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鹿》讀后感
《狼和鹿》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狼和鹿》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狼和鹿》讀后感1
閱讀者就是閱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閱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xiàn)生命,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這就是我們的閱讀者。
很多人都覺得閱讀,是學生時代的事了,或者說它只屬于一小部分的人。并不是,閱讀是屬于每一個人的。
我在閱讀課文閱讀《狼和鹿》時,我就在思考著:人類是愚蠢的,為了讓鹿群滋生導致了嚴重的后果,鹿兒們大面積死亡、感染疾病瘟疫,把生機勃勃的凱巴伯森林指向了悲慘的現(xiàn)在。有些人類為了金錢破壞環(huán)境,浪費資源,害得山洪暴發(fā),一片片綠洲變成了一片片沙漠,害得小動物們沒有了家······
其實在我的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破壞浪費的現(xiàn)象。記得有一次,我們班平時頑皮得像猴子一樣的小安同學,拿一次性手套裝水來玩。他首先把一次性手套在手掌中揉了一揉,然后從手套口吹了幾口氣,手套就吹出了一個口。他把手套拿到水龍頭下節(jié)水。誰知水好像一個頑皮的孩子怎么也不肯進去,好像傷心地說:“你太浪費水了!”可是小安同學仍然沒有停手。他把一次性手套湊到了水龍頭下。一次性手套快裝滿了,可是白花花的水就這樣浪費了。正想去洗手的我看到了這一幕。我走到他的身邊,馬上嚴肅地說:“你不能用手套裝水來玩,你把水裝到手套里玩,這樣水就白白浪費。”小安同學聽了,羞紅了臉低下頭,慚愧地說:“下次我不會玩水了。”
換一種說法來說,閱讀也是最好思考的方式之一。
每當在教室聽見同學們的朗朗讀書聲,你會覺得他們讀得那樣輕快,那樣活潑啊。給人的感覺那是一路芬香、栩栩如生,仿佛把人們帶到了一個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意境來。
我認為,閱讀屬于每一個人的權力,只要想讀,就讀出來。讀出一篇生動的課文,讀出自己的個性和想法,這才是對閱讀最好的尊重,也是對別人最好的尊重。只有這樣才能組成一個最好的書香校園,完成自己人生的閱讀之夢。
《狼和鹿》讀后感2
這是我今天聽“同課異構課”時知道的故事,讀勵志故事《狼和鹿》:人生路上需要“狼”。是一個關于生態(tài)平衡的故事。講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為了保護鹿群,大量捕殺狼與其他一些鹿的天敵,結果事與愿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聽課中,我腦海中出現(xiàn)了一些胡思亂想。我想到了森里里需要狼來維持生態(tài)平衡,那么人生的路上也需要有“狼”在側。
想到少年時,父母經(jīng)常在家里議論:“這么多的地,累死了也要爭氣啊,你看莊上很多人家都蓋了新房子,我們也要有自己的新房子啊。”
想到童年時時,老師對我們說:“你們要好好學習啊,念書的學生這么多,而工作崗位那么少,如果不努力,就沒有正規(guī)的工作,就回家刨那二畝田去吧。”
想到工作時,領導對我們說:“要好好干,要多學習,爭取超過別人,要像那些名師學習,要做一個良師。
課文中的狼是鹿的對手,是敵人,是可以致對方于死命的人;人生中,也隨時充滿著對手,充滿著競爭:兒時的競爭是學習成績,青年競爭的是工作的成績,中年往往競爭工作的崗位和機會。當森林里有狼時,鹿會充滿著危機感,隨時警惕、小心,隨時準備奔跑、躲閃,不斷的運動、聆聽、觀察,鍛煉了鹿的機敏;當人有了競爭時,內心會有壓力,壓力會催生“內驅力”,讓人去取得更大的成績,勵志《讀勵志故事《狼和鹿》:人生路上需要“狼”》。
課文中闡述的至高道理是:自然本和諧,何必去干擾。我想,人生的環(huán)境中如果有了矛盾、有了對手,也不必過分擔憂,要知道競爭是永恒的法則,有競爭才會有進步。
人生的路上很多時候需要有“狼”在自己的周身徘徊的。它激勵、刺激或者說逼迫自己去拼搏。
《狼和鹿》讀后感3
當你看到《鹿和狼的故事》這個題目時,千萬不要以為是一篇童話故事。其實,它講述了美國已故總統(tǒng)西奧多99羅斯福為了保護凱巴伯森林中的鹿群,雇請獵人去消滅狼,使鹿的數(shù)量直線上升,可是當鹿群數(shù)量超過了森林承載限度的時候,終于導致了鹿群的大批死亡,也使森林遭到了嚴重破壞。
