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之戀讀書心得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傾城之戀讀書心得篇一
不期而至的暴雨,凍了人們往日滿臉的笑容,督促人們加快了歸家的腳步。滿街只見縮著脖頸,匆匆往來的身影,一晃,便消失在目所能及的雨中。心境兒都著了涼!禁不住三兩步溜回家,想要找到一絲兒的暖。
于是,再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我不是愛玲作品的崇拜者。她的作品若我喜歡的其他作品一樣,僅僅是喜歡。這種喜歡,不光是對語言、文字、構架。更多的是思想,是文章中散發出來的,幽幽的,略帶荒涼的氣息。
這個上海灘洋場上出沒的美麗、時尚、華貴的女人,總用她犀利的目光、縝密的心思、細膩的描繪、精巧的設計,展示給人一個又一個浪漫而現實的愛情故事。期間不乏歡喜、甜蜜、溫馨、奢華的場景,卻多以悲涼、滄桑、落沒收尾,致使通篇都流淌著白如緞帶、藍若深海的凄美。這仿佛讓我看到了滿腦子尖酸刻薄、小氣、惡毒的另一個張愛玲。
我是世俗的,本不該如此品評這樣一位絕色的睿智女子。然,每讀她筆下字句,便恍若看見那張精心修飾過的粉白、嬌美的臉上,鼓鼓翹起的艷麗的唇角微微露出諷刺的冷笑;高高揚起的頭顱,使那雙深邃、明澈的大眼睛里透射出迎面而來的嘲弄;就連那罩在得體旗袍中姣好的身軀,都扭動著輕藐!
不是嗎?《傾城之戀》,她用飄逸的文筆,幽幽淡淡,看似隨心實則精細的,述說了戰亂前后白流蘇與范柳原羅曼蒂克的浪漫愛情。她細膩的筆觸,刻畫出白流蘇小家碧綠,如玉般溫潤的性格,卻更是毫不吝惜、濃墨重彩了她那滿心滿懷的自私、狹隘。她所勾勒的夢一般的環境氛圍,真若是千般繁華下的滿目蒼懿,溫柔富貴中的凄清哀婉。每字每句,看似漫不經心,卻若描龍繡鳳般,刻在人心上。那悲悲切切的故事情節,被她娓娓道來,卻不能任由多愁善感的人靜心品味。因為,越品,越傷心;越品,越傷神!
這,便是她冷笑的理由吧!如若這時還看不出眉目,她大概又在冷笑了吧。
傾城之戀讀書心得篇二
說到怨婦,不由想起曾經翻閱過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小說里寫白流蘇的家庭親情冷淡,使得離了婚的她不得不離開這個娘家,想尋找另一片天地。
開頭白流蘇就在這封建大家庭的枷鎖里,幾個哥嫂就七嘴八舌地要逼著她回去為前夫奔喪,白家的守舊人物不止是一個,而是一群,就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逼迫下,白流蘇表現出一種悲憤的怨婦形象,一聲““這屋子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
而后,她攪散了她七妹的相親對象——范柳原,成了她七妹與范柳原的中間人。
于是,她開始了一場賭局,以她的前途為注。
她開始把握她與他之間的距離,所謂有把尺子的距離在她與范柳原之間,才有神秘的美感。
白流蘇對于范柳原的性格剖析:你最高的理想是一個冰清玉潔而又富于挑逗性的女人。冰清玉潔,是對于他人。挑逗,是對于你自己。如果我是一個徹底的好女人,你根本就不會注意到我。
白流蘇對他道:你要我在旁人面前做一個好女人,在你面前做一個壞女人。
或許,這才是男人心目中喜歡的女人形象,在外面你是一個出得廳堂,入得廚房,而在私底下你卻是個柔情似水、風情萬種的小女人。
白流蘇對范柳原道:是那樣的好,初次瞧見,再壞些,再臟些,是你外面的人,你外面的東西。你若是混在那里頭長大了,你怎么分得清,哪一部份是他們,哪一部份是你自己?”
