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600字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朱元璋
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600字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朱元璋篇一
歷史是一個充滿色彩的故事,但是卻被人們用文字描寫的如此單調,也許也只有史學家才會去看了。那豈不是可惜!
歷史是一個舞臺,這個舞臺上有無數個演員,有動物有植物,但既然是舞臺,就有人承包,恐龍滅絕后,人類就承包了這個舞臺。億億萬萬個人都在臺上出演過,有的人被歷史記住,他的光榮事跡也唄刻在了歷史長流的隧道上;然而更多的人只是這急流漫無目的漂浮著的無根草,被沖刷掉,被無情的忘記,但他們也是歷史洪流中的一滴水,人生舞臺上的一個演員,歷史的參與者,至少,他們活過。
這天,我終于一個與歷史色彩媲美的書了。
《明朝的那些事兒》,一本運用小說手法寫出來的史書。書很厚,有五本,但是我讀了,我第一次這么認真的讀完這么多的書,只因為我感興趣。
也許,讀完了這本書,并沒有讓我對明朝的歷史有多么詳細的了解,但在這本書里,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間罕有的高貴品質,并深深為其折服。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丑惡的小人,一個個心狠手辣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舍生取義的勇士,堅守信念的強者,更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隱藏其后的,還有那復雜又難以捉摸的人性。讀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由于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但確有一樣東西始終未變,這個東西,叫做天道。借用仙四結局紫英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惟有天道恒在,往復循環,不曾更改……千年的歷史,我們不能輕易評說,我們只能從看到的人與事中來自己分析判斷,冥冥之中,確有這樣一種力量,在左右著歷史的軌跡。
書寫的不好,就沒人會去欣賞,只有好書才會被人們細細品味。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600字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朱元璋篇二
爸爸媽媽常說:“那些歷史片子在電視上放出來雖有趣,卻體現不出它的奧妙,但是在書中描寫出來,每一個精煉的動作,每一處優美的景色,都美輪美奐,生動具體。”
這幾天,我看了《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部——洪武大帝,初次見識到如此的智慧。他講述了一個朱元璋怎樣從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農村小孩,坐上龍椅與他的子孫爭奪皇位的故事。
作者自己也說最討厭那種故作高深的文章,他用非常樸素的方法來描述,而最開始心理描寫最多,讀到好句時,我會把它劃下來。
朱重八已經沒有了家,他所有的只是那么一點可憐的尊嚴,然而討飯的生活使他失去了最后的保護。要討飯就不能有尊嚴。
生命的尊嚴和生存的壓力,那個更重要?
是的,朱重八,只有失去一切,你才能明白自己的力量和偉大。
……
是的,即使你擁有人人羨慕的容貌、博覽書群的才學,揮霍不盡的財富,也不能證明你的強大。因為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這文字不能算高談闊論,但它擁有無窮的魅力,它是何等的精煉而又樸素我甚至很驚訝,這些文字怎么給他寫出來的?
作者的文字有時讓人開懷大笑,有是讓人緊皺眉頭;它讓人一下子就進入他的文字里,讓我們全神貫注。我一看就是一個多鐘頭,我看他的文字有一種讓人立刻忘我的特殊功能。也許是我對
作者太崇拜了,但他就是用幽默的網絡紅詞來逗我們讀者笑,有事媽媽會用異樣的眼神來看我,還說:“真是越大越像瘋婆子!”
