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中單是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第1句】: 《水調歌頭》中富有人生哲理的一句是哪一句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講的是人生哲理;月有陰晴圓缺,月亮也像人一樣不會保持永恒不變,這是客觀規律,蘇軾為人曠達,寫出來的詩詞也同樣曠達。
原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遺憾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水調歌頭”,是截取大曲《水調》的首章,另倚新聲而成的詞牌。
《填詞名解》說:“歌頭,又曲之始音,如‘六州歌頭’‘氐州第一’之類。《海錄碎事》解釋說:“煬帝開汴河,自造《水調》,其歌頗多,謂之《歌頭》,首章之一解也。”
顧從敬《詩馀箋釋》說:‘明皇欲幸蜀時,猶聽唱《水調》,至‘唯有年年秋雁飛’,因潸然,嘆嶠真才子!不待曲終。'水調曲頗廣,因歌止首解,故謂之《歌頭》。
唐代的《水調》,屬商調曲;宋代的“水調歌頭”,則為中呂調(見《碧雞漫志》卷四)。所以《詞譜》卷二十三說:“凡大曲歌頭,另倚新聲也。”
【第2句】: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蘊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于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并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
體現了作者對永恒的宇宙和復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