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最美鄉村教師》觀后感
《尋找最美鄉村教師》觀后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是時候寫一篇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尋找最美鄉村教師》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水的精靈,卑微的美麗,戀上了阿波羅的金黃,向日葵那堅強的守望,換來一身的金黃。向日葵在風中笑著望向太陽,一直到永遠。”從小我就特喜歡向日葵,也戀上這個關于向日葵的美麗傳說。或許這個美麗的傳說正好可以述說著這些天一直在觀看的“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的內心感受吧!
看著一段段經典的視頻,感受著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見證著一份份難能可貴的真情,我一次次地潸然淚下。感動我的,不僅僅是不讓藏族兄弟吃文化虧的宋玉剛大哥,也不僅僅是拄著拐杖的劉希章老師,還有奔走在五公里之隔的兩個教學點的郭普全老師,更有“一洲一校兩老師”的郭z和胡葉芝夫妻倆等等。或許,他們從沒有想過,他們的付出會有多少的回報;或許,他們一個個只是恪盡職守,做好他們該做的。看起來我們常人難以理解的,常人難以做到的,在他們的演繹下,一切都是那么順理成章;在他們的詮釋下,一切都是那么的簡單明了。他們的付出是艱辛的,但他們的努力也是值得欣慰的。正因為這次活動,讓他們一個個走進千家萬戶,他們的名字一個個響亮地回蕩在你我的耳畔。
無意中想起唐瑜凌教授——臺灣無盡燈文化學會主席。前些天曾來我們z進行國學文化關于“大學之道”的講學。盡管他的身體一次次的不適,卻依然堅持著我們幾千年國學文化經典的講學,守望著那份曾經屬于人文精神的真實,守望著遙遠的美好讓我們重新點燃希望的神話。反反復復聽到的那幾個關鍵詞:“明明德”、“正知見”。我在懵懵懂懂中不知道該如何去消文,如何去理解其中的內涵。
我也是成長在山區的一名老師,長久以來,可能占據我內心更多時候的關鍵詞是“浮躁”與“茫然”,所以對于“明明德”我一直找不到最好的解釋,還有所謂的“正知見”更是不知道在何方。自從觀看了“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的視頻后,才發現自己四天的國學文化培訓中沒有消文的東西,終于可以找到一絲無可言傳而只可意會的感覺了。想起了我們的應校長,一輩子恪守在大山里,一扎就是三十五年;我們的胡老師,一輩子在大山里,一扎就是四十年。在我們老師甚缺的山區學校,已經退休七個年頭的.胡老師還是一直奮戰在教學一線上。
“三十五年如一日”的應校長,“四十年如一天”的胡老師,還有許許多多如同他們一樣的老師們,我卻找不到該用什么詞匯來形容。或許他們沒想過“明明德”的所謂“大學之道”,或許他們也不知道該如何“正知見”;他們只是“黃土松風迎蠟筆,蠟燭精神送流年”,只是幸福地守望在教學這片熱土上,守望著遙遠的天堂,他們不也是最美的山區教師么?
誰都想插上翅膀飛翔,也許飛翔的只是飄上天空的葉子;誰都不想做飄落的葉子,可葉子也有乘風飛翔天空的時候!所以,我想說:在教育這片熱土上,因為有視頻里“最美的老師”,還有視頻外“默默無聞的老師”,正是普天下“所有的老師們”像向日葵一樣,追隨著太陽,追隨著人類靈魂工程師這份偉大的事業,一輩子守望著遙遠,所以成就了孩子們夢想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