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讀后感30字
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讀后感30字篇一
這則章節和故事是《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讀的,就因為它被描寫得很具有文學的趣味,意境很美也很有詩意。看中國古代文學史我們不難知道,曹操是建安時期著名的大詩人,其詩更有“建安風骨”的美稱。他邀劉備來飲酒是想考驗劉備,這點是無疑的。不過于此同時這也顯示了他詩人的本色。青梅著在枝頭,望去景象已經是很美,可以說是賞心悅目的。此等美景激發了曹操詩人的豪興,想要賦詩一首,但一時間詩思不來,只好暫時作罷,若用青梅煮酒,那當更能突顯英雄的本色,所以才有了這一段與劉備的共飲與聚會。我對小說不是很喜愛,這可能是由于個人的偏好吧。
要問三國中有哪些人最出名,想必許多人會不約而同地答道:“劉備、關羽、張飛。”此三人是蜀國的三位領將,也是三兄弟,更是羅貫中想象中的正義使者們。
要問他們是什么時候認識的,就要回到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回《宴桃園豪杰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話說,劉玄德家窮,主要賣草鞋為生。一天見榜文,就唉了聲長氣,接著有人就問:“大丈夫不為國家出力,在嘆什么氣?”劉玄德答道:“我本是漢室宗親,今見黃巾大亂,卻不能滅賊安民,只恨自己無能,所以嘆氣。”劉玄德后知,這人姓張名飛,字翼德。倆人一起到村店中飲酒,后又見一位壯漢,推著車子,到店里休息,并大聲喚來小二快快拿酒來,好讓他去投軍。劉玄德一見,便邀請他同坐,并問其名,想必大家都知道,這人不是別人,正是關云長,關羽。三人到張飛莊上,一起談論大事,見越談越投合,決定結義為兄弟,張飛莊后有一桃花林,桃花盛開正旺。次日,三人便在桃花林結義為兄弟,劉玄德為兄、關羽為次、張飛為弟……
這一結拜,就有了許多精彩的故事。三人從此互相照顧、同床共枕,雖然并非親兄弟,但以似親兄弟。可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云長義釋曹操》看出,雖然諸葛亮是知道關羽不會殺曹操,但是劉玄德卻不知道,關羽無獲回營,便求諸葛亮賜死,但是劉玄德在旁邊求情說,三人結義時,誓同生死,望權記過,希望能將功贖罪。孔明才饒關羽一死。
《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這三兄弟齊力斷金的精彩故事。讓人懂得兄弟一條心,厚墻也能變薄冰。
《三國演義》的其它章節雖然讀過了,但覺得沒有什么印象和回味,唯獨這一節我卻是很喜歡的。對我而言,它是小說中最有詩意的回目和章節。
也正是由此節,不能不讓我們聯想到曹操,他是三國時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學家和軍事家。小說畢竟就是小說,它是可以虛構的,但作者羅貫中的尊劉貶曹傾向實在是很嚴重的。所以曹操被描寫成了反面的人物,在人們的印象中是一代的奸雄。這從影視評書和戲曲中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人們就人云亦云地認為曹操是奸雄了。另一個原因是人們對《三國演義》的熟悉和喜愛畢竟遠勝于《三國志》。文學的影響有時會超過和左右歷史于此可見一斑。人們對于曹操的認識由于小說的影響雖然是有曲解之嫌,但是依我看這也沒有什么關系的,我們不是專門做學問的學者何必當真呢?小說也原本就是共人消遣的和休閑娛樂的,只要快樂那樣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們實際生活當中許多俗而不雅的人呼朋引類地聚在一起,推杯換盞高談闊論,往往也自命為煮酒論英雄。這一則也可以想見這典故影響的深遠和廣泛了。其實說這話的人也未必就知道這典故的出處,或許也有知道的。結果是往往自命不凡,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更是飄飄然,然飄飄了。在醉意朦朧中都認為自己是大英雄,借英雄的豪氣還想在多喝幾杯。實際上真正的英雄確有著他獨具的品格,胸懷坦蕩,腹有良謀,行俠丈義,智勇雙全,試問當世真能做到者又有幾人。英雄不是嘴上的空話,不是憑空的幻想,不是醉意朦朧里的豪言壯語,他是一種優秀的品格,這種品格是超凡人的,一般人難以企及的.精神境界。