歷史很精彩,精彩不精彩不光是由歷史決定的,更重要的是由:描述歷史的人,和他(她)的寫作水平來衡量的!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600字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朱元璋篇三
最近,我讀了一系列的書,叫做《明朝那些事兒》。顧名思義,這是一本講明朝歷史的書。接下來,我就要給大家介紹這本書的第一卷。第一卷講述了明太祖朱元璋開國的艱苦過程。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決戰,火光沖天,氣勢非凡。更有徐達、常遇春這些常勝將軍幫助朱元璋打敗張士誠以及大明最大的對手——北元。他們不僅是武力的較量,還有謀士劉基幫助朱元璋出謀劃策,更徹底的打敗了元朝。
因為在朱元璋小時候,他的父母就是被那些貪污受賄的人害死的,所以在朱元璋當皇帝的那段期間,貪污的人都要嚴懲,甚至處死,每次有了一個新的大案件,都要處死很多人。正因為這樣,許多官都不想做了,但是這又是造謠朝廷,罪加一等。于是有人開始裝瘋,特別在洪武四大案的期間,裝瘋的人更加多了。下面,我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駭人聽聞的洪武四大案:
胡惟庸案件:因為朱元璋借口說胡惟庸謀反,所以把胡惟庸以及他的同黨還有未經過證實是胡惟庸的同黨的一些好人全都殺了。
空印案:朝廷每年都要到各個省對賬,而對的帳錯了一個數字就要重對,還要蓋上印才有效。因此,大家就想了一個辦法——把蓋過印的空白文冊帶過去對。朱元璋發現了,又殺了很多人。
郭恒案:郭恒將太平、鎮江等府的賦稅私吞了;他私吞了浙西秋糧四百五十萬石中的二百多萬石;他在征收賦稅時,創造性的多征收了水腳錢、車腳錢、口食錢、庫子錢等。算出來,他和他的同黨一共貪污了兩千四百多萬石糧食。這次朱元璋殺了三萬多人,一個部里最多只剩下三個人。
藍玉案:朱元璋說藍玉要謀反,共殺了一萬五千多人。
在整本書的最后,是朱棣不滿朱元璋把皇位封給了朱允炆,發起的靖難之役,最終奪得了皇位。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600字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朱元璋篇四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草原馬背上的天下,終究因為民族代入感走向衰落,一位布衣沉穩的來到舞臺中央,明,持續二百余年的統治帝國在君王的勤奮和親小人遠賢能下由盛極一時到平淡中慢慢消逝。
“淮右布衣”的崛起源自地主長工的父親在惡勢力的不平等對待中凄慘離去,寺廟也分三六九等,在日復一日的化緣中,能者上,弱者亡展示得如此淋漓盡致。在好友的推薦下,來到亂世之中,收猛士,納謀臣,然后戰陳友諒于內流涌動的江面,自南向北,締造新的朝代,明。
關于朱元璋,更深影響的是馬皇后,當朱重八待監牢的時候,作為主將養女本可以尋得更好的人,可她選擇了給送去熱騰騰的烙餅。
“永樂大典”會記錄他的“勞模”形象嗎?在征戰中成名,在金戈鐵馬中離開,賦予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留給華夏大地半世的安寧。
朱棣,如果沒有世襲制,或許會更為完美的化身吧。雖然幾次生死關頭都會有氣候友情援助,但冥冥之中自有神助,寧可相信它的真實。
“木匠皇帝”朱由檢作為手藝人,他是那么的成功啊,盡天下之材,雕刻與設計想要的城池,可是帝與民之異,他不知道。
“最聰明的皇帝”,年少時,懂得忍讓,為除去禍國殃民之逆臣。外患時,任人唯能,不拘小節。可終究因為國力欠缺,難以為繼,喪國于西南。
對于崇禎,是極其佩服的,也許差點運氣,也許國運如此,但他盡自己所能,既可以安內,也可以攘外,更有氣節,在國家存亡之際,不辱國體。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今之中華,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歇,也必將更有朝氣,更有動力勇往直前。
朝堂之上,自見分曉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600字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朱元璋篇五
馬皇后,一個了不起的女人。
她救朱元璋于危難中,在朱元璋被困、就快餓死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給朱元璋送飯。她雖然是一個女子,卻頗有膽量。陳友諒進攻龍灣時,她捐出自己所有的首飾財務勞軍。并組織婦女為軍隊縫補衣物。
即使在大富大貴后,她也保持了簡樸的作風。不驕不傲,并告訴朱元璋不要忘記民間的痛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愿得賢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為至理名言。更難得可貴的是,她阻止了朱元璋的很多惡行。
朱元璋要殺朱正文,她勸告朱元璋,朱正文是你的侄子,立有大功,請你不要殺他;朱元璋要殺李文忠,她勸告朱元璋,李文忠是你外甥你是你的養子,留他一命吧;朱元璋要殺宋濂,她跪下求朱元璋,宋濂是太子的老師。老百姓尚且尊師,何況帝王家呢?
