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后感篇一
有幸在假期拜讀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名作,這本書以往被我打開,又關上了好多次。這次最終下定決心來閱讀它,但遺憾的是我才疏學淺,所以只能做個膚淺的書評了。
這本書的兩條線索,安娜和列文。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人物,實際上卻在處處呼應對照。他們都是那個時代里,有著與同類人不一樣的思想和行為,因而顯得格格不入的人。
我喜歡安娜。喜歡安娜的美,喜歡安娜的智慧,喜歡安娜的勇敢。也喜歡她的瘋狂,她的為愛偏執,她的不顧一切。
也許是我還太年輕,已婚婦女的出軌行為并沒有讓我喪失對她的好感,也不能夠引發我與當時上層社會對她的反感的認同。相反,書中描述安娜以及她與伏倫斯基之間的選擇,讓我振奮,讓我激動,讓我欣喜!
哦!安娜!離開卡列寧吧!他是個沒有感情的機器,你被禁錮得太久了,快要不能呼吸了!快投入伏倫斯基的懷抱里!快沉浸于愛的海洋!你值得這一切.....
我還是個學生,未曾體驗過什么刻骨銘心的感情,更別談婚姻二字了。所以,我對于婚姻的定義也許就更為偏頗了。我總覺得:婚姻,應當有了感情才能建立。我不能夠理解為什么兩個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也不能理解為什么兩個不相愛的人卻能夠結合在一起。
安娜與弗倫斯基大吵的那一節,我看得心驚膽戰。眼睜睜的看著他們的感情因為爭吵而變得越來越冷淡,我捧著書卻無能為力!哦,多想鉆進書本告訴他們倆,你們是太愛對方才會這樣!安娜沒有安全感,動不動就要發火,伏倫斯基卻認為她越來越無理取鬧....最終,安娜選擇了臥軌自殺。他們第一次見面是在列車站臺,而結束也是在列車站臺。
我也很喜歡列文。喜歡他的害羞,喜歡他的真誠,喜歡他滿滿的職責感。作為男人,他難免顯得有一點不懂情調。但他是那么的專一,那么堅定的愛著吉娣,從一而終。
還記得,以前列文跟奧勃朗斯基討論過關于一個男人有家室,卻在外面玩其它女人的情景。列文說:“我不理解,一個吃飽了飯的人為什么還要到面包店去偷奶油面包呢?”奧勃朗斯基說:“正是因為奶油面包香甜可口,才更加的顯得誘人。”兩個人的交流也體現了兩個人不一樣的婚姻觀。不管奧布朗斯基有多么的浪漫,我相信每個女人最終都會選擇像列文這樣的,雖然不浪漫,但卻很有安全感的人。
書的最終,關于列文的信仰我讀得囫圇吞棗,心里早就沉浸在安娜自殺的情節中了....期望以后還有機會再多讀幾遍安娜,我相信在人的不一樣階段讀,讀同樣的書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書沒變,但人在成長。加油,共勉。
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后感篇二
愛情是稀缺品,真正的愛情值得被尊重
安娜天生麗質、光艷奪人而且純真、誠實、善良、聰慧,還擁有一個復雜而有詩意的內心世界。她美得那么有氣場,你可以努力著不去看她,就好像她是耀眼太陽會刺眼睛。但是,就像太陽,你不需要去看都能感到她的存在。
而她的丈夫卡列寧呢,一個完全沒有生活情趣,用安娜的話他是一個“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沽名釣譽,飛黃騰達,這就是他靈魂里全部的‘貨色’,‘他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機器’。”
安娜厭惡卡列寧,看他那兩只碩大的耳朵怎么也不順眼,聽他扳手指指關節發出的咯咯響聲就覺得惡心。他們之間只是搭伙過日子,沒有真正的交流。
而安娜的情人,渥倫斯基,一個身體強壯的男子,有著一副和藹、漂亮而又異常沉靜和果斷的面孔,年輕英俊而風流倜儻,他渾身散發著青春荷爾蒙的味道。
當安娜和渥倫斯基第一次見面,就被他俘虜了。愛情的第一眼就是千里眼。
