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原理教學重難點 阿基米德原理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重難點篇一
【教材分析】
1.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有多個探究活動穿插進行,環環相扣,有利于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自發進行探究活動。
2.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注意到了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不僅運用到了物理教學中常用的轉換法、控制變量法、對比法、實驗法,還運用到了學生在生活中常用的排除法、推導法等,可以開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有利于學生今后的物理學習和發展。
1. 利用“稱重法”測量出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的表格記錄:
2. 方法一的表格記錄:
方法二的表格記錄:
3. 收集排開液體的方法:
(1)利用燒杯制作溢水杯(方法見書)。
(2)將塑料袋(或礦泉水瓶)的一定高度剪一個小孔,加入水,多余的水就會從空中流出,當水不流時,見袋內放入物體,將此時孔中流出的水用燒杯(塑料袋等)接住即可。
(3)將小燒杯加滿水后放入大燒杯中,將物體放入小燒杯時,溢出的水會被大燒杯收集。
(4)將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記錄此時的體積,將物體浸入量筒的水中,記錄此時體積,溢出的水的體積即為。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重難點篇二
這節課是"浮力"這一章的核心內容,又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內容。
阿基米德原理是通過實驗來研究浮力規律,所以這節課又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各種能力的好素材。所以,確定這節課的目標如下: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猜想、設計、實驗、分析,體驗探究過程,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猜想——設計——驗證——結論".
3、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1、 將被動觀察改為主動探究,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
2、 探究模式采用與物理研究方法相同的模式,猜想——設計——驗證——分析歸納——評估。
在課堂上著力開發學生的三個空間
1、 學生的活動空間。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分組試驗,全體學生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探究過程,得到發展。
2、 學生的思維空間。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體驗、感知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思維碰撞,培養思維能力。
3、 學生的表現空間。通過把自己的想法、結果展示給大家,學習交流與合作,體驗成功的愉悅。
1 、引入
利用多媒體展示畫面,一塊小石頭浸在水中,如何測浮力?
從而復習彈簧秤法測浮力。接著出現畫面,一塊大石頭浸在水中,怎樣測浮力?由于學生知識有限,激起認知沖突,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提出問題,進入課題。
2、猜想
利用課件演示石塊浸入水中的過程,引導學生觀察現象,水上升,同時彈簧秤示數減小,提出問題,哪些因素影響浮力?培養學生直覺猜想能力。
3、設計
這個實驗難度較大,涉及的器材多,步驟繁瑣,學生思維負擔重。所以,這個環節是這節課的重中之重。根據猜想的內容,主要引導學生討論下列幾個問題:
(1)、浮力大小如何測?
(2)、為什么要收集溢出的水?怎樣使收集的水恰為排開的水?從而明確溢水杯的作用。
(3)、沒有溢水杯怎么辦?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鍛煉學生用身邊物品做實驗。
(4)、用什么樣的容器接水?如何測水重?是否可以用塑料袋代替小桶?從而降低實驗難度,減輕思維負擔。
通過討論,要達到的目的有三點,第一,設計、討論實驗的可行性,發展思維水平,培養創新能力。第二、培養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第三、學習擬定簡單的實驗方案。
4、實驗、評估
幫助學生進行實驗,收集數據,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從而得出結論。使學生學習交流、合作。提高人文素質。
5、深化理解
有兩項內容,一是糾正前科學概念,例如:物體浸入水中越深,浮力是否越大?二是深化認識,漂在液面上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可以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決嗎?體現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從而實現認識的第二次飛躍。這兩項內容都可以通過實驗解決。
6、總結 主要是總結知識、能力、態度,尤其是使物理方法顯性化。
本節課的設計主旨,面向全體學生,突出科學探究過程,讓學生體驗阿基米德原理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重視學習過程、物理方法的學習和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及全體學生的發展,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科學精神。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重難點篇三
第四節????(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知道。?
二、課型與課時:科學探究型課??????2課時?
三、重點:在探究浮力的過程中,怎樣引導學生去猜想。?