她就是這樣用她的慈愛去關懷每一個她認識,或是不認識的人,把他們從朱元璋的屠刀下救出來了。她比朱元璋更知道人命的可貴。
她重病后自知很難醫好,拒絕醫生為她醫治。朱元璋問她原因,她的回答是在感人心魄:“人的生死是由命運決定的,求神拜佛是沒有用的,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如果讓醫生為我醫治服藥無效,陛下一定會相對于醫生,這是我不想看到的。”
這是一個始終用自己的愛心關懷她人的人,即使在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她還是這樣做的。她在病床上留下給朱元璋的遺言:“愿陛下有始有終,子孫各個賢能,百姓安居樂業,江山萬年不朽。”
馬皇后這個平凡的女子在困難的歲月里,她沒有嫌棄出身貧賤的朱元璋,而是跟隨著他為他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無論環境多么險惡情況多么復雜,她始終遵守了自己當年的承諾:
“無論貴賤,生死永不相棄。”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600字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朱元璋篇六
最近沉迷于《明朝那些事兒》不可自拔,《未來簡史》又被我放下了,幾千頁的書,不知不覺也看了三分之二了。
歷史書中不乏名將,天分很重要,基本功更重要。雖然戚繼光生來便是將軍(繼承祖上),還有一定的軍事天賦,但如果沒有后來的飽讀軍書、勤練武藝,再加上戰場上的實操,也很難名留青史。
歷史中也不乏蠢蛋,將有才之士長久的謀劃毀于一旦(王本固)。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話也對也不對。遇到胡宗憲之前的俞大猷是金子,但是沒有伯樂的賞識,千里馬跑不起來;但是因為遇到了胡宗憲,金子開始發光了。
隱忍,成大事之前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等待最好的時機,再一舉殲滅。徐階就是這樣對嚴嵩的,一等就是二十年,忍辱負重。然后他接著擠掉了高拱,實現了他的抱負,布好了棋局,心滿意足的退休養老。可最終因為他未能趕盡殺絕,翻身的高拱利用徐階提拔的海瑞,讓想要安享晚年的徐階在晚年顛沛流離、不得安生。
大功告成的高拱開始實現自己的抱負,明朝又一次恢復了生機,然而欲望惹怒了對手,年老的高拱被自己的老同事好朋友張居正和恨他入骨的太監馮保聯合斗垮,灰溜溜的再次被辭退了。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鐵打的內閣流水的首輔。位置只有一個,人人都想要。縱觀到張居正為止的首輔(只看到這),幾乎沒有安然退休或者自然死亡的。或許,有人的地方就有戰爭吧。看了千百頁的勾心斗角、你爭我斗,有一點點無聊,還有更多的好奇與坦然。這就是歷史,這就是人類社會吧,只要有人,只要有欲望,斗爭就必然存在。
或許,這就是歷史規則吧。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600字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朱元璋篇七
讀的過程中,常常會為奸臣當道小人誤國而悲憤交加,但更多時候,是為王臣氣節、憂國精神而熱淚盈眶。歷史的長河里,有些人來了又去了,有些死了還活著,可以肯定的是,歷史這部戲,沒有主角,那些被埋沒的被隱藏的角落,終會水落石出,因為史實無可更改,而后世終會還其公正。
大明之亡,時運之必然,哪一個朝代,不是眼看起高樓,最后再崩塌,繁華落盡后,終歸糞土,這就是一種悲哀的發展規律。說什么以史為鑒,可其實什么也避免不了。“所有發生的,是因為它有發生的理由,能超越歷史的人,才叫以史為鑒,然而,我們終究不能超越,因為我們自己的欲望和弱點。所有的錯誤,我們都知道,然而終究改不掉。”世界的真相就是如此,就好像是種宿命。但可以聊以慰藉的是,無論朝代如何更替輪轉,人性的光輝,始終不滅,宋有岳飛文天祥,明有于謙孫承宗,忠義的種子,一直在延續。人性有弱點,所以有覆滅,人性有光輝,所以有重生,這大概是歷史悲涼的黑白底色中,唯一的彩色。
我喜歡作者表達的幽默風趣,佩服作者認真負責的寫作態度,更欣賞他通過歷史所傳達的智慧和哲學觀。
所謂千秋大業、萬古流芳太過虛無縹緲,而你我皆是一粒微塵,不過渴望在浮沉中得以成全自己,終我一生,心安二字。所以我十分贊成作者想告訴我們的那個簡單道理:成功只有一個——按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放下這部書時,一時難以釋懷,滿腦子只充斥著楊慎的那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終究落幕了。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600字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朱元璋篇八
《明朝那些事兒》是本可讀性很強的書!
