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閱讀心得 《長恨歌》讀后感500字
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長恨歌閱讀心得 《長恨歌》讀后感500字篇一
王安憶的文字是包含深情的,每一個文字好像都是一段感情的化身,她輕輕地落在我們的心上,讓我們慢慢地深陷其中,等睜開眼的時候才發覺原來我們早就被包圍了。《長恨歌》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嗅久了便渾然不覺,身心都浸透了。對啊,剛開始以為的冗長瑣碎,到后來竟是深入骨髓了。王安憶的人物刻畫是及到位的,王琦瑤的形象則是躍然紙上的。
王琦瑤的生命中有四個及其重要的男人和一個與她不可分離的女人。這幾個男人中,最讓人心酸流淚的是程先生,接近半生的孤單幾乎迷失自己,卻還是沒能與心上人長相廝守。王琦瑤離開程先生后,程先生荒廢了自己的興趣——照相,而當程先生決定離開王琦瑤以后,程先生又重新開始為人照相。其中有一段文字讓我流淚。
“他放完最后一張照片,拉開暗房窗戶上厚重的布幔,看見了晨曦中的黃浦江,這是久違了的情景,卻是熟人心底的情景,程先生想他已有多少日子沒有對它垂目,可它卻一直駐守著,等待他的回心轉意。”
王安憶用她及其細膩的筆觸,極好地表現了一個已然下好決定的男人的形象。程先生經歷了半生的離別,一切對他而言好似真的能夠放下了。程先生是愛極了王琦瑤的,但他也確實是驕傲的。直到后來他都不青春自己對王琦瑤剩下的究竟是迷戀還是愛戀。
突然再看眼下的風景,時光好像能夠倒流到沒有認識王琦瑤的那會。那時候的自己還是一個極年輕的男子,有著一份極佳的工作,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是很多女子所欽羨的對象,而他偏偏只對王琦瑤上了心。如今,他放下王琦瑤,他本以為自己一無所有了,卻不曾想自己的身后并非無人之境。原來那段瀟灑不羈的青春還是有目睹者的。
程先生仿佛是下了決心似的要與那段時光作別,以至于后來他選擇死亡的時候還是要讓這個窗口的風景來見證自己的滅亡。
王琦瑤生命中徘徊著各色各樣的男人,而這些與她有瓜葛的男人們最后都是離她而去的,連唯一血肉相連的女兒也是離她而去的。
微微看似是極不像王琦瑤的,事事都與母親對著干,凡是王琦瑤說好的,她偏認為那是極不好的;王琦瑤說了要往東,她就要往西去。可這個女子正是王琦瑤的翻版,只是她沒有自己的母親來得出色,而正是這份“不如”,才使得微微獲得一份比王琦瑤幸福安穩地多的生活和可靠得多的丈夫。王琦瑤其實是嫉妒女兒的,王琦瑤穿過古典的紅色旗袍,穿過純潔的白紗,卻不曾擁有一個能與她白首的男子,微微卻擁有了。微微的不夠美麗讓她放心,但王琦瑤在女兒結婚的那天卻看到了一個讓所有的美麗都甘愿偃旗息鼓的女子,這也正是她那個成為新娘的女兒,而這一切都是王琦瑤終其一生都沒能得到的。
王琦瑤的天空是無風無云,無邊無沿的,她的生命好像是黃浦江的水,一直在流淌,卻流淌不盡。她仿佛甘于平庸,但她卻一直記得自己三小姐的輝煌過去,直至死,想起的依舊是片場那個“死去”的女子。
從開始對王安憶文字的排斥,到最后的愛不釋手,這是王琦瑤的功勞,更是王安憶的。
長恨歌閱讀心得 《長恨歌》讀后感500字篇二
王安憶的《長恨歌》與張愛玲的寫作風格有些相似,都是繁華中的塵埃,帶著微涼和綿綿的仇恨。
40年的故事應該從上海開始。這里有各種各樣的小巷,不同的聲音和顏色;有謠言像蜂一樣嗡嗡作響;還有一個閨房,充滿了女兒的思想。鴿子從這個混亂的世界里,從波濤連綿的屋頂飛到天空,穿過云霧。
