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一年級作文集錦7篇
關于一年級作文集錦7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作文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年級作文 篇1
我有一個夢想,希望我能擁有一雙翅膀。
假如我有一雙翅膀,我會輕輕扇動它,飛上藍天,撫摸柔軟的白云。我會飛到森林,看看那些不知名的動物,與它們一起嬉戲。我飛到蔚藍的海邊,傾聽浪花拍打海岸的聲音,光著腳丫在松軟的沙灘上玩耍……
假如我有一雙翅膀,那該有多好啊!
一年級作文 篇2
我讀了《格林童話》這本書,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灰姑娘》的故事,灰姑娘的媽媽死后,她的爸爸娶了一個有兩個女兒的婦女,做她的后媽,她們看起來很美麗,可是心理卻很丑陋,但灰姑娘并不討厭她們,讀到這里我覺得灰姑娘是一個可憐的小女孩,她美麗可愛、心地善良。
有一天,王子邀請全國年輕漂亮的姑娘來參加舞會,做他的新娘。灰姑娘的兩個姐姐受到邀請,可是灰姑娘想去,后媽不讓去,后來灰姑娘在小白鴿的幫助下,得到了禮服和舞鞋,偷偷地去參加王子的舞會,卻被王子看中了,但到了晚上,灰姑娘按小白鴿的約定早早地逃回家,王子經過千辛萬苦才找到她,最后王子娶灰姑娘做他的新娘。
讀了《灰姑娘》的故事,使我懂得:
一、不是表面漂亮的人就有一顆善良的心,心靈美才是真正的美,只有心美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幫助;
二、我們遇到任何困難都要自己去克服,學習也一樣,這樣才會取得勝利。
一年級作文 篇3
在人們的心目中,數學課堂上無非就是做、算、練,數學教學也由多講多練提升為少講精煉。縱觀數學課堂,講了練——練了講成了數學課堂的主旋律,“只會做不會說”詮釋了我們以往的數學課堂。 當前,在新課標基本理念的支撐和適度教育思想的沖擊下,反思以往的數學課堂,課堂上缺乏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也就是說,在數學研究性學習中,要善于給學生一個“支點”,學生就會撬起自己心目中的“地球”。這個支點就是重視課堂教學中的過程與方法。這個支點的形成是以教師更新課堂理念為前提,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技巧為目的,旨在通過數學課堂,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有思想、有頭腦、有策略、有個性的“會獨立”的人。學生心目中的“地球”就是學會自學的能力與自我生存的本領。
要想達到以上目的,這就要求老師在平時的課堂中注意挖掘教材,拓展教材,不要以本為本,要以教材為依托,帶領學生一起探尋知識的“根”與“果”,讓學生對知識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我在教學課本第20頁第6題時是這樣進行的:
1、獨立試做,初探規律。
首先讓學生獨立試做這道題,做完后,讓學生觀察每組中的兩道題,發現了什么?學生說到:每組中的兩道題結果都一樣。這時我接著追問:為什么結果會一樣呢?學生思考后發現:(以第一組為例)因為4×3表示3個4,再加一個4就是4個4,4個4可以用4×4計算,所以每組數中的兩個數的結果一樣。
2、運用規律,快捷計算。
接下來,我讓學生運用找到的規律計算一下題目:
5×2+5= 4×4+4= 1×2+2= 3×4-3=
5×3= 5×4= 2×2= 3×3=
學生們根據規律很快的算出了結果,然后,我重點讓學生說說第四組是怎樣計算的。學生們在前幾組的基礎上,明白了這一組的算理和前幾組是一樣。
3、利用規律,拓展延伸。
為了讓學生靈活運用并真正的掌握規律,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誰能根據這個規律再說出一組這樣的算式呢?由于有以上兩個環節的鋪墊,這個問題對于學生來說已不是難題,大部分學生都能很快的舉出例子。
我想,如果課堂上老師能夠經常把一個小小的題目都當成訓練學生的“點”,那么,日積月累,這個“點”就會慢慢的擴大,到擴大到一定的面積時,學生所擁有的將不僅僅是知識,那將是比知識更重要的——學習能力。學生所擁有的學習能力,不就是他們撬起自己心目中的“地球”的“支點”嗎?
一年級作文 篇4
春天在哪里呀?
我走進公園里,看!春天在這里:粉紅的桃花開了,嫩白的梨花也開了,柳樹梳著細長的辮子,在春風中擺動;還有許多叫不上名字的小花正在暖暖的春光里含笑!
我走進田野里,看!春天在這里:嫩黃的小草從地下探出了頭,害羞地看著我們;路邊的小樹上長出淺綠的新芽;還有大片的綠油油的.麥田,麥苗在春風中翻著波浪。
啊!春天真美呀,我愛這生機勃勃的春天!