“因為精神戀愛的結果永遠是結婚,而肉體之愛往往就停頓在某一階段,很少結婚的希望。”這句一出,便知道白流蘇對于愛分析得相當通透,肉體戀愛只是一種生理的需要,隨便哪個豐滿的女人都可以滿足象范柳原這樣的男人,而精神戀愛,一種飄渺又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一種思想上的互動,并不是每個女人能夠供給的。
香港的淪陷幫了白流蘇,他們在患難中彼此攙扶。他們開始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
如果這個世界瀕臨塌陷的邊緣時,天地只剩下兩個人,一個是男的,一個是女的,相互攙扶,相互依偎將會成為必然的,因為每個人都有寂寞和孤獨的時候,尤其在意想不到的絕境里,人們更害怕寂寞和孤獨。
胡琴依舊咿咿呀呀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小說的開端與結尾都出現胡琴這個道具,有它的存在性的價值,給人余音繞梁的感覺。
傾城之戀讀書心得篇三
“傾城之戀”是一本略帶感人的小說,作者講述了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對于每一個年輕人而言,愛情永遠是令人向往的話題,而小說中的愛情更是感人至深,讀完之后讓人心中有一股不可言說的感覺。
第二段:情節描述
小說的主人公葉晴晴與男友相愛多年,卻在一次意外中離開了他。葉晴晴離世后的靈魂回到了人間,憧憬自己的生活,渴望再見到自己的男友。在靈魂歸來的路上,他遇到了一個自己一直沒有接觸過的男人,他就是文云。兩人漸漸地接觸、相處,最終發展成一段相愛的感情,但這段感情卻面臨著種種阻礙。
第三段:體會
小說中情節雖然不是十分復雜,但卻讓人唏噓不已。我通過閱讀小說,深刻地領悟到了愛情中的真諦——兩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是十分重要的。葉晴晴的男友對她十分了解,即便她去了世,他也沒有忘記她。而文云在與葉晴晴相處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了解她、關心她,這才得以發展出這樣一份純潔的感情。同時,小說中也描述了愛情中需要承受缺失與無奈的時刻,如葉晴晴無法和自己的男友再次相見,留下無法彌合的遺憾。這些情節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愛情的脆弱與珍貴。
第四段:切身體會
我從小就是書蟬,通過閱讀,我從“傾城之戀”這本書中看到許多自己身上的影子。我也曾經歷過一段凄美的初戀,那段感情曾經讓我觸摸到愛情的美好,但最后還是無法彌補我們之間的分歧。我和他成為了陌生人,也只能用回憶來懷念彼此的過去。但即便如此,我還是相信愛情,相信有一天我會遇到一個懂我的人,一起創造出屬于我們自己的美好未來。
第五段:結語
“傾城之戀”是一本充滿回味和情愫的小說,它讓我懂得了愛是珍貴而脆弱的,以及相互理解和支持的重要性。雖然小說中的愛情故事有些時候是凄美的,但是我們還是應該相信愛情會給我們帶來美好的未來。讀完這本小說,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愛情的力量和純潔,我相信這對于每個年輕人而言都會是一次寶貴的閱讀體驗。
傾城之戀讀書心得篇四
在這算不上傳奇的傳奇里,只有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
“在傳奇里面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面尋找傳奇。”似乎張愛玲的寫作都離不開這樣一條矛盾的宗旨,但就是這樣一種情感糾結,價值錯位的安排,才使她在華彩益彰的文壇走出了自己的與眾不同。
大凡傳統的愛情模式都擺脫不了類似三毛、瓊瑤古典浪漫唯美的神話格調。我們膜拜的愛情常態是“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山盟海誓;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信誓旦旦。。但在《傾城之戀》中,這種被我們視為必不可缺的元素卻通通找不著影子。是的,里面也的確沒有。
張愛玲的愛情慣性呈現的幾乎是一種悖乎倫理,暴露人劣根性的病態。例如,《傾城之戀》中的女主角白流蘇并不是瓊瑤筆下冰清玉潔的大家閨秀,而是一個離過婚的,并有點灰頹的女子。男主角范柳原也并非是一個超凡脫俗的正人君子,頂多算個風流倜儻的富款大少。而他們之間摩擦出的愛情火花卻并不亞于那些被圣化的男女。因為愛得世俗,所以才顯得真實;因為不類同于愛情神話,所以它才成了世俗愛情里不可小覷的神話。
