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炕柜
外婆家距我家比較遠(yuǎn),足有二十多里路。小時(shí)候媽媽每次回娘家,我總是哭著嚷著要同去。不是想外婆,而是惦記著那個(gè)放在外婆炕臺(tái)上的炕柜。
外婆的炕柜之所以對(duì)我誘惑之大,是因?yàn)樗锩婵偸茄b有很多很多好吃的東西,有洋糖、油餅,還有各種果子。每當(dāng)我不開心時(shí),外婆就打開炕柜,取一樣或幾樣好吃的來哄我。外婆家的孩子看我有好吃的東西,也都圍著外婆要,外婆或是干脆,或是給很少。他們見我的多,自己的少,就抱怨外婆偏心眼。這時(shí)外婆就對(duì)他們說:“常家娃是親戚娃,是咱們家的貴客,應(yīng)該照顧他。“
我童年時(shí),外婆雖然年齡不大(當(dāng)時(shí)五十多歲)但常年體弱多病,臥床不起,在我的記憶里很少看到外婆臉上的笑容。只有外婆每次每次給了我好吃的東西,并讓我給他唱歌時(shí),她的臉上才會(huì)露出難得的笑容。站在一旁的媽媽這是卻流眼淚。我問媽媽:外婆笑了,你為啥哭了,媽媽咽哽著說”看到你外婆笑了高興著哭了。“
據(jù)說外婆家解放前是村里的大戶,人多、地多、糧食多,比較盈實(shí)。外婆生了媽媽姐弟四人,三女一男。舅父排行老三,被全家人視為掌上明珠,很是嬌慣。從小念書不行,思維不敏捷,與同齡人相比,比較愚笨。不到十六歲,娶了媳婦,也就是我的就舅媽。舅母既長(zhǎng)的俊俏,還聰明伶俐,加之年齡又比舅父大,進(jìn)門時(shí)間不長(zhǎng)就成了家里的”二掌柜。”舅父沒本事,舅母人能干,掌了家里的大權(quán),本來是件好事,可外婆心里總是不順心,加之她的身體就不好,不久外婆就一病不起了。
初冬的一天,家里突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原是舅父家鄰居來我家傳遞信息——我外婆去世了,三天后下葬。媽媽聞言大哭,惹得我在一旁也掉眼淚。第二天天悶悶亮,爺爺備了一匹馬送媽媽去給外婆奔喪(爸爸在外地工作)爺爺不讓我去,但我哭著非去不可。沒辦法媽媽抱著我騎馬去了外婆家。(媽媽是裹的小腳,走不了遠(yuǎn)路)
進(jìn)了外婆的住屋,一眼就看見了外婆的炕柜,但炕上不見了外婆,我頭在一轉(zhuǎn),外婆已直挺挺的躺在地上,雙目緊閉,儼然睡著一樣,任媽媽和我怎樣喊叫,卻始終沒有回應(yīng)一聲。
外婆走了,永遠(yuǎn)走了。而外婆的那只炕柜仍然還在哪兒放著,只是我再也吃不到里面那么多好吃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