難點:設計探究浮力大小的實驗。?
四、教學準備:彈簧測力計、石塊、細線、溢水杯、燒杯、水。?
本節內容分兩課時進行:?
六、教學過程?:1、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平時都喜不喜歡聽故事呀!?
生:喜歡。?
生:想。?
生:是因為它們都受到了浮力。?
第一,????同學們先測出石塊在空氣中的重力g?
第三,????將鉤碼拿出水中,看看用什么樣的方法能夠達到與第二步相同的結果。?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師:同學們,現在你們的實驗都做完了嗎??
生:做完了。?
師:實驗做完了,哪位同學能夠告訴我,你用什么方法能夠使空氣中彈簧測力??
記的示數與第二步相同。?
生:用手向上托物體。?
師:通過這個實驗你能夠得到一個怎樣的實驗結論呢??
生:我得到的實驗結論為:液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一個豎直向上的托力。?
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好。液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一個豎直向上的托力,那么,????
氣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是否有托力的作用呢?現在同學們一起來跟我看一下這個實驗。?
(教師演示書上124業實驗7-20)?
生:是因為左邊籃球受到的浮力增大的原因。?
師:通過剛才的這個實驗,同學們又能夠得到怎樣的一個實驗結論呢??
生:氣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也有豎直向上的托力。?
師:這兩個實驗都做完了,通過這兩個實驗同學們又能夠得到怎樣一個實驗結論呢??
生:液體和氣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都有豎直向上的托力。?
生:石塊受到重力g、浮力??和拉力??,?
師:很好,這個物體在這三個力的作?
用下處于靜止狀態。所以??????。?
這便是我們學習測量浮力大小的第一種方法,??
稱之為用稱量法計算物體的浮力。浮力是否是力的一種呢??
生:是。?
師:它是否滿足力的三要素呢??
生:滿足。?
剛才通過實驗得到的稱量法計算浮力的公式:?
生:我的猜想結果是: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重難點篇四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科學探究型課2課時
在探究浮力的過程中,怎樣引導學生去猜想。
難點:設計探究浮力大小的實驗。
彈簧測力計、石塊、細線、溢水杯、燒杯、水。
本節課的教學順序沒有按照課本的順序來,因為在“什么是浮力?”后,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比較好。從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提出問題,再教學生進行猜想,可以直奔主題,且猜想也能很好的實施。中間可以不要對“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內容進行過渡。但“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內容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訓練學生的思維,可以作為第二課時的內容進行。
本節內容分兩課時進行:
第一課時,內容是浮力的概念和探究浮力的大小。關于浮力的大小要經歷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與收集證據、評估、交流等環節。
第二課時,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和無關。這要經歷分析論證、實驗驗證兩個環節,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平時都喜不喜歡聽故事呀!
生:喜歡。
生:想。
生:是因為它們都受到了浮力。
師:這位同學解釋的很好!那么究竟什么是浮力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首先,我們要通過實驗來探究一下什么是浮力。在進行實驗探究之前,請同學們聽清老師的要求,明白自己在實驗中應該做些什么:
第一,同學們先測出石塊在空氣中的重力g。
第二,將石塊完全浸入水中,記下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將數據記錄在125業藍筐內。看一看,示數到底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
第三,將鉤碼拿出水中,看看用什么樣的方法能夠達到與第二步相同的結果。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師:同學們,現在你們的實驗都做完了嗎?
生:做完了。
師:實驗做完了,哪位同學能夠告訴我,你用什么方法能夠使空氣中彈簧測力
記的示數與第二步相同。
生:用手向上托物體。
師:通過這個實驗你能夠得到一個怎樣的實驗結論呢?
生:我得到的實驗結論為:液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一個豎直向上的托力。
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好。液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一個豎直向上的托力,那么,氣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是否有托力的作用呢?現在同學們一起來跟我看一下這個實驗。
(教師演示書上124業實驗7—20)
生:是因為左邊籃球受到的浮力增大的原因。
師:通過剛才的這個實驗,同學們又能夠得到怎樣的一個實驗結論呢?