《傾城之戀》并未過多局限于以背景環境渲染人物。她頂多在故事的開頭談到:“白公館有一點像神仙的洞府這里忽忽悠悠過了一天,世上卻已經過了千年。”在這壓抑的闡述里,我們不難想到生活在這館里的主人公-----白流蘇的單調和孤獨。在舊式年代,流蘇只能順理成章地陷入價值觀的誤區,認為:一個女人再好些,得不到異性的愛,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所以她急切想找到另一個能安放自己青春和情感的歸宿。命運的調侃,讓原本和自己妹妹寶絡是一對的范柳原義無反顧地鐘情于她。在范柳原的熱烈追求中,她有過徘徊,有過退步,但再多行動和言語都是不能和心與之抗衡的。
范柳原說:“中國化的外國人,頑固起來,比任何老秀才都要頑固。”他對流蘇的愛也確如自己所言------倔強,頑固。而也正是這種無所顧忌的放肆他才得以俘虜流蘇銅墻鐵壁的心。他出口成章的情話似很狡黠,但又讓人頓生一種蠢蠢欲動中純粹的被征服。流蘇則覺得自己的最高理想是做一個冰清玉潔又富于挑逗性的女人。而這樣兩面性的女子身上散發的魅力注定不會被異性忽視,所以柳原這塊磁鐵不由自主地向這塊冰冷的鐵吸了過去。
作為愛情經典,《傾城之戀》確有與眾作迥異的地方,譬如:愛情軌跡沒個著實的起點和終點;愛情邏輯也沒分個徹底的孰是孰非;最傳奇的是《白樺林》是戰爭焚毀了一場苦等的愛情;而《傾城之戀》是戰爭成就了一段原本不可能的平凡愛情。
它的結局也確實像《西廂記》里所倡導的:有情人終成眷屬。不錯,流蘇最終有了可以停泊,依靠的岸,只是這岸沒有她想像中的結實。柳原給不了她所要的天長地久,所以她只能聽著胡琴,在回憶的過程里尋找。也許正像《紅與黑》中所說的:愛情可以超越理智。而如果一旦理智讓步,我們只有淪為不折不扣的愛的奴隸,不過與其他奴隸不同的是:奴隸主是我們自己選的。也許也正像《圍城》中透視的:婚姻只是感情幸福的一種,而不是全部;愛情的距離有時會由于親情而被擱置得更加遙遠。
可無論它屬于何種,人還是得學會愛著,體味被愛著,而不問值得與不值得。流蘇的愛情悲喜劇就像我曾寫的一首韻味小詩:
香滅了,煙盡了,胡琴在暗夜里長嘶。
也許曾經的美麗還蓋著一層保護色,
也許海誓山盟的諾言還醒著。
而愛已無法回頭,也無法在向前走。
曲終了,人散了,空余這座城市的偽裝和寂寞。
也許往昔的回憶開了一扇窗,
也許歲月會給個答案。
但愛已打不開,也無法再走進來。
心醉了,夢碎了,徒留獨角戲的心酸和疲憊。
也許逝去的真實終究成幻影,
也許堅強的背后流淌著澀澀的淚。
但別忘了,
金玉王朝愛的天國里有另一種天長地久,
是的,還有另一種天長地久……
傾城之戀讀書心得篇五
讀完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心里有點悲,讓我聯想到以前讀過的另外一本書,王安憶的《長恨歌》,主人公同樣是美人,同樣是上海人,同樣經歷了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不同的是她們的家庭背景,人生經歷,然而,給我的感覺,都是悲涼的,凄清呃的。不同的是,《傾城之戀》是一個亂世的愛情的喜劇,而《長恨歌》則是一個人生的悲劇。
喜歡張愛玲的作品,首先是被她這個人所吸引,在我看來,她有一種獨特的韻味,或者說她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出身官宦世家,卻擅寫平民甚至小市民的苦樂,而生活與共處世之道卻又全然—種不同,其生命與生涯,又何嘗不是一部真實的“傳奇”,讀了她生命與生涯的“傳奇”,就會明白為什么張愛玲能在青春年華寫出空前絕后的凄艷的佳作,讀張愛玲也讓我們知道什么是作家,什么是小說,什么是傳世精品。
傾城之戀讀書心得400字2很少有特別吸引人的喜劇,因為生活多數是悲劇,悲劇也更加刻骨銘心,喜劇的結局反而讓人覺得做作,不過在我看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算是一個例外吧。
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的。起初,男人和女人都愛自己多于愛別人,都是精明的人,知道沒有人可以許自己一個未來,只有自己和自己永遠在一起。就像流蘇說的:
“他愛她,這個毒辣的人,他愛她,然而他待她也不過如此。”
一直都覺得人類理智一點是應該的,動輒放棄一切,善始善終當然最好,若有一天曲終人散,怎么對得起曾經那些龐大的犧牲呢。可是又不得不承認太理智真的會錯過很多原本可以美好的東西。
