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觀后感15篇
孔子觀后感15篇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孔子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孔子觀后感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出自于《論語》,《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及部分弟子的言行匯集,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有人說:“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在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中,可以體現出孔子的地位是“天縱之圣”的高度。
記得語文課文里有一篇題目是《孔子拜師》,文中講述的是關于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從那時候起,我就開始研究孔子。有一天,我無意中發現了CCTV-10科教頻道播出《孔子》,我看了兩遍,感受頗深!拿起筆想寫下觀后感,想寫的話太多不知從何說起。
孔子生于前551年,去世至今20xx年已經有2568年了,這位早已為全世界認可的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對后世的深遠影響。就連外國的老師及教授都對孔子十分有研究。還有許多外國人給自己取中國名字名姓孔,還是自己是孔子的后代!看后讓我大開眼界,不做井底之蛙!我要學習孔前輩的懂得孝道、感恩之心、做人、處事言行之道;同時還有學習修身養性、立大志、低調做人,快樂做人,快樂生活!
大海是知識的海洋,而我是一條小魚,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尋找前行的力量。我要拾起國學,讓自己從中找到屬于我的閃光點!
媽媽語:第一次挑戰觀《孔子》有感,不足之處,希望大家留言指正。
孔子觀后感2
他,生當“禮崩樂壞”的奴隸制末期;他,周游列國,想用自己的一套學說挽救天下的危亡;他,主張“仁”,“仁者,人也”是他的思想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他的崇高品質。他的智慧與才能相融,總能使自己化險為夷,但他的認識與主張卻因觸動三桓利益而使自己流浪與他國。
他用“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態度,上演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對弟子嚴厲卻不失親切,總能在他們散落時重建他們的心靈之柱,總能在他們努力時及其萬張浪花,凝聚起他們前進的動力。他的弟子們也忠于師,當他被魯哀公趕出楚國后,他們誓死跟隨。他們一同斬破了路途中的荊棘,最終回到了自己的國土——魯國。我回顧著那些感人至深的鏡頭,腦海中將他們生活的畫卷翻到了充滿溫情的一頁。
那一天,他們已精疲力盡,他的弟子送來了最后一碗馬肉湯,這時的孔子已在弦聲中挺過了幾天,但他并沒有一個人喝完湯,而是同弟子們一起分享那溫情四溢的湯,他的情誼如此之深,到最后一刻,仍不忘為他人著想。
翻開另一頁,雪白的冬景覆蓋了我的視野。一個寬闊的冰面上,有一輛馬車在行駛,突然冰面裂開了一條縫隙,致使他們紛紛摔倒在地,竹簡也不幸落入水中。他的弟子顏回不顧生命危險,一次又一次地撈起那些沉在水中的竹簡,最終不幸溺水而亡。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呼喊顏回,聲聲悲痛與希望在冰面上回蕩著,最終卻都化為灰燼,尤留悲痛于心中。
他們,走過了一個個暴風雨的夜晚,他們,將真情灑遍世間。他們的感人事跡讓我無時無刻不銘記于心。孔子的智慧,顏回的無私,個個人物將一種思想,一種精神化為人們心靈的歸宿。我們要學會感知,學會選擇,學會進取。
孔子觀后感3
聽說媽媽明天要帶我去看盼望已久的電影——《孔子》,我心里就像裝了無數只小兔子一樣“怦怦”直跳。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跟著媽媽來到電影院。電影開始時先介紹了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的魯國。他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據說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氣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記錄下來,編成《論語》,這本書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電影正式開始了,我聚精會神地看了起來。魯國國君魯定公把孔子從一個平民百姓提升為中都宰,再從中都宰提拔為大司寇,最后又提拔為代相國,希望能實行孔子“以禮治國”的思想,也同時制約勢力強大的三桓。孔子在當官期間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釋放了三桓中季氏的小奴,還廢除了活人陪葬的陋習;第二件事是不費一兵一卒收復了被齊國占領的三城;第三件事是鏟三桓,還毀了三座高城。后來三桓中的季氏為了權利把孔子趕出魯國,孔子只好周游列國去了,他的弟子們也一起跟隨他。孔子的弟子對孔子真是忠心耿耿啊!過了十幾年,年邁的季氏意識到自己錯了,于是先把孔子的弟子冉求請回魯國,再把孔子和其他弟子們也一一請回。這時孔子已經七十多了,再加上傳來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和最親密的弟子——子路去世的消息,真是雪上加霜呀!不久,孔子就病逝了,終年七十三歲。
看完電影,我覺得孔子真是個偉大的人物,可惜他生活在動蕩的春秋時代,要是生活在唐朝的“貞觀之治”太平時期,一定會有更大的成就!
