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命成蔭-1591字作文
寬闊的阿爾匹斯草原圍繞著紅色的阿爾匹斯山脈蔓延,如同四散的潮水,緩緩的鋪陳著博大的意境。余暉未了,金色的線條與紅色的大地交織,天高地迥之間一派的橘紅,成就上帝最驚世的杰作。——澳大利亞著名的影片《深夜中的呼喚》,用這樣的場景做最后的結局,震撼觀眾的心靈。
對著這樣的畫面,我的心里忽然有隱約的疼,也許一位詩人說得對,他說:最美的風景是教人心疼的。當然,讓我心疼的不是風景本身,而是它觸動了心底的某一根鉉,喚醒了我蟄伏的夢想。
知道阿爾匹斯,是在初中的英語課本上,老師告訴我們,這是一座紅色的山,世界上最美麗的山脈。于是兒時的心底便悄悄的埋下了一顆種子,遙遠的大海的另一端,美麗的紅色的山和大片的草場,成為我相約的夢境。
孩子的夢是純潔的,也是易逝的,歲月流轉之中,很多夢想都被遺忘在時間的河流,變成石頭積成河床,流淌起新的愿望。更確切的說法,也許不是遺忘,而是蟄伏,宛若冬眠在冰雪背后,等待春風。
喚醒的夢,在回憶里洶涌澎湃,每一個浪花都包含我曾經的渴望。潮水從四面八方涌來,一個無助的孩子般站在潮水的中央,任憑回憶淹沒。
記得,我是向往過大海的,想要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一片海,在最潔凈的海灘上,看潮起潮落,聽晨鐘暮鼓;記得,也曾向往過沙漠,想要在長河落日之時,靜賞孤煙一縷,裊裊升起;甚至想在江南的某個小鎮,青色的瓦房里,聽孩子背幾句“君子不器”;懸壺濟世抑或仗劍天涯。
可是,人終歸要長大的,曾經的渴望,曾經夢中的繁花似錦,到頭來只是“繁花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人依舊,心緒變了,見識的多了,卻少了些枝枝蔓蔓,一門心思惦念的,我們稱之為成功。
篳路藍縷,披星戴月,也是毫無怨悔,只為采擷果實的人,眼睛里沒有花開。
我們的人生會有賞不盡的風花雪月、情色旖旎;心情也可以空靈得風飛云翳;人也就輕盈了,初夏新棉。在這鶯飛草長午后,閑閑適適、慵慵懶懶,沐著暖風,品品茶,讀讀書…,這是生命的色彩斑斕,云蒸霞蔚。可惜,我們似乎都忘記了。
每個人似乎都在著急的趕路,盡管并不知“前方是否有你要的未來”,疲憊的雙腳已忘記了如何停歇,焦慮的眼睛里斷然沒有風景。我在想,我們是不是應做稍稍的停留,回望來路,盤點生命的得與失。當然,回望不是停止,而是停歇,收拾時光的行囊,是為了走更遠的路。春和景明、沙鷗翔集也好,陰雨霏霏,連月不開也罷,都是旅途中難得的經驗,都是生命的禮物。太多的時候,我們都宛若只顧低頭趕路的行人,為何不試著讓自己徹底的作一回游客?
記得讀過的一篇人生的寓言:寓言的主角是一只有個缺口的圓,為了尋找缺失的那塊,從而趨于完美,它滾過無數的路,路途雖崎嶇而艱難,可一路上的花草蟲鳴同樣給它無限的愉悅,它不曾痛苦。終于,它找到了最合適缺口的一塊,變成了一份完美無暇的圓,于是,它滾動的速度飛快起來,卻再也看不清花草,聽不見鳥蟲。最后,它放棄了千辛萬苦尋找的那塊,重新曲折了自己的路,與速度相比,它更愿意花香滿徑。
小時候,跟著爺爺奶奶住在鄉下,每到春天,都會跟著爺爺去林子里“釧樹”,我不解,眨著天真的眼睛問爺爺,把怎么多的樹枝鉅掉,多可惜啊?爺爺就笑了:把樹多余的枝去掉,好讓它長的更高啊。后來我就懂了,看見林子變得越來越高,每棵樹都好似挺拔的士兵,直挺挺的刺向天空,沒有多余的枝枝蔓蔓。不過,那時的我還是覺得很可惜,因為每當盛夏的烈日烤焦大地,我都不能躲在自家的林子里乘涼。
關于樹,這里還有一個傳說。在英國牛津大學又一個著名的景點,叫“一棵樹”。這一棵樹怎么會成為著名的景點呢?奇怪的名字背后是一個深刻的哲理:人的一生好比爬樹,我們都在向樹的頂端爬去。為了能快一些,自己少一些痛苦,爬的過程中,不停的把樹枝樹蔓砍掉拔掉。而有一個人爬到了樹的頂端,看到了風景,說了一句話:“我要回去尋找我的枝枝蔓蔓了……”。
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一直在想,想仙逝的爺爺和那些已不在的樹,如果樹也有知,它會愿意舍去自己的枝蔓,而換取更快更挺拔的成長嗎?烈日之下,它是否會羨慕別處的綠樹成蔭?我想是的,與成長相比,它一定更加愿意綠樹成蔭,腳下翠草連波,腰間蝶兒輕舞,梢頭啼鳥聲聲……。
回到文章的開始,《深夜中的呼喚》,漫長的影片,關于信仰,關于正義,關于上帝、民主、法律,關于母愛,關于親情。老實講,對于電影更深刻蘊藏的含義,我沒有讀懂,但是我依舊要感謝它,因為,它隱約的告訴我:人生像故事一樣,需要用心經營。
而我堅信,用心經營的人生,必將綠樹成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