許多歷史書要么全用古文書寫,比如:子曰、子再曰、……矣,看起來像在翻譯火星文;要么全書都嚴肅刻板,讀起來好像在嚼一塊生硬的石頭。而當年明月在寫《明朝那些事兒》時,他擺脫了這種枯燥、毫無新意的形式。而采取了幽默、風趣的寫法講述上下三百年的明朝歷史。
“不知怎的,王大臣(沒錯,姓王,名大臣,一聽就是個惹事的主)就變成了王大膽。”“陳友諒扎營的位置在朱元璋的上游。他在河里洗臉,朱元璋要喝他的洗臉水;他在河里洗腳,朱元璋就要喝他的洗腳水;他在河里撒尿……”一看,就引得我不住笑噴。比那些老掉牙的歷史書好了何止百倍。十分可敬的是,當年明月不僅使用正史,還敢于使用野史作為文章參考。
假如沒有《明朝那些事兒》,大多數人對明朝的認知可以說是:只停留在電視劇里那些胡編亂造的片斷中;或是那些讓人覺得索然無味,只高興掃兩眼的歷史書中的只言片語(自愿花個把年頭仔細研究一套大開本歷史書的人除外)。
且全文渾然天成,多一字狗尾續貂,少一字意猶未盡。此文古今中外也少有啊!里面的話就像是在描寫中的人物、或作者本人與你在探討自己的想法、觀點、感受等。讓讀者身臨其境,好像在皇宮里指東打西、指南拱北;在戰場上叱咤風云;在官場上爾虞我詐;在韁土上安居樂業。全文一氣呵成,字字珠璣,讓我深深折服,欲罷不能。
看了四遍《明朝那些事兒》后,我想用四個字精簡的描述:嚴謹、風趣!
不信,你讀一讀這套書,一定會入迷!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600字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朱元璋篇九
我喜歡歷史,這次我讀的是《明朝那些事兒》第一部,講的是朱元璋的一生。
朱元璋的一生很偉大,他從一個窮苦的放牛娃造反至一個皇帝的故事,讓我簡單介紹一下朱元璋:別名朱重八,家庭出生為貧農,出生為公元1328年,逝于公元1398年,他的出生歷程: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貧民家庭,主要工作就是為劉德這個大地主放牛。自此他就為劉德放了12年的牛,后來天下大饑荒,朱元璋的親人幾乎全部餓死了,他只能去寺里當和尚。
公元1344年,17歲的朱元璋去了寺里干雜活,不到50多天,寺里也漸漸缺了糧食,所以只好去化緣,說的好聽叫化緣,其實就是討飯。在討飯的途中,他受盡了侮辱和白眼。
公元1347年,在外漂泊,討飯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了故鄉的皇覺寺里,繼續開始了他的和尚生涯。在寺中打水、做飯,擦佛祖的金身,而且還要伺候以前的老和尚。當時的和尚能喝酒吃肉,而且還能娶老婆,整天佛不拜,游手好閑。這些臟活累活當然由新來的朱元璋干。
公元1352年,從這一年開始,朱元璋就進入這一生中最光耀的時刻,也就是造反。朱元璋先投奔了駐守在濠州,但是他覺得在郭子興這種肚量小的人混下去,肯定不能征服天下。于是自己帶了24個人出去打天下,后來他的勢力越來越強,打敗了他爭取皇位的最強敵人——陳友諒。
公元1368年,朱元璋當上了皇帝,帝號為洪武大帝,但是朱元璋卻開始殺戮功臣。原因是因為怕他們造反,只留下了幾個只會守,但不會進攻的武將。公元1398年,70歲的朱元璋逝世。
朱元璋的一生十分偉大,但是到了最后,他殺戮功臣的事讓我很不滿,就是因為害怕自己王朝不穩,難道就像這樣忘恩負義地殺戮?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600字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朱元璋篇十
三個月的時間,斷斷續續,終于把《明朝那些事兒》讀完了。近三百年歷史,波瀾壯闊,精彩紛呈,讀來讓人蕩氣回腸。而這樣一部皇皇巨著的結尾,作者卻用徐霞客的遠游故事作為結尾,看起來似乎讓人難以理解。
