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讀后感600字
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600字篇一
關(guān)于生死,渡邊在書的一開始,從木月的死里領(lǐng)會到的是:“死不是生的對立,而是它的一部分……我們一邊慢慢地將它吸進肺里,像是吸進細小的灰塵一般,一邊過活。”看上去是一副堅強的姿態(tài),堅信自己可以在死亡的威脅下繼續(xù)平凡地生活。而當(dāng)他經(jīng)歷了直子的死后,他對生死的看法又進了一步:“我們活著,同時在孕育死亡。不過,那只不過是我們必須學(xué)習(xí)的真理的一部分。
直子的死告訴我這件事:不管擁有怎樣的真理,失去所愛的人的悲哀是無法治愈的。
無論什么真理、誠實、堅強、溫柔都好,無法治愈那種悲哀。我們惟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并從中領(lǐng)悟某種哲理。而領(lǐng)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地軟弱無力。”多么無奈的哀嘆……到了這里,渡邊終于領(lǐng)會到了人生那周而復(fù)始的無奈。
關(guān)于愛情,挪威的森林里確實有太多太多的愛情,就像森林里有各種各樣的樹木一樣,它們播種,發(fā)芽,長大,抽枝,但卻沒有開花結(jié)果。這種種的愛千奇百怪卻又似曾相識,同時又是那么令人扼腕嘆息。還是玲子說得對:“愛上一個人是難得的好事……這或許一帆風(fēng)順,也可能一波三折。所謂戀愛本來就是這么回事。一旦墜入情網(wǎng),一切聽之任之或許不失為自然之舉。”
有人一直不明白,為什么書名是挪威的森里,但書的內(nèi)容卻與挪威的森林無關(guān),后來,一位網(wǎng)友的評論中寫道:即使到了故事的結(jié)尾,主人公仍然置身于茂密的森林中,他就好像是一棵樹,佇立在森林深處,獨自體驗著殘存的孤獨。挪威森林里面到底有什么。那也許是孤獨感,渡邊特有的孤獨感。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600字篇二
用了連天的時間讀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記下的感受,又擔(dān)心記下的東西過于膚淺,然而怕又沒有耐心,更多是怕沒有時間繼續(xù)讀完第二遍,所以索性還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種種感受寫落紙上。可能是習(xí)慣使然吧。
這是一本很封閉的書,沒有過多的去敘寫那個時代的背景,而且,我對于日本的文化和歷史又知之甚少,這就是我擔(dān)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個原因。我所說的封閉只是一個外界環(huán)境的封閉,而決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閉,相反,對人物的刻畫上,它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力,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震撼力,因為曾有人對我描述說這本書很黃,我感覺這失之偏頗,它更多的給我了心理上的震撼。這震撼很強烈,而且是全方位的強烈。
愛情、友情和性交織在一起,融洽、沖突、此起彼伏。從誕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充斥著憂郁、痛苦的掙扎和無所畏懼的解脫,畸形的性接觸和近于病態(tài)的心理。抽象而出的一個個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把活的部分拖進死亡,又把死亡拖進活的部分,終于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
你愛不愛我?這不再是可以簡單作答的問題。女人往往會把愛和性攪和在一塊兒,男人卻會毫不猶豫的把他們分得很開。所以渡邊不止一次的把愛的程度描寫成象在春天的絨綠里和可愛的小熊打滾,很純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對于性的態(tài)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徑庭,永澤可以借以消遣,甚至近于病態(tài)的追求,渡邊也一樣,只不過他把性分的細化了,有愛的性和無愛的性,有性的愛和無性的愛,甚至更加可以細化到友情。
所以在文章開始處的伏筆更有意思,直子講的那草皮掩過的讓人毛骨悚然的井,男人會小心翼翼的去提防,而女人,包括直子,因為不怕,或者那怕只是潛意識的怕,所以終于掉進去,是偶然之中的必然。愛,走的太近,付出的太全部,就可能變成相互的傷害。這些與性無關(guān)。玲子擁有的僅僅是友情和性,所以有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另外,玲子又是超凡脫俗的女性,她可以把性從愛中解脫出來,坦然面對美好的生活,這區(qū)別于一般,顯得很不容易。
