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將相和教學反思100字 將相和教學反思優缺點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將相和教學反思100字 將相和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一
反思一:新課程標準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節課,我抓住了文本中廉頗不服藺相如的一句話:“我廉頗攻無不克,戰我的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做為重、難點的突破口,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并給予鼓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反思二:通過質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他們對文中難懂的詞句進行了討論,在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中,提高了綜合學習語文的能力。
反思三:根據課文的重難點,對課文進行了分析,看到了課堂的氣氛,學生對“雙基”的掌握是我遺憾的一面。這主要從中差生的作業中反映出來,完成的質量不高,表現在答案上不完整,對個別詞語理解也不夠準確。
反思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本節課上是一大缺陷,分析教多,讀得太少,淡化了語文的感悟,出現了忽略語言學習的傾向。
通過以上四點教學反思,我對新課標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那就是“雙基”教學必須從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高度出發,走“三維目標整體挺進”的路子。在堅守語文本位,打好語文基礎的前提下,激活學生的思維,兼顧“雙基”的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的綜合素質。
將相和教學反思100字 將相和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二
將相和》是一篇歷史性比較強的文章,我班的學生接觸的歷史知識不少,像如我們正在進行的《中華上下五千年》的閱讀,就是和歷史親密接觸。所以,我覺得我在講解這篇課文時,學生在掌握起來應該不是很難。我告誡自己,要從語文的角度分析課文,不要講成歷史。結束這節課的教學,我對自己的這堂課喜憂參半。
首先,在這節課上,我學習了王崧舟老師順學引導的方法,在融洽的師生對話中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像如在引導學生理解藺相如去秦國之前所立下的軍令狀時,我這樣引導學生:“”,既說到了學生的心里,又融洽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愉悅中學會了聯系前文和提示語理解人物的言行。
讓我比較得意的第二點就是學生在理解古文時,能夠抓住古文中的主要信息,了解古文的大意。這一點,不是進行海量閱讀,大量閱讀文言文的孩子很難達到。在這節課上,讓我看到了海量閱讀成效的不僅僅使這一點,像如“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也是在我們學習《中華上下五千年》年中學到的。
其三,我注意了課堂評價語和引導語的有效運用。這段時間以來,我在看《王崧舟講語文》這本書時,發現王崧舟老師的評價語和引導語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驚羨于王老師的授課藝術的同時,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也關注了這一方面。《將相和》這一課中,我覺得自己在這一方面和以前相比有所進步。
反觀自己,看到的最多的還是不足之處。
第一,自我感覺準備的比較充分,但是我對學情的把握不是很到位。
第二,課堂上的失誤較多。其他老師在給我評課時說我很緊張。實際上,我一點都沒有緊張,而是時時在關注著學生,也許是過于關注學生而忽略了自己的言語,所以導致口誤較多,讓學生幫忙糾正了許多次,顯得教師心理素質不高。我想,我應該多關注自己的語言,沉住氣、靜靜心,減少自己的失誤。
第三,課堂時間把握不準。孩子們早就坐在教室等著了,我也怕等的時間過長,學生會失去新鮮感和興趣,所以我提前上課了。前面的環節進行得很順利,師生之間的對話也很融洽,可是到了后半節課,時間就顯得過于緊張了,我急匆匆的進行著自己的教學環節,甚至看到時間快到了,有的問題直接刪掉。像如,我講了廉頗負荊請罪之后我還有一個問題時“如果你是藺相如的仆人或者家人,看到這一幕你會說什么?”這個問題就沒有問。這就使得整個課堂結束的比較突然,前松后緊,虎頭蛇尾。
第四,也許和性格有關系,總覺得自己在課堂上語言過于瑣碎,本來應該是學生回答的問題,我卻越俎代庖,搶奪了學生思考的權利和回答的機會。整體感覺就是課堂上教師過于拘謹,放不開,這也是我下一步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要解決的問題。
總的來說,這次講課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在課堂教學上的點滴進步,同時也有著太多需要改進地方。以后我會就我的不足之處加以努力。
將相和教學反思100字 將相和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三
1、課前布置學生廣泛查閱資料,了解故事發展的時代背景:
學生通過課前廣泛查閱資料(上網、看書、收集圖片等),明白了故事中主人公的關系,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特別是戰國七雄秦為盛,這句話即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也是三個小故事的總起,掌握這一要素對學生深入體會秦王的驕橫貪婪,藺相如的勇敢機智起了很好的作用。
2、加強朗讀訓練,強化語言感受:
本課的一大教學板塊是學生交流匯報對課文語句的感受,充分展示了朗讀訓練的成果。例如:馬逸舒同學匯報秦王就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趙王為秦王鼓瑟。中的為,她分析為代表地位有尊卑,秦王使用為,是對趙王的侮辱,這一分析贏得大家的喝彩,也令我驚嘆不已,要知道,這個為字,就是我在備課中也沒想到,足見學生是花費了相當的功夫預習,并且具備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以上兩個都是在課標和單元訓練要求指導下實施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課在教學環節的設計和課堂結構方面略顯零散。在學生交流最讓自己感到擔憂的地方時,有學生提到了完璧歸趙中藺相如的表現,我引導了學生分析藺相如在這個事件中所表現出的品質,顯得脫離了課堂主線,并且在分析過程中,學生詞匯的貧乏也暴露出平時閱讀、積累方面的缺陷,值得深思,改進。
將相和教學反思100字 將相和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四
《將相和》一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
成功之處
