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碰日韩_免费黄色的视频_亚洲+变态+欧美+另类+精品_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_caoporn免费_黄色国产视频

2024年古代科舉文章

18790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2024年古代科舉文章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科舉文章篇一

第二節 科目

第三節 制舉之制

第四節 薦舉和自舉

第五節 考試一、考試時間二、親試和考官三、考試科目和試題

第六節 錄取和出路

第五章科目選

第一節 拔萃、宏詞和平判入等一、拔萃、宏詞和平判入等的設立二、科目選的設立與循資格

第二節 唐朝后期的科目選一、唐朝后期科目選的情況二、科目選在唐后期官吏升遷中的地位

第六章學校與科舉第一節 梁陳齊周的學校

第二節 隋代的學校

第三節 唐前期的學校及其與科舉的關系

第四節 私學的興起一、私人講學的衰落二、私學的興起第五節 唐朝后期的學校和學生

第七章進士科考試科目和錄取標準的變化

第一節 唐前期進士考試科目和錄取標準的變化一、唐初進士考試科目和錄取標準二、進士三場試的確立

第二節 從文學取士到詩賦取士一、以文學取士的反復二、詩賦取士

第三節 唐后期進士錄取標準的變化一、安史亂后有關進士科的爭論二、進士錄取標準的變化

第八章科舉在選舉中地位的變化

第一節 進士科與高級官吏的選拔一、進士在高級官員中比重的逐步提高二、開元、天寶之際形勢的逆轉三、進士科成為高級官吏的主要來源

第二節 明經地位的變化一、唐前期明經的地位二、明經地位的下降三、明經在唐后期官僚結構中的地位

第三節 制科的衰落

第九章座主門生關系的`形成

第十章請托行卷的盛行

第十一章科舉中的權貴子弟問題

第一節 子弟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不放子弟局面的形成

第三節 晚唐微妙的形勢

第十二章門蔭的衰落和進士家族

第一節 門蔭的衰落

第二節 辟舉與進士科的結合

第三節 進士家族和官僚世襲

第十三章唐后期應舉及第范圍的擴大

第一節 階層的擴大一、貧寒子弟 二、州縣胥吏和工商子弟

第二節 地域的擴大

第十四章科舉與社會等級再編制

第一節 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

第二節 士族含義的變化

第三節 衣冠戶

第四節 舉人層

第十五章科舉發展的趨勢后記

古代科舉文章篇二

魏晉以來

魏晉以來,均以“九品中正制”選拔、任用人材,由是導致門閥世族壟斷朝政。隋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打擊門閥世襲,因此開始實行科舉制,規定六品以下官吏須由尚書省吏部銓舉,廢除了傳統的州郡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隋代的考試制度,除有秀才、明經科外,煬帝時又加了進士科;進士只試策,明經除試策外還試經。這兩種科目都適應了一般士紳的要求,通過考試,即可入仕。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門,只要有才就有機會躋身掌權的統治階層中。

唐朝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制度,并使科舉制逐漸完善,使我國科舉制度進入鼎盛時期。唐朝科舉制度分制科和??苾煞N取士方法。制科由皇帝臨時下詔設科考試,以待“非常之才”。應試者可以是現任官吏,也可以是??萍暗谡撸€可以是庶民百姓。唐太宗時擴大國學的規模,參加進士科考試的每年達千人以上,進士考中第一名的稱為狀元。武則天時親自進行殿試,并增設武舉。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考試的主要內容。科舉制在唐朝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于唐詩的繁榮。

宋朝科舉

宋朝對科舉制做了不少改革。宋太祖時正式建立殿試制度,即禮部考試后由皇帝在殿廷主持最高一級考試。考生在殿廷及第后,可直接授官。北宋時殿試第一名稱榜首,第二、第三名稱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稱狀元。南宋以后,改稱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宋朝科舉制基本上仍分制科和??啤3?瓶荚嚪种莞嚒⒍Y部試、殿試三級。州府試稱解試,禮部試也稱省試。