從這一切中浮出的影子,就是王琦瑤。王琦瑤是上海巷子典型的女兒。她就是上海。她晚上唱歌跳舞。她很高興,不知道該怎么辦。其實,大喜總是虛張聲勢。不管有多熱鬧,都是一瞬間。從去工作室,拍照,競選“上海小姐”,王琦瑤平步青云,最后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大家眼中的交際花。但畢竟,一切都過去了,她失去了依賴,成了平安的護士。經過幾次糾纏,他終于死了。
“王琦瑤原本是白帕,后來逐漸寫上了字,字又連成句子,成了歷史。“和吳佩真在一起的日子是沒有文字的輕盈自由的日子,而李主任給她留下了濃濃的墨水。雖然很華麗,但她終究讓自己的生活走上了不歸路。李主任的死,是王琦瑤這段關于青春的歷史剪下來的,剩下的都是混亂不成章節。雖然康明遜是真誠的,但他不得不成為陌生人,然后從薩沙到老克臘,雖然很近,但很遙遠。
這段歷史是苦澀而難忘的,她愛恨,最后只是白色的一塊真的很干凈。在生命的最后幾秒鐘,她的思想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隧道,她在怨恨什么?也許他們不能控制自己的命運,一個沒有力量的女人,只是風中飄散的柳絮,在時代的風中落下。
王琦瑤是千千萬萬。天生麗質的是愛麗公寓里的王小姐,長得好其實是騙人的,騙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以為花好月好,便長聚不散。直到人事都非,醒來,才知道來不及了。想起過去,滄海巫山,是曲終人散后衰落的王琦瑤。古往今來,有多少紅顏變嘆息。唐代楊貴妃的歌舞再美,最終成為馬尾坡下的空留恨。六朝如夢,鳥只空哭。
我想我逐漸明白了長恨歌的意思。“生活是一件華麗的長袍,上面覆蓋著跳蚤。”生活是錯誤的,舞臺上的人啊,一千次,觀眾歡呼,每一個場景都在玩。音樂結束時,余聲繞著梁,只有長恨。
長恨歌閱讀心得 《長恨歌》讀后感500字篇三
“7月7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作連枝。天長地久有時耗盡,這種恨綿綿無絕期。這幾句話,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這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的片段。我和爸爸媽媽在一次旅行中,看到了“連理枝”,接觸到了“長恨歌”。冥想閱讀,感受字里行間的美,掩卷遐想,思緒萬千。 那是明朝皇帝的眼淚,那是一條黃昏夢殘的古道,那是春江花月的清波,這是一座積淀了江楚流香的亭子,這條長長的綠絲帶。映著夕陽走過碧坪,你溫柔的溫柔,不同于北方的風雪,你的妖嬈更有江南的.韻味。江南的水無私地把你化妝,綠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麗質一代秀選,卻都化作淡淡的歷史煙云。夜晚和硝煙永遠停留在那一刻,一切都成為明皇和絕代佳人的陪襯...
明明幾朝前,你還踏著輕盈優雅的舞姿,帶著浪漫的回首微笑,輕輕地來到皇帝身邊。只有你的香味留在大唐宮殿的紅毯上,這讓皇帝手中的御筆顫抖落下。也許原本是中唐的命運,也許這些都是從未停止過的音符。雄偉的金殿,大國端莊的魅力,也抵擋不住她輕盈的舞姿和回首的笑容。但現在呢?金殿還在,卻沒有她美麗的影子。跟著遠處的車跡,回首這座雄偉的金殿,天摧星,月蝕清夜,玉階生怨;宮殿里,有皇帝和霓虹燈羽衣服,而你,一代美女在那場浮華之后離開了我。從那以后,陰陽分開了...
