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引申法的句子
【第1句】: 詞義引申的翻譯方法具體有哪些
摘要:翻譯即譯意。
詞義引申是譯法研究有機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參與翻譯實踐的人最基本的同時也是首先就要面對的任務,要去掉“翻譯腔”必須借助這一技巧。文章擬就詞義變通和g1申的理據、依據和“合度”等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并通過例句說明詞義引申的具體操作方法,結論中則初步預測這些技巧的實際指導意義。
關鍵詞:英漢翻譯 詞義引申 翻譯技巧正如譯學泰斗尤金·奈達等宣稱的那樣,翻譯即譯意(Translation is translating meaning)。翻譯表達過程中如未能首先完成詞義處理的任務,尤其是詞義的判斷和選擇、引申和變通,翻譯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即使形式轉換得再巧妙也無濟于事。
筆者認為這正是翻譯過程中的“瓶頸”所在,只有在依據語境正確判斷和選擇詞義的基礎上,再對詞義進行適度引申和變通,才有可能獲得像樣的譯文。本文擬就詞義引申和變通的理據、依據與“合度”等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并通過例句說明詞義引申的具體操作方法,結論中則初步預測這些技巧的實際指導意義。
一、詞義引申的理據我們所從事的翻譯活動經常是這樣進行的:拿到一篇文稿,如果沒有生詞、難詞,我們往往會從大腦現存的詞匯庫里面搜尋各個詞項的意義,然后依據語境,選擇其中最適合的那一個對譯原文相應的詞項,如果遇到了生詞、難詞,我們大多要查詞典,從諸義項中進行巡查摸排。這一過程有時是艱難的,嚴復先生曾用“一名之立,句月躊躇”來描述這一絞盡腦汁,嘔心瀝血的過程。
問題是,盡管如此,效果卻不一定理想:我們自以為已經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3363533盡了最大努力選擇的忠于原文的詞義,放在譯文中讀起來卻怪腔怪調,拗口可笑,甚至文理不通,語焉不詳。這種譯文“常常存在著許多洋化和不合乎語言表達習慣的表達方式。”
這是翻譯獨有的一種通病,不妨稱之為“翻譯癥”(translation syndrome)。這種病癥的癥結在于譯者抱著先入之見,意欲以不變應萬變。
翻譯過程中遇到“舊詞”,往往選擇大腦詞匯庫里的已有義項,這些義項是學習外語過程中積淀在記憶中的,與學習的材料和體驗息息相關,而這材料和體驗就構成了具體的語境,是按圖索驥,依樣畫瓢,在翻譯中直接選用這些已有義項,還是適度調整、變通已有義項,往往可以決定譯文的優劣。遇到新詞,往往要查詞典,選用其中所列意義,而詞典所列的則是相對固定的主要意義(primary meaning)或稱根義(root meaning),規模大些的詞典可能加列一些引申意義和例句。
如果原文語境與詞典用例一致,詞義理解就容易了,有時譯文也可像詞典用例的譯文那樣如法炮制。然而,實際上文本中的語境是千變萬化、靈活多樣的,往往需要譯者從根意出發,依據源語語境和譯語表達習慣,變通引申出最佳詞義,亦即“貼切具體上下文的詞義”。
有人認為詞義引申只發生在原文中,即原文作者在使用這些詞匯時已經完成了賦值編碼(encoding)的過程,如果說某些詞匯具有引申意義,那么它們的引申意義首先是被原作者使用的,譯者的任務不過是傳達出這種引申意義,因此他們斷言詞義引申甚至不能視為一種翻譯技巧,所謂詞義引申的理據也不存在。我們承認在翻譯開始之前,原文作者已經完成了賦值編碼的過程,也至少確立了文本語境,為譯者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詞義判斷、選擇的依據。
然而翻譯作為一個解碼(deeoding)和(用譯文語言)重新編碼的過程,往往不會僅停留在詞義的判斷、選擇上,而是要進入一個更加能動、更能體現源語信息的階段,那就是在判斷、選擇的基礎上對詞義做適度引申和變通,這是將源語信息賦值于譯語詞匯,進而實現譯文順暢自然的重要途徑。我國譯論家對詞義引申的理據論述豐富,但漢源在他編著的《翻譯基礎:理論與方法》中寫道,“詞語的意義要受具體語境的影響和制約,也就是說,只有在具體語言環境中,才有可能確定其真正的細致的含義。
詞典里提供的種種解釋往往缺乏應有的細節,那是一種概括的孤立的說明。”因此他斷言,“翻譯時為了符合實際的人物和情節,必須對詞典里的措辭進行一定程度的改動或引申,即依順該詞的基本意義,緊扣具體語篇的實在情況,選擇較為合適的漢語詞語予以表達。”
丁樹德也分析了引申的理據,他指出:“由于詞匯中包含著英漢兩個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僅僅依靠詞典上的釋義來選擇詞義是不夠的,必須采取靈活的手法,從某一詞的基本詞義出發,根據上下文,引申詞義,把該詞所關聯的深層意義表述出來。”范仲英從診斷“翻譯癥”病因人手,認為出現這種現象并非由于譯者文化水平低,寫作能力差,而是由于翻譯時受原語表達方式的影響和束縛,字斟句酌,或者對原文扣得太死,譯文的用詞、結構、比喻等采取字句對照,以此就彼的做法,力求與原文(形式)一致。
這樣的譯文(往往)不符合譯語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也就勢必出現翻譯癥。翻譯癥的廣泛存在也為詞義變通和引申提供了充足的理據。
運用這類技巧就是要盡量杜絕翻譯腔;那么引申的依據又有哪些,合度引申的“度”應該在哪里呢?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