他們是幸運的,這個城市的沉淪,成就了他們。驗證了柳原原本無心的一句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地被毀掉了,什么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塌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墻。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墻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
可不是么,在這種關鍵時刻,顧不上理智的考慮問題,只是真實的做最原本的自己:原來大家都把自己藏得很深,原來大家都是感情動物。在這樣的亂世,經歷著這樣的傾城之戀,那一剎那的動情,足夠他們和諧的活個十年八年吧。
愛受了些苦,才變得銘心刻骨。
傾城之戀讀書心得400字3《傾城之戀》講述的是發生在民國時期的一段愛情故事,故事發生在香港,上海來的白家六小姐白流蘇,曾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后來回到自己家中生活的時候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因一次陪伴妹妹到香港相親,偶然認識了妹妹的相親對象多金瀟灑的單身漢范柳原,便拿自己當做賭,遠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愛情。就在范柳原即將離開香港時,日軍開始轟炸淺水灣,范柳原折回保護流蘇。在此生死交關之時,兩人許下天長地久的諾言。
白流蘇和范柳原的愛情發生在戰亂之際。在我看來,作者想要通過《傾城之戀》這個標題表達的是不是指他們的愛戀若非“傾城”,就難以成就了呢?流蘇和柳原看似甜蜜般配,言辭嬉笑有趣,但實際上他們之間的愛情卻是搖晃不定的,流蘇不一定深愛柳原,柳原也不見得非她不可,他們之間的相遇,相戀,只是順應著命運的齒輪,一步一步的嵌套而成的。若不是有了最后日軍攻打香港淺水灣,范柳原折回與流蘇共度患難,從而在生死相關之際許下諾言,或許也就不能成就這一段浪漫的愛情了。
傾城之戀讀書心得400字4昨天剛剛看完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小說集,其中收入張愛玲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創作的重要作品,包括《金鎖記》、《傾城之戀》、《沉香屑:第一爐香》、《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十六篇中短篇小說。這個小說集實際上是張愛玲的第一個小說集《傳奇》的再版,重新起了一個名字而已。
這是我第一次看張愛玲的小說,以前是只聞其名未見其身,這次終于在卓越買到了她的書,心理非常高興。
這本書我看了有一個多月,看后的第一個感覺就是細膩!對人物形象、景致描寫、動作描寫都是非常的細膩,既細致入微而又不拖泥帶水,讓人看了對她想描寫的場景產生一種熟悉的感覺,好像就在眼前一樣。至于故事本身,我覺得一部分是反映的當時小市民的普通生活,還有很大的一部分應該是張愛玲自身的影子在里面,還有張愛玲內心的痛苦掙扎,要是現在能夠有一本張愛玲的傳記小說看看就好了,如果不了解她本人,看她的小說有時候會有一些迷茫的感覺。她的小說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每部小說的結尾,都給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間,讓人回味無窮。她不給你一個固定的答案,都是讓我們來自己想象的。我覺得這是她的小說最大的魅力所在!
傾城之戀讀書心得400字5首先,我要跟大家道歉一下,我的讀后感拖了好久。其實,《傾城之戀》我已經看了兩遍了,至于為什么遲遲沒有寫讀后感,其一是,我看了兩遍,我還是沒怎么看懂;其二,就是最近白天工作,晚上偷懶不想寫,所以就拖到現在了。
《傾城之戀》講的是一個經歷了婚姻失敗的女人(白流蘇)在家中受盡了家人的冷嘲熱諷,為了脫離這個這個家庭,獲得自己的婚姻而兩次離開上海,到達自己陌生的香港。在香港中,與多金瀟灑的單身漢范柳原斗智斗勇,并在戰爭中獲得了自己的愛情。《傾城之戀》的結局是平庸,是戰爭中的結合。
我看了《傾城之戀》后,我不是很明白,為什么題目是《傾城之戀》,按照我的理解就是,白流蘇和范柳原的結合是在戰爭中,是在日本攻陷香港的時候,是整個香港城成全了他們。
《傾城之戀》中讓我印象最深刻是白流蘇與范柳原第一次在香港的交往,一個是為了不結婚而戀愛,一個是為了結婚而戀愛,兩人你來我往,最終,流蘇失敗而回到上海。但是流蘇為爭取自己婚姻幸福做出了巨大努力,也為她的結局奠定了基調。