元朝科舉制度也分鄉試、會試、御試三級,但將蒙古人、色目人和漢人、南人分開考試,并分別登榜。元朝科舉考試重經義而輕詩賦。

明清兩代

明清兩代,科舉制度變得十分嚴密,各種弊端也愈發嚴重。明清科舉制度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學校與科舉考試緊密結合,進學校成為參加科舉考試的必由之路。考試程序分三級,即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每三年一次,在各省舉行,考生應先參加縣試和府試,錄取后再參加由中央派往各省的學道(或稱學政、學臺)所支持的院試,院試錄取者稱生員,俗稱秀才。鄉試逢子、卯、午、酉年舉行。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舉人可于第二年進京參加中央舉行的會試。會試由禮部主持,逢丑、辰、未、戌年的3月舉行。會試錄取者稱貢士或進士,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在會試后的同年4月21日舉行。凡貢士均參加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分三甲錄取。一甲三人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為“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為“同進士出身”,一甲第一名稱狀元,如果鄉試、會試、殿試均考取第一名(解元、會元、狀元),俗稱“連中三元”。一甲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鼎甲。明清時期科舉制的最大變化是考試內容和形式的變化。鄉試和會試,專取《四書》《五經》命題,考生答題有固定的程式和一系列清規戒律。規定一篇文章在開始的破題、承題之后,必須有起講、領題(入手)、提比(起股)、中比(中股)、后比(后股)、束比(束股)、落下等部分。在提比、中比、后比、束比的每一部分必須有兩股兩相排偶的文字,共計八股,所以這種嚴格的文體又稱八股文。即“八股取士”。

科舉制的確立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權政治的選拔官吏。但隨著封建統治的沒落,科舉制度的弊病也愈顯明顯。由于明清時期考試內容局限于儒家經典,考試形式的死記硬背,一切有用的知識都不涉及,把讀書人的思想禁錮在孔孟之道之中,不但不能選拔有真才實學之士,而且束縛學術思想的發展,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1905年,推行學校教育,廢除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文章篇三

科舉制度始于哪個朝代

中國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科舉制度始于哪個朝代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科舉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置的一種考試制度,讓讀書人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的一種制度. 科舉制的殿試部分是由皇帝親自主持、以分科考試形式錄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晉以來,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也是現代選拔公務員的一種制度,改名為“國考”

科舉以前的人才制度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祿”制度,后來逐步引入軍功爵制.西周時,天子分封天下.周禮之下,社會階級分明.管理國家由天子、諸侯、卿、士分級負責.而各階層依照血緣世襲.到了東周,穩定的制度開始崩潰,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為各國的國君服務. 到了漢朝,分封制度逐漸被廢,皇帝中央集權得以加強.皇帝為管理國家,需要提拔民間人材.當時采用的是察舉制與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會征辟人才.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察舉制缺乏客觀的評選準則,雖有連坐制度,但后期逐漸出現地方官員徇私,所薦者不實的現象.征辟制也存在著種種弊端. 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晉、六朝時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舉制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之權,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員負責.但是,這制度始終是由地方官選拔人才.魏晉時代,世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后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于門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民間人材,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響皇帝的權力 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后,隋文帝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_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于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他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可以做官.據史載,開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開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大業五年(609年)正月,又詔令諸郡以“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膂力驕壯,超絕等倫”“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御”等4科舉人.大業年間,隋煬帝還設置明經,進士二科,并以“試策”取士,這標志著科舉制正式誕生了.進士一詞初見于《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于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于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師春還秋住,烏聚云合.”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隋朝滅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并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坪椭瓶苾深?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频目颇坑行悴?、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频闹饕颇?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前者難,后者易). 唐高宗以后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后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后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瓶荚囎畛跤衫舨靠脊T外郎主持,后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