好比賈寶玉第一次看到林黛玉時說得那樣:我好像在哪里見過你;好比倉央嘉措的“不負如來不負卿”;好比張愛玲的“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好比王小波的“和你在一起就只知道有你了”。
愛是眩目的強光,不論是由靈魂還是情欲點燃,它照亮一切,令人溫暖且目盲。
于是,安娜沖破世俗的藩籬,拋下一切與拋棄事業、拋棄歡場的渥倫斯基在一起了。在國外,他們體驗到了短暫的“不可原諒的幸福”。
人們喜歡安娜,很大程度是喜歡她的真性情,喜歡她對愛情的真摯態度。她不像當時社會中很多婦女一樣:一方面和丈夫過著虛偽的生活,一方面偷偷地和情人進行著地下情。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他也只要求安娜不要在公共場合讓家庭蒙羞,其他的她想干啥就干啥。但她活得坦誠,不愿在兩個男人之間周旋,她只要愛情。用兩個字形容她:不作。
在現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安娜的真誠更顯可貴。畢竟大多數現代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在真假難辨的感情糾紛中,帶著面具生活,紛紛迷失了自己。
婚外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在認識渥倫斯基之前,安娜雖不是過得幸福快樂,但至少也平靜、安寧地陪伴著8歲的兒子。在認識渥倫斯基之后,一切全變了。
一方面安娜背負了巨大的精神枷鎖。她畢竟是一個傳統女性,并不是一個道德敗壞的女人,背棄丈夫,拋棄心愛的兒子,與她身邊的環境,與她所受的教育都格格不入,她自己的心理關都過不了。
當安娜跟隨沃倫斯基生活以后,尤其是在她生孩子難產感覺自己快要死去的時候,她最先想到的是對不起丈夫,請求他的寬恕。從這個情節可以看出,安娜的內心還是有道德觀念的。
另一方面女性天生的母性成為安娜的死穴。一旦把情人和孩子放在同一天平上對抗,一個女人只有被撕裂的份了。
縱觀安娜的生活之謎,父母早逝,寄養姑母家,在姑母包辦下嫁給了比她大二十歲的卡列寧。婚后她把全部感情寄托在兒子身上。渥倫斯基喚醒了她晚熟的愛情,而后她把生活目標從兒子轉向情人。
從小安全感的缺失,個人價值感的虛無,她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注定會走得很累。在渥倫斯基對她的熱情稍有所減退后,安娜變得嫉妒、猜測、盲目、極端、神經質。
最后,安娜因對兒子的思念、對家庭的愧疚、對情人的失望抑郁自殺,留給這世界一段咒罵,“你們都是騙子!”
羅素有一段關于婚姻的論述:要是已經生有兒女,婚姻的安定在我看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確實,幸福這事,不去追求內心所愛不行,不去履行契約和責任同樣不行。愛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我行我素、隨心所欲,而是一種理性意義上的積極的生命舒展。
為什么會有人背叛婚姻?本質上還是婚姻本身出現了問題。一個人生病了要治,一臺車子壞了要修,婚姻也一樣,也許縫縫補補就正常了,別動不動就說換。理性對待,積極尋找改善婚姻關系的辦法,或許才是婚姻原本該有的樣子。
也許白頭偕老不是婚姻的標配,但婚外戀也并非一定可取。巜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段經典的文字描寫了男人得到情人后的心理變化:他望著她,好像望著一朵摘下已久的凋謝的花,他很難看出她的美,當初他就是為了她的美把它摘下來,而因此也把它毀了的。他覺得他那時的愛情要強烈的多,但只要他狠下一條心,還是可以把這種感情從心里壓下去。現在呢,他覺得她對他并不那么愛了,但他知道他同她的關系卻是再也割不斷了。
對于一個女人來說,如果生活只剩下愛情這根最后的稻草,那她遲早會崩潰的。我們也常常看到生活中許多婚外戀女人的各種糾結、痛苦,如果說當初是激動,是生命力,只要不能修成正果,那后期大部分就是對身體的摧殘、對生命的消耗。