現代是科學昌明的時代,釀酒業也發達了,也許再也不用青梅來煮酒了。我們談到青梅煮酒有些印象依稀了,實際上是有名無實了,只留給了詩人的某些詩意的想象和美學的熏陶。不具備英雄資格的人卻來煮酒論英雄,實在是有些僭越古人之嫌。不過在酒席之中能夠陶然地忘卻了現世的煩惱來充一次英雄也無妨。我想這也是我們現世生活的一部分,苦中也有樂。不妨開懷暢飲,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什么不盡人情的話和不盡常理的事在這里都可以盡情的訴說,這酒桌的聚會簡直就成了另外的娛樂逍遙的小世界。劉伶的死便埋我的精神雖然未免有些放浪于形骸之外,但這也是盡人情的一種表現,是一種曠達的風度。
俗語說飲酒不醉才為高,多喝酒,喝個酩酊大醉于身體不益,喝酒過量也容易誤事,此種事情屢見不鮮,要引用例子真是不勝枚舉。以煮酒論英雄的氣概飲酒并沒有什么不對的地方,但問題是拿了這個作為了借口,成為了不可救藥的酒徒與酒鬼,不問世事,枉費了光陰,踐踏壞了身體,那可真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古人的酒酒精含量少,即是所謂的度數低,不比今日的白酒那樣的猛烈,所以古人于喝酒之余還可以對詩賦詞彈琴流觴盡雅興之樂。今人在喝醉上斷不可盲目的效法古人。
另一則對煮酒論英雄想到的是人們對于英雄的向往。我想向往英雄的境界也是我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吧,這從武俠小說的廣受歡迎中可以看得出來。而這一則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小說段落尤其是寫得精彩,讓后世的人在閑適中也能增添一些精神的悅樂。從這一點來說這典故真是大有裨益了。
每當回想這個典故的時候,自己也好象回到了從前,一想起那時三五知己友朋,會聚在一起,放談高笑,引酒作樂的情景,真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一種豪興往往會不自覺的涌上心頭。好小說好的文學作品好的典故能夠耐人尋味的地方,于此也可見一斑了。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讀后感30字篇二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部三國多少熱血豪杰,多少經典故事!其中《桃園三結義》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章。“劉備、張飛、關羽”小說里最有名的三位英雄豪杰。想知道他們是怎么認識,什么時候認識的嗎?
劉玄德家里很窮,每天只能靠賣草鞋為生。有一天,劉玄德剛賣完草鞋,看見了文榜,就唉聲嘆氣,然后有人問:“大丈夫不去為國家出力,在這嘆什么氣?”劉玄德說:“我本是漢室宗親,今見黃巾大亂,但是不可以殺賊安民,只能恨自己無能,所以才嘆氣。”劉玄德之后才知道,這個人姓張名飛,字翼德。
之后,倆人一起到村店中飲酒,之后又見到了一位壯漢,推著車子,來到店里休息,并且大聲叫來小二快去拿酒來,好讓他去投軍。劉玄德一見,便邀請他一塊座,并問他的名字,大家應該都知道,這人不是別人,正是關云長,關羽。三人一起到張飛的莊上,一起談論大事,看見越談越投合,就決定結為兄弟,張飛的莊后有一桃花林,桃花開的正旺。次日,三人便在桃林結為兄弟。
這一結義,就有了很多的故事。三人互相照顧、同床睡覺,雖然不是親兄弟,但是和親兄弟一樣親。可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云長義釋曹操》看出,諸葛亮知道關羽是不會殺曹操,可是劉玄德卻不知道,關羽空手回營,便讓諸葛亮賜死,劉玄德在旁邊求情說,三人結義時,說同年同月同日死,請諸葛亮記過,將功贖罪,孔明才才饒了關羽一死。
劉、關、張三人雖誓說同年同月同日死,但關羽卻第一個死的。關羽帶著大兒子關興去應戰敵人,但是卻被孫權用計抓獲,被抓后,關羽關興寧死不服,便英年早逝了。劉備和張飛知道后心中憤怒難平,便要起兵征東吳,可是張飛因為對將士們不好,平時又打又罵,被范疆和張達陷害,取了道級給孫權。劉備得知后,心中十分惱火,誓死也要殺了孫權,扎營七百里外,要征伐孫權。可是劉備最終沒有聽孔明的話,病死了。劉、關、張三人就這樣與世長辭了。
關、劉、張這三人就是因為關羽,讓他兩人也喪命。可見的三人的義氣有多重,每個人都是有勇有謀的好漢,但又因為他們的深情厚誼毀于一旦。雖然是晉王司馬炎統領了三國。但劉、關、張的故事卻在我的心中回蕩。
這三位英雄,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守衛國家,不辭辛苦。他們各有各的特點。張飛性格直爽,但重情義。關羽驍勇善戰,劉備有勇有謀,他們都在為國家而戰斗。
歲月悠悠,桃花開謝,當年的桃園早就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可是桃園結義的精神情懷,永遠烙刻在中華民族的血脈里。《桃園三結義》我最喜歡的文章!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讀后感30字篇三