孔子觀后感4
《孔子》觀后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被后世尊為“至圣之師,萬世師表”,其言行語錄和思想軌跡被其弟子收錄集合成《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孔子的思想對后世影響之深遠。胡玫導演的《孔子》,一部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的電影,當然也吸引眾多觀眾來觀賞之,而對于影片的評價則因人而異,正面負面當然皆有。而正如對此影片的評價態度一樣,對孔子個人的功過是非當然也會有許多不同的觀點。
《孔子》這部電影主要從公元六世紀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得到重用,步步高升,能夠用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來實踐。齊魯會盟中,與齊國斗智斗勇,為魯國討回三城失地,維護了魯國的利益。其政治才能得到充分展示。齊魯會盟回來后,出任代國相,但季桓子嫉妒,假傳音信,叫人予孔子“玨”,孔子知“玨,訣也”。于是這樣被罷黜了,開始了其周游列國顛沛流離的生活。到衛國,孔子得到衛靈公重視,與衛靈公夫人南子相見,言談舉止中展現了其正氣凜然不為美色所動的君子風范。歷經磨難,最后,當初陷害孔子的季桓子,識時務懂謀略,知道魯國需要孔子,于是去懇求孔子歸還故里。孔子要求不以政事擾之才回國,季桓子答應。
孔子歸魯后,專心治學,開設學堂講學。公元前四百七十年,孔子逝,終年七十三歲。他最早把教育普及于平民,弟子遍天下,故有萬世師表之稱。他為后人留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的政治和文化產生了了深遠的影響,被舉世公認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河學者的典范。
孔子觀后感5
這個寒假,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對此,我很是感觸。
對于孔子,我們也已經對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們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這些中華民族上曾經的歷史。
影片中感觸最深的,是理想與現實的沖撞。孔子從政,希望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理想與現實的關系。他最能影響社會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的弟子有各種各樣的才干,可以將他的思想傳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意義要遠大于參政。
聯系到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理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于事無補。
現實擺在這里,我們也只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賴于別人。不要只是替別人著急,看到自己應該做的,才最重要。這樣,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理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的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所以,我們這一代新世紀的幼苗,一定要銘記這位開創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觀后感6
被熱炒了很久的《孔子》最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中,愈發“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揚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我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冗長的“百家講壇”,而且很顯然,胡玫導演講故事的潛力,遠遠不及于丹老師。據觀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氣還算不錯,影迷們對電影如何展現孔圣人的一生更感興趣,也不乏慕發哥之名來觀影的粉絲。我想從散場之后大家的反應來看,《孔子》這部電影給了懷揣這兩大期盼的觀眾一個交代,但是,沒人想到,過程卻是如此枯燥沉悶。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打開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開電影看電視”則更為恰當。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任大司寇開始,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我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離故土,與弟子踏上周游列國的路途。后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游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了此余生。如此復雜的資料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演,也顯然并沒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觀眾們便在電影院里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透過保護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了孔子的仁愛、智謀和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眾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合之間頗為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國的歷程卻成為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影迷們均認為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遲遲不見高潮出現,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束的征兆,期間有幾位觀眾陸續離場,一去不復返。我想有相當一部分的影迷認為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
孔子觀后感7
今日下班后,和坤兒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電影《孔子》拍得規規矩矩的,說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兒,既沒被捧成孔圣人,也沒貶成孔老二。不象于丹,她說話太咋呼,擱她理解的論語里走出來的孔子,象個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連著,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說周潤發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個有對有錯,有血有肉,愛國愛家,疼老婆愛孩子的山東大漢。孔子穿得棉袍后現代,特軟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買到棉花哈?