談及作品中悲劇性的人物,直子和初美,雖然通往悲劇的路途,一個激騰一個平坦,但其根蒂都在于對性和愛有太完美的憧憬,想得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又不可能,終于導(dǎo)致悲劇。而綠子則很幸運的擁有確實的性和允諾的愛,更加堅強和果敢的性格給她帶來了看似較完美的結(jié)局。有更多的時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爭取。
總的看來,這是一本區(qū)別于以往的更模糊,其實包含更加深邃思想的書。現(xiàn)在是一定不能完全體會作者思想的,因為年輕,或許,再經(jīng)過十幾年的生活煉勵,重讀到這本書,重見到這篇文稿的時候,我會有更澎湃的感受。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600字篇三
路漸漸的遠去了,心卻還在開始的地方掙扎著,這種痛一如離開母腹的嬰兒,非要那么痛徹心菲的哭上幾聲才能證實自己真的存在。
直子就這樣無聲的啜泣著,雖然她很想哭出聲來,可是女性的虛榮在阻止著她,不想成為眾人取笑的對象,所能做的就是壓抑。
曾說過以前我是這樣活過來的,往后也只能這樣活下去。一旦放松,就無可挽回了。是的曾經(jīng)的目標在今天如果一旦放松,那么往后的希望就將不復(fù)存在,活著就是為了那一虛渺的幻想,盡管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夠完成。
喜歡直子,喜歡渡邊君,喜歡《挪威的森林》,這種喜歡讓我覺得迷失,因為沒有任何的一個人可以讓我知道只要跟著他就不會落入枯井,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像愛直子的渡邊一樣深愛著我的一切,包括思想,包括文字。于是就在那樣的地方,就在那個陰慘慘濕漉漉的枯井里一個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掙扎著死去。
而我的記憶,最終也將在記憶堆那個昏暗場所里化為一攤爛泥。
一直喜歡描寫死亡,那種生活終結(jié)時的無奈而又放松,那種莫可名狀的心緒,我既不能將其排遣在外,又不能將其深藏于內(nèi)。于是只能自己壓抑著對死亡的恐懼及向住,把它化解成我的文字,以此來證實我此生的目的。
愛是那樣的一個博大精深的字眼,可是無數(shù)的人卻在褻瀆著它,我愛是因為我心崇拜,女人因崇拜而愛此時卻是多么的虛無,可許每個人都很平凡,平凡就是像一頁書上的一張白紙。圖然有著忘卻的失落,卻也只是無力去挽回的空白著,像迷失方向的魂靈,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永澤說:“人生中無需理想這種東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為規(guī)范。”他又說:“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應(yīng)做的事。”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在這樣的冷漠的人群中,圖有網(wǎng)絡(luò)的溫暖,卻不需要紳士,我們只需要一個真正的男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脫離了社會性那樣的一個單一的人,如此而一。
正是因為這樣,死的陰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領(lǐng)地,等察覺到的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這樣的后悔著,也無事無補。于是直子死了,活著的渡邊親身將摯愛的直子送進了墳?zāi)梗偷搅四驹碌纳磉叀?/p>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600字篇四
梁啟超著《李鴻章傳》,第一句就是“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梁氏文風(fēng)總是這樣干脆而旗幟鮮明,讀起來讓人感覺很是帶勁。
書中敘述了李鴻章一生的所作所為,言語犀利,但又不失客觀。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將李鴻章與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作比,挺有意思的,現(xiàn)摘記如下:
第一,李鴻章與霍光。(之前我對霍光一無所知,因有這樣的比較,所以就找了些他的資料來看,順便也長了點歷史知識。)梁啟超的原文是這樣寫的:
史家評霍光曰不學(xué)無術(shù)。吾評李鴻章亦曰不無術(shù)。(人家李鴻章24歲就考上了進士,他還這樣批評人家,我們這些人豈不跟目不識丁差不多了!)
