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論語》學而篇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一
曾經有個別員工跟我提出:國家提倡建立和諧社會,企業也提出要打造和諧的企業文化,如果員工違反了制度,是不是說就可以不按制度考核呢?也就是講構建和諧文化和強調制度的執行剛性和嚴肅性;這兩方面是否矛盾呢?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想借用孔子的一個弟子,---"有子"的一段有關"禮"和"和"之間辯證關系的論述來闡釋我的觀點。他說:"禮之用,和為貴。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是什么意思呢?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
禮,這里是指禮制,和,這里是指仁愛、和諧。他這句話的前半句是強調禮制等級規則的運用,必須輔之以"和",必須有仁愛貫穿于規則管理的始終,沒有"仁愛"的管理,所有的規則規章就是冰冷的,無情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各項規則,各項管理指標,全都冰冷執行,一定會有行不通的地方。
話又說回來,不要制度,不要規則,不要管理指標,不要管理程序,是否就一定能進行有效的管理呢?有子也是反對的。"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和諧很重要,一味夸大的追求和諧,不用制度規則予以約束,也是很危險而行不通的". 那么,作為管理人員如何理解和運用規則與和諧的關系呢?
我看過一篇《管理者的致命誘惑》文章,其中講到:"希望自己受員工的歡迎,這是人之常情;但對于管理者這卻是危險的,管理者必須是‘孤獨’的。""受人歡迎"是追求一種和諧的境界,對管理者來說,"不以禮節之"是很危險的,當管理指標不能達到但又必須完成這些指標時,管理者在這些平時是兄弟朋友的.下屬面前則顯得躊躇不前,不能臨之以威。因此這樣的管理者在這種情況下,常常是束手無策,隨之懈怠松勁,降低管理標準,久而久之,企業則在一團和氣聲中走向衰敗。"和"固然重要,沒有"禮"的約束,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禮"是規則,規則需要有"度","和"是仁愛,仁愛也需要有"度","禮"的"度"用"和"去衡量,"和"的"度"用"禮"去限制。一個企業的管理,既要有"禮"的冰冷強硬,又要有"和"的慈善仁和;既要有"禮"的規則規范,又要有"和"的柔和;剛柔并舉,"禮""和"并用, 執行規則的最高的境界是"罰而不怨",懲罰卻不使員工怨恨,運用仁愛最高的境界是"和而不流",和諧卻不同流合污。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二
《《論語》》學而篇,從為學、為人、為事出發,講到就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
為學方面,總的要求是要學而時習之,言簡而意賅。學習的目的是要到達,能夠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當然,學習有時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夠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回想當初考大學,考研,能夠說犧牲的東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時候都在反思,當初是對還是錯,當然,對錯其實在當初就根本沒有標準,所謂的對與錯,其實都是用歷史的`眼觀來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學則不固。
讀《論語·學而篇》有感5
這一學期,我們學校老師的共讀書目是《論語》,對于論語,可能最現認識及熟的時候,就是上學的時候學習過,論語的一些精華,到目前最會背的幾句也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等等,都是在學校時語文課堂上學過的幾句。但是在看過三字經之后覺得,不管是《三字經》還是《論語》還是《道德經》的相同之處,都是圍繞我們中華民族最注重的禮儀、道德、仁義,誠信之事所寫。
論語的學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歡的就屬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說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過來是:曾子說:“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做到以誠相待了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復習了呢?”
從這章里面我明白,一個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條件,自身修養,就務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書中說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對,一個人如果每一天都從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養必須會逐步提高。“為人謀忠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就應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對什么人都就應盡心經力的去幫忙她。“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是我們現代社會每個人讀最需要反省的。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就是誠信待人,以誠信為主,而這一句就是教我們做人必須要誠實,誠實是金嘛!誠實的同時還要守信用,就就應應那句信者,誠也嘛;“傳不習乎”。這句話翻譯過來是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復習呢!我覺得我做的有點欠佳,因為我不是一個自覺地人,對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個人的先天條件有多好,必須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誠信待人,要學以致用,要溫故而知新,才會讓你的先天與后天條件更加完美。繼續堅持讀這本書,相信自己必須受益匪淺,必須會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三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讀起這句,不禁想起了家鄉的朋友們,不禁使我有了深思:什么是朋友?