讀了此文,我覺得我們應該尊重自然規(guī)律,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自然界充滿了奧秘,有些事物之間表面上看起來毫無聯(lián)系,其實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是人類付出了巨大代價后得出的結論。澳大利亞為了發(fā)展畜牧業(yè),從歐洲引進了牛羊,牛羊大量繁殖。這時,一個意想不到的災難發(fā)生了,由于牛羊數(shù)量激增,糞便無法得到及時處理,覆蓋了草原,使牧草產(chǎn)量下降,并招來了大批的蒼蠅。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狀,澳大利亞只好從中國進口了大批蠔螂,才消滅了這場糞便之災。牛羊與蛻螂表面看起來沒有什么關系,可實際上卻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就是大自然的奧秘。
大自然是千姿百態(tài)、美妙無比的,可又是極其脆弱的、一旦破壞了它,就會造成意想不到的損失。人們必須要尊重自然規(guī)律,按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而不能憑自己的好惡任意而為。當農(nóng)民在田問遇到黃鼠狼或者蛇,如果隨手把它們消滅了,那樣將會導致怎樣的后果呢?又會造成什么樣的損失呢?《蛇與莊稼》這篇課文給了我們最好的回答。蛇絕跡了,老鼠就會猖撅,糧食就會歉收。消滅農(nóng)作物害蟲的最好方式是生物防治,也就是根據(jù)生物之間相生相克的規(guī)律,來抑制病蟲害的發(fā)生,從而保證糧食的豐收。
因此,我們千萬不能以自己的片面認識去判別動物的好壞,否則會重犯當年羅斯福總統(tǒng)的錯誤。
《狼和鹿》讀后感4
小學課文第十八課《狼和鹿》講的是:平日里人們恨之入骨而又兇殘的狼成了“功臣”,而人們刻意保護而又的溫柔的鹿,卻淪為“禍首”。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其實課文真正的意思不是在贊美狼,而是在譴責隨意撲殺狼的人類,他們才是真正的“禍首”。大自然里沒有什么“功臣”之說,動物們都是為了各自的生存進行著廝殺、搏斗。是“食物鏈”斷掉了一個環(huán)節(jié),才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 ,才導致饑荒、災難、疾病的降臨,以至于個別生物瀕臨滅絕。
鹿是食草動物, 狼是食肉動物,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會發(fā)展得太快,森林也不會被糟蹋破壞的這么慘。就像非洲大草原上的獅子和獵豹,它們對角馬和斑馬的獵殺也是很殘酷的。但這種殘酷是它們生存繁衍的需要,也是保護草原植物繁茂和生態(tài)平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講同時也是提高食草動物的質量。如果沒有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的控制,食草動物就會迅速發(fā)展起來,發(fā)展到一定數(shù)量,草原就退化、荒蕪,食草動物也就失去生存和發(fā)展的條件。《狼和鹿》這一課里,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傳染病對鹿群的威脅,這無疑有利于物種的優(yōu)勝劣汰。層層推理,“禍首”本身已不是鹿,而是人類。人類的盲目捕殺行為,不僅破壞了生態(tài)平衡,還讓自然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甚至威脅到人類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像前幾年發(fā)生的“非典“和“禽流感”,還有一直肆虐人類的“地震”和“海嘯”,到今天剛剛出現(xiàn)的“豬流感”等疾病,都與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有關,人類不能忽視自然的力量。
據(jù)統(tǒng)計,地球每小時就有一個物種被貼上死亡標簽,一個物種一旦滅絕對人類將是無可挽回的`重大損失。物種的消亡惡化了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反過來環(huán)境的惡化也加速了物種的滅絕。自然界就是這么奇妙。如果哪一天,自然界只剩下人類,那就是人類的末日。
所以,保護地球,保護生物,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已變得刻不容緩!