傾城之戀讀書心得400字6如果說“不吃醋的女人,多少有點病態”,那病態,也就成為人們心中渴望嘗試飲鴆止渴的滋味。我傾慕上了傾城之戀里流蘇的魅影,一個懷揣著家庭壓抑痛苦的寡婦,選擇了堅強的逃離,倚靠男人尋覓安頓之所。柳原曾經對流蘇說:“有人善于說話,有的人善于笑,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頭的。”是的,流蘇善于低頭,低到了塵埃里,那嬌脆的輪廓,美的迷茫,卻印在了我的心里,難以揮去。
我不懂得一個無助的女人如何理直氣壯的保持那份高姿態生活在充斥難堪、惡俗的現實世界,那份倔強太不真實了。“在這不可理解的世界里,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城市傾覆了”。所以贏得了傾城之戀。流蘇是一個永不過時的女人,男人愛上了這種羅曼蒂克,女人也愛上了。
那些年代,人容易成為犧牲品,尤其是女人。怕后世的人看得清醒,張愛玲勾勒了圓滿的收場。真實的感受是,那完滿的收場也難以封鎖內心的寒,只是,這小小的故事或許使得年輕人的愛情觀多了幾分認真。
我也渴望用淺薄的生命形式抵達深刻,但大抵女人終究愿意生活在理想的世界里,持有單純可愛的。
傾城之戀讀書心得400字7“上海為了“節省天光”,將所有的時鐘都撥快了一個小時,然而白公館里說:“我們用的是老鐘。”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流蘇與范柳原的拉鋸戰,贏得是流蘇,贏得很險。如果不是那一次適時的轟炸,失之毫厘,謬的也就沒有了邊。流蘇心思細密,就算扔在大清后宮里,也是個配的上戲的角色—,可惜偏偏遇上一個耐得下性—子,陪她玩心理戰的人。也是幸運,如果沒有這個有意思的對手,流蘇這輩子,恐怕也就遇不上什么有意思的事了。一輩子受點小氣,安心被老鐘敲打著,做她的碧玉去了。但恐怕她出場跳舞那一刻起,她是明白了,就連碧玉也沒得做,又何妨放手一博呢。不成功,便成仁,女人的賭注,無關家國,都下在感情上了。
傾城之戀讀書心得篇六
張愛玲曾經說過: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然而現在還是清如水 明如鏡的秋天,我應當是快樂的。我們不知道她是否在近三十年的晚年寂寞中感到了快樂,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路往回望再好月亮也不免有些悲涼。
這不僅僅是她的凄涼,也有她書中人物的凄涼。不論是《金鎖記》中帶著些許神經質的七巧,還是《傾城之戀》中的六小姐白流蘇,都透著骨子里的凄涼。
一段戀情若能以“傾城”形容,是如何壯烈。張愛玲對女人的感嘆“她的命運注定是一覽無余了”流蘇做了賭徒,她拿她后半生做了賭注,不僅僅流蘇做了賭徒,張愛玲是了賭徒,我們也成了賭徒。胡琴咿咿呀呀的拉著,在萬盞燈火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故事。
故事到了該收尾的時候,生活卻依然情不自禁的繼續。白流蘇和范柳原這一對現實庸俗男女在戰爭的兵荒馬亂中被命運擲骰子般的擲到了一起,于那“一剎那”體會到了“一對平凡夫妻”之間的一點“真心”。
相對完美的結局,僅僅也是用光明的尾巴給蒼涼加一些保護色,那骨子里蒼涼是遮蔽不了的。塵世有多么繁華熱鬧,張愛玲隨手一揭卻讓我們看見了繁華似錦的幕布后哀涼的人生荒漠,在一般的感覺里,蒼涼就應該是灰蒙蒙的那種,有些恍惚,有些迷離,而她的蒼涼偏不如此,五光十色的溫暖的,舒適的,但后來總歸讓你沉下去,成了朵云軒信箋上的一滴淚珠。
所謂言情,不過在將一場風花雪月的傳奇。無情的言情。每個人都在追求什么,但真正的感情不存在,即使有那也是虛幻的,在世情與言情之間,多半讓世情的虛無吞沒了言情。愛恨離愁僅僅是一出演著演著忘了對白的悲喜劇。靜默中說與別人聽,賺了別人的嘆息,忘記了自己的眼淚。回頭看看本是無一物,何處若塵埃,脫不了的鏡花雪月罷了。
《傾城之戀》從構思以及文章的行筆都具有無可挑剔的天然優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似乎著其中總 能夠找到張愛玲筆下她自己情感生活的影子,完全給人一種非常真實的感覺。
傾城之戀讀書心得100字篇3
傾城之戀讀書心得篇七
這是第二遍讀這本書,第一遍是在上大學的動蕩嘈雜的火車廂里,自然看得不是很仔細,以至于很多細節不及細細品味。不得不承認,張愛玲的書和現在的小說在語言習慣方面很不一樣,如果不是逐字逐句地看,覺得似乎不能解讀其中蘊藏的味道。
