌足珍貴的幸福。學習愛惜糧食不是一條規定,而是應該樹立的信仰,對糧食的信仰。
還是幼兒園時候的那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啟蒙了我對糧食的愛惜觀念。那時候幼兒園有個放兔子小菜園,教這首詩的時候我們就被趕到那園子里折騰了一個上午,記得的只是背頂紅日面朝黃土的一片混沌,一身的嫩皮膚惹一身的紅痱子,哭睡到半夜還狠命地抓。
十幾年后去學農,仍然是惹了一脖子的痱子。有了這些種地的痛苦經歷,加上小時父親唬我不把飯吃干凈,剩下的飯粒就會長到臉上變個“豆皮臉”,我自小就是個珍惜糧食的人。(長到18歲我可以發誓我沒有虧待過任何糧食,所以我有資格寫這篇文章。)家中有剩菜蓋著明天吃,我一直以為是必循的規律,飯鍋飯碗是一定不會有一粒剩飯的,那是家規。這種在我腦中形成的吃飯定式在我六年級到飯堂搭食的時候被打破,我新鮮地發現原來飯是可以大碗地倒的,學校甚至還準備了很大的鐵桶給學生倒飯。
當我嘴里還含著一個不舍得吞的牛肉丸從飯堂走出來,卻看見一群老師和學生簇擁著鐵桶倒飯,白浪一樣的米飯很多的牛肉丸,甚至還有連殼也沒有剝的煮雞蛋,我看見那只雞蛋掉進桶里的一瞬間想到的竟是:如果那只母雞知道了一定會哭的。我也甚至有些為那只母雞眼紅了。
在那所很多有錢人子弟的小學里,我有時候會想,倒飯是一種有錢人的象征,是需要資格的,什么時候我也嘗試當富人的感覺。只是每次看見那盒喜歡的飯菜聯想起那只母雞,我也沒有一次提得起當富人的狠心。出來吃了5、6年的大鍋飯,就算心疼別人倒飯也不能守在飯堂門口天天宣傳吧!于是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班上。初中的時候,每天中午吃完飯我來了興致總會繞課室走一圈叫:一定不可以吃剩D飯送家。(廣州方言)大家玩味著像動畫片《隱者亂太郎》里的飯堂靚姑,從此我又多了一個花名,但他們似乎還不明白我是真心希望他們不要倒飯的。
再縮小范圍吧,把希望寄托在朋友身上,一個天天一起吃飯的女孩,說是飯太多,每天必倒飯,于是每頓我都幫她分一半飯吃,她還是倒。一次我幫她打飯,只買了菜沒買飯,然后從我的碗里分幾勺飯給她,差不多就是她平時倒掉的分量,結果那天中午她還是照平時分量倒了飯。原來無論多少她是一定要倒的,現在的女孩子怕胖,所以每天倒掉一定的飯告訴自己我吃的并不多,籍此來尋找心理安慰。人家的心里有自己的算盤,我憑什么管人家的飯呢?
在這個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的進步國度,糧食的價錢在他們的賬單上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數目,更不會有誰去可憐那只哭泣的母雞,那個汗滴禾下土的農民。我真的找不到什么和他們有切身利害關系的理由要求別人愛護糧食,即使說中國還有很多人吃不飽,但鬧糧荒的時候挨餓的也絕對不會是她們。如果說懂得愛惜糧食的人和奢侈浪費的人有區別,有的也只是一種觀念,就像身體發膚受諸父母不可自棄一樣根深蒂固的觀念,是父母教的,是家里養的,叫做教養。
愛惜糧食是一種美德,把它提升到教養的范圍也一點不過分。我們的父母都是伴著新中國出生成長的人,是那種“該長身體的時候碰上3年自然災害,該念書的時候遇上文革,該創事業的年紀撞上了下崗。”的人群,懂得捧穩一碗飯需經歷的坎坷,如果在下一代這段歷史就被輕易遺忘了,那么要不就是父母沒有教育好,要不就是兒女沒有自己培養好。這種生活上的觀念只有在長輩長期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下才能形成的,課本里這東西是學不到的。
我不敢說浪費的人就一定沒有教養,但我敢肯定愛惜糧食的人肯定是個有教養的人,至少也是一個做事有原則的人,能在這浪費成風的環境里守著自己認為正確的原則,即使不被人發現,即使會被人冷嘲也安然自適;面對有多的食物,想到的不僅是它花了幾角錢,而是它背后的那只母雞和那個農民,為的不是那個價錢而是那份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