李鴻章謹守范圍之人也,非能因于時勢行吾心之所安,而有非常之舉動者也。其一生不能大行其志者以此,安足語霍光?(志向不能跟人家比啊!)雖然,其于普通學(xué)問,或稍過之(竟然比霍光還強。這位梁同志對學(xué)問的要求實在是高。)
當(dāng)然了,上面括號里的現(xiàn)代語就不是原文了。
第二,和諸葛亮比。
李在用人、用兵、廉潔奉公方面遠不如諸葛亮。但在艱苦創(chuàng)業(yè)、鞠躬盡瘁、赤膽忠心方面,二者還是有共同之處的。
第三,和王安石比。
都實行變法革新,見識超過常人。但在規(guī)劃和眼光方面,李比不上王安石。
第四,和秦檜比。
這一段很精典:“中國俗儒罵李鴻章為秦檜者最多焉……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猶可言也,士君子而為此言,吾無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哈哈哈,梁同志極富正義感和公正性。
第五,和曾國藩比。
“猶管仲之鮑叔,韓信之蕭何也。”曾是他的恩師啊!無論是學(xué)業(yè)還是事業(yè),他都靠曾的一手提攜才得以成就。世人也有定論,他們兩人比,李是不如曾的。他們兩個的區(qū)別是:曾是儒者,常有急流勇退之心。而李則堅韌不拔,毫不畏難。這也是他的一大優(yōu)點。
還比了十幾個人,個個精辟,因?qū)δ切┤瞬皇翘貏e有興趣,就不記了。
梁啟超對李鴻章作了這樣的總結(jié):“要而論之,李鴻章有才氣而無學(xué)識之人也,有閱歷而無血性之人也。”雖然這樣,但梁還是認為當(dāng)時舉朝上下五十歲以上的大員,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的。因此,梁啟超甚為國家前途憂,在著作的最后用了下面這首詩:
九州生氣恃風(fēng)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看過這本傳記之后,我感慨良多。一感慨有人能把文章寫得如此精妙,而且他還勤奮得很,人家李鴻章九月底才剛死,他梁啟超十一月中旬就把這部傳記寫出來了;二感慨成為一代偉人得需要多么高的道業(yè)和造化,即便象李鴻章那樣一生勤奮不綴,也仍然無法突破先天不足帶給他的局限性;三感慨自己的渺小和無知,本來就天份有限,還不知進取,且沉溺于小小情調(diào),甚至于低級趣味,實在另人汗顏。
愿作此記之后,我的人生態(tài)度從此會有所不同。肯定會有所不同的。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600字篇五
最近在看白落梅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是寫張愛玲的傾成往事。 內(nèi)容是傳記,而文字優(yōu)美、意味深長。我喜歡白落梅的文字,不僅文采飛揚,而且讀來朗朗上口,韻律十足。之前《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就很美,現(xiàn)在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也讓我愛不釋手,在優(yōu)美的文字中,將張愛玲的傾成往事娓娓道來,讓人在這優(yōu)美的文字中,不禁為張愛玲這一代才女唏噓不己。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 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 。這是胡蘭成和張愛玲婚書上的八個字、但是我覺得對于張愛玲來說,這八個字更多的是嘲諷。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過上安穩(wěn)的生活,張愛玲也不例外。安穩(wěn)、舒適的生活是她追逐了一生的東西、可是她的生活真的連正常人都比不上。都說童年的經(jīng)歷會給人造成很大的影響。可能就是因為童年時父親吸食大煙、再婚,母親為了自由拋妻棄子等一系列的事情,給張愛玲造成很大的傷害,也讓她變得驕傲和冷漠,過早地看穿了世事變遷吧。
一個吸食大煙、連學(xué)費都不愿意支付的父親、一個背棄諾言、讓她對愛情絕望的男人、一座承載了太多痛苦回憶的城市······
那個與她山盟海誓的人—— 胡蘭成,讓她在情竇初開的年級就對愛情絕望、甚至說出“ 她再不能愛了” 的話。當(dāng)她看到他的背叛時,她是那么的決絕,她沒有選擇哭鬧,而是華麗轉(zhuǎn)身,選擇獨自萎謝……
自古才女多不幸,可能應(yīng)了那句話,上天本身就是公平的,她給了張愛玲才氣,卻不給她 歲月靜好的生活。她愿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可是她的一生卻在無數(shù)次遷徙中度過。曾經(jīng)為了躲避跳蚤,醫(yī)好身上的皮膚病,她不得不一次次地搬家。其實有時候,我覺得她不僅實在逃避跳蚤,也是在逃避世人的眼光,逃避故鄉(xiāng)的糾纏,不希望世人對她的打擾。不然,她也不會一知道旁邊住著一位一直關(guān)注她的記者鄰居后,無聲無息的搬離了。她只是希望一個人靜靜地在屬于自己的孤獨世界里終老,以至于在公寓死了一個星期后才被人發(fā)現(xiàn)。
“ 她在屬于自己的山河里,偽裝寧靜;又在奔忙的遷徙中,故作矜持。”
還是那句,世上曾有張愛玲,世上唯有張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