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频堑诤?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后,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后,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于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贊.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即位后,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于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并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于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于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狀元便是郭子儀了.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后成為定制. 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改革時期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制科和武舉.宋代“重文輕武”,所以也很重視科舉考試,但后期導致選官過冗過濫.相比之下,宋代??频目颇勘忍拼鬄闇p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于擴大了錄取范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對于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于封建統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于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后,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并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殿試以后,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后,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并賜宴于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兩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謄錄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后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這種制度,對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確產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趨腐敗,此項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后,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并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于通經致用.熙寧八年,宋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并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后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后來隨著政治斗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宋代的科考分為三級:解試(州試)、省試(由禮部舉行)和殿試.解試由各地方進行,通過的舉人可以進京參加省試.省試在貢院內進行,連考三天.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為臨時委派,并由多人擔任.考官獲任后要即赴貢院,不得與外界往來,稱為鎖院.考生到達貢院后,要對號入座,同考官一樣不得離場.試卷要糊名、謄錄,并且由多人閱卷.而殿試則于宮內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凡于殿試中進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經吏部選試. 南、北宋三百二十年,總共開科一百一十八次.取進士二萬人以上.

古代愛情經典語錄2024-05-06

古代有趣對聯2024-05-06

古代經典美文朗誦2024-05-18

古代詩歌四首2024-05-06

我國古代神話傳說2024-05-08

古代才女知多少?2024-06-11

古代相遇劇本范文2024-05-07

古代名人座右銘大全2024-05-06

古代詩詞名句2024-06-25

古代愛情詩名句2024-08-02

古代科舉文章篇四

“生活流”式

像歌曲串燒,一首首動人的曲目依次演唱,沒有所謂的主旋律,每一首都震撼人心,每一首都別具一格。

又像成語接龍,故事與故事之間相互串接,既相互區別,相互獨立,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還像是一個個人畫展,每一幅作品都出自同一個畫家之手,風格相似,但是每一幅畫都有它自己的靈魂和獨特之處。

魯迅先生稱這種藝術形式為“生活流”式?!叭珪鵁o主干,僅驅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比缜把运f:“沒有一個或幾個貫穿全書的主角,也沒有起訖完整的情節?!薄度辶滞馐贰吠ㄟ^人物之間的輻射,以及前后人物和事件的呼應,讓一股股生活之流紛沓而至,展示著當時社會的風貌,剖析著時代的主旋律,向讀者展現了如《清明上河圖》這般的巨幅生活圖卷,又像《人間喜劇》那般的宏大短篇小說集合。

吳敬梓超高的人物形象塑造能力讓《儒林外史》在浩若星海的中國古典小說中獨樹一幟,而這樣的章回體在讓人耳目一新之時,更讓小說如虎添翼。所以,魯迅先生冠以“偉大”二字,而我也對這部經典之作懷著沉沉的敬意。當然,魯迅先生也許更傾服于這部小說的批判性和揭露功力,而我不過覺得“生活流”式有著無限的神力。

乘著《儒林外史》這艘船,我飄蕩在明朝士林之海中,看盡小人物和大人物的悲喜人生,無限感嘆著作為一個讀書人,若像“楔子”中的王冕一般逍遙于官場之外,快活于隱逸田園之中,也是人生一大樂事 。

這些人,這些事,這些人生

在《儒林外史》里,有令人深惡痛絕的卑鄙小人,如嚴貢生(嚴致中),也有讓人為之慟然的善良小民,如卜老;有以勢利眼光看人的人物,如胡屠戶,也有敬才愛賢、樂善布施的大老爺,如杜文卿;有貪圖名利、妄自冒名頂替之徒,如牛浦郎,也有淡泊名利、臻于學問的高尚雅士,如王玉輝。在吳敬梓的筆下,各色人物栩栩如生,仿若真人一般,在我們的面前走演人生。幾十載春秋,可以細水流長,也可以翻云覆雨。然而,吳敬梓并沒有給予人物完整的人生,只有片段而精彩的生活。他筆下的故事,可以像詩一般,高雅而不媚俗;也可以像畫一般,炫彩而返璞歸真;當然,還可以如現實生活一樣,柴米油鹽醬醋茶,五味雜陳,悲歡離合。

此外,《儒林外史》更有那些官場之外充滿詩情畫意的名士聚會場面躍然紙上。鶯脰湖名士盛會,婁玉亭三公子和婁瑟亭四公子會四方客;莫愁湖湖亭大會,杜慎卿和季葦蕭定優伶榜;泰伯祠大祭,眾名賢上演復古禮樂大事……這些流傳于儒林的才子佳話成了許多附庸風雅之人的談資。于是,《儒林外史》通過人物之間的輻射,有機聯合,成了一幅割不斷的人物圖景。