我重點講解藺相如這個人物,通過第一個故事體會他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顧全大局等個性品質。為此,教學中我以讀、說、悟、演為主要途徑,讓學生充分地領悟藺相如的特點與品質。同時考慮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使主體更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在導入部分,我通過對“和”字的講解,增強學生對祖國思想文化的認同感。以“不和”作為切入點,讓學生找出廉頗說的話輔以《史記》中描寫二人的片段,通過讀體會廉頗的“不忿”、“不服氣”。以“嘴”為探究對象走進第一個故事研讀藺相如面見秦王說的三句話。抓住“理直氣壯”、“大大方方”和語言對話來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勇敢、有理不失禮、顧全大局的品質。期間在講“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一句時,在理解藺相如說此話的用意后,用語言將學生帶入當時情境,揣摩秦王的心理,以師生表演的形式深刻感受秦王的憤怒、無奈、不甘等情緒,通過對比的方式讓生深刻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結尾總結學法,讓學生通過神態、動作、語言感受人物的品質和形象,也為學習后兩個故事奠定了學習基礎。
1.教學過程中有“綁架學生”之嫌,整堂課學生完全按照我的思路去想,去感受,我未對其獨特的見解有所引導。就如同擺在我們面前有很多路,皆能通向終點。卻偏偏要求他們跟著我走最為平坦、開闊的那條路。
2.設計存在缺陷,不敢大膽創新;最后,情境教學模式運用不夠成熟,使其過于表面化,未能貫穿始終,即使在情境模塊也未完美呈現。如在讓學生表演秦王聽完藺相如說完的第三句話后的樣子,未讓學生準備就直接表演,缺乏內化吸收的過程,難免會走馬觀花。
將相和教學反思100字 將相和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五
《將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第五單元"走進中國古典名著之旅"為主題的第一篇課文。
這篇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記敘了藺相如與廉頗和好,同心協力保衛趙國的事。寫出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熱愛國家,廉頗勇于認錯、知錯就改的特點。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難點,我讓學生給每個小故事加上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再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系即可,沒有過高的要求,目的是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能夠按照新課標的指導思想,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把握人物形象。
在這一課中,我有很多的不足。其一,整個課下來,因為時間緊,課文內容多,所以在一直抓著學生往下走教案,沒有給學生過多的時間思考,導致把學生叫起來,說不清楚,或是答不上來。比如說在學習藺相如機智勇敢這個環節,找出體現的句子有:""從這句話切入,我問,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要回來?學生沒有積極配合,答不上來。是因為思考的時間不充足。其二,教師的語言渲染不夠。我在教學時,語氣太生硬,沒有走進學生,沒有平等交流,只是在一味的教,學生在一味的聽,學。我沒有很好的帶動他們的興趣。這節課是一篇歷史故事的改選,應該達到在以講故事的形式教給學生內容,教給學生知識。在課堂上,本應該一個融合的課堂,因為語言的不巧妙,導致了兩個個體的出現——及教師、學生。其三,預習沒有抓實。課前給學生發下去了預習紙,但是在課上的表現來看,學生并沒有按照我的要求,把每一個預習項目來認真完成。當時課前,應該與學生交流一下預習情況,看一下學生的預習反饋,這點沒有做到,導致課堂上出現一些不該存在的問題,有些地方不需要細講,但是學生還是不明白。其三,在最后一環節,寫話環節,沒有做到教學機智,因為當時時間不太夠了,學生本來就沒有寫完,而我倉促的讓學生站起來說,反而效果就不好了,甚至沒有起到當時預設的目的。應該用巧妙的語言,讓其下課交流,直接說結束語。這或許也能讓整節課跟順暢一些。其三,自信心不夠。過程中,提問的問題,學生沒有配合的,自己首先泄氣了,就覺得講完就結束吧,并沒有積極的對待失誤,應該認為每個環節都是開始的起點,把下個環節盡力講好。歸結為自己的心態不好。
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要不斷的提升自己教學本領及素養。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的指導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將相和教學反思100字 將相和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六
人教版新課標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五組第18課《將相和》是一篇歷史故事,改寫自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文章以趙秦兩國的矛盾為背景,記敘了幾個小故事,包括《澠池之會》《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寫出了將相(廉頗與藺相如)之間由“和”變成“不和”,最后又“和好”的過程。本節課主要學習第三個小故事《負荊請罪》。下面是我完成《將相和》的教學后的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提到:語文課程具有的豐富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有深遠的影響,小學生往往對語文材料有多元的反映,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重視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身為小學語文老師,在這方面不應該受社會上的流行元素所影響。
詞語是構建言語大廈的基礎。積累詞語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默寫詞語,可惜這一傳統訓練已經逐漸被淘汰出課堂,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對傳統訓練的挖掘和創新。
《將相和》是篇長篇課文,根據這個特征,我在教學中設計了默寫詞語的環節:“請同學們翻開練習本,根據意思默寫詞語。同桌之間一個說一個寫配合進行。”
1、“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每次戰斗,沒有不勝利的。”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我們可用一個什么詞概括”。“戰功赫赫”。
2、“理由充分正確,很有氣勢。”是“理直氣壯”,“請找出這個詞的反義詞。”“理屈詞窮。”
3、“用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寶物。”是“無價之寶”。“誰能根據完璧歸趙這個故事造一個句子?”“和氏璧是無價之寶,秦王千方百計想得到它。”……
這一來,小學生們都來興趣了,聽得非常專注。詞語默好,1分鐘。看來譬如形式與目標都單一的傳統型默詞語,也不好。
訓練學生聽力以及注意力分配;積累詞語以及整體感知課文;對“大大方方、理直氣壯、同心協力”這些重點詞語有了初步理解,也為下一環節作好鋪墊。
在教學“負荊請罪”時,我又給學生們布置了說的訓練:廉頗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兩人可能說些什么,課文沒有寫,請學生想一想他們各會說些什么并寫出來,準備交流。學生興趣盎然,寫出了不少生動的“對話”,如:廉頗:藺大人,您真是寬宏大量,肚中能撐船,我廉頗是粗魯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顧國家生死存亡和您鬧不和,真是罪過。藺相如:將軍能知錯改正,不是很好嗎?有何罪過?
新大綱指出:教師要發揮創造性,針對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將相和》教學打破了“教師講問-學生聽答”的常規教法,它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調動了學生參與語文實活動的積極性。