一年級作文 篇5
在我的腦海中有一次記憶深刻的比賽,算得上是刻骨銘心。
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我們正在刻苦地練習著跳大繩,為比賽做著充足的準備。因為我們上課鈴一響,就是我們班和四年()班、五年()班、五年()班比賽的時候。鈴鈴鈴、鈴鈴鈴,我們聽到聽到上課鈴后開始緊張起來。回到教室老師組織我們到外面站排,這時我看見老師憂心忡忡的樣子,我知道了,老師在擔心我們班的那幾個不會跳的同學。比賽開始了,辛主任讓老師選出一名同學挑石子。如果選大的就先跳,選中小的就最后跳,我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結果就選中了一個最大的石子當了先鋒。
我們班的對形是按個子的大小排列的。大個先跳,前幾名同學跳得非常好,如蜻蜓點水一般。但是到了才東安跳的時候我心里非常的緊張,因為他的身材很胖、笨拙。只見他慢慢地跑過去,當繩還在他頭上的時候就抬起腳來,可當繩到腳邊的時候,他的腳卻早落地了。全班同學都為他著急。可他由于失敗也只好垂頭喪氣地走到隊伍最后,等待第二次再跳。接著就輪到我了,可能是受他的影響,心里忐忑不安,但我一直在暗自鼓勵著我自己:不要緊張,我能行,我能行。結果我順利地跳了過去,緊張的心也終于放了下來……我們班一共跳了個。()班跳了9個。五年()班個。五年()班個。我們班名列第三。回到教師我們都很傷心,幾個女同學還偷偷地抹著眼淚。老師安慰我們說:“同學們,輸了比賽不要緊,我們已經盡力了,在精神上我們是贏家。”聽了老師的話,我們的心好受了很多。
那場比賽至今我還記得清清楚楚,那顆失敗的石子我還留著呢,借以鞭策我永遠向上。
一年級作文 篇6
寒假時,我和媽媽去洛陽。
媽媽把我帶到奶奶家。爺爺不在家,奶奶趕快讓我坐在沙發上,給我打開電視,換到少兒頻道。我看了會兒動畫片,一看,媽媽怎么到屋里了,我也跟著到屋里。媽媽在看毛筆字,我一看,這字寫的真漂亮啊。我問媽媽,這字是誰寫的。媽媽說:“爺爺寫的。”我真想和爺爺學寫字。下樓時,我給媽媽說:“我想和爺爺學寫字。”媽媽說:“回到家給爺爺打個電話吧。”
回到家后,媽媽給爺爺打了個電話。我說:“爺爺,我想跟你學寫字。”爺爺說:“好的,你來時,我給你準備墨水。”我很高興。
一年級作文 篇7
河南,是一塊被戲曲浸潤的厚土,戲已經融入了那里人的生活,戲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
我的奶奶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家里沒有電視,她就跑到鄰村去看戲,一去就是十幾里,各地的廟會她都去看。我的叔叔,我的爸爸,我的......,所有我知道的河南人都非常熱愛豫劇。
然而豫劇對于我來說,卻沒有多大的感情。它的唱段方言極重,臺上三五步就走遍全天下,二三人就代表百萬大軍,這便使我覺得豫劇很不真實,所以我不怎么喜歡它,這種情感一直在我的心中存在。不過,前幾天我與同學們一起欣賞河南豫劇《花木蘭》選段,卻徹底地改變了我的情感。
屏幕慢慢地顯示出來了,豫劇的奏樂也響起來了,一位女子出現了,張目嗔視,唱到:“劉大哥講話,理太偏......”全是河南方言,同學們都不以為然,有說笑的,有打鬧的,只有我一個人在心里默默跟唱著,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河南豫劇的旋律美,我竟然有點兒愛上河南豫劇了!“為什么呢?這明明就是我在家鄉聽到的唱段啊!”我在內心反復地問自己,反復地思考著。也許這是在異地聽戲的特殊反應吧,也許我的情感在某一時間段突然改變了,也許是周圍的環境問題吧?
聽完了豫劇,緊接著便開始放黃梅戲了(黃梅戲發源于湖北黃梅縣),但我的思緒仍沒有收回來。驀然,全場一片唱和的歌聲:“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樹青山帶笑顏......”我抬頭一看,全班女生和男生都唱起來了,全班看戲達到了高潮,同學們聲音如雷,熱情如火。
而我卻感到陷入一片孤寂,全場就我一個人成為局外人。我來到神農架這么多年,第一次感受到了孤單。孤單從四面襲來,我此刻的內心是復雜的,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既夾雜著孤獨的寂寞,又有對故鄉的思念。不禁使我想起岑參的詩句:“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抱平安。”當年的岑參可以“傳語”以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而今的我呢?一瞬間,我恍然明白我為什么會突然之間喜歡上了豫劇!那么,就用對豫劇的愛來表達思鄉的情感吧。
此時,此刻,此地,我只想說,我是自豪的河南人,我熱愛河南優美的豫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