古代科舉文章篇五

元朝滅亡后,明王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明代以前,學校只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監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僚子弟入監的稱蔭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監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別是明初,以監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明成祖以后,監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卻可以直接參加鄉試,通過科舉做官。

參加鄉試的,除監生外,還有科舉生員。只有進入學校,成為生員,才有可能入監學習或成為科舉生員。明代的府學、州學、縣學、稱作郡學或儒學。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然后分別分往府、州、縣學學習。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于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于諸生之末, 稱為附學生員,科稱附生??既∩鷨T,是功名的起點。一方面、各府、州、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為貢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學官舉行歲考、科考兩級考試,按成績分為六等??瓶剂幸?、二等者,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因此,進入學校是科舉階梯的第一級。

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计谠谇锛景嗽拢视址Q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干人??荚嚪秩龍?,分別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寅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后,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于鄉試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于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贾械姆Q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試后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化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黃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

殿試之后,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余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余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明代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于八股文的優劣。所以,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圣賢立言。格式也很死。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時藝、八比文、四書文。八股文即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一般分為六段。以首句破題,兩句承題,然后闡述為什么,謂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篇末用大結,稱復收大結。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義(主要來源于朱熹注解)演變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同時也把科舉考試制度本身引向絕路。明末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于焚書?!?/p>

古代科舉文章篇六

古代科舉制度常識

【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稄埡鈧鳌罚骸坝涝?,舉孝廉不行?!薄蛾惽楸怼罚骸扒疤爻煎?,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

【征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稄埡鈧鳌罚骸斑B辟公府,不就?!薄鞍驳垩怕労馍菩g學,公車特征拜郎中。”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干三百多年。《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蹲笾乙愎菔隆贰凹霸?,吏呼名至史公”,這里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洞倏棥贰耙赜谐擅撸偻訕I”,“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己蟀l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都烂梦摹罚骸坝馊?,予披宮錦還家?!惫艜r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都烂梦摹罚骸按蟾耪f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度辶滞馐贰返谑呋兀骸白x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必暿繀⒓拥钤囦洖槿锥冀羞M士。據統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贾羞M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婆e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余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度辶滞馐贰返谌貙懛哆M中舉后,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后便可升官發財。

【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阿q正傳》中稱趙少爺“茂才公”,表示諷刺。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破題”規定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說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入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為重心。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八股文的內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范圍,要模擬圣賢的口氣,傳達圣賢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發揮。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縛思想、摧殘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考中進士就稱金榜題名。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訓儉示康》:“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p>

【?!肯拇鷮W校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的場所。

【庠xiang】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睹献?齊桓晉文之事》:“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p>

【序】周代學校的名稱。《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惫湃顺R遭孕蚍Q地方學校,或泛指學?;蚪逃聵I。

【國學】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

【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稷下學宮】戰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于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匯集于此,他們興學論戰、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師都曾來此講學,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

【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張衡傳》:“因入京師,觀太學。”《送東陽馬生序》:“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p>

【國子監jian】參見“太學”條。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監”,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善化的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曾培養了楊漣、左光斗這樣一批不畏閹黨權勢、正直剛硬廉潔的進步人士,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

古代科舉文章篇七

宋代科舉制度論文

【摘 要】宋代科舉制度在中國科舉制度發展史上占有非常濃重的一筆,對宋代的科舉制度的研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從宋科舉制的發展和利弊入手,分析了科舉制在宋的發展歷程。

【關鍵詞】宋代;科舉制;選官制度

一、科舉制的起源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統一全國后,隋文帝為了適應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擴大統治階級參與_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于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他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可以做官。隋煬帝大業三年設進士二科,并以“試策”取士,這標志著科舉制正式誕生。

隋朝滅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并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坪椭瓶苾深?。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唐高宗以后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于洛成殿”,這是中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并沒有形成制度。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于武則天,應武舉的考生來源于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案叩谡呤谝怨伲浯我灶惿薄L菩跁r,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后成為定制。