比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英雄》誠懇萬分,比陳凱歌的《無極》和《刺秦》智商高,比馮小剛的《夜宴》講故事講得明白,那幫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象他們貓一頓狗一頓的,沒常性,人家她拍的歷史劇一貫高水平,電影《孔子》比她的電視劇《雍正》還要好得多。
其實,咱有五千年歷史,題材不缺,有故事著呢。可是俺沒撈著看過啥象模象樣的正劇電影,就算你帶上近代史在內,也都沒啥好看的。《甲午風云》和《武訓傳》是俺看過的電影里,應該還算講明白點兒事兒的,其他真想不出來啥,誰還拍過好歷史片?你們幫忙想想?興許有,俺忘了?
周潤發不負眾望,孔子演得好,有時候他能化腐朽為神奇,你比如,磕頭,多讓人反感的動作,可是周潤發演得實在,瀟灑。哎喲,和他在一起演這場電影,對其他那些演員,象陳建斌周迅和任泉,來說絕對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俺這么笨猜啦,人家那幾個心里可能還不服捏。
孔子觀后感8
被熱炒了很久的《孔子》終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中,愈發“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揚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然而觀影歸來,大家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冗長的“百家講壇”,而且很顯然,胡玫導演講故事的能力,遠遠不及于丹老師。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打開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開電影看電視”則更為恰當。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任大司寇開始,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離故土,與弟子踏上周游列國的路途。后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游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了此余生。如此復雜的內容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演,也顯然并沒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觀眾們便在電影院里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通過保護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了孔子的仁愛、智謀和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他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眾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合之間頗為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后半段孔子他周游列國的歷程卻成為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影迷們均認為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遲遲不見高潮出現,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束的征兆,期間有幾位觀眾陸續離場,一去不復返。有相當一部分的'影迷認為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
孔子觀后感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聞道,夕死可矣”……
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仿佛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和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為“至圣”,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后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啟示……
銘記戰爭的教訓——
孔子助魯國抗齊時,幾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敵軍潑灑而去。霎時光,火光把天都映紅了,慘叫聲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燒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慟不已,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有什么對錯可言?弱肉強食,或許是戰爭年代最殘酷的。
保衛和平的年代——
試看戰爭年間,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百姓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一場戰爭動輒就要死幾千人,甚至幾萬人;而和平年間呢?社會安定,百姓們豐衣足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兩者相比較,保衛和平,難道不就應嗎?
珍愛寶貴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會,僅一個季平子死亡就要幾百人甚至幾千人陪葬,難道人命真的有貴賤之分嗎?不,只是因為封建社會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那時的統治者視人命如野草般,動不動就草菅人命!孔子為了救一個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戰群儒”,以一己之力駁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這就是孔子“仁義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電影中,孔子曾與弟子失散,路人這樣描述他:“氣度像個大人物,卻像喪家之犬般狼狽。”讓人有些心疼:一個圣人,怎會落魄至此?有幾人又能理解孔子?