最近事情很多,但是仍舊逐字逐句看完了,即便是如此,也沒花多長時間,小說很短,寫的是離婚的女人白流蘇和單身浪子范柳原之間的愛戀。未讀書之前,還以為這個戀情是多么的轟轟烈烈,實際上,“傾城”二字很寫實,似乎就是指城市即將淪陷。在城市的戰火紛飛中,兩人共患難,才得以結成夫妻,然后過著平淡的生活。即便是第二遍,讀完還是覺得十分過癮,因為小說其實還是比較“俗”的,女主角沒有帶著圣母瑪利亞的光環,也沒有長得貌似天仙;男主角也是一個十分現實的普通人,所以,整個小說的思路很接地氣,另外,在娘家不受待見的白流蘇,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愛人,而且范柳原好到連娘家的嫂子都開始嫉妒流蘇了,倒有一種揚眉吐氣之感。但是,看完了也很是意猶未盡,小說實在是太短了,再怎么認真看,一個小時也不要吧,所以,想要更多的細節,只能在心里yy了。
對比此時的自己,對流蘇的處境倒是十分理解,我真是不知道未來的路會走向何方,而且隱隱約約,自己正在慢慢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我不喜歡教師這個職業,但是卻成為了教師;我不喜歡雞毛蒜皮,瑣碎繁雜的事情,但是卻擔任班主任,工作一地雞毛,無法脫身;我不喜歡去猜測別人的心思,但是卻要卑微地去揣度一個不在乎自己的人……有時候覺得自己就是個豬,做的都是些什么事情啊。看書可以知道人物的命運,但是自己的路到底會走向哪兒呢?有時候真想什么都不管了,放肆任性一回吧,但是任性過后呢?生活還是得繼續啊。所以一直覺得李白“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其實只是逃避啊,因為他自己也說了“舉杯消愁愁更愁”。
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關終屬楚~
傾城之戀讀書心得篇八
再去讀《傾城之戀》,覺得行文真是美極了,伴著柳原猶猶豫豫的真心,流蘇猶猶豫豫的分寸,像是搖碎在槳聲燈影里的舊時月色。
流蘇一直記得淺水灣飯店的那灰磚砌成的墻,那個晚上他們兩個靠在墻上講話。范柳原真假莫辨說著胡話,流蘇輕輕巧巧說著場面話。
不過在這之前,范柳原說,我們到那邊去走走。流蘇不做聲,他走,她就緩緩的跟了過去。
我之前一直不相信張愛玲是紅樓夢迷,我覺得她一點不古典。可是這樣的輕巧一筆,流蘇什么主動的表示也沒有,可是她的自矜,她的試探,全都無聲勝有聲了。
在范柳原和白流蘇的對話里,范柳原是聲色,是撥開虛空的墨色,他總是絮絮叨叨的表白,動作,而白流蘇是墨色中的留白,要么就是一兩句場面話,引出范柳原更多真假莫辨的剖白,要嘛就是忽然的動作,打破絮叨粘膩的局面,好像一折戲落幕,短暫黑暗之后,才又粉末登場。
那堵墻讓范柳原想到了地老天荒,他說,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也許還剩下這堵墻。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堵墻跟下遇見了,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
這已經是表白表進了死胡同,要換個功力差點的三流小說家,白流蘇燙手山芋接在手上要么吃要么扔,所差不過是吃或者扔的姿勢。可張愛玲的白流蘇還能閑閑宕開一筆說你自己承認你愛假裝,可別拉扯上我。你幾時捉出我說謊來著? 于是范柳原的戲碼便唱不下去了,只好接著流蘇的新折子唱新戲。
這就是談戀愛了。像是一個迷宮,卻并不等走到絕路再回頭,更像小徑分叉的花園吧,每一句都引出這個人不為人知的一面。不過他們倆都太想表現了,所以被后來香港的傾覆搞到灰頭土臉卻能在半夜抱在一起的時候,要自嘲,之前花了太多時間在談戀愛。
我想了想,小時候不喜歡傾城之戀的原因大約是因為這兩個人都那么不純粹,他們的苦衷都在相遇之前,都不是小姑娘喜歡的純情清白的少男少女,所以當我看見自己說更喜歡十八春的時候,就會心一笑顧曼楨和沈世鈞是相反的那類,在故事展開的時候,他們還清清白白,而后我們看見他們怎樣被風塵染色,自然心有戚戚。
只是流蘇和柳原都是冰山底下潛流之中的人,臉上云遮霧繞,難免讓人敬謝不敏這樣的人,當是沒有真心的吧流蘇覺得柳原要圖新鮮,而柳原知道流蘇是要長期飯票。哪怕是真的心動,真真假假,說不定連自己都騙過去了。可是他們庸俗可恨嗎?也并沒有,并不只有白紙一樣的人才有資格動心啊。一點心動不能承諾一生一世的,可是沒有一輩子的忠誠也不能證明當時的心動是假的。
那天晚上,范柳原的自我剖白直白到有點可憐。張愛并沒有說范柳原的期期艾艾。可是她這樣寫,你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當然示弱裝可憐也是范柳原討女人喜歡的技巧,可演技太好,也許自己都入了戲。白流蘇冰山之下的苦衷在開場二十個人的大家族里暗無天日的生存斗爭,無所不在的擠兌,而范柳原的冰山漂浮在真真假假的表白之時,偶爾掀起一角。所以他風流有心計,可也并不討厭。
