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日記
家鄉的風俗日記
時間過得真快,一天又將結束了,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想,何不趁現在趕緊寫一篇日記。在寫之前,要先考慮好內容和結構喔!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風俗日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的風俗日記1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泱泱華夏,盛開著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每逢過節,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貼上“福”字,下面,就看看我們家鄉的風俗吧!
“福”字的貼法有很多。而在我們家鄉,有這樣的說法:不是所有的福都要倒著貼,倒貼“福”字主要在兩個地方。一個地方是谷米糧倉,水缸和垃圾箱上,由于這兩處的東西要從里邊倒出去,為了避諱把家里的福氣倒掉,便巧用“倒”字的諧音字“到”,倒貼福字。用“福至”來抵消“福去”。另一個地方是在屋內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貼“福”字,表示福氣一直來到家里,屋里,柜子里。
大家一定要記住,“倒福”不能貼在門外,因為這樣表示把“福”倒出去了。
哎,貼個“福”字都要這么講究,那么貼春聯,不就更麻煩了嗎?
古時候,人們貼春聯是上聯貼在右邊,下聯貼在左邊,橫額文字順序為從右至左。解放后春聯也可以上聯在左,下聯在右,橫額順序也是從左至右,適合人們的閱讀習慣。若是將兩種貼法“混合使用”就不太妥當。
這不是我家鄉的風俗,是不是很有趣呢?
家鄉的風俗日記2
在松陽,過端午節時,粽子可以不吃,但薄餅是一定要吃的。
端午節一到,大街小巷便飄著淡淡的薄餅香。
專賣餅皮的老店前,早已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餅皮店的老板將稀薄的面團抓在手中,熟練一甩,手腕一抖,將面團平攤,稍稍一頓,便又提起,一張餅皮便好了。
松陽薄餅,是以皮薄,餡精著稱的。
家中,餡料已備好,什么筍絲豆芽豆腐干黃瓜絲桃田螺頭海帶絲等等,滿滿當當,擺了一桌。
我將一張餅皮平攤在桌上,夾了點兒讓人耳聰目明的田螺頭,可以讓人“海拔漸增”的豆芽菜,當然香酥可口的粉絲、新鮮的黃瓜絲也是薄餅中的精華,萬萬不可缺。
餡放好以后,便可以包了。將薄餅皮的下端向上一掀,往前翻滾一圈,將左右兩側疊進,再滾一圈,包卷至竹筒狀,薄餅便完成了。放在手中細細一看,薄餅十分薄,透過餅皮,依舊可見里面包著的菜,紅的,綠的,青的……
咬一口,豬肉的Q彈、黃瓜的鮮脆等味道依次在口腔中彌漫開,清爽可口的味道充滿了整個口腔。
“說到薄餅,其實還有一段特殊的歷史呢!”爸爸咬了一大口薄餅,“相傳抗倭名將戚繼光奔赴前線,剿滅進犯的倭寇,為了不影響行軍速度,戚繼光便將菜包入薄餅之中,邊行軍邊吃,后來打了大勝仗。為了紀念戚繼光,后人便將吃薄餅的.習俗保留了下來。”
大家一邊聽爸爸講著薄餅的歷史由來,一邊吃著美味的薄餅。一家人其樂融融。
端午節,吃不完的薄餅,道不完的情。
家鄉的風俗日記3
今天是元宵節,晚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把工人文化宮和附近的街道堵得水泄不通。因為這里要舉行白城市第三屆煙火晚會。
六點三十會,十多米長的鞭炮點燃了,在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煙火晚會開始了,只聽一聲巨響,腳下的大地在顫抖,一顆火球直沖夜空,隨即在人們頭頂上炸開了,夜空中出現了一派雄偉壯觀的場面,無數個綠色的小球形成了一個“大傘”,而每個小球又炸出了黃色的“珍珠”,像一棵綠樹開著黃花,洋溢著春天的氣息,好一個“春色滿園”,真美極了!我不由發出一聲贊嘆。再看那邊,一顆顆五彩繽紛的“彩珠”,拖著長長的尾巴,帶著叫聲在空中鉆來鉆去。有的轉著圈,像一條條蝌蚪在找媽媽;有的頭朝下,像一只只小鳥在覓食,十分有趣。與此同時,又一簇禮花直入云宵炸開了,紅的、黃的、綠的、藍的、粉的……把天空映得五顏六色,像一只美麗的鳳凰拖著長長的尾巴,與地面呼應,形成一幅美麗的圖畫——“百鳥朝鳳”。它把晚會推入了高潮。突然,一串紫里透黃的“葡萄”從天而降,令人垂涎欲滴。
這時,皎潔的圓月也鉆出云層,欣賞這人間奇景,時而又迅速躲藏起來,大概是害怕人們笑話它此時暗淡無光吧。
我心里默默祝愿:“家鄉啊!祝您前程似錦,盛世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