從血淋淋的歷史中,我們得到的啟示太多太多:銘記戰爭的教訓;保衛和平的年代;珍愛寶貴的生命。
孔子觀后感10
今天,我們全校同學一起觀看了一部電影——《孔子》。
電影里的孔子溫和又嚴肅,有威嚴的氣質但并不兇狠,謙虛恭敬又安詳。這讓我想起《論語》里的一句話:“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還十分熱愛學習,學習永遠不感到滿足。孔子也很會教導別人,教導別人永遠不知倦怠。我想,“學而不大厭,誨人不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電影里有一個片段,使我終身難忘。孔子的馬車正行駛在表面結了冰的大河上,忽然,一大塊冰破裂了,而孔子的馬車正好在那塊冰上,駕車的人讓馬車跑過了那塊冰,一卷卷書卻掉入了水中,孔子的一位學生潛入水中,把一卷卷書拿上了岸。這就反映了他的學生是多么愛書啊。
孔子還有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在《孔子》里充分表達了出來。魏國一位女子上午和孔子聊天,學到了許多知識。而臨近傍晚時,她坐在馬車里被人用暗箭射死。臨死前,她并沒有十分傷心,而是微微一笑。她想起了上午和孔子交談時的情景。朝聞道,夕死可矣!
看完《孔子》后,我被孔子的精神震撼了。我認為,孔子真的是一個偉大的人啊!我們大家都應該向他學習!
孔子觀后感11
孔子,說起這個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就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堪稱萬世師表的孔子,今天我看了《文化圣人 孔子》頗有感悟。
孔子講了做人的道理,一個人生下來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如何做人,要做一個人就是要提高人的自覺,孔子的貢獻就是在春秋末期,對人類社會體現了一種關切,他力求制定一個關于人類共同生活,人類和諧共處的理念與方法,準則與規范,這個就是她對人類所作的重要的思想貢獻,對于人的自覺提出了許多觀念來。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人們認識到孔子的“和為貴”的思想,是我國建立團結、和睦、多民族國家的基石,人們還認識到,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成為處理儒家思想和其他各種思想共同發展的重要的原則。人們又認識到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成為正確的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極有價值的精神財富。所有孔子這些思想都是我們今天應該很好繼承和發揮的寶貴財富。
孔子在學習上,他提倡獨立思考,叫學思結合;更注重實踐,所以又叫做學行結合。學和思結合,學和行結合,這是他教育的特點,孔子對弟子們既嚴格要求又關心愛護,他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弟子面前做出榜樣,孔子的一生培養了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逐漸就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儒家學派,儒家學派對中國兩千年的歷史以及思想史、教育史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論語可以說是,我們中華民族做人做事的豐富的哲理的百科全書。孔子的這個“仁”字,就是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比如說:對君、父、老師、上級應該是忠、孝、恭、敬;對平級、兄弟、夫婦、朋友、同事,應該是誠、信、敦、睦;對下級、自己的兒女、臣子、下屬,應該是寬厚、厚慈、惠。這上中下都處理好了,人際關系就協調了。
看完后,我感到了深深的震撼,孔子的思想言行,及他響亮的名字讓我們永遠地記住,更要讓將來的后代子孫都體會孔子教育文化的內涵。
孔子觀后感12
今天上午,我和楊誼瑤去了中國木偶劇院,觀看了大型史詩舞臺劇《少年孔子》。
孔子名叫孔丘,他和孔皮等學童一起上學。有一次,孔丘在彈琴,牛轟的爸爸也讓牛轟彈,牛轟說這沒有彈臺怎么彈呀,然后他的爸爸趴下指著后背說:這兒,這就是彈臺。其實牛轟在他爸爸的背上都是亂彈,這時他們聽見了孔丘在彈一首曲子,一會先生來了,先生問孔丘:你這一篇曲子已經彈了二十天了,學點新的曲子吧。孔丘說:我還不知道這個作者寫這首曲子的意義。先生繼續問孔丘:你會幾首曲子呀?孔丘說:我會一首。牛轟和他的爸爸都笑了,牛轟的爸爸問牛轟你會幾首曲子了?牛轟說:我都會五首曲子啦。然后牛轟的爸爸說:來咱們讓先生聽聽。先生一聽說:我聽過牛轟彈過的曲子,來,讓孔丘說說這個曲子的含義。孔丘說:我覺得這首曲子的作者肯定是一個能管理國家的名人。先生說:確實是,這首曲子是秦王和越王寫的曲子。這說明了孔丘是很認真地邊想邊彈琴的人。
到了該選詩童的時候了,同學們都選孔丘,先生說:有二位詩童可以去京城參加比賽。先生讓孔丘選另一位,孔丘推薦牛轟。同學們都很疑惑,連牛轟自己也很疑惑,認為這能行嗎?牛轟這么愛發脾氣,怎么能讓他去京城參加比賽呢?孔丘說:我覺得他寫的黃河這首詩很不錯,讓牛轟和我一起說一下吧。接著牛轟一句孔丘一句這樣說下去,最后他倆被選為了詩童,去京城參加比賽。