她也沒有寫什么動心,她只寫月亮。
那天晚上柳原給住在隔壁房間的流蘇打電話,給她念了詩經上的那句話,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流蘇不懂,或者裝不懂,只是逼婚。而范柳原怒了,好像一腔熱情被冷落了似的刺激了流蘇一下,說她根本以為婚姻就是長期的賣淫。
柳原在外面總是俏皮話,在流蘇面前又正經,而這一次脫口而出有點惡毒的比喻,倒是很可愛我在講心里話呢,你卻不懂我。
卻并沒有完。而后他又給她電話,他也沒有再說情愛,只說了月亮,可卻像一首情詩,于是白流蘇真的手足無措了。
他說,流蘇,你的窗子里看得見月亮么?我這邊,窗子上面吊下一枝藤花,擋住了一半。也許是玫瑰,也許不是。
白流蘇哽咽起來。
生存的孤獨,淡薄的一點情意,處處收束,都是無可奈何。不管她裝不懂還是真不懂詩經里那些晦澀的句子,但月亮她是懂了的。
不是詩人才能寫詩,不是文化人才有詩意。范柳原要白流蘇懂他,他引經據典,自我剖白,她都不能放下心防來懂他。只有當他指向他們共同面對的涼薄人生的時候,一個不被父族接受的私生子,和一個在娘家寄人籬下的失婚女才是淪落一處天涯的。
佛家有個公案,說以手指月并非月。
張愛玲讓范柳原指了一回月亮,可他讓她看得也并非僅只是那個月亮。她讓我們看的是他們談論月亮時候吊下的那枝藤花。
傾城之戀讀書心得篇九
愛玲是清高孤僻的,她給自己留足一個空間,靜靜的觀察著這個復雜的世界。她沒有參與的必要,她只需靜靜的看著,默默的思考著。這個世界有男人,有女人,他們或她們,無論悲傷也罷,欣喜也罷,都被愛玲活生生的寫了去。愛玲的文字是感性的,她不惜筆墨的描寫人物內心那強烈的似炸開的獨白,范柳原對白流蘇說: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么渺小!可是我們偏要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我至今記得愛玲的那句真的不能再真的話:一見到他我就覺得自己好低,低到塵埃里去了。我發誓,我從未聽過比這更能打動人心的話了。在愛情面前,你心愛的他早已高過天,大過地了。愛情讓人變得渺小,也變得強大,愛情讓每個人都創造著屬于自己的奇跡!
都說老舍先生是人民藝術家,是京話文學的代表,他將北京話賦予藝術特色訴諸于筆端,讓人感受到了一個真實的北京。而張愛玲也是這么一個女子,她把上海話,把上海那些頗具特色的風情全體現在她的小說里。她筆下的人物一登場,你就能感受到人物身上所沾染的上海氣息。愛玲是怎樣一個女子啊!生在貴族之家,她竟將生活在各個階層的人物寫的活靈活現,有留洋歸國的小青年,有嘮叨不休的老媽子,有帶有新思想的女大學生,如此等等,她都寫的不亦樂乎,仿佛她一個整日忙于打聽故事的人。張愛玲是一個極有智慧的女人,這一點我是深切體會的,她的雙眸似乎看透了這世上的一切,她熟知各類人的心理,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她都那么透徹的寫著關于這些人物的一切。在《傾城之戀》中她寫到,柳原笑道:“你知道么?你的特長是低頭。”流蘇抬頭笑道:“什么?我不懂。”柳原道:“有人善于說話,有人善于笑,有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頭的。”流蘇道:“我什么都不會,我是頂無用的人。”柳原笑道:“無用的女人是頂厲害的女人……”寫到這,讀者明白了,在那個時代,女人是用來養的,而不是用來工作的。正是由于白流蘇的不諳世事,讓范柳原被她這種獨特的氣質所征服,女人越是能干,越是張揚,男人就不會對她有愛了。男人之所以是男人,無非是通過征服女人來實現的,流蘇的置身事外和淡然處世讓范柳原覺得她充滿了女性的魅力,在他眼里,流蘇是個有誘惑力的女人,讓他有愛的欲望的人。張愛玲深知這一點,女人在維護自尊和自愛的前提下,適當的示弱是十分必要的,因為社會要求你做這樣的弱女子。
愛玲的文字是用智慧調和起來的,每一句都那么意味深長,每一句都那么簡單干練。她思考著,讓智慧通過筆端汩汩而淌,她的文字并不華麗,但總能讓人感受到柔柔的質感,她的文字沒有多一個字也沒有少一個字,她運用文字的能力是無人能及的,或許,這些文字本來就是她的內心世界吧,不然她怎與它這般像。柳原道:“這一炸,炸斷了多少故事的尾巴!”流蘇也愴然,半餉方道:“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還長著呢!”簡短的對話道出了兩個人的內心世界,也說破了秘密,原來,她是多愛他一點的!