生:氣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也有豎直向上的托力。
師:這兩個實驗都做完了,通過這兩個實驗同學們又能夠得到怎樣一個實驗結論呢?
生:液體和氣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都有豎直向上的托力。
師:這位同學總結的很好,液體和氣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都有豎直向上的托力,物理學中把這個托力叫做浮力。
現在我們仍然回到剛才第一個實驗中,我們作實驗時可以看到把石塊放入水中時,彈簧測力記的示數變小了,是因為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現在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浸入水中的石塊到底受到幾個力的作用。
生:石塊受到重力g、浮力和拉力。
師:很好,這個物體在這三個力的作。
用下處于靜止狀態。所以。
這便是我們學習測量浮力大小的第一種方法。
稱之為用稱量法計算物體的浮力。浮力是否是力的一種呢?
生:是。
師:它是否滿足力的三要素呢?
生:滿足。
師:因此,浮力也有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由力的平衡的知識可知,物體在向上的浮力和拉力,在向下的重力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因此浮力的方向與重力的方向相反,是豎直向上的。而這三個力都作用在物體上,所以浮力的作用點在物體上。
師:以上便是我們這堂課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什么是浮力,以及如何用稱量量法計算物體的浮力大小。
剛才通過實驗得到的稱量法計算浮力的公式:
應用這個公式計算浮力是相當有限的,因為萬噸巨輪的重力是不可能用彈簧測力記來測量的,因此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探究浮力的大小如何計算。
生:我的猜想結果是: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
師:我們的猜想究竟是否正確呢?我們就要通過實驗來驗證一下。在這個實驗中,我們要驗證物體所受浮力與此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重難點篇五
1、 教學的三維目標得到落實,特別是情感目標達成度超過教師的預期。
學生知道和感受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并能通過自主探究得到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的方法;通過探究得出了阿基米德原理,通過教師的引導知道了阿基米德的適用范圍;經歷了猜想、假設、設計實驗、選擇器材到實驗探究的過程,并在探究活動中增強了團隊意識和團隊精神。
2、 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縱觀整節課是突出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過程。對于設計環節中收集所排開液體的這一難點,使用了小組討論和各組交流的方法來突破,課堂中不同小組設計方法和所選器材不一樣,最后由老師綜合各組所長來定下最佳方案,也收到了預期效果。
3、 教學環節齊全、教學思路清晰、板書內容簡潔有效、環節過渡自然。
從引入到新課“浮力測量、探究的引導、結論的得出”直至最后的兩個精致練習和具有預習性和鞏固性的作業,教學環節齊全。板書的內容即體現教師的教學思路清晰又能起到小結的作用。每個環節的過渡都有適當的過渡句,自然而流暢。
1、 引入時,一個學生說游泳時進入水中后一直下沉,實際他不會游泳。在這里是一個進行生命教育的契機,我沒有抓住這樣一個教育機會。
2、 在學生交流設計方案時,教師的引導不到位。應當提示學生分析所選器材的好處及不足,這樣更能給學生成功感和有更大的收益。
3、 有一組學生的實驗數據記錄有誤,這是學生實驗時常見的錯誤。應當抓住這個機會對全體學生進行實驗素養的培養,并指導學生如何糾正彌補。
4、 整節課時間安排略顯前松后緊,雖不是我的本意,但沒有把控好。導致后來設計交流時略顯倉促。
5、 設計實驗交流后,由于時間緊張,自己的情緒也緊張起來,語言不流暢,這樣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
6、 數據交流應當用實物投影更有說服力。
7、 測浮力時有點拖踏。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重難點篇六
知識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認識5個生字,寫11個生字。
能力目標:
體會作者具體描述事件,表現人物特點的。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對科學家的敬仰、對科學的熱愛。
體會阿基米德熱愛科學的精神。
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
讀中感悟
自主探究。
資料、圖片
一、導入新課:
由學生搜集的關于阿基米德的資料入手,教師總結,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
1.強調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默讀課文,邊讀邊把課文中的生詞畫出來,讀。
3.通讀全文后,弄清每個自然段的意思。
4.說說課文主要講了阿基米德的幾件事。
三、深入精讀:以學生自己朗讀為主。
1.了解阿基米德愛動腦筋的特點。
2.了解阿基米德熱愛科學的特點。
3.回歸全文,再讀全文,說說從科學家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啟示。
一、積累內化:
寫一下自己的閱讀感受。
二、遷移練習:
1.識字寫字
2.寫近義詞:
反射( )奇怪( )平靜( )專心( )發覺( )
三、實踐活動:
1.把阿基米德遇害時的情景變成課本劇演一演。
2.搜集其他科學家的故事,為本單元后面的交流做準備。
愛動腦筋想問題
科學家阿基米德
用鏡子反射原理打敗敵人
被侵略軍殺害了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重難點篇七
(1)教材分析
本節的主要內容有: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釋輪船漂浮的原因,學習用阿基米德原理計算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2)教法建議
