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文化自信話題心得體會范文(精選五篇)
文化有共性有個性,一個民族要立足于世界之林,文化是基石,是每一個國人的自信之源。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堅定文化自信話題心得體會范文(精選五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篇: 堅定文化自信話題心得體會
青白釉傳色澤美,方圓形似器容珠;
藝精雕塑神如活,繪勝描摹采欲敷
泥土在與手掌的配合下下,反復調整和塑形,變成一件件具有生命力的胚胎。在一雙雙纖纖巧手下,飛舞著各色圖案,栩栩如生,熠熠生輝。在一顆顆虔誠的心中,懷揣著明日的憧憬。火土致濟,瓷器乃成。
燒爐里的火熊熊燃燒,跳躍的火苗,清晰的閃耀著匠人的汗水。你會驚訝1300度火的淬煉,它們怎么會把每一個瓷器胚胎都燒得里外通透,叫人忘掉原本的模樣。每一次入窯燒制都恰似與火之間的博弈,造就了瓷器別致,獨一無二的美。看著燒好的瓷器被人一摞一摞地遞出來,給人以各式美感,細膩晶瑩,如曉月清空。又或者具有古樸,莊嚴,沉靜之美,震撼心靈,以及現代創新俏皮之美。既是精巧觀賞的物件,供人欣賞,高閣束之。
亦是尋常百姓家中的日常用品,隨處可見。
歷史不斷發展,但是卻沒有埋沒這門技藝,它閃耀在歷史的長河里,讓世界之人無不贊嘆古人的智慧,亦讓今人覺得美輪美奐,自豪之感油然而生。瑰寶之一的閩清古窯,它于宋元兩代,共發現遺址五處,專燒青白瓷,胎質堅細,造型多樣,紋飾較豐富,釉星淺灰色,青的色調少,具有福建地區特色。
生命猶如一抔黃土,經過烈火的燃燒次次錘煉、日復一日,每一場歷練都是奔向涅槃的節點,一次次塑造出新的生命的意義,塑造更堅毅的意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蛻變,磨練出生命的本色,這也是生命的美。
第二篇: 堅定文化自信話題心得體會
“龍”,原指一種有鱗有須的神獸,后來演變成炎黃的象征,到秦朝,更是成為皇帝的象征。至今,凡是中華兒女,都稱自己為“龍的傳人”。
舞龍是一種過年的風俗。人們成群結隊地吹著喇叭。后面有一個手持銅鈴男子。耀武揚威地賣弄著銅鈴,還有一條龍緊追著銅鈴,那條龍頑皮又不失威武,目不轉睛的盯著銅鈴,隨著銅鈴的躍動而躍動。每一次都盡力去抓住球,可球總是一次又一次調皮的躲開。這場面好不熱鬧!
龍也是皇帝的權威的象征,所以故宮里總能出現他們的身影,柱子被一條條大金龍纏繞著,走進宮殿,你就會看見一個座位后面有一個金色大盤龍,那龍仿佛正瞪著每一個不速之客,身體上的鱗片。緊密有序,粗壯的身體似乎專為橫掃世間的不平事。殿內展示的龍袍,上有九條龍,它們形態各異,位置不同,位于前胸和后背的龍。被稱為“正龍”;側身的龍叫“行龍”他們氣勢洶洶更能體現出皇帝的至高權威。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端午節原始紀念屈原的節日。把食物投進江中以免小魚小蝦吃屈原的尸體,通過乘舟來投食物,而把舟刻成龍狀,一是希望“龍”能嚇跑魚蝦,不使它們吃屈原的尸體,二是希望“龍”能在保護屈原的尸體。后來龍舟競渡逐漸成為人們想飛黃騰達的象征。
“龍”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還體現。那我國人民的高度智慧,更是我國悠久文化的結晶。
第三篇: 堅定文化自信話題心得體會
巴蜀地區是我國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對中華文明產生了久遠和深刻的影響。
巴蜀文化,指四川省、重慶市的地域文化。所謂巴蜀文化,即巴文化與蜀文化的合稱,巴文化以重慶為中心,蜀則由三個古族融合而成。巴文化與蜀文化有著各自的特點和明顯的區別,卻在一定程度上有著割舍不斷的關系。
元代的雙流人費著《歲華紀麗譜》曾說:“成都游賞之盛,甲于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巴蜀很早就興起了旅游習俗,到唐宋時達到頂點。以成都而論,全年的固定的游樂活動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體出游,并與歌舞娛樂、體育競技、商貿活動結合在一起,具有很豐富的文化內涵。
巴蜀山川,自古有雄險幽秀之稱。經過當代的開發,今天更增加了“神奇瑰麗”的特色:九寨溝的妙,黃龍山水的瑰麗,熊貓世界的趣,恐龍世界的奇等等。三峽風光或雄奇壯麗,或清幽神秘,身臨其境,自會使人們充分體會到妙如仙境的峽中神韻。
巴蜀盆地在地形上為“四塞之國”,古代交通十分困難,故李白發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感嘆。但正是因為如此,又反過來激勵起巴蜀先民向外開拓、努力改善自身環境的決心和勇氣。于是,環境與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閉中有開放、開放中有封閉的歷史個性。隨著時代的推移,開放和兼容便成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
巴蜀文化便是如此,如此開放繁盛,如此雄險幽秀,如此豐富多彩!