二、宋代的科舉制度

宋代繼承并改良了唐朝的科舉制度,確立了一套相當完備的體制,在中國科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作了較大的改革。宋初時基本沿襲了唐的制度,考帖經、墨義:“凡進士,試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凡《九經》,帖書一百二十帖,對墨義六十條。凡《五經》,帖書八十帖,對墨義五十條。凡《三禮》,對墨義九十條。凡《三傳》,一百一十條。凡《開元禮》,凡《三史》,各對三百條……”[1]。但與此同時這也導致學子只強行記憶,大都學而無用。神宗時鑒于這種弊端,在王安石變法時,也對科舉的內容進行了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讓士子各訊易》、《詩經》、《尚書》、《周禮》、《禮記》中的一經研習,兼學《論語》、《孟子》。考試的人必須通曉經典、有文采的才算合格,而不是像明經墨義那樣僅簡略解釋章句即可。又設立新科明法,考試律令、《刑統》,大義、斷案。但這些改革內容并沒有就此確立,王安石變法失敗后,改革內容大多被廢止。有關科舉內容的爭辯也一直沒有定論,時而考詩賦,時而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其次,科舉錄取的人數大大增加。唐代每次錄取,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而已。到了宋朝,太祖時朝廷取士比較嚴格,每次錄取進士少則幾人,多者200多人,平均每次錄取近48人。宋太宗時,因州縣缺官,大規模錄用士人,參加省試的舉人往往多達一、二萬人,每次平均錄取進士230人。以后錄取人數不斷增加,至徽宗時期,每次平均多達680多人??v觀整個宋朝,總共開科一百一十八次,取二萬人數以上,人數之多,是歷代所沒有的。錄取的人數不僅多,對屢次不中的也會進行照顧?!胺彩控曈卩l而屢絀于禮部,或廷試所不錄者,積前后舉數,參其年而差等之,遇親策士則別籍其名以奏,徑許附試,故曰特奏名?!盵1]真宗咸平三年時,賜河北進士、諸科三百五十人及第、同出身。落第后,自愿考試武藝及量才錄用的,又有五百余人,全部賞賜l裝費撫慰并發遣他們,命禮部列為一次科舉?!拜^藝之祥,推恩之廣,近代所未有也?!盵1]擴大錄取名額則是為了擴大統治基礎,杜絕唐末落第人參加農民起義之弊。擴大錄取名額則是為了擴大統治基礎,杜絕唐末落第人參加農民起義之弊。

再次,建立防止徇私舞弊的新制度。唐代的科舉考試,因試卷前寫有舉人的姓名等,世家豪族可靠其特權在放榜前知其是否錄取,考官也從中耍手段,拉攏親信。北宋時沿襲了這種風氣,同時考生“投卷“也很盛行。宋太宗淳化三年,將作監丞莆田陳靖上疏,建議在科舉考試中使用糊名辦法,得到宋太宗的采納。在實行彌封制不久,又發現考官指使舉人在試卷上暗作記號,有時考官還可以辨認字畫。后來,根據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糊名法在省試中開始實行。大中祥符八年開始,又設謄錄院,“令封印官封試卷付之,集書吏錄本,監以內侍二人。”[1],以防止考生在考卷上以“點污”形式與考官通同作弊。此外,考官親屬歷來另行考試,稱為“別頭試”,以防止考官偏袒其親屬。

另外,殿試制度是宋代科舉的一大創置。殿試在唐代已有先例,但就其性質而言,猶如后來的省試,也未形成定制。宋太祖時,因有進士指控權知貢舉李p徇私用情,取舍不當。宋太祖于講武殿復試新及第進士及諸科新選人,此后殿試遂為常式。殿試考試名義上由皇帝主考,一些關鍵的環節也由皇帝把持。實行殿試制度,將選士的大權直接控制在皇帝手中,變恩歸有司為恩歸主上,既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又可以防止考官與考生結黨舞弊,防止勢家壟斷科舉,堵塞寒俊仕進之途。“取士之制,與今不同。非務相反,事有所因也。祖宗收攬盛權,兼聽天下,鑒唐之弊,親程多士。四圣相繼,以為定法,固非群臣所當輒議?!盵2]