有人說:“她愛明皇,不愛天下。”
有人說:“她的擁有使千萬人一無所有。”
有人說:“她是紅顏禍水。”
我淡然地笑著說:“歷史似乎不是溫柔的主人,如果沒有這樣溫柔的美人,明皇本身也在墜落。”
日月成了流年,她終于變成了愛情的殉難者。天空是藍色的。在長生殿里,也許只有一對仙女在黑暗中撫琴、唱歌、唱歌。
長恨歌閱讀心得 《長恨歌》讀后感500字篇四
《長恨歌》講述了一個女人四十年的情與愛,被一枝細膩而絢爛的筆寫得哀婉動人,其中交織著上海這所大都市從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滄海桑田的變遷。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壘了無數理想、幻滅、躁動和怨望,她們對情與愛的追求,她們的成敗,在我們眼前依次展開。王安憶看似平淡卻幽默冷峻的筆調,在對細小瑣碎的生活細節的津津樂道中,展現時代變遷中的人和城市,被譽為“現代上海史詩”。
王琦瑤是個兼具美貌與聰明的女孩。在參見舞會的時候,盡管很少見識這樣的場面,但是她并沒有露怯,也沒有表現出任何的失禮之處。在被評為“上海小姐”的季后時,她從容鎮定,表現出謙遜和自持。她也有一定的眼力,情商也不弱。周麗莉在王琦瑤眼里就是一張白紙。甚至在借住周家時,展現了一定的治家才能。在女性擅長的穿衣打扮上面,王琦瑤具有不俗的品味。總之,王琦瑤確實比一般女孩子優秀,碰巧她自己也明白這一點。
閱讀過程中,王琦瑤讓我想起一個人,就是張愛玲筆下的顧曼貞。其實王琦瑤比顧曼貞的狀況好很多。王琦瑤家境不算貧寒,家里還雇著娘姨,父母對她也是挑不出刺來。顧曼貞家境貧寒,有個做小姐的姐姐,姐姐夫婦對她虎視眈眈。顧曼貞對富少是動了真情,王琦瑤對李主任卻不是愛情。在李主任死后的時間里,王琦瑤心坎上放著的,是那一箱金條,而不是具有象征意味的戒指。顧曼貞讓人憐惜,有情人難成眷屬是一種悲劇。王琦瑤讓人可惜,美好的事物落入泥淖之中,是另外一種悲劇。
那種痛到骨髓,悲到心坎不是王琦瑤,她是自己的愿,自己的無可奈何讓悲傷慢慢襲來,慢慢襲來的悲卻也不是能夠轉瞬即逝的,是一種哭笑不得的無奈,上海小姐們都在按照自己的歡喜,自己的情不自禁卻也是自己的無可奈何走下去,最后轉頭已是白發的那日,上海小姐卻仍是上海小姐。那種女人特有的虛榮心,上海小姐特有孤傲和自卑讓她們永遠無法走出那道光環和魔障。王琦瑤四十年卑微的固守著自己那份驕傲,那三小姐獨有的驕傲,孑然一身的驕傲。愛情對她是奢侈品,但驕傲是她生存的支撐。二十歲的她卻與四十歲的男子,四十歲的她卻又與二十歲的男子,時間再她身上仿佛也不是時間了。她得到了同情,羨慕,憐憫,她抓不住的是愛情,程先生就像今時今日的小貝,孺子牛般低頭拉磨,奈何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上海小姐們,那些王琦瑤們,愛情也隨黃鶴去了。
王琦瑤大可以和愛她的程先生結婚,生兒育女,享受塵世的幸福。但是她不甘心,尤其是經歷了“上海小姐”的選美活動,并且獲得了一定的肯定。一只想要飛翔的鳳凰不會眷戀一株小樹。
王琦瑤有些小聰明,足以讓她在一眾女孩中卓爾不群。周圍的贊揚未免讓她有些自視甚高。是的,她覺得自己不應該屬于目前的階級。她應該屬于上流社會,只有李主任這樣的男人才能配得上她。
在當下,王琦瑤的做法似乎是一種上進心的表現。不安于自己所在的階級有什么不對嗎?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但這兩者有本質不同。王琦瑤和李主任在一起是“攀”,她自己毫無根基,她實際上是依附于李主任。就如今天的某女星。她聲稱不需要嫁入豪門,因為她自己就是豪門。這兩者有本質的區別。“嫁入豪門”,是靠依附進入上流社會,“自己是豪門”,她就是主人翁而非從屬地位。
幾乎每個女孩都有過超越階級的美夢。灰姑娘的故事永遠都有市場。王琦瑤在張永紅身上看到了年輕時候的自己。但是,和張永紅相比,更加愚拙,更加平庸的薇薇卻更幸福。
《長恨歌》中的男人,如李主任,康明遜,薩沙,都有些自私和軟弱。但是王安憶用文字給予他們寬容和理解。王琦瑤說她一輩子都靠自己。其實不然,李主任留下的那一箱金條給了她真正的安全感。在任何一種關系中,也許平等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是美貌的女子,也不要做攀緣的凌霄花,還是做一株木棉吧。
長恨歌閱讀心得 《長恨歌》讀后感500字篇五
有感于小說研究課堂上老師對王安憶《長恨歌》的講解,用了將近一周的瑣碎時間,在圖文有間斷卻安靜地讀完了這一本。
在拿到這本書之前,就一直在想,王琦瑤是怎樣的一個令他人也令自己迷戀的女孩兒,其一生又是如何在被他人迷戀、自我迷戀中走向終點。
其實,最初的王琦瑤是一個特別普通的上海弄堂女孩——和其他女孩一樣,她扎著辮子背著書包去上學;和其他女孩一樣,她哼著收音機里的小調,挑個周末的日子去電影院看費雯麗的《亂世佳人》;和其他女孩一樣,待字閨中、愛去照相館拍照并對著櫥窗里曳地的婚紗發呆夢想著。但和其他女孩不一樣的是,上天給了她一個讓全上海人都認識她的機會,一張登在雜志《上海生活》封面的王琦瑤的照片,讓她成了人人知曉的“滬上淑媛”,可住了男男女女的心,更可住了她自己的心,之后的“上海三小姐”的稱號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地讓上海的老老少少迷戀上了這位不算艷、不算風情卻足夠吸引人的王琦瑤。而這,恰恰是王走上迷途的標志性一刻。
之后,很快地,李主任,當時在上海算是有權有勢的人物,將王琦瑤接進了愛麗絲公寓,讓她成為供自己憐惜疼愛的金絲雀。王琦瑤知道,李主任是代她好的,李主任是不加思索、毋庸置疑的絕好歸宿,李主任能帶給她安穩美好的夢。她不知道的是,她自己走上了一條自我迷戀的不歸路,這個夢再美再好也只是個夢終有醒來破滅的一天。