本節是讓學生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上歸納總結阿基米德原理,所以讓學生做好探究浮力大小的實驗,是學好本節課的關鍵。浮力的產生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學習向來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難點之一。為了在這部分給學生的學習做好鋪墊、搭好臺階,修訂教科書利用前面學過的液體內部不同深度壓強不同的知識,分析了浮力產生的原因;另外,從浮力與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引導學生得出與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有關。這樣就較原教科書的設計梯度更小些,利于學生理解。不然學生在得出排開的液體越多所受的浮力越大后,總是很難想到為什么要稱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
(3)學情分析
教材通過探究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歸納出阿基米德原理。當然,根據阿基米德原理的數學表達式f浮=g排液,還可推導出f浮=,從而了解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只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而與其它因素無關。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初二學生的思維多停留在感性階段,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薄弱,學生很難完全理解這一點,更不能熟練應用。因此,進行阿基米德原理內容教學之前,首先安排了一課時時間,讓學生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通過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使學生親身感受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只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而與物體的材料、形狀、物體在液體中所處的深度無關。同時,通過該探究活動,也可培養學生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探索問題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這一切,都能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打下很好的基礎。
(4)學法建議
知識與技能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會用阿基米德原理進行有關的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過程,進一步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活動,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通過運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決實際問題,意識到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由于上節課探究了“認識浮力”,本節教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猜想,進行探究,集中一個目標探究阿基米德原理,這樣循序漸進,同時減少了本節課的容量,易學便教。另外,教材沒有給出具體的實驗步驟,而只給出實驗設計的基本思路,并用明了的圖示提示實驗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本節教學重點: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探究過程是本節教學的重點。本節教學難點: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時,由于學生的認識水平所限,常有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浸在”和“浸沒”的區別,“排開液體的體積”和“物體體積”的關系等,因此,正確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一)復習舊知
師提問:上一節我們學習了浮力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浮力呢?
回答:浮力是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液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
師:用秤重法測量物體受到的浮力時,需要采用哪些具體的步驟?
生:先測重力g;再測視重f拉;浮力f浮=gf拉
老師講解:浮力的測量方法 二次稱重法(可以直觀的看出物體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師:看看視頻演示實驗,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怎么變化的,請大家想一想為什么呢?
二)學生感受活動:把空的飲料瓶輕輕的壓入水中(不要裝滿),觀察水面的變化,并且說說你手臂的感受。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結論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了來自于液體向上的浮力
2.把飲料瓶壓的越深,水面上升越多
3.把飲料瓶壓的越深,瓶子受到的浮力越大
物體的密度和體積決定了物體的質量(物體的重量)
(三)提出問題: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能建立怎樣的直接的數量關系?
老師引導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怎樣測出被液體排開的液體的重力?