在《三國演義》的第一章,寫的就是桃園結義,那時是劉、關、張三人結義,發誓要同年同月同日死。劉、關、張三人素不相識,在一次偶爾中結了義,我總以為他們三人最多相持幾年也差不多,就會分開的,可實際上并不是這樣。因為他們三人從桃園結義到死都未曾分離。有一句話叫做“身在曹營心在漢”,將的就是曹操想留住關羽這個將才,但情誼使關羽沒有投降曹操,曹操見關羽如此講義氣,便放他走了。
劉、關、張三人雖誓說同年同月同日死,但關羽卻第一個死。關羽帶著大兒子關興應戰敵人,卻被孫權讓人用計抓獲。但關羽父子寧死不服,便英年早逝了。劉備和張飛知道后心中憤怒,便起兵征戰東吳,可張飛因對將士不好,被范疆和張達陷害,取了首級給孫權。劉備得知后,心中十分惱火,扎營七百里,征伐孫權。可劉備最終也沒聽孔明的話,而病死了。劉、關、張三人就這樣與世長辭了。
劉備之死主要是因為他不聽孔明勸告,而被敵人打敗了,便身亡。在三顧茅廬時,劉備也知道有了孔明,天下就唾手可得,可由于自己不聽勸言而斷送了自己。如果當初劉備聽了孔明之言的話,那歷史上有可能就沒有晉,只會有蜀了。
關羽是一名豪將,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人人皆知,里面講了關羽過五關,被人阻攔,便殺了六名大將。還有華佗為關羽刮骨療傷的事,華佗割開關羽的手,刮去骨頭上的毒,可關羽卻一點也不畏懼。可見關羽是一個多么有勇氣的人。
張飛雖不是猛將,也不是很有智慧的人,而是一名普通的將士,但他義氣深重,關羽死后,張飛立誓要為二哥報仇,可因為心太急,軍中士兵起了反心,半夜刺殺了張飛,被取了首級。
劉、關、張三人就因為關羽的死,而其他兩人也先后喪命。可見此三人的義氣是多么的重,三個都是深情厚誼的好漢,但又因為他們的沖動而毀譽一旦。
久分必合,最終三國歸了晉,晉王司馬炎統領了三國。但劉、關、張的故事卻在我心中回蕩。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讀后感30字篇四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這次,我們全班同學共同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三國演義》中有許多精彩的、耳熟能詳的故事,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桃園三結義》。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聲勢浩大。幽州太守劉焉派人到各郡縣去招募兵馬。這時,榜文引出一個人來,這人姓劉名備字玄德,他本是漢室宗親,但到他祖父輩就已經沒落,只好靠販草鞋、織草席為生。
這天,劉備進城看到榜文時,結識了一位身高八尺,滿腮鋼須的壯士,他姓張名飛,字翼德,世代賣酒、屠宰,愛結交天下豪杰。劉備和張飛一起到一家村店飲酒談心,正在暢飲時,只見一個大漢,這人有九尺高,臉色就像紅棗一樣,一雙丹鳳眼,相貌非常威武。
劉備邀他過來同坐,一問,才知那人姓關名羽,字云長,他因殺了鄉里仗勢欺人的惡霸,逃到外鄉避難。劉備聽了,十分佩服,便將自己的志愿告訴了他。關羽也很愿意與劉備、張飛共同干一番事業。
酒后他們到張飛的莊上去商談。來到莊上,只見莊后有一座桃園,園里景色美麗,他們三人志同道合,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便結拜成了異姓兄弟,劉備因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
之后,他們便去投軍,初戰告捷,雖然沒有得到什么官職,但是三人非常友愛。劉備因看不慣欺壓百姓的縣尉,便將他教訓了一番,三人一起又去投奔了代州牧劉恢。這就是桃園三結義。
這一回非常讓我感動,我不禁想到,劉、關、張三人在桃園結義時是多么的意氣風發,感人至深。他們結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桃園三人結義,各自一姓,又以兄弟相稱。可見,劉、關、張三人所取,在于同心同德。
朋友,是我們不可缺少的,每一個人的人生道路中,都會多多少少結交一些朋友,但像劉、關、張三人這樣的友誼,這樣的兄弟情卻實在讓人敬嘆。
劉關張三人的友誼,是會在兄弟有危難時為他分擔,在需要幫助時挺身而出。就像故事中的,一個別有用心的人來向劉備勒索錢財。劉備不肯,那人就造謠說劉備是個貪官,張飛一聽,馬上把那個人綁在樹上,用柳條狠狠的教訓了他一頓。
讀了這一回,這濃濃的手足之情,讓我無法忘記。我覺得《三國演義》,其中把“義”字詮釋最好的就是劉備、關羽與張飛這三人。在《三國演義》中,我也見識到了這偉大的友誼!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讀后感30字篇五
在《三國演義》這本謀略之書中,不僅能讀出各種不同的謀略與智慧,還能讀出并感受到忠義,愛國等等。第一章的“桃園三結義”,便讓我受到感受到了友誼的可貴。