愛情不是必需品,幸福生活的最終主導者是自己
心理學家說:戀愛就是一個人與父母關系的重演,要么是重溫童年的美好,要么是修正童年的錯誤。
誠然,愛情是人類最美好最重要的情感體驗,它幫助我們打開自己的心輪,讓我們變得柔軟和敏感,體會到種種不可言說的情緒,幫助我們克服自身的恐懼,讓我們變得卑微和臣服。但是愛情情景劇最大的難度在于要找到一個能夠和你演對手戲的人,這個人或許在眼前,或許在天邊。或許得之我幸,但不得也要不了我的命。
生活的小褲衩,貼身不貼身,只有你自己說了算。一位離婚的朋友曾說:要是有一個不太合適的男人,拉低了我原本生活的質量,讓我成天的生活在痛苦之中,這樣的男人,我寧肯不要。
對于現在許多獨立的女性,愛情不再是必需品。可以自己買房買車,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能文能武能繡花掄大錘,即便沒有心愛的“別人”,自己的生活都將好好繼續。于她們,不婚不需要太多的勇氣,離婚也只是一種選擇,期待愛情,但不強求。
一切隨緣就好。
幸福其實是一種內心的穩定。我們沒有辦法決定外界的所有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內心的狀態。幸福其實是靈魂的成就。
正如加繆在《局外人》里說的那樣:不被愛只是不走運,而不會愛是種不幸。
愛自己,和誰結婚都一樣。
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后感篇三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安娜用自己的生詮釋了這句話。
《安娜。卡列尼娜》講述貴族婦女安娜有著令人著迷的美貌和深刻豐富的精神世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千秋。”作為政府高官卡列寧的妻子,安娜過著世俗眼中的幸福生活。可卡列寧和安娜之間沒有愛情,這在現在看來無疑是不幸的。但在當時的歐洲貴族階層,很多婚姻都是這樣,真正的愛情只會被恥笑和鄙夷。安娜不想安于現狀,她蔑視與卡列寧的婚姻桎梏,并愛上了志趣相投的英俊青年貴族——渥倫斯基。安娜毫無顧忌地追求愛情、自由和幸福,但她不受理性約束的行為,也使自己陷入縱欲的感性誤區,從而付出慘重代價。
渥倫斯基雖然也愛著安娜,但在他的世界里安娜只是他的部分。他的職業和社交讓他回歸現實,讓他無法面對安娜的感情。當安娜意識到渥倫斯基的怯懦自私后,自己的世界也跟著破碎了。安娜認識到愛情和生命的無望,最終選擇了慘烈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臥軌自殺。
安娜為什么會臥軌自殺?
在當時的社會,貴族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渴求,無法與強大的封建專制勢力相抗衡,更無力承受來自傳統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擊。安娜的生機勃勃與當時社會的死氣沉沉不相符合。這是形成安娜悲劇的原因之。
梁實秋說過:“快樂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不得,轉為煩惱。有時候,只要把心胸敞開,快樂也會逼人而來。”賦予她生機的是愛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愛情。她的死有社會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愛情至上主義。安娜對感情要求過多,也是形成她悲劇的大原因。
安娜自身性格的局限也是造成悲劇的大因素。“作為柳里克皇室的后裔安娜擁有與生俱來的地位和尊嚴,貴族血統所帶來的種。種特權和優越的地位,使安娜從小就體驗到了高高在上,君臨切的威嚴,而天賦的美麗又使她處處受到人們的青睞。”安娜的偏執與任性,無疑都帶有毀滅性的力量。
她像只撲向愛情之火的飛蛾,任性、可憐,又有種決絕和瀟灑,只求燦然的刻!