《狼和鹿》讀后感5
《狼和鹿的故事》是一則說明性文章,美國總統(tǒng)認為狼是惡的象征,鹿是善的象征。為了保護鹿,結果在凱巴伯森林里消滅了6000多匹狼,但是導致了鹿的迅速繁衍,最后導致凱巴伯森林生靈涂炭,這就是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后果。
歷史上這樣的事數(shù)不勝數(shù)。
馬里溫是印度洋上的一個小島,1945年,南非的第一支探險隊來到那里,隨船來的幾只老鼠也悄悄溜上岸,到了1948年,老鼠成了島上的霸主,探險隊運進了5只貓捕鼠,但是海鳥的味道比老鼠好,貓不抓老鼠卻吃鳥,結果貓繁殖到2500只,鳥遭殃了,一年被吃60萬只;1976年,西班牙從美國引進5萬只蟹苗,放養(yǎng)在一條河的三角洲。幾年,繁殖到幾億只,而當?shù)孛磕曜疃嘀荒懿?00萬只,供人食用。稻田里的水順著密密麻麻的蟹洞漏干;螃蟹吃掉水中的魚蝦、水草、浮游生物,稻苗、魚滅絕了,鳥沒有吃的,也不在那里停留了。20世紀30年代,一些商人把非洲的大蝸牛運到夏威夷群島,供人養(yǎng)殖食用。有的蝸牛長老了,不能食用,就被扔在野外,不到幾年,蝸牛超多繁殖,遍地都是,把蔬菜、水果啃得亂七八糟。人們噴化學藥劑,連續(xù)15年翻耕土地也不能除凈……
人類是最聰明的動物,這點無可非議,但人類也能夠說是最愚蠢的生物,每一場生態(tài)被破壞所發(fā)生的杯具,幾乎都是人類所導演的。還好此刻人類明白不能再破壞生態(tài)平衡了。凱巴伯森林在1995年實行了“引狼入室”計劃,森林才逐漸恢復原先的生機。
這個故事給了人們警示,永遠不要自作聰明地破壞自然規(guī)律,否則將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狼和鹿》讀后感6
自從我讀了狼與鹿的故事之后,我感到十分的吃驚,因為我從小就對狼產(chǎn)生一種恐懼感,鹿是好的,是溫順的。在動畫片里,狼永遠是十惡不赦大壞人,我恨不得個個誅之,而鹿永遠是好人,所以要人人都得保護。但是當我看了這篇文章之后,我驚呆了。這完全就顛覆了我小時候的那種感念。
原本我看了上半截,看到狼全被消滅了,鹿得到了保護,我十分的高興,我天真的以為,以后的森林將到處都是美麗的鹿,在森林里奔跑跳躍,森林里充滿了歡樂的氣氛。但是當我一口氣看完了下半截之后,我傻眼了!雖然從此之后鹿沒有了天敵,很快就繁殖到了十萬只,真正成為了滿森林都是鹿。但是好景不長,當鹿群達到了鼎盛時期,就在短短的兩年后,鹿群吃光了森林中一切可以吃的東西。綠色一天天的減少,露出了大塊大塊的枯黃的土地。
災難很快就到了鹿群身上,大批大批的鹿,都因為缺乏食物而導致而死亡。俗話說:“大災之后,必有大疫。”這話說的一點兒也不假,很快森林中又疾病流行,使得因缺乏食物而導致抵抗力下降的鹿無疑雪上加霜。到了1942年,整個森林里就只剩下不到八千只鹿在茍延殘喘。
在回過頭來看看那些被殺害的狼,我可以這么說,如果它們會說話,那它們會在臨死之前說:“人類,你們殺了我們,到了有一天,你們一定會后悔了!”