《傾城之戀》寫的好極了,愛玲總能在現實世界和理想的國度之間找到平衡,她善于調和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差距。一個人理想的實現離不開現實世界的巨變,正如流蘇心里要與柳原結婚的理想,若不是時局的動亂,讓兩人感覺到了生的不易和愛的寶貴時,他斷然是不會與她如此結婚的。他愛她但并沒有下定決心娶她,而她愛他,想嫁與他,卻又不敢勉強他。這就是現實世界中的男女,能逃避就逃避,沒有決心,沒有希望,正如愛玲所說:在這動蕩的世界里,錢財,地產,天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這口氣,還有睡在她身邊的這個人……他們把彼此看的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活個十年八年。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個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是無處容身的,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
傾城之戀讀書心得篇十
說來讀完整本書也有段時間了,可大抵這般鋒利地扎進心底的故事,釋卷之后總還是需要一段時間去緩沖,去沉淀,才能讓人想明白些東西。
這個故事看似是張愛玲唯一的一部結局圓滿的小說,實則不然。這個結局,看似溫情,實則揪心,甚至比《半生緣》里兩人十八年后再見時的那樣百爪撓心的錯過還更讓人喘不過氣,情感的宣泄雖不如半生緣那般強烈,卻像一縷孤魂一般無時無刻不纏繞著你。他們在一起了,是的,“那一瞬間的理解,足夠他們和諧的生活個十年八年”。可這之后呢?兩個這樣的人,如何才能走的長遠。
白流蘇的愛是從冰冷的算計開始的,或者說,她的愛不過只是在精密的計算之上浮了一層輕薄的好感而已。如果范柳原一無所有,那么她根本就不會正眼看他一眼,因為現在的她急切地索求著的是脫離出那個骯臟腐朽的白公館的機會。諷刺的是,她想要范柳原的愛,可那個月夜他打來電話的時候,她根本就不敢相信那是他,不敢相信他真的愛上她。在白公館那樣一個典型的封建大家庭里出生的流蘇,自我或許早就被完全吞噬,所余下的不過是求生的本能。她想要吸引別人,靠的不過是操縱人心的手段和虛有其表的外殼,可有些東西是只能用心來換的。說到底,她想要他的愛,不過是想要成為他的妻子。
范柳原將這一切看的清楚極了,獨獨沒想到的是自己竟然會對這樣一個女人生出什么特別。他想愛又不敢愛,他清楚的知道流蘇的所圖,然而他自己呢,流連花叢,也沒好到哪里去,這樣的一個浪子和真愛似乎永遠都搭不上邊。最多,最多是那么幾個時刻,有那么點真情的流露,然而假話說的多了,即使有那么幾句說的是真話,別人也是照樣聽不出來的。
原本流蘇的結局最好大概就是成為柳原的情婦,她也已經認命接受了這樣的終局。是那場戰爭救了她。在龐大的戰爭面前,個人被無限的放小,真真可以說是命如浮萍比紙薄。連自己的命都無法握在手心里的人,濃郁的不安讓他們像溺水的人一般,不由自主伸出手去想要捉住所有觸及范圍內的東西。于是,才有了這場所謂的“傾城之戀”。
說到底,傾城傾城,城傾之后,所帶來的緊張感一齊消失,荷爾蒙退去,由荷爾蒙所產生的所謂愛情,又能持續多長時間呢?這真的是一個讓人不愉快的故事。張愛玲筆下的故事大概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