為此我也意猶未盡,總感覺這樣一部鴻篇巨作不應該就這樣草草收尾啊。作者難道是想用這樣似乎與跌宕起伏的皇族歷史毫不相關的人物來概括大明三百年風云變化嗎?說不通!也想不通!不甘心的我于是掩卷深思,開卷求索。終于,當我讀到作者的那一段文字時,我找到了答案。
小說接近結尾處有這么一段話——一位國外登山家在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后總是被無數人反復問同一問題:你為什么要登珠峰?開始他總是不回答,于是人們總是問,反反復復,不厭其煩。終于有一天他回答了,并且回答了一個讓所有人無法再問的答案:因為山就在那里!
是的,因為,山,就在那里!
和那位國外的登山家一樣,明代的徐霞客耗費幾十年,歷經無數苦難,以一己之力游歷天下,也不需要什么高大上的理由,因為他喜歡!因為他堅持!因為他不放棄!這就夠了!
作者之所以要用徐霞客的故事作為大明王朝波瀾起伏故事的結尾,就是要告訴我們。在浩瀚歷史中,不管是執掌風云的帝王將相,還是卑微如螻蟻的草民,亦或是一個浪跡天涯的旅者。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懈努力!永不放棄!活出自己的精彩!書寫自己的篇章!那就是歷史,那就是價值,那就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輝煌故事!包括“當年明月”本人!
人生而平等,皇帝的'故事是精彩的。你我的故事一樣可以很精彩!只要我們心中有理想,胸中有熱情,不忘初心,執著前行,我們就一定可以不負芳華,擁有屬于我們自己的美麗人生!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600字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朱元璋篇十一
合上書本,我還沉浸在書中《明朝那些事兒》的內容中,思緒萬千,百感交集。
從小學起,我就非常喜歡歷史,經常看一些歷史故事和有關歷史方面的書籍。但是小學沒有歷史這一門課,等到初中終于有這門課了。不過,我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同學都像我一樣喜歡歷史,總是有同學說:歷史枯燥無味是老古董,我總是想反駁他們,可總是沒有充足的理由,因為大部分史書都是很無聊、枯燥的。但是暑假的一個偶然的機會,終于讓我找到可以反駁那些認為歷史無聊的人的理由了。
暑假里我迷上了一本書,叫做《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用足夠有趣的筆法還原了600年前的那段波瀾壯闊的元末農民起義,并繼續講述了至明末的276年的歷史。
這本書里的語言,生動有趣和別的史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每個人物作者都用了獨特的描寫手法,使我們看了意猶味盡。不像某史書對人物的介紹只有寥寥幾十個字,此書僅以文字的魅力就能讓無數人沉溺其中,使千萬人趨之若鶩。下面我就來介紹一些精彩的片段。
《明朝那些事兒》第二本后面介紹了明朝經歷了“仁宣之治”后開始進入了動蕩時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為,導致二十萬精兵毀于一旦,“仁宣之治”的資本全部賠光。每看到這里,我都為明朝的損失而痛心,軍隊全軍覆滅,都城空虛,人心惶惶,投降逃跑言論甚囂塵上,甚至連皇帝都被抓走了。不過關鍵時刻著名的忠臣于謙力挽狂瀾取得了勝利。于謙這種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這個片斷告訴我們:英雄是力挽狂瀾扶大廈于將傾者,也復原了那場驚心動魄的戰爭。