三、宋代科舉制度的利弊

科舉制是一種重要的選官制度,它通過選士的途徑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重要影響。這些影響是十分深刻的,其中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

宋初對科舉制的改革,直接鼓勵了世人讀書的熱望,讀書遂成為當時的社會風氣之一。社會上具有文化知識的人大量增加,它極大地調動了不同階級不同階層出身的知識分子的讀書熱情和應試勇氣,從而也促進了當時教育的空前發展,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同時也帶動了與此相關的印刷業的發展;科舉制度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科舉考試的公平性??婆e考試中的殿試制度,糊名法、譽錄法、別頭試、復試權貴子第等改革措施在形式上實現了最大限度的公平競爭,限制了勢家子弟的登進,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唐代科舉請權門、通關節的弊病,擴大了寒士及第仕進的機會;科舉制度規模及數量的擴大擴大統治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杜絕唐末落第人參加農民起義之弊。

于此同時,科舉制度帶來了弊端也不可忽視。由于宋代科舉考試錄取的人數之多,這也是導致宋代冗官冗費的重要原因。為了取得地主階級的廣泛支持,北宋統治者不斷的擴大科舉取士,使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源源不斷的補充道官僚體制中。錄取人數之多,歷朝歷統治者中都非常少有。這一措施直接的后果便是官僚隊伍的龐大,其結果必然是官吏的冗濫。而宋代由于官員的待遇非常優厚,這便又導致官員開支龐大,形成冗費的問題。這些嚴重的問題,加深了老百姓的負擔,不斷地激化階級矛盾,造成了尖銳的社會政治、經濟危機,震撼著宋朝的統治。

古代科舉文章篇八

科舉制度

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婆e制從隋朝大業三年(6)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舉考試 是 中國 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 人才資源 ,而設置的一種考試制度,讓讀書人參加的 人才選拔 考試, 學而優則仕 的一種制度。

科舉制的 殿試 部分是由 皇帝 親自主持、以分科考試形式錄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晉 以來,采用 九品中正制 ,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 中央 和地方擔任高官。為改變這種弊端, 隋文帝 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他令各州推舉人才,參加 考試 , 合格 的可以做官。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置 進士科 , 考核 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中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以《四書五經》為準,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 朱熹 《 四書集注 》為準。

秦朝 以前,采用“ 世卿世祿 ”制度,后來逐步引入 軍功爵制 。西周時,天子分封天下。 周禮 之 下,社會階級分明。管理國家由 天子 、 諸侯 、 卿 、 士 分級負責。而各階層依照血緣世襲。到了東周,穩定的制度開始崩潰,于是有“ 客卿 ”、“ 食客 ”等制度以外的人材為各國的國君服務。

到了漢朝,分封制度逐漸被廢,皇帝 中央集權 得以加強?;实蹫楣芾韲?,需要提拔民間人才。當時采用的是 察舉制 與 征辟制 ,前者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會征辟人才。由州推舉的稱為 秀才 ,由郡推舉的稱為 孝廉 。察舉制缺乏客觀的評選準則,雖有連坐制度,但后期逐漸出現地方官員徇私,所薦者不實的現象。征辟制也存在著種種弊端。

魏文帝時, 陳群 創立 九品中正制 ,由中央特定 官員 ?,按出身、 品德 ?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晉、六朝時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舉制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之權,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員負責。但是,這制度始終是由地方官選拔人才。魏晉時代, 世族 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后來甚至所憑準則 僅限 ?于門第出身。于是造成“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的現象。不但堵塞了民間人材,還讓 世族 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響皇帝的權力。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于 隋朝 。隋統一全國后,隋文帝為了適應 封建 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_的要求,加強 中央集權 ,于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 九品中正制 ,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他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可以做官。據史載,開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 賢良 ”。應為開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 志行修謹 ”“清平干濟”二科舉人。 隋煬帝 大業三年(607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 進士 二科,并以“ 試策 ”取士,這標志著科舉制正式誕生了。進士一詞初見于《 禮記 ?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 試策 。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 唐玄宗 時 禮部尚書沈既濟 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 州郡 察舉……至于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于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于 京師 春還秋住,烏聚云合。”