學生過程整理收集排開的液體,并測量出這些液體的重力(排水法測物體的體積,阿基米德的貢獻)
學生動手探究浮力與排開液體重力的關系
a.如圖1放置燒杯,使水正好不溢出(裝滿水)
b.如圖2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石塊重g
c.如圖3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空桶重g1
e.如圖5測出小桶和排開水的重力g2
f.利用公式,算出石塊受到的浮力
(四)分析評估
師:我們通過表格可以看出什么嗎?引導學生分析表中數據可以得到
生:物體受到的水的浮力的數量和物體排開的水的重力大小相等
先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鐵塊在浸沒水中和部分浸入水中時受到的浮力,再用溢水杯和薄塑料袋收集所溢出的水,并測出所排的水重即g排液,從而進一步建立浮力與所排液體重力大小的關系:f浮=g排液。
(五)老師針對阿基米德原理總結:1.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相等時,液體密度越大,浮力越大。2.液體密度相等時,物體排開液體體積越大,浮力越大3.阿基米德原來適用于氣體。
生:因為人在慢慢走入水池的時候排開水的體積不斷增大,所以他受到的浮力增大,水池底部給她的支持力也減小。
師:假如一位重500n的同學正在體驗這種感受,求人所受浮力的大小?排開水的體積是多少?(g=10n/g,水的密度1.0×103g/3)
生:解答。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重難點篇八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一個重要規律,是重要的教學內容,本節是對上節《浮力》探究結果的進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本章教學內容的核心。上節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已使學生明確了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的定性關系。
本節由“阿基米德的靈感”“浮力的大小”兩部分內容構成。本節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經歷浮力的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的關系的實驗過程、概括、歸納出阿基米德原理,這也是本節必須完成的核心任務。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小組合作式實驗探究的方式,以此來強化學生建立阿基米德原理的認識過程。
1、 經歷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的實驗過程,讓學生做到會操作、會記錄、會分析、會論證。
2、 讓學生能復述阿基米德原理,并書寫其數學表達式。 能應用公式f浮=g排和f浮=液gv排計算簡單的浮力。
1、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由“阿基米德的靈感”53頁小實驗通過讓學生展示,重現古代阿基米德洗澡情境,感受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多少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開液體所受重力,讓學生自覺建立二者之間的聯系,從而引出探究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重力之間定量關系的實驗。
2、 在上課前一天安排前置性任務,讓學生了解并領取任務一中的學習要求,通過對課本54頁實驗的自主學習,完成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步驟及考慮需要哪些實驗器材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時自然會對要進行的實驗有一個理性認識,以便在第二天上課前就會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個整體性的認識。
在實驗之前,需要先讓小組將前一天完成的任務一進行交流討論,并以小組為單位統一實驗方案及所需器材,并隨機抽取兩個小組進行展示,引起全班小組的討論分析,確定最終實驗方案及所需器材。隨后讓小組組長分配實驗任務,責任到人。
在實驗中,我會深入到每一個小組觀察指導實驗,并將學生在做實驗時容易出錯的地方總結、歸納。在學生實驗結束后,著意抽取兩個小組(特別是在實驗中所測浮力與排開液體重力有差別的小組)展示實驗成果,并由全班同學一起參與實驗評估,討論分析引起實驗誤差或錯誤的原因,最終得出實驗結論。
3、任務二是在任務一的基礎之上,結合上節《浮力》所學知識,將第一節所學知識“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中的“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改為“排開液體的體積”,通過公式間的變形,讓學生自已得出新公式f浮=液gv排,讓學生體會到前后知識的連貫性,并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
3、 評價反饋
任務四中通過必做題與選做題的設計,必做題讓全體學生掌握本課的基本知識,讓小組長檢查反饋。選做題則可以讓能力更強點的學生進一步探索,提升其能力,或可以由小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選做題。
4、 小結:由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并讓學生對本課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
這是一堂遠離本土作戰的示范課,作為孩子們的新老師,面對新學生,對學生學情了解不足,不能夠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及學習情況,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在教學中沒有能夠真正實施因材施教。
好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了極強的求知欲,并沒有受到眾多聽課老師的影響,整堂課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作為課堂流程的組織者,只起到了一點點的引導和激勵作用,學生在小組這個模式下,發揮出了極大的潛能,通過團隊合作,出色的完成了學習任務。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重難點篇九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科學探究型課2課時
重點:在探究浮力的過程中,怎樣引導學生去猜想。
難點:設計探究浮力大小的實驗。
彈簧測力計、石塊、細線、溢水杯、燒杯、水。
本節課的教學順序沒有按照課本的順序來,因為在“什么是浮力?”后,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比較好。從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提出問題,再教學生進行猜想,可以直奔主題,且猜想也能很好的實施。中間可以不要對“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內容進行過渡。但“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內容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訓練學生的思維,可以作為第二課時的內容進行。
本節內容分兩課時進行:
第一課時,內容是浮力的概念和探究浮力的大小。關于浮力的大小要經歷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與收集證據、評估、交流等環節。
1、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平時都喜不喜歡聽故事呀!