第四篇: 堅定文化自信話題心得體會
優秀傳統文化孕育了民族的精神品格、培育了人民的價值追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反映不同地區的歷史文化的多樣性與深厚程度。然而,現代化、信息化的迅猛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了嚴重沖擊:傳統藝人離世、文脈傳承中斷、后繼人才斷層,使非遺保護陷入困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臨嚴重的危機。因此,做好非遺保護勢在必行,需要內外聯合、上下一心。
做好非遺保護需要鼓勵民眾積極參與。非遺保護利國利民,但是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諸多問題,除了政府的保護不力,更重要的是民眾的參與不足。具體來說,一方面,民眾在思想的深處對非遺存在偏見,認為這些過時的、過去的、過氣的事物已經失去了使用價值,不值得去為之付出心血;另一方面,政府熱衷于經濟的發展,對于非遺的保護、對于民間非遺傳承人的扶持不力,使民眾的力量難以發揮;同時,社會的變革、經濟的發展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嚴重的沖擊,也在一定程度了腐蝕了民眾對于非遺的認知,阻礙了民眾認識的提升。因此,民眾的積極參與是做好非遺的保護決定性力量。
做好非遺保護需要大力培養人才。人才的發展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當下,由于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不足,保護不力,加之掌握精湛技藝的傳承人相繼離世,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陷入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境況。這些嚴酷的現實都警示我們:非遺搶救性記錄工作已愈發緊迫。基于此,文化部提出開展“國家加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并將其列入《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做好非遺保護需要政府加強引導。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發揮著主導性與引領性作用。一個地方的政府能夠正確發揮引領作用,合理開發,正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么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會發展的比較好;反之,如果政府不重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者過度的干涉性開發,傷害這個民族文化的存在基礎,以追逐經濟利益為第一目的,那么實質上是把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撕成碎片,違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初衷。因此,作為政府,要合理發揮自己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導性和引領性作用,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合理保護與開發利用。
保護非遺就是傳承傳統文化,就是為中華民族的屹立不倒提供民族精神的支撐與崇高價值的引領。推進非遺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不僅需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也需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更需要激發民眾參與的積極性。新時期如何更好的做好非遺保護、發揮非遺的獨特作用,是全社會每一位成員都需要著重思考的時代議題。
第五篇: 堅定文化自信話題心得體會
若將國家比作一個人,那么文化自信即如人的精神之鈣,你無法從身體發膚間捉摸到它的蹤跡,然而一旦缺乏,則頓見其形神萎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遠古至今,歷史見證了無數繁榮文化的覆滅,四大文明古國,何以唯華夏文化能泱泱五千年,弦歌不絕?
中華文化,有容乃大。唐朝儒釋道三教合一,漢人積極吸納胡人文化,遂成就了一代六國來朝、八方覲見的文化盛世。近代蔡元培興辦北大,實行“兼容并包,學術自由”的方針,于是有大師輩出,見證了北大最輝煌的歷史。正所謂“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文化自信,不是唯我獨尊的高處不勝寒,而是在心懷自豪的同時,仍能辯證地看待外來文化。唯有兼容并包、博采眾長,文化之長河才能匯入新鮮的支流,綿延不絕。
中華文化,窮且益堅。清末,不平等條約的簽署、列強瘋狂的瓜分與掠奪,使曾經那傲立東方的雄獅,頃刻化作他人刀下的魚肉。可這雄獅縱然遍體鱗傷,也不曾放棄生的希望。反觀同樣遭遇殖民的印度,卻在外來文化的入侵下喪失了信仰、丟失了語言和文字,最終被徹底改造。評價一種文化是否偉大,固然要看它創造了怎樣的輝煌,但更應看它能承受怎樣的黑暗。
正是這樣一種中國文化,鮮活在從古自今的中國人心中,生生不息,正如陸放翁那一聲長嘯:“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震徹古今。而新時代的到來,也賦予了文化自信更加重要的意義。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兩極化的加深,經濟是發展的手段,而文化是立足的根本,唯有在這空前的文化大融合中堅守自我,才能和而不同,彰顯大國本色。
令人欣喜的是,當今社會并不缺乏文化自覺。君不見那層出不窮的文化節目,如《國家寶藏》《信·中國》,都洋溢著中國文化的自信?更有以余秀華、趙日初為代表的很多農民們,也開始積極投身入詩歌、繪畫等文化事業,自下而上,頗有“洛陽紙貴”之氣象。正如建大樓要先打好地基,下層才能作用于上層,文化自信的建設,也應如是。文化自信不是少數知識分子對前沿理論的自信,而是廣大群眾對自身所處文化環境的認可與熱愛,文化不僅是詩詞歌賦,也是黃土和青天。
精神之鈣,鑄就中華脊梁。文化自信,看似宏大,實則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