隋朝滅亡后, 唐朝 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并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 唐太宗 、 武則天 、 唐玄宗 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在唐朝, 考試 的科目分 ???和 制科 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 常科 ,由 皇帝 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 制科 。

常設的科目有 秀才 、 明經 、進士、 俊士 、 明法 、 明字 、 明算 等五十多種。其中 明法 、 明算 、 明字 等科,不為人重視??∈康瓤撇唤洺Ee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來漸廢。所以, 明經 、 進士 兩科便成為唐代??频闹饕颇浚ㄟM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前者難,后者易)。

唐高宗 以后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频目忌袃蓚€來源,一個是 生徒 ,一個是 鄉貢 。由京師及州縣 學館 出身,而送往 尚書省 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后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 舉人 。州縣考試稱為 解試 ,尚書省的考試通稱 省試 ,或 禮部試 。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 春闈 ,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 經義 或 時務 。后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 詩賦 ,明經重 帖經 、 墨義 。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 才能 。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 吏部考功員外郎 主持,后改由禮部 侍郎 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 狀元 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 探花 使。要集體到 杏園 參加宴會,叫 探花宴 。宴會以后,同到 慈恩寺 的 大雁塔 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 孟郊 曾作《 登科后 》詩:“ 春風得意 馬蹄疾,一朝看遍 長安花 ?!彼裕猴L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后,還要經吏部考試,叫 選試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 柳宗元 進士及第后,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 集賢殿 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 節度使 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 韓愈 在考中進士后...

古代科舉文章篇九

淺談科舉制度(最新版)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從今天的眼光來看,它有兩個功能。第一個是今天的學歷功能。從童生、秀才開始,一步步讀書、考試,最終,個別人能走上“殿試”,榮獲狀元之類的稱號。雖然殿試、點狀元之類已經不能算是學歷了,但是,科舉過程中很大一部分確實很像今天學校體系的統一學歷考試。然而,科舉考試的學歷功能與今天的學歷功能也有很多不同,比方說,它不太在乎第一學歷,不太在乎名校,不太在乎年齡?!度辶滞馐贰分小胺哆M中舉”的故事,也可以認為是今天終身教育的古代源頭。從學歷考試的角度看,中國古代科舉制度還是有很大貢獻的,其精華內容也被現代社會部分接受。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第二個功能是文官考試制度??婆e道路走到最后,如能走通,就是讀書做官。因此,古代科舉同時也是文官的資格考試,類似今天的公務員考試。但是,今天的公務員考試,只是一個進入門檻的考試,走進大門之后,將來的考核、晉升則很少再有考試。而古代科舉制度與文官制度的結合要比今天緊密一些??婆e的成績雖然與做官的大小沒有必然的對應關系,但確實有一定的關聯。

中國古代科舉最主要的缺陷在于,它把學歷考試與文官考試合二為一,使得學歷考試的唯一出路就是做官。雖然也可以有其它出路,但是,官方認可的正規道路,只有一條。這就導致了對于讀書的功利主義態度和種種讀書考試的不良現象,漸漸形成一種頑癥,延續到今天。換句話說,中國社會當今學歷考試制度中一些不良現象,其實是繼承了當年科舉考試中文官考試成份的結果。

因此,現代社會將學歷考試與文官考試清楚地分開是很有必要的。它首先形成對于讀書出路的開放性格局,讀書的出路可以有很多種,做官并非唯一的出路。社會對于讀書學習成果的多樣化需求,使得大批讀書人、學習者可以自由設計自己的未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通過科舉中的學歷考試作用,看到了中國古代傳統在現代社會繼續發生良好作用的典型例子,它也成為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一個體現?,F代學歷考試制度從科舉制度中脫離后,應該盡量避免科舉制度的一些不良現象,這是現代中國教育體制要著重努力和改變的。