朋友是對你好的人。那“朋”是何解呢?《說文解字》中有,“‘朋’是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像兩串細貝串連在一起,本義是古代的一種貨幣單位,五貝為一朋。如《詩經·小雅·菁菁者莪》:‘既見君子,錫(通‘賜’)我百朋’引申指朋友。”
看,朋,是朋友,是君子,君子是真誠待人,這樣真誠待人的人如果是你的朋友,那他一定會做出對你好的事情來,一定是對你好的人,一定是你的朋友。
我就有一位這樣的朋友,當我獲得觀鳥比賽名次時,他第一個祝賀我,夸我,“你真是了不起啊!”當我懶惰不想運動時,他就拉著我到廣場上踢足球。他,就是我家鄉的朋友,一個贊美我,又陪我玩耍的小男孩。
朋友是與你有相同愛好的人。有相同愛好的人在一起,才能有“不亦樂乎”之感。我的同桌與我一樣,愛讀書,愛寫文字,他創作的童話小說獲得了全國一等獎,簡直讓我“垂涎欲滴”。在他的影響下,看,我開始創作“小論文”啦。
朋友是陪伴你的人。“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贈汪倫》 李白)每讀到這句詩,那與家鄉朋友分別時的場景便浮現眼前。我又要回北京上學了,朋友們紛紛來送我,有的送我家鄉小吃讓我帶著,有的送我手工禮物讓我擺在書桌上,有的送我擁抱告訴我“咱們寒假見”。
看,雖然我們有暫時分別,但我們的心連在一起,突然感到有朋友牽掛真的好幸福。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又讀起這句,我便開始想念我家鄉的朋友了,你們好嗎?放心,我在北京一切都好。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四
《學而篇》開篇有“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雖然,對這句話不是很理解,但“君子”,我仿佛知道些。能稱“君子”的人,應該是講誠信的人。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我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誠信。若想正自己的身心,必須要有“誠”的思想、心境與行為。在“誠”上,我是要勉勵自己的。
有天,我答應同學要給他課外書,結果回家玩起來便忘記了。次日,同學向我要,我明明知道是自己忘記了,卻偏要說,是對方在放學時沒有提醒而忘記的。其實,我說后的瞬間就后悔了,所以,第三日的早晨,我不僅把課外書帶來,還與同學表達了真誠的歉意。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有時,不打不相識,自與同學道歉后,我們便成為了好朋友。我們還有了約定,無論發生什么事,我倆都要以“誠”相待,說到做到。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我喜歡這句話,因為有了誠實,才能有正確的`思想。當我們聽說一件事情后,一定不能盲目地說給別人聽,萬一事情不是本來的樣子,那么就會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傳萬……
有可能會把錯誤的事情當成了正確的事情。在我與小朋友們的交往中,總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因為這是我們小孩子的專屬。所以,我們要多讀書,多讀圣賢書,多思辨,才能使自己擁有明辨之心。
當然,能稱為“君子”的人,不僅需要誠信,更需要一顆“至誠”的心靈。我想,這將是我努力學習的方向。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五
今日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其中的“習”字,引發了我對學習方法的思考。
“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宋 陸九淵)課堂,是思考的課程,不僅有問題的回答、交流與書寫,還有疑的提出。
近日語文課堂有了“提問”的知識,提問,不就是“疑”嗎?以往總覺得“提問”是個簡單事兒,隨時可提、可問,但通過語文課堂的學習,感到“提問”是有角度、有方法的,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習才可有長進。
“提問”可以從哪些角度呢?可以從全文,可以從內容,可以從寫作方法,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可以……而從全文,可以從題目思考,可以從開篇思考,也可以從末尾處的總結、道理、情感等思考。
當然,要做到“進”,“提問”重要,解疑更重要。解疑,一面依托全文內容,一面查閱書籍、網絡資料等,只要心中“疑”得到些解釋,算是“疑則有進”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大學》)這句中,給我最大啟發的.是“靜”字。一個人只有心安靜下來,才能學到知識、探尋真理。
課堂知識眾多,有語數英,有音體美,樣樣都要學一學,樣樣都要會一些,如何讓當天課堂知識成為頭腦中的知識呢?方法很簡單,就是復習,但復習要懷著怎樣的心境呢?因為復習的都是舊知,難免會有煩躁心。
所以,復習時,要讓自己的心境安靜下來,這樣,才可讓知識在舊知重復的復習中真正變成我們自己頭腦中的知識,我想,這就是我們要擁有的“真知”吧。自然,“靜”的心境,不僅用在復習中,更要用在對任何學問的學習中。
以學為樂,是我的感受,我的很多快樂都來自學習,真是“不亦說乎”啊!我喜歡讀書,只要讀起書來,忘記玩耍,忘記吃飯,甚至半夜爬起來讀書都是有過的事;我喜歡寫作業,很多小朋友遇到“作業”就頭疼,但我卻把“作業”當成檢驗自己知識是否學會的手段與途徑。
最值得自豪的是,我的“作業”常常在學校就能完成,這樣,我便有更多時間學習其它知識和技能;我喜歡籃球,別看我有點胖,打起籃球來,也是動作靈活。
這時,你可能會問我,學習遇到困難了,你還快樂嗎?當然快樂,我最喜歡遇到困難,雖然真的練得有點累,但累后學會知識的那刻,簡直太快樂,太有成就感,太美妙了!
看,快樂,也是學習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