愛麗絲,一個美人,一段情,終究躲不過亂世。李主任在一場飛機墜毀事故中罹難了。那王琦瑤呢?她來到了可供避亂的外婆的娘家鄔橋,是的她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卻永遠也回不去過去的生活。就像外婆能夠穿透四十年以后的目光告訴我們的那樣,王琦瑤的這一生開錯了頭,怕是拗不回去了。
拗不回去的時光,無法毀滅已經膨脹的幻影。即使是在鄔橋這個似乎與喧囂與繁華無關的地方,即使是在平安里三十九號樓這樣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里,王琦瑤又重新填補起已經殘缺了一大塊的`夢,而那一片一片,終究補不全她的美夢,王的一生注定從她走上迷途開始就注定是孤獨的,她的青春和美貌是所有帶給她希望的幻影一次次出現一次次被毀滅的過程中走向枯竭的。因家庭壓力更害怕承擔責任的康明遜也好,被王琦瑤栽贓嫁禍的薩沙,還是一如既往照顧王對王關懷備至的程先生,抑或是比王小了20好幾的老克臘,這些在王之后的三十年中相繼出現的男人,都或多或少地給王琦瑤的生活注入了些許生氣和希望。而這些生氣和希望只不過是曇花一現,他們這一位位很快地就終止了對王琦瑤的生活的介入,仿佛從未進入過一般。而這其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來自王琦瑤自身。她始終生活在一種自我迷戀和陶醉的常態中,她足夠自信以自己的青春和美貌挽留得住這些男人,她的記憶始終停留在《上海》生活的雜志封面上,始終停留在“滬上淑媛”、“上海三小姐”這些耀眼光環下。那西班牙的桃木盒,裝著的不僅僅是李主任留給王的金條,更是那段對王來說最珍貴最珍貴的記憶,這也是她在垂死十分還在與長腳爭搶這木盒子的原因。木盒被槍,王的幻影也徹底地被毀滅了,她的一生也走到了盡頭。
文中多次出現的夾竹桃,是那種不極美極艷的花兒,卻足夠吸引人,它開的是滿枝椏,可終究是結不出果的。這像極了王琦瑤,上海的弄堂女孩兒,不夠艷麗和風情,卻乖得足夠惹來他人疼惜憐愛。而一直都活在春風拂面的三月、滿目幻影的她,一輩子都未曾找到自己的歸宿和幸福,就連死之前眼瞼里的景象也還是四十年前的片場,這個給王制造夢的地方,帶給她迷途和不幸的地方。
長恨歌閱讀心得 《長恨歌》讀后感500字篇六
王安憶的《長恨歌》和張愛玲的文筆有些相像,都是繁華里的微塵,帶著微涼和綿綿的恨。
四十年的故事都要從上海講起。這里有著形形種種,聲色各異的弄堂;有旁枝錯節,如蜂般嗡嗡嚶嚶的流言;也有閨閣,滿裝的都是女兒的心思。鴿子從這片混沌不堪的世界里,從波濤連綿的屋頂飛上天空,穿云破霧。
從這一切里浮出的影子,就是王琦瑤。王琦瑤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兒,她就是上海,夜夜歌舞,高興得不知怎么辦才好,其實大喜總是難免虛張聲勢,再大的熱鬧也是一瞬間。從去片廠,照相,競選“上海小姐”,王琦瑤平步青云,最終理所當然的在眾人眼光中當了交際花。可一切終究過去,她失去了依靠,成了平安里的`一名護士。又經幾番糾纏,最終死于他殺。
“王琦瑤原是白絹,后來就漸漸寫上了字,字又連成了句,成了歷史。”和吳佩真在一起的日子是沒有字的輕盈自由的日子,李主任則給她留下了濃重的墨跡,雖是華麗,卻終究讓她的一生走上了不歸路。李主任的死,是將王琦瑤這段有關青春的歷史剪下帶走的,剩下的全是混亂不成章節。與康明遜雖是真心誠意,但不得不形同陌路,再從薩沙到老克臘,雖是咫尺之間,卻遙如天各一方。
這歷史是苦澀而回味無窮的,她愛過恨過,最終只落了白茫茫一片真干凈。在生命最后的幾秒鐘里,她的思維穿越時空隧道,在怨恨些什么呢?也許自己也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只是風中飄散的柳絮,在時代的風中掉落。
王琦瑤是千千萬萬的。天生麗質的是愛麗公寓中的王小姐,長得好其實是騙人的,又騙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以為花好月好,便長聚不散了。等到人事皆非,夢醒了,才知道來不及了。想著過往,滄海巫山的,是曲終人散后沒落的王琦瑤。古往今來,多少紅顏變嘆息。唐時楊貴妃的歌舞再美,最終成了馬嵬坡下的空留恨。六朝如夢,鳥只空啼。
我想我漸漸懂了長恨歌的意思。“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人生本是將錯就錯,臺上的人依依啊啊,百轉千回,臺下的人歡呼喝彩,皆是逢場作戲。曲終人散,余聲繞梁,只剩長恨不息。
長恨歌閱讀心得 《長恨歌》讀后感500字篇七
作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謂是一個成功者。他的現實主義的筆,寫出了多少個凄冷的場面,敲響了一次又一次警鐘。他的《長恨歌》,可謂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詩以喜劇開頭而轉成杯具,雖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懲尤物”,卻成了一首感情的頌歌。這首敘事詩的最成功處就是抒情,相當復雜的情節只用精煉的幾句就交代過去,而著力在情的渲染,細致地寫唐明皇與楊貴妃感情的濃烈和貴妃死后雙方的思念之情.