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靠近完美的那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始終靠幻想活著的人終會有幻滅的天。
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后感篇四
這本小說有幾條不同的故事線,正如它的開頭所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故事發生于十九世紀的`圣彼得堡。
主人公安娜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是近乎完美的,有著美麗又充滿朝氣的容貌,善于社交,在各種社交場合與人交流游刃有余,嫁給了一個地位很高的高級官員卡列寧,有著一個可愛的兒子,過著幸福美滿的貴婦生活。
這大抵是許多人眼中艷羨的生活。
假如沒有遇到伏倫斯基,安娜或許也會安寧的生活一輩子吧。
正是這個生命中突然出現的愛情,讓安娜越發覺得自己的丈夫不順眼,以致于她離開丈夫,與最心愛的兒子分別。追求個性解放,卻始終掙脫不了貴族社會加在她精神上的枷鎖,當她為了伏倫斯基與全世界為敵時,伏倫斯基卻沒有把她當成全世界,隨著時間的推移,她變得患得患失,最終落得臥軌自殺的結局。
朵莉在發現奧布隆斯基出軌家庭教師后十分的氣氛,在奧布隆斯基請來妹妹安娜當說客,安娜勸朵莉原諒她丈夫的出軌,朵莉的一再忍讓,卻始終沒有等來丈夫的改過自新。
這似乎是隱喻著安娜日后的選擇。
朵莉的妹妹吉蒂曾與伏倫斯基交往密切,在漸漸傾心伏倫斯基時,拒絕了前來求婚的列文,但伏倫斯基自從見到安娜后便不再與吉蒂交往,吉蒂傷心不已,卻錯過了列文。
最終發覺列文還愛著她,便嫁給列文,婚后,列文雖對她百般寵愛,但不知最終嫁給了合適的她是否是真的幸福。
正如開篇所說,不幸的家庭確實各有各的不幸。
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一定也演繹著許許多多安娜卡列尼娜式的悲劇,在看過故事后,望能規避些許。
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后感篇五
關于安娜這個形象,自其誕生以來,古今中外,眾說紛紜,不同階層不同世界觀不同時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安娜是一個性格極其復雜,極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積極、進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極、落后的一面,今天如何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仍具有很深刻的意義。
安娜是一個資質優美,有很高文化教養的貴族女子,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里,她象蕪草叢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驚人的美,她的聰慧、典雅、質樸、活躍,她的單純、沉靜、從容、高貴,使得她在各種場合下出現都是美艷絕倫的。
對安娜一直懷有成見的列文,都為她的美為她的豐富活躍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間由悠閑恬靜而又顯得那么優美端麗突然變為好奇、氣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聰明和良好的教養,都深深打動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內心里贊嘆道:“這是怎樣一個女人!”“一個多么出色、可愛、逗人憐惜的女人!”“這個活人身上帶著一種新鮮的動人心魄的風度。”“同她談話是一種樂事,而傾聽她的談話更是一種樂事。”短暫的會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離安娜而去時,他“又望瞭望那幅畫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對她發生了一種連他自己都覺得驚訝的一往情深的憐惜的心情。”
在歡騰的舞會上,吉娣眼睜睜地瞧著渥倫斯基謙卑、馴從地投向安娜,并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奪去了她的愛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敵,可她卻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她“愈來愈嘆賞她”,安娜“那穿著簡樸的黑衣裳的姿態是迷人的,她那戴著手鐲的圓圓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掛著一串珍珠的結實的頸項是迷人的,她的松亂的卷發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個復雜多端詩意蔥蘢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塵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僅溢于言表,更富于內心,她心地善良,單純自然,感情熱烈真摯,對不幸的人懷著深厚的同情。她對受了欺騙的杜麗表現了無限的關切、溫柔、真摯、善良和友愛的感情。如此一位優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過是真摯的愛情與母愛,可她的追求由一開始便注定了無盡的悲劇結局。
安娜是一個誠實、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嚴感的女性,當她一經接受渥倫斯基的愛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來的“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是一個正直而不放蕩的女人,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曾對渥倫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于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掙扎在貴族社會虛偽的污泥里,極力想得到超脫,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婦女不是被玩弄的對象,不是男性生活的點綴品,她們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嚴。她將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摯的愛情里,企圖尋到一條道路來徹底解放自己和人格,這種愛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為此,她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譽、社會地位、還有她最深愛的兒子。
作家花了大量的筆墨寫安娜體態和精神的美,不是偶然的。安娜的美,對作品的主題思想和情節結構以及作品人物,特別是對安娜本人的命運,都是有重要的作用。魯迅說過,悲劇就是將美麗的東西撕毀給人看。如果沒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便沒有渥倫斯基跟安娜的愛情,便沒有卡列寧家的破裂,更沒有安娜悲劇結局一百年來帶給人們深深的震撼!