歷史本身很精彩,因為它能使我們了解幾百甚至幾千年前的人的生活,能讓我們總結出前人的經驗,教訓,能使我們學到許多做人為官的道理。中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大國,了解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做的。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600字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朱元璋篇十二
讀一本好書是一種享受。看完《明朝那些事兒》整套書,作者的文筆與內涵深深的吸引了我,我感觸頗深。
全書從朱元璋的深謀遠慮、朱棣的雄才大略落筆,經歷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嘉靖萬歷的荒誕,到最后思宗朱由檢的壯志未酬。全書當中最吸引我的不是這些所謂的九五至尊,不是刀光劍影的殺戮血腥,也不是宮廷的明爭暗斗。而是那些“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的能臣以及用生命著作的偉人們。
當時,北方戰事持續潰敗,幾乎所有人都懼怕女真的鐵蹄。可有一個人沒有退卻,便是寧前道—袁崇煥。他在寧遠陣前高呼:“即使獨臥孤城,亦當馬革裹尸”。當他面對來勢洶洶的二十萬女真大軍,他用一萬大軍堅守著,打到城墻破裂、尸橫遍野。但是,女真大軍始終未能跨過寧遠。就連女真的皇上努爾哈赤也最終倒在寧遠城前。正所謂戰場上“生者死,求死者生,誠如是也”。袁崇煥用他的信念—即便戰斗至最后一人,也要同歸于盡,決不后退。他笑到了最后。后來,他身陷囹圇,百姓唾棄,用“死后何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這句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還牽掛百姓、心系國家安危,哪怕百姓誤解,依然義無反顧。這便是人性的閃光,信念的力量!
又如偉人李時珍,曾三次參加鄉試想考取秀才,都名落孫山。只好繼承父業,開始他的行醫生涯。慢慢地他的醫術也越來越高。可是為了更多人的幸福,放棄自己唾手可得的幸福,走遍全國各地,嘗遍無數藥材植物,查遍了世上的所有醫書,終成《本草綱目》這一本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醫書。成了以一已之力挽救了無數生命的偉人——正是信念鞭策他前行!
……
人生有涯,死而不已。縱觀古今中外之集大成者,無一不是有著堅定的信念。他們或許視金錢如糞土,活視名譽如草芥,然而,在信念面前,他們卻都如信徒一般,虔誠的頂禮膜拜……
所以我要堅持自己的信念,永不言放棄。在日益殘酷的現實生活中,走出屬于自己的的一片天!
路雖遠,勇敢前行。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600字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朱元璋篇十三
明朝那些事第三本妖孽宮廷,皇帝的故事已經沒那么有意思了,頂多算是宮廷八卦,這本書最有意思的是王守仁。首先要吐槽的是于謙在這本書里被干掉了,讓人痛心惋惜。
于謙,不是那個說相聲的于謙,而是打了北京保衛戰,拯救明朝于水深火熱之中的那個于謙。上部書土木堡之變皇帝朱祁鎮被抓以后,瓦剌首領也先各種要挾明朝,想狠狠敲詐一筆,奈何明朝就是不買賬,皇帝你扣著吧,這邊再立一個就是了,于是出現了兩個皇帝同時在位的搞笑情況。
被忽悠的慘了的也先一氣之下沖到京城想要打一仗,這個時候的明軍剛經歷土木堡之變精銳部隊二十萬幾乎全滅,毫無招架之力,也先3萬鐵騎已經要兵臨城下,京城的9個門隨便哪個門只要被攻破就完蛋了。
如此嚴峻形勢,戰斗還是轉移南京,關系著國家命運,戰斗不一定能贏,而轉移則是直接丟了半壁江山,于謙給出了答案:“建議南遷之人,該殺!”