其實牛轟家在昨晚著火了,他已經很不高興了,但是孔皮還一再地跟他吵架。孔丘媽媽告訴孔皮,要去找牛轟來緩解他的情緒。這說明了在別人不高興的時候,你要去幫忙他,就像孔丘在牛轟心情不好的時候讓他去當詩童,我覺得孔丘小的時候很不錯,能看到別人的優點。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等等一些名言,我要向孔子學習他的優點,做一個小孔子!
孔子觀后感1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仿佛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和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為“至圣”,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后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啟示……
電影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后來有著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才可以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著顏回的尸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著,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是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愿,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鉆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孔子觀后感14
今天,我們全校同學一起觀看了一部電影——《孔子》。
電影里的孔子溫和又嚴肅,有威嚴的氣質但并不兇狠,謙虛恭敬又安詳。這讓我想起《論語》里的一句話:“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還很熱愛學習,學習永遠不感到滿足。孔子也很會教導別人,教導別人永遠不知倦怠。我想,“學而不大厭,誨人不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電影里有一個片段,令我終身難忘。孔子的馬車正行駛在表面結了冰的大河上,突然,一大塊冰破裂了,而孔子的馬車正好在那塊冰上,駕車的人讓馬車跑過了那塊冰,一卷卷書卻掉入了水中,孔子的一位學生潛入水中,把一卷卷書拿上了岸。這就反映了他的學生是多么愛書啊。
孔子還有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在《孔子》里充分表達了出來。魏國一位女子上午和孔子聊天,學到了許多知識。而臨近傍晚時,她坐在馬車里被人用暗箭射死。臨死前,她并沒有非常傷心,而是微微一笑。她想起了上午和孔子交談時的情景。朝聞道,夕死可矣!
看完《孔子》后,我被孔子的精神震撼了。我覺得,孔子真是一個偉大的人啊!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
孔子觀后感15
電影《孔子》講述的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就知這親的年代生活。孔子滿腹經論,學識淵博。他就任“中都宰”這個職務時,使中都面貌大變,老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孔子因此受到魯定公的重用,被魯定公任命為大司寇。
當時是奴隸社會,有一個這樣殘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個王權去世了,他的奴隸們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權勢,提出要廢除這個殘酷的陋習,用智慧戰勝了兩位王侯貴族,展現了孔子的聰明和機智,以及他的仁愛之心。
孔子擔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魯定公去會見齊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戰車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絕,只好帶著孔子的十乘戰車去會盟,受到齊國的威脅,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輛牛車嚇退齊國的五百戰車。因此,得到魯國王的稱贊和重用。孔子與他的徒弟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徒弟在奔走列國之間,傳授學問,用仁愛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對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讓我感動,就是顏回下到冰海,給孔子撈書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長時間,就被凍僵了,已三個時辰了,顏回沒有緩過來,這種視書如命的精神讓我感動。
這部電影僅僅是孔子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藝術體現,我還要從孔子的文學著作《論語》再深入進行了解,還要向他學習“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精神。