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并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著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往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似乎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眼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由于“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老實…”我也愛安娜,從書中瞥見她的第一眼,我便愛上了這個“仿佛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里,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戀上了她,這種迷戀不在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喜歡她、欣賞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為她,讓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質。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并非由于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由于她是女人,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里還保持著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假如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著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風騷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如困獸般維系無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蕩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會在賽馬場上失聲而起,而且隨著渥倫斯基離開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她就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愛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運注定她無法生存。
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后感篇六
擅長描寫心理的作家總是使我很敬佩,要么是聰明,洞悉人的心思,要么是自己本身心思細膩,內心戲很多。
關于印象深刻的片段
一個極力想要裝出眼里堅決,卻只流露出困惑痛苦;一個想要裝出溫順可憐,卻依然容光煥發。
“裝”就已經把兩人所處的情景,以及內心的活動很顯然的描繪了出來,這場景,其實不少見,這其中,都是可悲的人。
雖然阿爾卡季奇努力想要做個關懷備至的父親和丈夫,但他怎么也記不住他是有妻室兒女的人,他有獨身者的嗜好,他只想按這種方式過活。
基蒂是個太過顯山露水的小姑娘,她的美因不著歲月沁滌而充滿活力,弗隆斯基也是如此,卻在表面的浮華下又多了追逐危險的心思。安娜歷經世事的美麗與哀愁對弗隆斯基有種近乎離經叛道的吸引力。
在舞會里的場景,翻天覆地的心理活動,幾場戲,如果此處拍成電影,一定很有意思
至少那一刻的弗隆斯基是真誠的,懷著滿腔赤誠,愿意放下一切與安娜奔走紅塵
關于贊美作家
托爾斯泰對列文親自參與割草的描寫實在是厲害,那一段看完,讓我油然而生起一種歸隱田間的愉悅感。按時節勞作,任汗水揮發,在他的的筆下,一切都實在是愜意!
沒有認真去了解過這個人,但看書到現在,也許列文是最大限度對自己的投射吧,敏銳的感覺和細致的感情,和對農民的贊頌。這種贊美又和謝爾蓋因為新鮮感和對城市的厭倦而產生的贊美是不同的,列文是打心底里認為自己和農民,和土地是天然一體的。
作家大概都是邏輯很強的人吧,書中多次出現頗具沖突性的辯論,設計政治,哲學,倫理等的方方面面,一個人能寫出對立雙方的縝密推理,不得不讓人傾嘆。
關于阿列克謝,弗隆斯基,和安娜
阿列克謝說過一句話:“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由他去打;有人奪你的上衣,連襯衣也給他”。
對于這句話所反映的阿列克謝的內心世界,我不予置評,只能說成體統的觀念是根深蒂固的。
阿列克謝虛偽么?不,他只是很好的接受了他所受到的教育,并嚴格的秉承著其中的原則,安娜在病危中不也說過“阿列克謝真是個好人啊,他自己還不知道他是個多么好的人呢”。
披上追尋自由的外衣就會高尚一些嗎?我不認為安娜優于阿列克謝。
啊,我似乎陷入了詭辯論的坑里。
阿列克謝在安娜坦白自己的行為以后,他對多莉說過:“我倒寧愿還有懷疑的余地。我懷疑的時候,固然很苦,但卻比現在好。我懷疑的時候,我還有希望;但是現在什么希望都沒有了,可還是懷疑一切。我是這樣懷疑一切,我甚至憎恨我的兒子,有時候簡直不敢相信他是我的兒子。”這是他第一次把內心的煎熬告知于人。縱然他是自私的,卻也實為不幸,忍不住同情。
弗隆斯基的痛苦和羞恥看到后來也說得通了,阿列克謝明朗的,平靜的態度感動了他,使他自己愈發渺小了,他感覺到一種更高的,像是有他這種人生觀的人所望塵莫及的情感,他感到羞恥,屈辱,有罪,而且被剝奪了滌凈他的屈辱的可能。