憑借著驚人的勇氣,挽狂瀾于既倒,于謙扛起了國家興亡的大旗,保住了半壁江山。就是這樣一個人,最終卻不得善終,真的是讓人扼腕嘆息。
王陽明,這位一心想要做圣人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從小就勵志要做圣賢,被他爸打了也不改志向。后來創立了心學,對后世產生了極深的影響。
而最讓我佩服他的是,他在什么都沒有的情況下,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造反。什么是什么都沒有呢,寧王造反買通當地所有官員,沒買通的也被寧王干掉了,朝廷根本沒人知道寧王開始造反了,而王守仁是死里逃生跑出來的,造反已經開始了,等著朝廷知道這事情派兵前來,寧王都造完反南京登基稱帝了。
沒有指望,沒有援兵,沒有希望,只有他一人。
孤身一人,聚集兵力,寧王有八萬兵力,王守仁8千兵力都沒有,怎么贏。就是在這樣極端的情況下,王守仁憑借著他的智慧召集民兵,安排戰術,平叛了寧王。
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傳奇了,明朝的歷史還在繼續,不同的人物散發出不一樣的光彩,璀璨著這個時代。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600字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朱元璋篇十四
“時間匆匆不等人”。轉眼間,一個學期又過去了。之前,我讀了一套著名的書籍叫《明朝那些事兒》,一套9本。寒假期間,我又細細地品讀了一遍。這套書的作者——當年明月,他主要以幽默風趣的口吻來講述明朝的興衰。
其中,我最喜歡的幾個人物分別是:抗擊倭寇名將戚繼光;罵皇上的五品小官海瑞;把努爾哈赤弄死、皇太極弄個半殘的孫承宗;一生起起落落被譽為明朝最不該惹的人——王守仁;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最后一位最著名——鄭和,他奉朱棣之意七下西洋,才華橫溢。
在這些歷史人物中,我重點要說兩個人物:第一位是戚將軍戚繼光;第二位是王守仁先生。
戚繼光大家應該都有所了解,他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他在沿海一帶抗擊倭寇十余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寇,只為確保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再說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別號陽明。他曾經落魄到被發配至貴州龍場當所長(當時那里連“鬼”都不來),但他不灰心,積極向上,終于平定了叛亂并創立了“陽明心學”。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
從這兩個人物身上我學到了道理:要有一顆為國報效的心,遇事不怕、不輕易氣餒。想當年王先生一無所有,卻憑借他的機智與誠信平定了叛亂。因此我要向兩位偉人學習,爭取像他們一樣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
書寫時,正值我國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傳播期,每天從爸爸媽媽和各種新聞媒體那得知,這種病毒實在太厲害,傳染力極強,而且在病人沒有發燒癥狀的情況下就可以通過飛沫或接觸傳染,關鍵是全世界目前都沒有有效的藥物來醫治。為了減少傳播感染,每個小區、城市都在實行人員“半封閉”管理。國家現在正處于危難時期,而我現在力量渺少,只能默默地聽爸爸媽媽的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出門、不出門、不出門!堅持就是勝利!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600字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朱元璋篇十五