那時的劉備、關羽和張飛,只不過是幾個平民小販兒,他們卻憑著共同的志向,憑借共同的愛國精神,走到了一起,
結成了生死之交。誰又會想到,正是他們之間深厚的手足情,才有了那一個個英勇殺敵的表現,有了那一個個忠君愛國的行為,才實現了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雄心壯志,才完成了興國大業。
也許是天意,也許是是緣分,也許是共同的抱負,總之,命運把他們安排到了一起。讀著劉備、關羽和張飛結拜的誓言,我心中感慨萬千,眼前浮現出一幅畫面:紛紛揚揚的桃花從樹上飄落,灑在地上,樹木掩映之間,劉備、關羽、張飛三人跪在地上,口中念著:“不求同年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生中不就缺少這樣深厚的友誼,缺少這樣的知心朋友嗎?
友誼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最珍貴的東西,我也希望結交到肝膽相照的朋友,就像劉備、關羽和張飛一樣,親密無間,形影不離。劉備、關羽、張飛在漫長的歲月中,用鮮血凝成了一份深情厚誼,貫穿了整部名著,催人淚下。朋友之間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以死來回報對方,這友誼如大海一般深厚啊!劉備、關羽、張飛,沒有違背各自的是誓言,都為這份兄弟情誼盡了最大的努力,雖然時代不同,但我們也應該如他們般多為朋友著想,互相體諒與尊重。
我長嘆一聲,合攏了微微泛黃的書頁,心中五味雜陳:有喜悅,有傷感,有惆悵,更多的則是心酸,在現今這個崇尚金錢,崇尚物質的社會中,若能有一份純真的友誼,能有幾個淳樸善良的知心朋友,就已經是莫大的幸福了!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讀后感30字篇六
我很小就愛聽故事,小時候睡覺前,媽媽都會給我講故事,《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是我小時候最愛聽的故事。上了小學后,睡覺前媽媽都會陪我一起讀圖文并茂的故事書,在長大一點,我可以自己閱讀了,媽媽送了我一套青年版的《四大名著》,其中我最喜歡看的就是《三國演義》了。
今年寒假,爸爸陪我一起看了《三國演義》,爸爸工作很忙,只有在周末的時候才有時間陪我,一起看書我才能靜靜躺在他懷里,我覺得關于軍事題材的書,和爸爸一起看才更有意思。
看書過程中,我會提出很多問題,爸爸都會一一解答,有時候還會用他自己的親身經歷給我講故事。在《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桃園結義》這個故事了,這個故事主要講了東漢末年,因為經常打仗,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愿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三人志同道合,把酒立誓,按年歲認了異性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他們的友誼持續了幾十年,期間他們出生入死,患難與共。
讀完《桃園結義》,我問爸爸,為什么他們三個要結義呢?爸爸說因為他們都有共同的奮斗目標,都想開創屬于自己的事業,于是就結義,互相扶持和共同進步。爸爸還給我我講了他和他兄弟的故事。爸爸說在他和我年紀相仿的時候,也效仿劉、關、張三人,和院子里一起長大的朋友兼同學結拜為異性兄弟,按歲數張叔叔是老大,邢叔叔是老二,他最小是小弟。當年他們為了義氣,和欺負邢叔叔的人打群架,結果被學校通報批評了。爸爸告訴我朋友間的“義”并不是為兄弟出頭打架,而是要通過大家的力量,共同進步。后來,他們幾個痛定思痛,認真學習,互相鼓勵,在學習中你追我趕,現在都有了各自的成就,邢叔叔是北京一家地產公司的副總,張叔叔在邯鄲做物流配送,而爸爸也是地產公司的經理。爸爸說,雖然他們現在不住在一個院子里,但三十多年,他們都一直保持聯系,互通音信,也會互相鼓勵,當兄弟有困難時,大家都會一起為他出謀劃策,當兄弟升職時,大家都會一起為他高興喝彩。爸爸還告訴我,小學時光是最珍貴的,因為我們和同學們一起相處了六年,大家一起玩耍,一起學習,要好好珍惜和同學們一起相處的時光。
爸爸問我,你有好兄弟嗎?我在學校也有幾個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我們一起踢球,一起學習,一起吵鬧,也會一起慶祝生日。我們會相約周末一起踢足球,放假一起出去游玩;當朋友遇到學習困難時,我們大家都會不厭其煩,共同為他解答;當朋友生日時,我們都會一起為他送上最真摯的祝福和他最愛的禮物,陪他一起度過歡樂的時光。我想,我們雖然沒有桃園結義,沒有結拜為異性兄弟,但我們的友誼早就已經是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了,不似兄弟勝似兄弟。