他一路堅持的很大原因是他自以為偉大的自由愛情,而當他的這份感情由于阿列克謝的原因,使他明白太過卑劣和不值一提的時候,就像一直以來信念的崩塌,這份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安娜最后選擇臥軌的方式正和弗隆斯基第一次見面時有人被火車軋死相呼應。她帶著對所有人的仇恨,抱著懲罰自己和所有人的心倒在了車輪軌道上。最后一瞬間,似是猛然清醒的安娜突然驚訝于自己的行為,想要站起來,卻來不及了。
所有的苦難,虛偽,悲哀和罪惡全都熄滅了。
這一處,使我想起魂斷藍橋里費雯麗在滑鐵盧大橋上絕義無反顧的臉,車水馬龍中帶著同樣絕望的心情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關于影視形象
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后感篇七
當初抱有一種不太情愿的心情讀這本書,因為關于愛情的故事看的太多了,并且感覺自己已經不太適合看這類故事了。不過由于托爾斯泰的大名,我還是堅持看了下來。而看完之后,不得不感慨:一部藝術精品,太值得一看了。
其實和大部分讀者一樣,我也覺的安娜罪有應得,并且對她的故事不太感興趣,反而是列文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當我讀到他在上流社會那種笨拙的行為時,便充滿鄙視的態度。他看上去是一個很有思想,很頑固的一個人,但無法適應社會規則,結果就是被社會淘汰,我一點也不同情他,反而更認可風流瀟灑的奧勃朗斯基。奧勃朗斯基在我看來更懂得生活,既有穩定的家庭,又有上流社會的地位,還有情人。這才是社會的產物。
不過如果這本書只能帶給我這種感受就算不上名著了。越到后來,我越被列文的內心活動所吸引,并開始敬仰那純潔的靈魂,他不為世俗的觀點左右,他接受一個觀點必須要說服自己,所以他甚至反對為農民開展教育,以至于他總被別人認為是一個怪人,甚至是故意搞怪,甚至只是固執已見。其實不然,他一直致力于解決實際農業問題,并且在尋找自己存在的原因。他不但為社會做出卓越的貢獻,并且知道如何讓自己的變得充實。那是一種超脫的境界,是我們這些凡人無法達到的。
在結尾處,列文說:真理一直與我們同行,只是我們沒有發現。這讓我想起來陽明學說,或者陸九淵提出的心即理。其實上天在我們存在的時刻起已經將真理賦予我們,所以說人的內心比大海還要深,這樣就可以得出結論:重要的不是如何急功近利的去尋找真理,而是修煉自己的內心。列文是如何修煉的呢,通過割草之類的勞動,他在勞動中體會到了真理。
總結一下:我們中國的儒家學派在千年前提出的真理與托爾斯泰提出的真理不謀而合,不同的是儒家信仰天,托爾斯泰信仰上帝。
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后感篇八
感情固然完美,就像絢爛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擁有一個人一生的歡樂和幸福,但在不輕易間它卻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感情中灰飛煙滅。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倫斯基過著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氣,對她來說他就是期望和寄托,而弗倫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種征服感,就像獵人戰勝猛獸一樣,這種愛談不上偉大。安娜對感情的渴望讓她忘卻了苦惱,感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讓她沖破世俗。安娜才決定投入新生活-----和弗倫斯基在一起。
可是,安娜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愧疚與罪惡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對生活和夢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終以自我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尋求心靈的安靜。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她的身軀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這樣結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譏諷,她完全追求的感情也將粉碎,經過心靈的折磨,她以死來證明對社會的反抗,對真愛的執著。(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此刻的社會安娜這種形象還會受懲罰,我們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懷疑是否還存在。在哪?但安娜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一個柔弱的她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此刻需要的大概是無痛苦,無干擾的生活吧,但現實給不了。
感情是什么?對安娜來說,她又是否得到過?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拋棄她,在任何時候都在背后永遠給她依靠的人,但她卻得不到。
火車從她身上駛過,發現她只是一個脆弱的女子,她無力抵制。因為她決定死亡,一個常人無法亂下的決定。在孤獨的身軀背后我還看到一個孤獨的靈魂,來時一人,去時一人。孤獨是這個女人的結局,悲慘是這個女人的宿命。
火車駛過時,輕輕地,不要打擾安娜安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