在歷史的長河中,“皇位”總是散發著它那長明不滅的光芒。就如毒品,只要碰觸到它,便會成癮,且永無戒除之法。
我們都知道,皇帝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當的,且不說皇位交接之變化無常,就僅是每日政務,便讓人吃不消。但仍有那么多人不惜用生命來下一把豪賭,冒著不擁皇位便入鬼門的風險,也要坐上那個至高無上,卻又遙不可及的寶座。為什么?試想坐在皇帝的寶座上,受萬人矚目的成就感和說一不二的權威吧,這便是原因了,即便是死亡的晦澀也不能掩蓋它的魅力的原因。
如朱棣,為它奪了建文帝的皇位,即便那是自己的侄子;再如朱祁鈺,為它奪了朱祁鎮的皇位,即便那是自己的哥哥。
“從此,任何敢于觸碰他權威的人都將成為他的敵人,朱祁鎮也不例外。”而原本,朱祁鈺并不想擁有皇帝的榮耀,可最后,到底還是臣服于那個至高無上的存在——皇位啊,確實改變了太多太多的人。
這是一個復雜的世界,恰如一面無暇的鏡子,真實地,照出了人性的丑惡。如若一人得勢,他身旁的人都會擁戴他,如獲至寶;可當他墜入深淵,原本那些人不僅不會成為救他一命的樹藤,甚至可能是令他毀滅的最后一個契機……
雖說人性本惡,卻總有一些例外,讓我們看到世界的美好,如錢皇后,即便朱祁鎮被俘,被全世界所拋棄,她仍堅守自己的誓言“我會等你回來的”,因為那人,再怎樣,也是自己的夫君;如袁彬和哈銘,在那艱辛的歲月中,始終守在朱祁鎮身邊,不離不棄……
外表與行為粗魯的人并不可怕,就像也先,至少待人真誠;外表溫文爾雅,內心城府頗深的人才最可怕,心口不一,行與言違的人,才最惡毒。
這是一個復雜的世界,利益、欲望、虛偽、丑惡,令人的內心不再澄澈,做一個簡單的人,往往是最困難的,沒有人天生善良,沒有人本質仁厚,只有在歲月的流逝中,我們才能撿拾一些美好,填補自己的內心。做一個簡單的人,最難,也最美好。
在這復雜世界里,也有真誠,不是嗎?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600字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朱元璋篇十六
讀完《明朝那些事兒》,我對太監的無恥掌權感到無比憤怒。
《明朝那些事兒》記述了一個朝代的興起滅亡。它記帝王人生,展宮廷百態,道明宮秘史,書宦海沉浮。
在這本書里,我深切地體會到永樂大帝的英明神武;天啟皇帝的昏庸無能;官場的深不可測;大臣的勾心斗角;戰爭的殘酷無情;名將的冷靜果斷;兵仙將帥……其中,最讓我憤怒、痛恨的是太監的無恥掌權,斷送了一個威震四海,十分強大,為萬國所敬仰的帝國王朝。
寫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明朝著名的“土木堡之變”。這是明朝歷史中最為恥辱的一年,也是明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銳不可擋的軍隊實力發生重大改變的一年。1449年7月蒙古瓦刺首領也先進攻明朝大同,當時的掌權太監王振為了風光、出名慫恿昏庸的明英宗朱祁親征,并帶上京城最為精銳的“三大營”,共計二十萬大軍、十幾位名將來到金戈鐵馬的戰場。因王振無頭無腦的胡亂指揮,第一場戰役就被埋伏,讓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后來王振又為了一己之利貽誤撤退戰機,讓“將士一去不復返”,而且還讓皇帝被抓當俘虜。這怎不令人感到氣憤呢?一個虎躍龍騰的王朝,被一個禍國殃民的太監斷送。這難道不是我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嗎?要知道,這二十萬的精銳大營,當年曾隨永樂大帝朱棣征戰南北,就連也先的祖宗馬哈木也成為其手下敗將。如今摧堅陷陣的“三大營”被也先不會吹灰之力地殲滅。罪魁禍首自然是王振,每次讀到這里我都不禁怒火中燒,恨不得將這個病國殃民的太監,千刀萬剮。
除了王振,明朝還有許多太監、奸臣:魏忠賢、劉瑾、嚴嵩……我對他們恨之入骨。他們為了自己的權力和利益,毫不猶豫的拋棄了原則,無恥地陷害了一個個勤勉為國的忠臣,任蒙古鐵騎踏遍中華疆土,斬殺千千萬萬無辜百姓。他們讓我知道:一個人居然可以無恥到這種地步。
太監,是明朝光輝歷史的“胯下擊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