看完《桃園結義》和聽了爸爸和他兄弟的故事,我懂得了友誼的重要性,一個要好的朋友,是可以作為一生的摯交。“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我要好好珍惜我的朋友,和他們共同進步。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讀后感30字篇七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的開篇部分,首先圍繞平定“黃巾軍取義”,驚動靈帝,官府官兵打敗仗,“招募兵馬”來寫,引出“桃園三結義”劉、關、張三人相識,暢飲美酒,飲酒談心,次日結為三兄弟,桃園立誓。過幾天后,聚集壯士組隊,去涿郡應募。后按“連打勝仗,卻為官清廉,朝廷腐敗,貪官賄賂無數”來寫,寫出朝廷的腐敗,貪官擋道,清官無好報。看出當時皇帝的無用。
在“鞭打督郵”中,張飛為民除“害”,但脾氣暴躁,方法不對。劉備放過督郵。從這些地方,我看出劉備仁厚,張飛暴躁,從“黃巾軍起義”中,曹操和孫堅也表現非凡,而董卓的奸佞也初見端倪。為全書情節的展開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起了很好的鋪墊。
寫出了劉、關、張三人,重情重義,愛交天下英雄,我十分敬佩他們。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里的第一章:桃園三結義。它講的是:在東漢未年的時候,張角領導農民起義造反。劉備、關羽、張飛在這時相遇,這三個人意氣相投,便結拜為兄弟,共同謀化恢復漢室,保衛國家的計劃。
劉、關、張三個人能結拜為兄弟是因為他們都講義氣,義就是義氣,甘于承擔風險或犧牲自己的氣概。不僅有義,他們還志同道合,他們一心想從軍,各自施展才華,想要報孝國家。這告訴我們:如果想有一番事業的話,就要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幫助,為了義氣不能相互包庇朋友的過錯,而是要敢于指出朋友的錯誤,幫他改正。義是在法律道德準繩范圍的義,不能因為義而觸范法律,那就不叫義了,只有為朋友做好事才是義。義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比如:在班里有同學不會這道題,你不去嘲笑他,而是去幫助他,這就叫義,這就是生活中的義。
桃園三結義,三人異姓,又以兄弟相稱,可見劉、關、張三人所取,在同心同德。從初戰告捷到棄官而走,無不共同進退。但今天同學們可不要效仿他們,只需學習他們的互相友愛、真心對待即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都是母親在關愛我們,我們卻沒有關心過她們。有時母親打罵你,你就會在心里埋怨,覺得父母偏心,別人罵你打你時,你總會在心里嘔氣,想報仇。其實,如果我們每個人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關懷,多一分關心國家大事,那么,世界將為我們而改變。就像這篇課文,它告訴我們每個人之間都能互相友好,互相關愛,互相理解,對每個人真心相待,就像這桃園三位英雄豪杰,他們互相關愛,互相幫助,看那義氣深重的關羽,
爽直粗豪的張飛,仁義愛民的劉備,他們如今結義在桃園,他們如此的互相關愛,互相理解,讓人十分敬慕。
這互相關愛,真心相待的精神將永存下去。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讀后感30字篇八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仿佛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蟬,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國獻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笑逐言開)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于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于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于嫉妒,死時年盡二十六歲。
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當我們羨慕地看著別人成功時,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艱辛。就像冰心說的:成功的花。人們只驚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