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知了——根據袁枚《所見》古詩意改寫-527字作文
一個夏日,火辣辣的太陽烘烤著山腳下的林間小道。這時從遠處晃晃悠悠地走來了一頭肥壯的大黃牛,牛背上坐著一個
八、九歲的牧童。只見他濃眉大眼,頭上戴著一個用柳枝編織成的小草帽,光著一雙小腳丫。牧童橫坐在牛背上,一邊揮舞著手里的柳條,驅趕著牛身上的蒼蠅,一邊高聲唱著那熟悉的歌曲:“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嘹亮的歌聲穿過大片大片的樹林,回環呼應。樹林中的蟬也一起使勁地鳴叫著,好像在和牧童比賽唱歌,你唱我叫,此起彼伏。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用手輕輕拉了一下牛角,牛便停下了腳步,轉回頭看著背上的牧童,好像在問:“小伙子,怎么不走了?有事嗎?”。
牧童“跐溜”一下滑下牛背,一溜煙地朝小路邊的一棵樹跑去。哦,原來在這棵樹的枝頭趴著一只烏黑發亮的蟬。牧童輕手輕腳的往樹上爬去。
這時蟬兒似乎覺察到了什么,也不唱了,并收緊羽翼,往高處爬了幾步。牧童知道蟬的警惕性很高,于是也躲在一堆樹葉后面,一動不動,連大氣也不敢出。過了一會,蟬感覺并沒有危險,終于放松了警惕,在枝頭上張開燥熱的翅膀,繼續唱起了歌:“知——了!知——了!”牧童看到蟬不再注意四周的動靜了,就小心翼翼地慢慢地靠近,他手疾眼快一把就抓住了正在鳴叫的蟬,蟬一邊掙扎一邊拼命的叫著。
牧童滑下樹來,把頭上的柳條帽拿下來改編成了一個小簍,把蟬裝了進去,然后敏捷地跳上黃牛的背,一邊高聲唱著“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一邊高高興興地往家里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