生:喜歡。
生:想。
生:是因為它們都受到了浮力。
師:這位同學解釋的很好!那么究竟什么是浮力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首先,我們要通過實驗來探究一下什么是浮力。在進行實驗探究之前,請同學們聽清老師的要求,明白自己在實驗中應該做些什么:
第一,同學們先測出石塊在空氣中的重力g
第二,將石塊完全浸入水中,記下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將數據記錄在125業藍筐內。看一看,示數到底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
第三,將鉤碼拿出水中,看看用什么樣的方法能夠達到與第二步相同的結果。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師:同學們,現在你們的實驗都做完了嗎?
生:做完了。
師:實驗做完了,哪位同學能夠告訴我,你用什么方法能夠使空氣中彈簧測力
記的示數與第二步相同。
生:用手向上托物體。
師:通過這個實驗你能夠得到一個怎樣的實驗結論呢?
生:我得到的實驗結論為:液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一個豎直向上的托力。
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好。液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一個豎直向上的托力,那么,
氣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是否有托力的作用呢?現在同學們一起來跟我看一下這個實驗。
(教師演示書上124業實驗7-20)
生:是因為左邊籃球受到的浮力增大的原因。
師:通過剛才的這個實驗,同學們又能夠得到怎樣的一個實驗結論呢?
生:氣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也有豎直向上的托力。
師:這兩個實驗都做完了,通過這兩個實驗同學們又能夠得到怎樣一個實驗結論呢?
生:液體和氣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都有豎直向上的托力。
師:這位同學總結的很好,液體和氣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都有豎直向上的托力,物理學中把這個托力叫做浮力(buoyancyforce)
現在我們仍然回到剛才第一個實驗中,我們作實驗時可以看到把石塊放入水中時,彈簧測力記的示數變小了,是因為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現在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浸入水中的石塊到底受到幾個力的作用。
生:石塊受到重力g、浮力和拉力,
師:很好,這個物體在這三個力的作
用下處于靜止狀態。所以。
這便是我們學習測量浮力大小的第一種方法,
稱之為用稱量法計算物體的浮力。浮力是否是力的一種呢?
生:是。
師:它是否滿足力的三要素呢?
生:滿足。
師:因此,浮力也有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由力的平衡的知識可知,物體在向上的浮力和拉力,在向下的重力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因此浮力的方向與重力的方向相反,是豎直向上的。而這三個力都作用在物體上,所以浮力的作用點在物體上。
師:以上便是我們這堂課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什么是浮力,以及如何用稱量量法計算物體的浮力大小。
剛才通過實驗得到的稱量法計算浮力的公式:
應用這個公式計算浮力是相當有限的,因為萬噸巨輪的重力是不可能用彈簧測力記來測量的,因此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探究浮力的大小如何計算。
生:我的猜想結果是: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
師:我們的猜想究竟是否正確呢?我們就要通過實驗來驗證一下。在這個實驗中,我們要驗證物體所受浮力與此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