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里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么,為什么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經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我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長恨歌》首先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動人的故事,是詩歌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說起,并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來是樂到了極點,象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后面無窮無盡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杯具,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感情杯具。杯具的制造者最終成為杯具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
許多人說《長恨歌》有諷喻意味,我想,這首詩的諷喻意味就在那里。那么,詩人又是如何表現“長恨”的.呢馬嵬坡楊貴妃之死一場,詩人刻畫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由于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才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隨后,詩人用許多筆墨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但詩歌的故事情節并沒有停止在一個感情點上,而是隨著人物內心世界的層層展示,感應他的景物的不斷變化,把時間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來開拓和推動情節的發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后,內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又勾起了悲痛的回憶;回宮后,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難眠。
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期望于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詩至此,已經把“長恨”之“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故事到此結束似乎也能夠。然而詩人筆鋒一折,別開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構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杯具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環曲折,有起伏,有波瀾。這一轉折,既出人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觀愿望和客觀現實不斷發生矛盾、碰撞,詩歌把人物千回百轉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故事也所以而顯得更為宛轉動人。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國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齊,構成詩歌抒情上回環往復的特點。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經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內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蘊蓄在內心深處的難達之情。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回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到達了高潮。詩人正是經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復抒情,回環往復,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蘊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作為一首千古絕唱的敘事詩,《長恨歌》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來,許多人都肯定這首詩的特殊的藝術魅力。《長恨歌》在藝術上以什么感染和誘惑著讀者呢宛轉動人,纏綿悱惻,恐怕是它最大的藝術個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來的讀者,使他們受感染、被誘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