將相和教學反思100字 將相和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七
《將相和》這篇課文,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故事內容不是重點,更不算難點,結合新課標中關于閱讀教學的有關論述,教師確定了“藺相如”和“廉頗” 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原因為學習的重點。難點定為理解三個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結果以及著三個故事之間的互相因果關系。通過學習,學生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新課程標準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節分析課,教師抓住了《目標》中的一道作業提和教學的重.難點作為突破口,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并給予鼓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通過質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他們對文中難懂的詞句進行了討論,在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中,提高了綜合學習語文的能力。
三.根據課文的重難點,對課文進行了分析,看到了課堂的活躍氣氛,也為學生的發言感到欣慰。但學生對“雙基”的掌握卻是我遺憾的一面。這主要從中差生的作業中反映出來,完成的質量不高,表現在答案上不完整,對個別詞語理解也不夠準確。
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本節課上是一大缺陷,分析教多,讀得太少,淡化了語文的感悟,出現了忽略語言學習的傾向。
“雙基”教學必須從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高度出發,走“三維目標整體挺進”的新路子。在堅守語文本位,打好語文基礎的前提下,激活學生的思維,兼顧“雙基”的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的綜合素質。
將相和教學反思100字 將相和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八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曲折動人,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據文章的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的時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后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后再引導學生聯系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對人物作出評價之后,我讓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于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在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系即可,沒有過高的要求,目的要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學生精讀課文時,我結合課后"思考·練習",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很濃。對于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于那些跟課文關系不大的問題,啟發學生課外去研究。這樣真正達到了課堂效果。
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喜歡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質。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老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
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師包辦代替的話語有些多,應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
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重難點指撥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將相和教學反思100字 將相和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九
《將相和》是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一篇歷史故事課文。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突出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廉頗知錯就改,以及他們兩人為了國家利益團結協作的品質。三個小故事敘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緊密相關。文章篇幅較長,語言簡練,人物個性鮮明。
這樣的一篇文章該如何教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應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讓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將有效地提高閱讀的效率,從而促進閱讀能力的形成,因此,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根據文章的寫作特點,教給學生一種新的閱讀方法:聯讀法,把三個故事聯系著讀,比較著讀,讀出三個故事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在比較中感受藺相如這個人物的品質特點。
我把教學重點確定為:
1、學會運用“聯讀法”讀出三個故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準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語感及其它語文能力。
2、借助小結性的語句概括小標題。
教學難點:
1、搞清各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及與整篇文章的關系。
2、學習“聯讀法”。但是第一次運用聯讀法比較著讀故事,難度較大。于是我搭建了梯子,先由老師出示一點相似之處,讓孩子比較發現。果然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發現了更多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課堂上采用由扶到放,由表及里,讓孩子們充分研讀文本,感知人物形象,效果較好。
但是由于課堂容量較大,整節課節奏較快,還是老師講得太多,課堂不夠開放。這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是要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