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國考言語理解高頻詞匯實用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國考言語理解高頻詞匯篇一
片段閱讀是作者文章中的一部分,在選取過程中,會選擇相對比較獨立的部分,尤其是思路以及邏輯關系相對獨立。所以片段本身是有邏輯關系存在的。我們只要把握文段中的邏輯結構,找出表達重點的句子就可以“完美”解題了。
例1.中國人對知識與思想、文風與人品、政治與學術,向來很難劃開一道理性的界限,把本來只是經驗和感覺的判斷,常常當成評價一切的鐵律。其實,元好問早就說“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劉因也曾說“若將字字論心術,恐有無邊受屈人”。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文如其人”式的說法過于武斷
b.憑感覺去評價人是不可靠的
c.知人知面不知心
d.識人的標準應多元化
解析:答案為a。
文段長度中等,結構較明顯,在文段中可以快速抓住“其實”一詞,因為“其實”為轉折性詞語,故文段為轉折結構,可知文段“其實”之后為重點。
通過上述分析,可輕松排除c、d選項。而b選項與文段“其實”之前的“把本來只是經驗和感覺的判斷,常常當成評價一切的鐵律”有聯系,但是我們已經確認“其實”之后的內容為文段重點,故答案為a。這個題目通過判斷重點可以快速排除非重點的b選項。
例2.傳統的史學研究,由于其對象大都是“不能說話的”檔案和文獻資料,因而在研究過程中,它們只是扮演“法官”角色的研究者們審判的“被告”,而這個被告在法庭上沒有任何為自己辯護的權利。所以,不同的“法官”由于其使用的審判規則不一樣,盡管這個規則非常科學和準確,造成對相同問題的研究結果卻大相徑庭。
這段文字所表達的主要意思是:
a.運用同樣的檔案和文獻資料進行史學研究卻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果
b.運用檔案和文獻資料進行史學研究應當謹慎,而不能武斷
c.研究歷史還應注重運用“能說話的”史料
d.應當制定統一的規則來規范對檔案和文獻資料的研究
解析:答案為a。文段略長,文段結構較明顯。可以馬上找到“所以”這個詞語,所以表示因果關系,具有總結性的作用,故文段為因果結構,重點在“所以”之后,也就是對最后一句話的總結,但是這個題目很多考生在用語感做題的時候會選d選項。認為文段應該根據最后一句話進行推理,但是,文段在最后一句話中以及表達了和審判規則沒有關系了,即“盡管這個規則非常科學和準確”。故d項為理解錯誤的選項。
相信大家從上面兩個例題不難發現關鍵句的作用。所以以后做題我們再也不用“聽天由命”了。掌握自己的言語命運從關鍵詞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