對于文官的考試制度,現代社會可能需要更多的變革。古代文官制度,由于有了與學歷制度混在一起的科舉制度,因此,不再需要單獨的考試。在古代文官制度中,還有一些其他方法來彌補單純考試的不足。例如,官員要寫自我總結,要有同僚評議,還要有上級官員的評語等等?,F代文官制度往往只繼承了總結、檢查、評議這些軟性措施,而沒有了考試的硬性措施。原因是本來由科舉考試承擔的硬性標準,現在已經徹底脫胎為學歷考試,與文官制度關系很遠了。由于在文官制度中缺乏硬性標準,使得官官相護、任人唯親、黨同伐異變得更加容易。從這個意義上,我同意張鳴教授關于在文官考核中引入科舉制度的看法。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古代科舉將學歷和文官混在一起,是這個制度最不好的地方。現代社會將其分開之后,學歷考試繼承了一些文官考試的特點,使得學歷考試不能盡如人意;而官員考試幾乎已經消失了,使得官員在晉升、續任等關口,失去了一個重要的評價手段。因此,學歷考試與文官考試脫離后,學歷考試應該盡量擺脫官員考試的影子,官員考試則應該重新建立。

這個問題也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解決方法還是借助學歷考試?,F在官場上的官員們為了晉升,很多都在百忙之中到高校鍍鍍金,搞一個研究生之類的學歷。這種做法一般都是擺樣子,應付規定。學歷考試的結果與做官的水平、成績之間,很難說有什么緊密聯系。為了對這種做法表示不屑,便又有了注重第一學歷的潛規則。然而,注重第一學歷的做法又違背了終身教育的現代模式。這種矛盾和混亂,原因是像古代科舉一樣,企圖用一個統一的考試代替所有的考試。

現在的.公務員考試,可以看作是官員考試的一個起步。它的真實含義是,不同的領域應該有不同的考試。統一考試的作用降低,分門別類考試的作用提升。例如,律師有專門的資格考試,現在,公務員也有了。但是,這種分類的考試目前還只是一個進門考試,缺乏進門之后每一道晉升和續任的考試。為了避免花拳繡腿的官員學歷,應該將公務員考試制度更加豐富,分成幾個等級,自愿考試和強制考試相結合,將文官考試與學歷考試徹底變成兩個不同的考試系統。當年_在_設立考試院,其實就是出于這樣的目的,這種考試與學歷大致無關,只與文官的水平、業績和仕途有關。這個辦法還同時可以擺脫學歷至上、注重第一學歷等弊端,只要能夠通過針對性較強的文官等級考試,有沒有原始學歷,第一學歷是什么,都不重要。換句話說,文官考試應該像考廚師等級一樣,在教育部系統之外,建立新的考試系統。

因此,古代學歷、文官合二為一的科舉考試被現代社會分開后,不應該只留下學歷考試,而沒有文官考試?,F在公務員入門考試還比較初級,應該在此基礎上,形成更加完備的文官考試制度,讓古代科舉制度的精髓,在現代環境中,再次發揮有效的作用。

古代科舉文章篇十

本書追述了科舉制度的產生過程,論述了科舉在唐代選官制度中的地位變化,對唐代科舉制度中常科和制科中一些主要問題、科目選和學校等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闡述,還探討了進士科考試科目和錄取標準的變化,并對由科舉制度發展而產生的座主門生關系、請托行卷盛行、門蔭衰落和進士家族、社會等級再編制等問題進行了論述。

吳宗國[1],1934年出生于南京,祖籍江蘇如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隋唐史和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主要著作有《隋唐五代簡史》、《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主編)、(con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主編)等。[2]

第一章科舉制度的產生

第一節 察舉制內部新制度的萌芽

第二節 科舉制的產生

第二章科舉在唐代選官制度中的地位

第一節 門蔭入仕

第二節 流外人流與雜色人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 国产免费一区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极品 | 日本视频在线 | 国产中文视频 | 久草久草久草 |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免费在线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午夜成人免费电影 | 亚洲伊人伊色伊影伊综合网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成人av好男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一二三区视频出来一 | 日韩爱爱网址 | 日韩一二三区 | 国产精品自拍视频 | 丝袜+亚洲+另类+欧美+变态 | 夜夜av| 午夜爱 | 欧美性福| 黄色国产网站 | 色999国产| 欧美激情久久久 | 在线观看成人av | 一级片av |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免费看黄色一级视频 | 久久久久久91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情网站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久久久 | 婷婷狠狠 |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精品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黄色国产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天天躁 | 天天色天天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