大自然是聰明的,一個物種出現(xiàn)了就一定有它出現(xiàn)的道理,俗話說:“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大自然也是這樣。跟得上進化的步伐的物種就會昌盛,跟不上的就會隨之而滅絕。
《狼和鹿》讀后感7
我讀了《鹿和狼的故事》這篇課文,我想到了許多道理, 配合著語文老師的講解,我的思路如泉水一般涌。上來,我寫了這篇讀后感。
《鹿和狼的故事》的作者是胡勘平,作者曾獲得被譽為"綠色諾貝爾獎"的戈德曼環(huán)境獎。作者也是位非常關注環(huán)保教育的人士,他用文章呼吁人們保護環(huán)境, 《鹿和狼的故事》是他呼吁 人們保護環(huán)境,不要破壞大自然的規(guī)律。
《鹿和狼的故事》講的是:在20世紀初,美國總統(tǒng)想讓凱巴伯森林里的鹿受到保護,下令雇傭獵人去消滅捕食鹿的野獸,主要以狼為主。凱巴伯森林成了鹿的"自由王國".不久,鹿的數(shù)量疾速飛漲,鹿多了,吃的就少了。只要是鹿能吃的都讓鹿吃光了,凱巴伯森林也在慢慢消失。鹿一些餓死了,一些病死了,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了。總統(tǒng)也許想不到,他一聲令下消滅殘忍的狼, 以及其他吃鹿的野獸,卻不想狼吃鹿雖然殘忍,但是既控制了鹿的數(shù)量,又控制了疾病的傳播,不會導致現(xiàn)在森林毀滅,鹿也要走向滅亡的后果。因為狼的消失,鹿不斷繁殖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規(guī)律,毀滅了凱巴伯森林。
凱巴伯森林的毀滅就是對人類插手大自然規(guī)律的懲罰!這也是因為人類對自然界一-些事物往往只知道它壞的一-面,而不知道它有益的一面,總是會造成災難性的懲罰。這個例子也說明了大自然的法則有它獨特的道理,不要根據(jù)片面的認知來判定善惡益害。
人類不能阻礙大自然。大自然它是慈愛的,給予人類資源;但大自然也是殘酷的,插手它的規(guī)律,它也會降下人類無法抵擋的、災難性的自然災害。
人類要尊重大自然,不要妄圖去改變它的自然法則。
《狼和鹿》讀后感8
讀完《鹿和狼的故事》后,我開始沉思起來。在我以前讀過的故事中,狼——在我們記憶中是十惡不赦的,一切貶義詞幾乎都可以用到狼的身上。但讀過這篇課文后,我的想法變了……
人們?yōu)榱吮Wo鹿,便去獵殺狼。當獵人們把森林里的狼全部消滅時,卻發(fā)現(xiàn),鹿不但沒有照著人們的想法一般更好的繁殖、生活,反而把森林的植被破壞了,自己也沒有了食物而死亡。
其實,狼也是森林的保護者!盡管狼吃鹿,它卻維護著鹿群的穩(wěn)定,因為這樣可以將森林中的鹿的總數(shù)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程度。同時,狼吃掉的多數(shù)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對鹿群的威脅。而鹿的數(shù)量一旦超過森林可承載的限度,就會摧毀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給森林帶來巨大的生態(tài)災難。也就是說,大家一貫認為的善良的鹿將會成為毀滅森林的罪魁禍首。
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動物——沒有好壞之分的。或許在一些童話、傳說中,那里的狼都是罪惡的象征,而那些食草動物都是善良的化身。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大概都是這樣的看法,僅僅只是因為人是肉做的,而狼吃肉,這對就人造成了一定的威脅,所以,人們就以自己為中心,而判定狼是邪惡的,而這——恰恰就是文中所說的“童話原則”。
要知道,所有的動物都是維護生態(tài)均衡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每一樣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我們不能只看到一個事物的好處或者壞處,應該在看到它的壞的同時也考慮到客觀好的一面,反過來也一樣。這樣,我們才能客觀理智的去面對任何人和事,才能冷靜的去決策每一樣事物。
同樣,人類之間也是平等的,每一個人的存在也有著必要的作用,正如李白所說:“天生我材必有用”。既然大自然創(chuàng)造了他,那么世界就需要他,社會需要他,每一個人都有它的作用,所以,我們不能輕視任何一個人,因為他們——不管是殘疾人,老人,他們都有著他們自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